英国历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5106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国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英国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英国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英国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英国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国历史.docx

《英国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国历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国历史.docx

英国历史

英国历史始于日耳曼人与凯尔特人,亦是后来的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其源头可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组成,而整个英国的历史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

1535年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讷海战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挫败了国外天主教势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胁,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

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通过七年战争英国奠定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并获取了海上霸主。

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

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完成了日不落帝国的霸业。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爱尔兰北部仍留在联合王国内,即是今天的北爱尔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英国历史

外文名称

BritishHistory

 

始于

日耳曼人、凯尔特人

大统一时期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1罗马时期

2中古时期

3王权时期

4近代历史

5世界大战

6现代历史

7当代历史

8联合王国分合

罗马时期

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

约公元前30世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

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凯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

凯尔特人已经使用铁器,耕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并已使用货币。

生产力发展促使凯尔特社会逐渐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

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

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领土。

罗马人以位于泰晤士河口的伦敦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连接各地的城市,使伦敦成为罗马不列颠统治和对外联系的中心。

为阻止北方凯尔特人南下,公元2世纪20年代罗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时期,罗马人在大不列颠岛北部修建了一条横贯东西、全长118公里的长城,史称哈德良长城。

在罗马人统治的东南地区,罗马人和凯尔特人上层抢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隶制大田庄,变凯尔特人或战俘为奴隶。

罗马人强迫奴隶从事耕种、采矿,奴隶贩子还把奴隶远销到欧洲大陆。

3~4世纪,随着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罗马帝国逐渐衰落。

4世纪中叶前后,不列颠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也渐趋激化。

到407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中古时期

日耳曼入侵

从5~6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英国封建生产方式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学术界亦有把诺曼征服视为英国中古史开端的观点。

盎格鲁撒克逊与七国时代

罗马人撤离后,居住在德国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

入侵过程延续约一个半世纪。

入侵者洗劫城镇和乡村,不列颠人被杀戮或沦为奴隶,有的被驱赶到西部、西北部山区,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后来的英吉利人。

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

东部和东北部盎格鲁人的麦西亚、诺森伯利亚和东盎格利亚,南部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苏塞克斯,东南部朱特人的肯特。

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也成为了后来的英吉利王国的雏形。

英吉利这个名字源自"盎格鲁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鲁人之地",后音译变成了England。

而古英语就是盎格鲁人的语言的意思。

至今,盎格鲁撒克逊还用来代指英国人或者英国后裔。

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时是氏族部落组织。

入侵过程中,原来的氏族组织解体,按地域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

村社土地公有,归村社自由农民使用。

随着生产力发展,土地逐渐变成私有财产,出现了贵族、大土地占有者、依附农和奴隶。

村社成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过渡的形式,一般认为是英国社会封建化过程的开始。

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吉利境内。

597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派修士奥古斯丁到英吉利传教。

到7世纪下半叶,英吉利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罗马基督教。

威塞克斯王朝建立与维京入侵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盎格鲁人的土地。

到9世纪末,丹麦人已在大不列颠岛上建立大片居留地。

879年,威塞克斯王国国王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条约,将英吉利东北部划归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

927年,威塞克斯王国国王埃塞尔斯坦大王以军事统一了七国,他建立了威塞克斯王朝,成为了整个英吉利的第一位统治者。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盎格鲁人和维京人间发生不计其数的战争。

10世纪初,威塞克斯王朝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区。

11世纪初,丹麦人卷土重来,进入威塞克斯王朝首都伦敦,丹麦王克努特大帝成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是为丹麦王朝。

一直到克努特之子死后,英国王位才复归于英人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在位)。

丹麦人占领期间,土地封建化过程加速。

由于战争频繁,税课繁苛,特别是沉重的"丹麦金",使自由农民纷纷破产,沦为依附农。

国王以诏书的形式把土地册封给教俗贵族,成为封建领地。

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农民为躲避战祸和捐税、求得安全,便将土地交给大地主,再领回耕种,表示自己受地主保护。

国王还给教俗地主以"特恩权",即对领地内的依附农民实行政治、经济、法律等全面统治的权力。

特恩权加速农民的农奴化。

诺曼征服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将威塞克斯王朝的王位让位于西萨克森伯爵哈罗德。

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丹麦维京人后裔)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攻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

诺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开始的封建化过程,封建生产方式基本确立。

威廉征服英国后,宣称自己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他大量没收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和自由农民的土地,把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6和山林面积约1/3据为己有,其余的分给他的诺曼亲信和随从,并根据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贵族爵位。

教会也由诺曼人接管。

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将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块,分赐给自己的附庸。

通过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

威廉不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对他效忠。

王权时期

诺曼底王朝

1066-1154年,国王有:

1.威廉一世(1028-1087)(英吉利国王1066-1087在位)

2.威廉二世(1060-1100)(英吉利国王1087-1100)

3.亨利一世(1068-1135)(英吉利国王1100-1135)

4.斯蒂芬(1096-1154)(英吉利国王1135-1154)

历史事件:

诺曼征服,末日审判书

末日审判书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国进行调查,编成土地调查书(亦称土地清丈册),详细记载每郡多少土地属于国王,多少属于领主,各领主又有多少附庸,每个庄园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农民、依附农民、奴隶,多少森林、草地、牧场、磨坊、鱼塘等,领地上有多少货币收入。

编制清册的目的,是为了让国王详细掌握封臣的财产状况,从而要求他们严格履行封建义务。

人们害怕这种调查,感到象是面临末日审判一样,因此调查清册被称为《末日审判书》。

据这次调查,英国当时的人口约150~200万,贵族约占4%,自由农民占12%,农奴及其他依附农民占70%以上。

这表明诺曼征服后,农奴制迅速发展了。

在地方上,国王的权力主要通过各郡郡长贯彻。

郡长由国王任命并直接管辖。

为商讨国家大事,国王组织枢密院,该院当时又称元老院或国王法庭。

诺曼王朝通过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国更加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这是英国封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强大的王权得到中、小封建主、教会和富裕市民阶层的广泛支持,他们要求得到王权的保护。

大封建领主反对王权过于集中,但他们封土分散,难以割据一方、同王权对抗。

诺曼征服后,在分封的领地上到处都出现封建庄园。

封建庄园是英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领主是庄园里握有全权的最高统治者。

庄园土地通常包括领主直接领有地、农奴份地和森林、牧场、池沼等公用地3部分。

劳役地租是主要剥削形式。

大部分农民沦为真正的农奴。

农奴在英国叫做维兰,拥有15~30英亩份地,为领主服劳役;此外还有边农、茅舍农和奴隶。

英国社会封建化的过程是漫长、缓慢、不彻底的,保留了较多的前封建残余。

庄园里还有不少自由农民。

大封建领主的势力不如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封建主势力强大,封建制度的解体也比其他国家早。

这是英国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征。

金雀花王朝

1154-1485年,国王有: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吉利国王1154-1189在位)

2.理查一世(狮心王)(1157-1199)(英格兰国王1189-1199)

3.失地王约翰(失地王)(1167-1216)(英格兰国王1199-1216)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兰国王1216-1272)

5.爱德华一世(1239-1307)(英格兰国王1272-1307)

6.爱德华二世(1284-1329)(英格兰国王1307-1327)

7.爱德华三世(1312-1377)(英格兰国王1327-1377)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兰国王1377-1399)

兰开斯特王朝(1399-1461年)

1、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兰国王1399-1413在位)

2、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兰国王1413-1422)

3、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兰国王1422-1461,1470-1471)

约克王朝(1461-1485年):

1、爱德华四世(1442-1483)(英格兰国王1461-1483)

2、爱德华五世(1470-1483)(英格兰国王1483)

3、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兰国王1483-1485)

历史事件:

大宪章,英法百年战争,瓦特泰勒起义,中世纪黑死病,玫瑰战争,征服威尔士,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建立

大宪章和早期议会

大宪章和议会起源:

威廉征服后建立起的强大王权对巩固封建秩序起了积极作用,虽有大封建诸侯时起背叛,终未能压倒王室。

但国王们连年对外征战,需要诸侯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军费。

到金雀花王朝的无地王约翰统治时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间矛盾尖锐化。

诸侯们要求维持封建的权利义务,约翰王却肆意践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对外战争中失败,丢失了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

因此,不仅大封建主,就连支持王权的中、小领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国王的行列。

在联合压力下,约翰被迫于1215年6月接受《大宪章》,与封建主妥协。

大宪章本质上是一个封建性文件,是保护封建领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护市民贸易自由这样有进步意义的条文。

但约翰不久就否认宪章,君臣之间内战连绵不断。

1258年,亨利三世(1216~1272在位)为干预意大利战争,又向诸侯索取军费。

在1263年爆发的内战中,S.de孟福尔在一些诸侯、骑士和市民支持下获胜,一度俘虏亨利三世和王子爱德华,控制了国家。

1265年,孟福尔召集有僧俗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此为议会的胚胎。

1295年,国王爱德华一世(1272~1307在位)为筹集战费,再次召集议会(见彩图)。

除僧俗贵族外,还有每郡骑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参加,史称"模范议会"。

议会此后经常召开,1297年获批准赋税权,14世纪又获立法权。

从14世纪中叶起,贵族和骑士、市民逐渐分别开会,慢慢演变出上下两院。

议会的出现对以后英国历史发展有积极意义。

征服威尔士

中世纪时候,威尔士由许多地方公国分别统治,几乎没统一过。

当英格兰受到诺曼人侵入时,威尔士人也南进接邻英格兰的边界地区,在当地和威尔士东部建立一些贵族统治。

威尔士北部和西部则逐渐统一在罗埃林大王等人之下。

1282年,英格兰王爱德华一世征服最后一个威尔士北部和西部的威尔士公国,两年后以《罗德兰法令》(StatuteofRhuddlan)确立自己在该地区的统治。

1301年2月7日,他为了平息当地威尔士人,册封其出生于威尔士的儿子为威尔士亲王(后来继任为爱德华二世)。

此一将威尔士亲王头衔封给英国君主长子的传统,至今持续实行。

英王室直接统治这块地区,故称之威尔士公国(1284年-1536年)。

该公国之外的威尔士东部和南部地区,仍然不受英王管辖。

瓦特泰勒起义

13~14世纪,英国封建经济发展到极盛。

农业耕作技术改进,城市发展,商品货币经济渗入农村。

封建领主要求更多的货币,在农村开始了用货币地租代替劳役或实物地租的"折算"过程。

折算使少数富裕农民赎得人身自由,但广大农民群众纷纷破产,沦为农村的雇佣劳动者。

1348~1350年横扫欧洲的黑死病,夺去英国近半人口。

由于劳动力短缺,国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颁令,规定劳动者必须接受低工资雇佣,否则予以监禁。

城乡穷苦人民走投无路,被逼揭竿起义。

牛津大学神学教授J.威克里夫(约1320~1384)及J.保尔等下层教士"罗拉德派"的改革宣传为起义作了思想准备。

1380年,国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为征集英法百年战争战费,增收人头税,导致起义于1381年5月爆发,领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称"瓦特·泰勒起义"。

起义虽遭失败,但震撼了英国的封建农奴制度。

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已经解体。

15世纪时,绝大多数农奴赎得人身自由,成为自耕农,他们在法律地位上分为自由领有农和公簿持有农。

货币地租成为地租的主要形式。

封建主阶级也发生变化,从富裕农民、占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贵族中产生新贵族,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旧贵族的统治陷入危机,封建骑士制度日趋解体。

经过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旧贵族力量大大削弱,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得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英法百年战争

1337年-1453年,英格兰和法国之间为争夺领土而进行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之一,长达116年,也是中世纪结束的标准之一

百年战争对英格兰和法国的人民都是大灾难,期间又逢黑死病爆发,两国受到战争和疫病双重打击,普遍经济重创,民不聊生。

英格兰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之后英格兰对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往海外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帝国。

都铎王朝

1485-1603年,国王: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兰国王1485-1509在位)

2、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兰国王1509-1547)

3、爱德华六世(1537–1553)(英格兰国王1547-1553)

4、玛丽一世(1516-1558)(英格兰女王1553-1558)

5、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英格兰女王1558-1603)

历史事件:

圈地运动,英国宗教改革,伊丽莎白时代,英西海战,黑奴贸易,东印度公司成立

人物:

莎士比亚,培根

资本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15~16世纪,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

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或侵占公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

这样一来,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沦为流浪人。

国王从1530年起颁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于新贵族和资本家。

海外掠夺和贸易也是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

16世纪以后,英国陆续组织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

码头官吏、海关人员、海军官兵,甚至地方高级官吏,都勾结海盗。

海盗J.霍金斯贩运黑人致富,F.德雷克则在伊丽莎白一世赞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并于1577~1580年间进行了震惊欧洲的环球航行。

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开始向亚洲殖民。

专制王权和宗教改革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王权空前强化。

旧贵族在玫瑰战争中自相残杀殆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于发展经济。

亨利七世利用这些条件,实行绝对专制统治。

他解散封建贵族的家臣,设"星室法庭",惩治不驯顺的贵族。

亨利八世时正式成立枢密院,听命于国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则受枢密院监督。

专制王权的统治首先依靠新贵族,多从他们中间选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包括手工工场主、大商人和银行家等。

都铎王朝一贯执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奖励工商业和航海业,以增强国力。

1527年,亨利八世国王要求离婚遭教皇拒绝,由此触发同罗马教廷的公开冲突。

从1529年起,他指使议会通过一系列法令,割断英国教会对教廷的宗属关系,禁止英国教会向教皇缴纳贡赋;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令》,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之首,有权任命教职和解释教义,英国教会遂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英国国教就此确立。

宗教改革客观上符合建立民族国家的愿望,得到多数臣民的支持。

亨利八世还大量没收寺院财产,把没收的土地投入市场拍卖。

这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之一。

16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文化亦兴。

人文主义者T.莫尔撰写《乌托邦》,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

诗人E.斯宾塞初写田园诗,后写《仙后》,歌颂伊丽莎白一世时代。

F.培根作为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撰写《学问的推进》(1605)和《新工具》(1620),倡导归纳的和实验的新哲学。

16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学中最繁荣的是戏剧。

悲剧作家C.马洛是新剧的先驱,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观的戏剧创作遗产。

文学巨匠W.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留下许多不朽名著,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斯图亚特王朝

1603-1649年,国王:

1、詹姆斯一世(1566-1625)(英格兰国王1603-1625)

2、查理一世(1600-1649)(英格兰国王1625-1649)

共和国时代1649-1660年,护国公:

克伦威尔(1653-1658年)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年,国王:

1、查理二世(1630-1685)(英格兰国王1660-1685在位)

2、詹姆斯二世(1633-1701)(苏格兰国王1685-1688)

历史事件:

苏格兰英格兰拥有共同国王,英国内战,五月花号抵达美国,查理一世上断头台,英荷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1.手工工场的建立和扩展: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制造业迅速发展,手工工场建立。

并扩展到采煤、炼铁等领域。

2.圈地运动是对农业进行的一场资本主义改造运动,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发展了农业,积累了原始资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劳动力。

极大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交易是16世纪英国商人海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原始资本的积累。

4.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同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

(1)16世纪宗教改革后,英王成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

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削弱和限制了旧的封建势力。

(2)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不仅增强了国力,且对资本原始积累起着保护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

(3)17世纪初,开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纪上半期,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利益。

(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权神授"思想下,厉行专制,极大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宗教专制下,严厉对待非国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势的紧张。

(由于清教徒中反对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经济自由的要求正适合资产阶级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张成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资产阶级革命

近现代英国历史起始于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这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的时期。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死后无嗣,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英国王位,称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开始斯图亚特王朝统治(1603~1649,1660~1714)。

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越来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权的专制统治。

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无视这些变化,坚持"君权神授",大力加强英国国教,迫害要求"纯洁"教会的清教徒,并出售工商业专卖权,恢复早已废弃的苛捐杂税,致使矛盾激化。

1628年,议会反对派提出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权利请愿书》,国王遂解散议会,实行11年无议会统治。

为筹集军费镇压苏格兰长老派(清教中的保守派)教徒起义,查理一世被迫于1640年4月召集议会,3周后又解散议会,史称此届议会为"短期议会"。

同年11月,查理被迫第2次召集议会,这届议会一直存在到1653年,史称"长期议会",是革命的领导中心。

它的召开被认为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1641年11月,议会向国王提出《大抗议书》;翌年1月,国王企图逮捕议会反对派首领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诺丁汉向议会宣战。

第一次内战

第一次内战初期,因为各种原因,议会军节节失利。

O.克伦威尔率领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的一支骑兵队伍,1644年取得马斯顿大捷,扭转战局,被誉为"铁军"。

1645年初,议会按照克伦威尔的要求改组军队,建立"新模范军",新模范军在1645年6月纳斯比战役中击败王党军队。

翌年,国王被俘,第1次内战以议会军胜利告终。

内战期间,议会先后通过法令,没收王党分子土地,拍卖给资产阶级,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但农民一无所得。

战争结束后,革命阵营内部长老派、独立派和平等派之间矛盾激化。

1647年底,查理国王逃跑,1648年2月,王党势力乘机又挑起内战,在独立派、平等派联合打击下,王党势力复被击败,第2次内战结束。

1648年12月,克伦威尔清除了议会中的长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斩首(见彩图),同年宣告建立一院制共和国。

资产阶级共和国先后镇压平等派和掘土派,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打败荷兰和葡萄牙。

1707年,苏格兰正式并入英国,英国从此亦称大不列颠。

1653年4月,克伦威尔驱散残余议会,12月建立护国政府,实行军事独裁。

三次英荷战争

第一次英荷战争发生于1652年至1654年,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海战,如1652年的普利茅斯海战,1652年和1653年的纽波特海战,1653年的波特兰海战。

由于英军军舰装备有较先进的火炮而且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占优势,因此击溃了荷兰海军,并对荷兰海岸施行封锁,迫使荷兰于1654年4月14日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和约》,据此和约,荷兰实际上承认了英国的《航海条例》。

第二次英荷战争发生在1665年至1667年。

在1666年6月11日至14日的敦刻尔克海战中,荷兰海军上将廖特尔统率的舰队击败了英军,但未能巩固既得结果。

8月4日至5日在北福伦角再度交战,荷军败北。

1667年6月,荷兰海军封锁了泰晤士河口,摧毁部分英国舰船,由于伦敦直接遭到威胁,英国被迫缔结和约。

根据1667年7月31日《布雷达和约》,英国占据新阿姆斯特丹(后于1686年改名为纽约),但将英军在战争期间占领的苏里南归还荷兰。

1672年至1674年,英荷之间进行了第三次战争。

在1670年英王查理二世和法王路易十四曾签订了多维尔密约,当1672年法荷战争爆发后,英国便对荷兰宣战了。

在1673年8月,廖特尔指挥的荷兰舰队在特克塞尔附近击溃英法联合舰队,此时英国国会竭力主张与荷兰讲和,查理二世被迫同意与荷兰单独讲和。

1674年2月19日英荷再次订立《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付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