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简答论述重点湖北经济学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4735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简答论述重点湖北经济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财政简答论述重点湖北经济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财政简答论述重点湖北经济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财政简答论述重点湖北经济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财政简答论述重点湖北经济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简答论述重点湖北经济学院.docx

《财政简答论述重点湖北经济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简答论述重点湖北经济学院.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简答论述重点湖北经济学院.docx

财政简答论述重点湖北经济学院

财政简答论述重点湖北经济学院

财政的一般特征?

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公共需求的特点?

1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整体性;3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市场失灵的表现?

1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2不能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3市场竞争不完全或垄断;

4市场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5收入分配不公;6经济波动。

政府干预手段?

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灵的原因?

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区分标准?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利。

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其生产成本的增加,即边际成本为零。

财政资源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1.资源配置智能:

目的是提高效率。

机制手段:

①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

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

外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

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机制手段:

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②规范工资制度。

③加强税收调节。

④通过转移性支出,使每个成员

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内容:

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机制手段:

①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而被称为相继抉择的财政政策。

②通过制度性安排。

③投资、补贴和税收多方面安排,消除经济增长的瓶颈。

加快产业结构转换。

④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选择

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对于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的:

1、征税弥补公共提供2收费弥补市场提供

对于具有外部效应的:

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但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准公共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最佳选择。

从各国实践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

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

 

试述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财政支出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有关。

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与财政配置职能密切相关。

这样的效率标准就是社会净效益最大化标准。

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适度的问题,即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

政府按照居民的意愿进行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

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的配置效率,财政部门应该

1、财政支出的来源是受严格立法的约束

2、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规定

3、公共部门是非营利性不卖,不以追求利润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4、财政资金的安排是高度透明的,财政民主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政治民主的其中体现

5、公民拥有对财政支出状况的知情权,不仅是政府要定期公告,而且公民有随时查询权

财政支出分类:

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财政分类的意义: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队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越大,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和规模也就越大;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也就越大。

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试述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

1)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新古典增长理论是最成熟也最具有代表性的。

该理论将经济增长解释为生产要素(特别是物质资本)的积累过程,认为只要投资超过重置的原有机器(或者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均资本下降),人均产出就会增加,经济就会增长。

2)这一理论对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而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效应,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

也就是说,这些因素属于财政政策的变量范围之内,所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特殊和重要的作用。

3)财政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僵化的。

从客观上说,它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使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带有一定的规律性。

但从政府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则必须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以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推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内生增长理论为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重要思路。

试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分述1.保险覆盖范围:

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社会养老保险—城镇个体工商户本人、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2.保险费用筹集:

主要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负担,财政负责弥补养老保险计划的赤字。

企业缴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8%3.运行模式: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4.养老金待遇:

5.养老基金管理:

统筹要逐步由县、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资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分述1.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基本医疗保险—城镇所有用人单位;乡镇企业、城镇个体户是否参保由当地省级政府决定2.保险费用筹集:

用人单位缴工资总额的6%左右,个人一般为2%3.运行模式: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财政投资的特点:

1、不以盈利为目标。

2、可投资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投资项目。

范围:

主要在基础设施、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产业领域。

标准:

资本—产出最小化标准、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标准、就业创造标准。

政府对三农投入的重要意义: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调,稳定和发展农业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前提。

财政收入的分类:

形式分类:

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

管理方式分类:

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

财政收入构成和非税收入分析:

非税收入和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共同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但在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主导地位,非税收入是重要的补充。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概念上,非税收入是除税收收入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际资源、国有资产提供特定的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收入是政府为履行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特定标准强制、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

   非税收入和税收收入都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分配的主体都属于国家,取得的收入都属于政府,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种形式,都属于财政资金范畴。

   二、从征收对象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

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型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而税收收入按征收对象的性质分为:

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行为税、财产税。

按管理和使用权限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二者的共同点是,征收主体都是政府机关,征收对象都是法人、社会团体和城乡居民个人,都必须按一定标准,依法管理。

   三、从特点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非税收入是政府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在特定范围内参与分配的形式,具有临时性、区域性和有偿性等特点。

在非税收入立项、定标、征收、资金使用、票据管理等方面,全国尚未形成一套涵盖各个环节的完整法律体系。

   而税收收入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特点。

我国税法立法层次高,基本形成了一套覆盖全国的统一、规范、系统的法律体系。

二者的联系在于非税收入和税收收入都是依照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规范收入管理,完善收入监管体系,共同为完成财政收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收费不同于税收的性质和特殊作用:

1.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的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

2.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

3、全国内收费一般纳入预算内,部门收费或地方性收费可以为预算外收入。

4、收费的法治性和规范性相对较差,容易引发滥收费现象。

作用:

1.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如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上有特殊作用。

2.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如何评价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

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

税负转嫁方式:

前转、后转、混转、税收资本化

简述税收的“三性”。

(1)强制性;

(2)无偿性;(3)固定性。

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的课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征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税收效率类原则: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税收公平类原则:

受益原则、能力原则

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特征:

1课征普遍。

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3实行比例税率。

4计征简便。

职能:

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缺点:

干扰市场运行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

所得税的特征和功能?

特征:

1税负相对公平;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4课税有弹性

功能:

1国家筹措资金;2促进社会公平;3稳定经济的杠杆。

资产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一般特征?

1课税比较公正;2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3课税不普遍,弹性较差。

我国增值税为什么要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

生产型增值税的财政收入少,但是最有利于激励投资。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

国债种类:

以国家举债形式:

国家借款、发行借款

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

内债、外债

债券流动性:

可转让国债、不可转让国债

发行的凭证:

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国债的经济效应:

资产效应、需求效益、国债的供应效应

国债负担率:

国债余额占GDP比重

国债依存度:

当年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比

国债偿债率:

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

国债的政策功能:

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

国家预算的类别:

以预算形势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以预算分项支出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际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国家预算的主要原则:

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

分级分税管理体制的要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范围,在次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范围;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4、预算调节制度。

分税制改革:

内容:

1、中央与地方是事权和支出划分;2、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3、转移支付制度建立。

指导思想:

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

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有待完善的地方:

1、进一部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政府职能转变;明确事权划分;支出职责细化。

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

改变收入划分的企业行证隶属关系标准;个税和企税调整;收入划分随税制调整;健全地方税种。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归并支付支付形式;减少税收返还;改进和整顿专项拨款。

4、推进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事权和财权合理划分;省管县;乡财县管。

支付转移制度的功能:

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论述: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以及不同组合的认识:

两种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两者的方向不同;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搭配形式:

a.“双松”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可能带来通货膨胀风险。

b.双紧:

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可以有效遏制需求膨胀和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问题。

c.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在控制通货膨胀同时,保持适度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抑制通货膨胀。

d、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避免通货膨胀。

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巨额财政赤字。

财政政策的目标:

1、经济的适度增长;2、物价的基本稳定;3、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4、收入的合理分配;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财政政策工具:

税收;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国债

财政政策的类型:

根据调节经济周期作用,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功能不同,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