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比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责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
“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
(《庄子》)
(1) 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
【答案】
(1)孔子:
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庄子:
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
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
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中语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根据材料二中句子“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以及庄子拒绝出仕的邀请可以看出庄子注重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先明确观点,是“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还是“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然后再具体阐述自己的看法。
从材料一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孔子式的快乐,在于内心是否充实,从材料二中庄子面对邀请的态度以及最后一句“吾将曳尾于涂中”可知,庄子鄙弃名利富贵,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
明确了这些,自圆其说即可。
故答案为:
⑴孔子:
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庄子:
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⑵【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
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
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时要理解孔子和庄子说的内容。
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垫着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
用不义手段得到的富与贵,对于我,如同天上的浮云。
庄子曰:
“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意思是“请回吧!
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表达自己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保全生命。
由此可总结出答案。
⑵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任选一种生活方式进行论述。
赞成孔子的坚守仁义,安贫乐道的快乐方式,要指出庄子缺少社会责任感的生活方式的不足;赞成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要指出孔子自我安慰、自命清高的生活方式的不足。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
“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
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个大夫说:
“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
“请回吧!
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
何以知其然?
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
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
如此者,制人者也。
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
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①,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
故先王贵当,贵周。
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
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②。
约束则解,结纽则绝。
故亲不在约束、结纽。
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
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③为之也。
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④。
官职亦然。
时者得天,义者得人。
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
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
【注释】①胥:
从。
②结纽:
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
③士:
事。
④容:
指天子圣德。
(二)
随①以汉东诸侯叛楚。
冬,楚斗榖於菟②帅师伐随,取成而还。
君子曰:
“随之见伐,不量力也。
量力而动,其过鲜矣。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诗》曰: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
“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
楚人许之。
公子目夷曰:
“小国争盟,祸也。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
子鱼曰:
“祸其在此乎!
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
子鱼曰:
“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
(取材于《左传》)
【注释】①随:
国名。
②斗榖於菟:
人名。
(1)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恃与国,幸名利 与:
结交
B. 人佚亦佚 佚:
安逸
C. 故先王贵当,贵周 周:
周密
D. 以为天下 以为:
认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边竟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随之见伐 哀吾生之须臾
C. 宋其亡乎 其皆出于此乎
D. 会于薄以释之 而君幸于赵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
B. 如此者,人之所制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
C. 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D.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者得天,义者得人。
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②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5)依据短文
(一)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
(二)“楚人许之”的意图。
(6)请结合短文
(一)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
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①,如其仁。
”又说: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
【注释】①如其仁:
就是仁。
【答案】
(1)D
(2)D
(3)B
(4)答案示例:
①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
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②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5)答案示例:
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
“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
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的背后意图。
(6)答案示例:
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
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解析】【分析】
(1)D选项,“以为:
认为”错误,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此来治理。
译文为:
以此来治理天下。
故选D。
(2)A选项,两个“则”都是“副词”,“那么”的意思。
B选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C选项,两个“其”都是“副词”,都表揣测,大概。
D选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的意思。
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被”的意思。
故选D。
(3)B选项,“如果是这样的话”和“制造”错误,如此:
像这样的国家;制:
被控制;译文为:
像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
故选B。
(4)赋分点:
①时,合于天时;义,合于正义;且,又。
②欲,欲望;甚,过分;何以,宾语前置,以何;堪,忍受。
(5)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楚人许之”的意图,结合“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
如此者,制人者也”等内容可知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
“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
根据后文楚人的做法可以推测: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也可以根据目夷目夷的话反面论证:
公子目夷曰:
“小国争盟,祸也。
宋其亡乎”。
(6)“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为:
“孔子说:
‘齐桓公多次、联合统一了诸侯,并不凭借战争,这是管仲的力量。
这是仁,这是仁’”“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国,使其称霸于诸侯,天下的人都听命于他,现在的人们都能得到他的恩赐。
”孔子这么说的理由可以结合材料一中“三制”以及“不独举,不擅功”等内容概括得出。
故答案为:
⑴D;⑵D;⑶B;
⑷①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
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②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⑸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
“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
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的背后意图。
⑹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
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
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⑹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又说: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 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
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参考译文】
(一)大凡国家之间有三种控制关系,或控制他国,或被他国控制,或不能控制他国也不被他国控制。
怎么知道是这样子呢?
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国家人口众多、兵力强盛,却不凭借本国的实力去(故意)制造危难、引发祸乱;一旦天下发生大的事变,喜欢让自己的国家跟随他国之后(行事而不当头领)。
这样的国家,必然能够控制他国。
有的国家德义不尊盛,却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人口不多、兵力不强盛,却喜欢让自己的国家成为危难祸乱的制造者;依仗同盟,心存侥幸,措取名利。
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
他国前进,本国也前进,他国后退,本国也后退;他国劳作,本国也劳作,他国安逸,本国也安逸;前进、后退、劳作、安逸,与他国相从。
这样的国家,不能控制他国,他国也不能控制自己。
非常喜欢一个人,也不能随便给他利益;非常憎恨一个人,也不能无故加害于他。
所以古代圣王处事贵在得当,贵在周密。
所谓周密,就是话不轻易说出口,情不贸然形于色,就像是龙和蛇,一天之内有五次变化,让人无从猜透。
所以,古代先王不夸大其词,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古代圣王不结成同党,不缔结联盟。
同党总会分解,联盟总会断绝,所以关系亲密不在于结党、联盟。
古代圣王也不用财货进行邦交、不用割让土地以示交好来治理天下。
天下各国的格局虽不可改变,但可以用威势武力来统治驾驭。
符合天时,符合正义,这是必须去做的事情。
其他的事情,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以此来承继天子的圣德。
官吏处理事情也应该这样。
符合天时,是说得到天的帮助,符合正义,是说得到人的拥护。
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把天与人的力量都掌握了。
古代圣王是不用武力解决边境问题的,这样边境就会安定。
边境安定,邻国相处就能和睦。
邻国相处和睦,做起事情来就会适宜得当。
(取材于《管子》)
(二)随国率领汉水以东的诸侯国背叛楚国。
冬,楚国的斗榖於菟率领军队攻打随国,取得胜利并与随国签订合约后班师回国。
君子说:
“随国被讨伐,是自己不自量力啊。
度量自己的力量后再行动,它的过失就少了。
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诗》里说‘哪里是不早点赶路,我是怕路上露水太多。
’”
宋襄公准备会合诸侯。
臧文仲听到后说道:
“以自己的欲望去服从别人,可以;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愿,则很少能成功。
”
鲁僖公二十一年春,宋国人和诸侯举行鹿上之盟,要求归附楚国的诸侯敬奉自己为盟主,楚人答应了。
公子目夷说:
“小国争当盟主,灾祸啊。
宋恐怕会亡国!
如果战败了而不灭亡,那是幸运了。
”
秋,诸侯和宋襄公在盂会盟。
子鱼说:
“祸患恐怕就在这里吧!
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在这次盟会上,楚国抓住宋襄公并攻打宋国。
冬,诸侯在薄地相会,(楚国)释放了宋襄公。
子鱼说:
“祸患还没有完结啊,还不足以惩罚国君。
”
(取材于《左传》)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
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
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土官作却金亭识之。
成化八年,擢御史。
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
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
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出知松江府。
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
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
忧归,起知平阳。
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
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
黄河为患,民多流移。
莹巡振,全活甚众。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尹。
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
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
后奏其伤孝陵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
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
岁余,以疾乞休。
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视。
至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
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还进刑部尚书。
武宗践阼,致仕归。
刘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
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
莹素贫,至是益窘。
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
瑾败,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
“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
”其后人率教,多愿朴力学者。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1)选出与文中例句“莹巡振,全活甚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 )
A. 沛公军霸上。
B.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C. 项伯杀人,臣活之。
D. 素善留侯张良。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B.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C.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D.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3)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 御史,先秦时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
C. 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
D. 践阼,阼,为古代庙堂前东西两阶,主位在东,称阼阶。
践阼,走上阼阶主位。
比喻登上帝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莹为官清廉,拒绝他人馈赠。
樊莹虽家境清贫,但在出使蜀地时,拒绝当地人的馈赠,当地土司特地建“却金亭”纪念他。
B. 樊莹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
由于百姓运粮辛苦,樊莹取消民夫,让粮长专运;黄河泛滥,他巡察赈济,许多百姓得以保全。
C. 樊莹为官严正,弹劾不称职者。
景东、宜良、曲靖、贵州发生灾异之事,樊莹奉命巡视,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
D. 樊莹为人真诚,注重言传身教。
农忙时节,樊莹让子孙抬着自己行走于田间,以此来告诉子孙要习惯于劳动,后人都遵循教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②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答案】
(1)B
(2)C
(3)B
(4)B
(5)①改调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②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解析】【分析】
(1)本题题干,“莹巡振,全活甚众”意思是,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很多人。
“全活”,动词活用作名词,保全存活的人。
A项,沛公军霸上,意思是,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军”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
B项,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意思是,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
“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的人。
C项,项伯杀人,臣活之,意思是,项伯杀了人,我保全了他的性命。
“活”,使动,使……活。
D项,素善留侯张良,意思是,一直与留侯张良交好。
“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故选B。
(2)这段话翻译为:
河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困难。
樊莹说:
“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
”徐恪把此事交由樊莹的部下属吏调查考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查清。
“曰”的主语是“莹”,要连在一起,前面“众难之”是说众人认为有困难,句意完整,应断句,排除AB;“属莹部吏”的目的是“钩考”,要连在一起,排除D,故选C。
(3)B项,“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表述有误,后世的御史只有监察的职责。
故选B。
(4)B项,“由于百姓运粮辛苦”分析有误,据原文“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意思是,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
可知,是运粮民夫苦于运输中的耗损。
故选B。
(5)关键词有:
①“按”,巡按;“氓”,百姓;“驰”,迅速传送;“檄”,檄文;“寝”,停止,制止。
②“乃”,原来是;“官帑”,国库里的钱财;“因”,借;“晦冥”,阴暗;“罪”,作动词,给……定罪。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B;⑷B;
⑸①改调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②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点评】⑴该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该题重点考查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一般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
另外,做题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不同的成分词性不同。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
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⑶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
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
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⑸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