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精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4173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精品.docx

《最新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精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精品.docx

最新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精品

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一、超文学研究的性质及与跨学科研究的区别

  我们所说的超文学研究方法,是指在文学研究中,超越文学自身的范畴,以文学与相关知识领域的交叉处为切入点,来研究某种文学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它与比较文学的其它方法的区别,在于其它形式的比较文学是在文学范畴内进行,而超文学研究是文学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的研究

  这里所说的超文学研究与已有的大量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著作中所说的跨学科研究,并不是一回事。

  什么是跨学科研究呢?

我国现有各种比较文学学科著作对跨学科研究的解说,大都全盘接受了美国学派所倡导的跨学科研究的主张,认为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组成部分。

  通常的解释是跨学科研究包括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研究,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不过,我们在认可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前,首先必须解答这样的问题第一,跨学科研究是所有科学研究中的共通的研究方法,抑或只是文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

第二,跨学科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普遍方法,还是文学研究中的特殊方法只是比较文学研究才使用的方法?

  对于第一个问题,众所周知,跨学科研究是当今各门学科中通用的研究方法,并不是文学研究的专属。

  科学的本意就是分科之学,分科就是一种分析,然而光分析还不行,还要综合,而跨学科就是一种综合。

  自然科学中的数、理、化、生物、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往往必须跨学科,以至产生了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新的跨学科的交叉学科。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也有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历史哲学、宗教心理学这样的跨学科的交叉学科。

  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才能解决一个问题。

  如我国最近完成的夏商周断代研究的课题,就是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文艺学等跨学科的专家学者联合攻关的结果。

  对于第二个问题,回答也是肯定的跨学科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普遍方法,而不是只有比较文学研究才使用的方法。

  文学是人学,一切由人所创造的学问,都与文学有密切的关联,这是不言而喻的。

  而研究文学势必要跨进这些学科。

  例如,我国读者最熟悉的恩格斯对巴尔扎克创作的评价。

  恩格斯从经济学、统计学看问题,这就使文学与经济发生了关系;从阶级分析的角度谈到了巴尔扎克与传统贵族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态度,这就使文学与社会学发生了关系;又谈到巴尔扎克对法国风俗史的描绘,这就使文学与历史学发生了关系。

  可见,文学评论与文学研究,势必会不断地涉及到纯文学之外的各种学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然而,虽然恩格斯评论巴尔扎克的时候跨了学科,我们也决不能把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论视为比较文学。

  再如,我国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王国维的研究角度是叔本华的悲剧哲学,俞平伯等索隐派用的是历史考据学的角度与方法,毛泽东等人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现在更有很多人从宗教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与佛教、道教的关系,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之梦及人物的变态心理,从性学角度研究男女两性关系,从医学角度研究林黛玉等人的病情和药方,从政治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与宫廷政治,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中的经济问题,从语言学角度使用计算机统计《红楼梦》中的用字用词规律。

  ……《红楼梦》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是跨学科的。

  然而,我们可以因为红学研究都跨了学科,就把红学划归到比较文学学科中来吗?

当然不能!

凡有一些文学研究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提笔写文章,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跨学科,一不小心就跨了学科。

  对文学研究来说,最容易跨的,是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哲学、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等。

  有很多文学研究的文章,仔细分析起来,就跨了许多的学科。

  前些年文学研究和评论界提倡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观照作品,其实质就是提倡用跨学科的广阔视野来研究文学现象,而不能一味胶着于某一学科的视角。

  可见,如果我们单从跨学科来看问题,则大部分文学评论、文学研究的论著和文章,特别是有一定深度的论著和文章,都是跨学科的,然而,我们能把这些文章都视为比较文学的成果吗?

都视为比较文学研究吗?

当然不能!

文学研究,除了纯形式的文本研究像当代英美有些新批评理论家所做的那样,尽管纯粹的形式的、纯文本的研究极难做到纯粹之外,即使纯粹的字句分析那也是跨学科的——从文学跨到了语言学,更不必说字句和形式之外的研究了。

  可见,跨学科是文学评论的文学研究中的共同途径和方法。

  文学与其它学科的这种跨学科研究,甚至形成了若干新的交叉学科,如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文艺美学、文学史料学等。

  但是,恐怕很少有人赞成把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或文艺美学等看成是比较文学,尽管它们是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因此,我们在学科理论上必须明确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必须是同时又是跨语言、跨文化、跨民族的研究,那才是比较文学,才是我们所说的超文学的研究;单单跨学科不是比较文学。

  例如,在宗教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中,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学、基督教与中国文学、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因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对于中国来说,是外来的宗教,这样的跨学科研究同时也是跨文化的研究,属于比较文学研究;而关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的研究,还有某一国家的政治与该国家的文学的关系研究,某一国家的内部战争与文学的关系研究等,都不是我们所说的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这种研究没有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这只是一般的跨学科研究,而不属于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

  在这里,跨语言、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应该是比较文学学科成立的必要的前提。

  换言之,有些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属于比较文学——当这种研究是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的时候;而另一些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则不一定是比较文学——当这种研究没有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的时候。

  总之,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是将某些国际性、世界性的社会事件、历史现象、文化思潮,如政治、经济、军事战争、宗教哲学思想等,作为研究文学的角度、切入点或参照系,来研究某一民族、某一国家的文学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这里应该特别强调的是与文学相关的有关社会文化现象或学科领域的国际性。

  可见,我们不使用跨学科或科际整合这样的概念,而是使用超文学这一新的概念,是表示不能苟同美国学派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尽管这种看法已经为不少人所接受。

  使用超文学这一概念,有助于对漫无边际的跨学科而导致的比较文学学科无所不包的膨胀和边界失控加以约束。

  它可以提醒人们跨学科研究是所有科学研究中的共通的研究方法,也是文学研究的普遍方法,因此,我们不能把跨学科研究等同于比较文学。

  二、超文学研究的方法及适用范围

  现有的比

  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教材和专著,绝大部分都在跨学科研究的专章中,列专节分别论述文学与其它艺术、文学与哲学、与历史学、与心理学、与宗教、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诚然,搞清这些学科之间的关系对于跨学科研究是必要的。

  但是,这些只是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研究,是一般的跨学科研究的原理层面上的东西,还不是我们所指的超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方法,不是总体地描述文学与其它学科的一般关系,而是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从具体的问题出发,研究有关国际性、全球性、或世界性的政治事件和政治运动、经济形势、军事与战争、哲学与宗教思想等,与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某一时代的文学、甚或全球文学的关系。

  超文学的研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在这个前提下建立自己的方法,确定自己的适用范围的。

  同跨学科的研究相比,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方法的范围是有限定的,有条件的。

  与文学相对的被比较的另一方,必须是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或国际性的事件。

  这是比较文学超文学研究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础。

  什么是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或国际性的事件呢?

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或国际性的事件不同于所谓学科。

  学科本身是抽象的、人为划分的东西,学科是科学研究的范围与对象的圈定,而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与课题本身。

  而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或国际性的事件可以被划到某一学科内,但它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东西。

  例如,对文学影响甚大的弗洛伊德主义,可以划归心理学或哲学学科,但弗洛伊德主义作为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又不等于心理学学科或哲学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我们所说的与文学关系密切的国际性事件之一,可以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划到军事学科,但它显然不等于军事学科。

  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所涉及到的正是这种具体的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或国际性的事件。

  它们不是被圈定的学科,而是在一定的时空内有传播力、有影响力的国际性的思潮与事件。

  这些思潮和事件大体包括政治思潮、经济形势、跨国战争、宗教信仰、哲学美学思潮等。

  在这样的界定中,自然科学作为一个学科与文学学科的关系,不在超文学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之内。

  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具有传播力的国际性思潮,如唯科学主义思潮与文学的关系等,则属于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的范围。

  例如,在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研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所谓红色三十年代的共产主义政治思想对欧美文学、对亚洲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的影响。

  那时,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的左翼政治思潮,极大地改变了那个时代世纪文学的面貌,而且,左翼政治思潮从欧洲、俄苏发源,迅速地波及了包括日本、朝鲜、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在内的亚洲国家,并影响到文学,形成了文学史上所说的颇具声势的无产阶级文学。

  同样的,六十至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不仅对国际政治本身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于不少国家的文学也产生了影响。

  在美国、在英法等欧洲国家,在日本,甚至在黑人非洲的一些国家,都出现了呼应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文学作品,出现了规模不等的青年人的造反文学,出现了歌颂毛泽东的诗歌;相反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出现了反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文学作品。

  另外,虽然有些政治事件并没有国际性的影响,但对比较文学而言也有价值。

  如,二十世纪后半期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歌功颂德的文学,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深刻的相似性,很值得进行超文学的比较研究;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的所谓冷战时期,在某些敌对国家出现了具有强烈冷战色彩的文学,如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等国家的反美文学,中国的七十年代大量出现的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文学,作为政治与文学的超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都相当具有研究价值。

  但是,上述提到的这些课题,目前的研究均非常薄弱。

  在我国,艾晓明博士的博士论文《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1]是研究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学与国际共产主义政治及国际左翼文学的不可多得的力作。

  而上述其它方面的研究,则基本是空白。

  在国际经济形势与文学的超文学比较文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许多诱人的研究课题。

  例如,历史上的经济活动、商业活动对文学的影响,商人在文学的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如古代的丝绸之路是闻名的连接东西方重要的国际商业、经济通道,丝绸之路的经济活动对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对中东地区乃至古罗马帝国文学有何影响?

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而描述丝绸之路的各国文学作品,也非常值得加以收集整理和系统研究。

  在古代文学中,反映经济活动的作品有不少,如阿拉伯的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大部分故事以商人为主角,以商业活动为题材,我国阿拉伯文学专家郅溥浩先生在其专著《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2]中,有一专节,从国际商贸的角度,对《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做了独到的分析,并把它与中国的三言二拍中的有关作品做了比较,是经济与文学的超文学研究的成功的例子。

  日本十七世纪的作家井原西鹤的作品中,有一类小说称为町人物,即经济小说,笔者曾在《井原西鹤市井文学初论》[3]中,以当时的东西方经济状况为大背景,对他的经济小说作了分析。

  到了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学的联姻现象越来越突出,例如法国十九世纪大作家巴尔扎克,被英国作家毛姆称为认识日常生活中经济重要性的第一个作家毛姆《巴尔扎克及其〈高老头〉》;马克思也认为巴尔扎克在其作品中所提供的经济材料,比那些职业的经济学家?

统计学家还要多。

  在现代世界中,经济的全球化对各国文学的影响,越来越成为全球化的文化现象。

  如1929年的那场世界经济危机就在中国文学中留下了印记,茅盾、叶圣陶、叶紫等在三十年代初写作的反映农村凋敝商人破产的作品,都以当时的世界经济危机作为大背景。

  九十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各国、对我国的港台地区的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七十年代以来,在日本文学中产生了经济小说、企业商战文学这种类型,并影响到了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文学。

  看来,商品经济与文学活动、文学作品的商品化等问题,已经成为比较文学超学科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文学与战争、与军事的关系,历来密不可分。

  古代世界文学的史诗,是以描写部族之间、民族之间的血腥战争为基本特征的。

  可以说,没有战争,就没有史诗,而这些战争往往是跨民族的、没有国界的战争。

  到了现代,除了一个国家的内战之外,所有大规模的战争都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或国际集团与国际集团之间的战争,因此,战争本身往往就是跨国界的人类行为,战争对文学的影响也往往是跨越国界的影响。

  从战争、军事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现象,很多情况下就是揭示战争与文学关系的超文学研究。

  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两次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刺激是空前的。

  可以说,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二十世纪战争文学的繁荣。

  要深入研究以世界大战为背景、为题材、为主题的战争文学,就必须立足于战争与文学的关系,在战争与文学之间,在不同的交战国之间,找到独特的契合点、交叉点和问题点。

  一方面,研究战争及战争史的学者,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战争文学这一不可替代的材料,重视战争文学所特有的对战争的形象、细致的描写,以补充战争史文献的缺欠和不足;另一方面,研究文学的学者,面对战争文学作品,不能只逗留在作家作品的审美分析、人物性格的分析、作品形式与技巧的分析等纯文学层面,而必须研究战争与作家的立场与观点,例如作家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思想,抑或是作家的法西

  斯主义思想,作家的好战态度与反战态度;必须研究战争与作品的人物形象,战争与作品中的人性、战争与审美、战争与文学的价值判断等问题。

  但是,在目前的文学研究中乃至比较文学研究中,关于战争文学的超文学的研究,还很少见,还没有被展开。

  笔者的《笔部队与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4]一书,是战争与文学的超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尝试;倪乐雄的专题论文集《战争与文化传统——对历史的另一种观察》[5]中的有关论文,如《武亦载道——兼谈儒文化与战争文学》?

〈诗经〉与〈伊利亚特〉战争审美背景与特征之比较》等,从中外文化比较的开阔视野,成功地展开了中外战争文学的比较研究。

  但是,迄今为止的大多数研究战争文学的论文和著作,还都局限于战争题材本身,局限在国别文学内部。

  这种研究也有战争与文学的跨学科意识,但是,却往往没有把视野进一步扩大为跨国界的、跨文化的广度,因而它还只是一般的跨学科的研究,还不是真正的超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另一方面,将反法西斯主义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进行总体的比较的研究,就很切合战争与文学的超文学研究的途径;同样,对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法西斯主义文学的研究,也必须具有跨国界的世界文学的总体眼光。

  对中国的抗日文学的研究,仅仅站在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内部还不够,还必须有自觉的中日文化的比较意识,必须将中国的抗日文学与日本侵华文学置于一个特定的范围,进行必要的对比,研究才可能深入。

  宗教是最具有国际传播性的一种文化现象。

  文学与国际性的宗教的超文学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宗教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共生的关系。

  这种研究有两个基本的立足点。

  其一,是在宗教中看文学,所谓在宗教中看文学,就是立足于宗教,去寻找和发现宗教如何借助文学,如何通过文学来宣道布教。

  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宗教性的文学作品,亦简称宗教文学。

  如起源于印度、流传于亚洲广大地区的佛教文学,包括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等;起源于犹太民族,而流传于全世界的圣经故事、圣经诗歌等。

  其二,是在文学中看宗教。

  所谓在文学中看宗教,就是立足于文学,看作家如何受到宗教的影响,作家如何借助宗教意象、宗教观念、宗教思维方式来构思作品、描写人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两种不同立足点的研究,目的都在于揭示外来的宗教文化如何影响和作用于文学。

  在以往的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学与外来宗教的比较研究受到了重视,涌现出了大批的成果。

  在我国,关于印度传来的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和深入了。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就陆续有梁启超、鲁迅、胡适、陈寅恪、许地山、季羡林、赵国华、孙昌武、谭桂林等重要的研究家。

  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佛教及佛教文学对于激发中国作家的想象力,对于志怪小说、神魔小说的形成,对于汉语声韵的发现及诗歌韵律的完善与定型,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佛经的翻译,对于大量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对于引进和丰富中国语言中的词汇、语法,对于文言文体的通俗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特别是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光这个课题的博士论文,就出版了五六种。

  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特别是与我国的回族和维吾尔族等西北部少数民族文学,也有深刻的联系。

  近来面世的马丽蓉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6]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具有开拓性。

  哲学与文学的关系也特别的紧密。

  外来哲学思想对某一本土文学的影响和渗透,可以改变本土作家的世界观,可以影响作家对世界、对人生及文艺的认识角度与方法,从而使作家的创作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

  在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的研究中,外来哲学思想与某一本土文学的关系,有大量的课题需要研究。

  如,在东亚文化区域中,中国的哲学思想曾影响到了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

  中国的老庄哲学的自然、无为的观念和儒家哲学中的忠孝观念等,对日本历代文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晚明时期的实学派的哲学思想影响到了朝鲜,使朝鲜产生了实学派文学。

  对阿拉伯文学造成很大影响的苏菲主义神秘哲学,受到了印度的吠檀多派哲学和欧洲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影响。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思潮对东方文学的影响特别明显。

  如尼采的权力意志及超人哲学,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哲学等,在东方文学中,或引发了相关的文学思潮,或出现了相关的文学流派,或出现了表现相关哲学思想的作品,或促进了文学批评观念与方法的变革。

  应该说,二十世纪东方各国的先锋派的文学,无一不同西方的哲学思潮有关,换言之,外来哲学思潮是东方现代文学发展嬗变的重要的外部推动力之一。

  看来,作为比较文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超文学研究在谨慎规定自身的同时,也可以在许多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收稿日期]2019-08-20【参考文献】

  [1]

  艾晓明《中国左翼思潮探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2]

  郅薄浩《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3]

  王向远《井原西鹤市井文学初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增刊

  [4]

  王向远《笔部队与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倪乐雄《战争与文化传统——对历史的另一种观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6]

  马丽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