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题.docx
《教育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题
《教育学》分章复习题(下)
第八、九章教学
一、填空:
1.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的活动;
2.学校工作必须以___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_安排;
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________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____。
4.教学是学校的工作。
5.新时期提倡式教学,反对式教学
6._________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
7.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包括,,和四种方式。
8.教学方法中参观法包括参观,参观和参观三种类型。
9.课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和两大类。
10.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11.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包括、、、
、。
12.教师备课应做好的三项工作是、、。
13.教师备课最后要落实到写好三种计划上,即计划、计划和计划。
14.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
15.课外作业的形式大致有 、、。
16.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17.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
1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原则。
19.1951年提出了“范例教学”的主张。
20.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儒家思孟学派在《中庸》中提出“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
22.19世纪德国教育家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23.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是:
“明了、、系统、”
24.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有、、;特殊形式是。
25.邱学华提出的“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步骤是出示题目、、
、。
26.魏书生提出的“六步教学法”的基本步骤是定向、、、
、。
27.“四步教学法”中这四步是“读读、、、”。
28.在复式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与“”相互轮换
29.说课的内容包括说学情、、、、;
30.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二、判断
1.教学就是智育。
()
2.在中小学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要尽可能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越多越好。
()
3.因材施教就是要发现学生的特长,根据这些特长加以培养,使其成为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
()
4.教学过程是单纯的认识过程。
()
5.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
()
6.教师只要认真教好每一堂课,把基础知识讲清楚,学生的能力就能得到发展。
()
7.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中,以读书指导法为最好,谈话法次之,讲授法最差。
()
8.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
9.考试是检查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是检查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手段。
()
10.练习法是一种教法,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活动。
()
11.课的结构没有固定模式,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去创造性地设计一种课的结构。
()
12.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过程。
()
1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
14.教师备课就是弄懂教科书,写好教案。
()
15.课外辅导就是给学习差的学生补课。
()
16.为提高升学率,教师可以增减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
()
17.教学是实施教育的唯一途径。
()
18.学校工作应该以教学为首,以德育为主。
()
19.教学过程是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应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
20.教师在讲台上做实验给学生观看,这种教学方法是实验法.。
()
21.适合于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是“引导—发现”式.()
22.运用讲授法教学就是注入式教学方法,而运用谈话法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
()
23.教学方法的改革正在从重视学生的学转向重视教师的教。
()
24.分组教学的分组依据是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发展阶段。
()
25.学生学业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区分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
()
26.课的结构决定课的类型。
()
27.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是一一对应关系。
()
28.“教学内容乡土化”遵循的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29.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
30.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课,这是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三、单项选择题
1.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
A.教学为主B.德育为主C.教师为主D.学生为主
2.教学是()。
A.教师教的活动B.学生学的活动C.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A.认识过程B.实践过程C.活动过程D.练习过程
4.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
A.教学程序B.教学任务C.教学艺术D.基本要求
5.以下选项比较准确地体观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A.学不躐等B.各因其材C.温故知新D.开而弗达
6.“不凌节而施”体观了教学的()原则。
A.巩固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7.有关教学的方向性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科学性和思想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8.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检查课、实验课、综合课的划分的依据是( )
A教学任务 B教学方法 C教学形式 D教学内容
9.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
A新授课和复习课B单一课和综合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理论课和实践课。
10.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小组教学 D现场教学
1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B上课C布置作业D课外辅导
12.一节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心环节的是( )
A检查复习 B学习新教材C巩固新教材 D布置作业
13“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体现了哪一条教学规律?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4.“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
15.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D虚拟直观
1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17.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是()
A个别教学B复式教学C现场教学D课堂教学
18.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A谈话法;B讨论法;C发现法;D讲授法
19.以60分为及格线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这种评价属于()评价
A.相对评价B.客观评价C.常模参照性评价D.标准参照性评价
20.教学是实施教育的()
A.唯一途径;B.基本途径;C.主要途径;D.重要途径
21.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选项是()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22.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演示法
23.在17世纪末,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
24.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C怀特梅D克伯屈
25.在人文教育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D要看情况而定
2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
27.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B)
A唐代B清末C民国初期D新中国成立
28.选择教学方法的首要依据是()
A教学任务B教学内容C教学原则D教学规律
29.教学中的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
A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B借助工具认识事物C认识对象和方式的间接性
D学生是不成熟的认识主体
30.关于教学与智育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教学是实施智育的基本途径;B智育是教学的任务之一;C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D教学是实施智育的途径之一
3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上究竟以谁为主的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D现代课程论
四、筒答题
1.教学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2.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有哪些?
3.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4.班级授课制有哪些优点与缺点?
5.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
6.课时教学计划(教案)的要素有哪些?
7.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8.新时期应该怎样评价学生的学业?
五、论述题
1.论述教学的基本规律。
2.试论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3.试论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的具体要求
4.简述我国中小学教学的新方法
5.我国小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
如何来改进?
六、实例分析
1.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
"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
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
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如何理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吗?
为什么?
2.下面是两位年轻教师关于教学的对话,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小李、小张都是刚工作一年的初一语文老师,两人工作很努力,但也存在很多困惑。
小李对小张说:
“为了上好课,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新课改的知识,意识到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特别注意调动课堂气氛,我的课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上得很热闹。
上周公开课学生个个都很开心,可听课的老教师们都说我的课没有语文味,缺乏深度,只注重形式。
难道一堂课热热闹闹的不好吗?
”小张说:
“为了上好课,我也没少花功夫。
我专门买了特级教师教学录像,悉心模仿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上课时几乎就是把录像中教师的教学复制到我的课堂上。
可为什么同样的上课方式,我的课效果就不好呢?
”结合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你是否赞成小李的教学观?
结合所学教学理论加以分析;
(2)为什么小张老师上课的教学效果不太好?
请从选择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3.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
学生带来的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
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
“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
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
”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
“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
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
”
“都能吃。
”一个学生回答。
“能吃。
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
”教师说。
“都是树上长的。
”又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
”教师说。
“都是开完花结的果。
”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
“都有核儿。
”——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
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
”教师说:
“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
切开后,教师问:
“那核儿是什么?
知道吗?
”“是种子。
”同学们回答。
教师:
“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
“叫果肉。
”一个学生回答。
这时,教师总结:
“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
”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
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
又问:
“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
”学生回答。
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价值?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4.张老师在教“圆周率”时,她先将全班分成八个小组,给每个组一根铁丝、一把尺子,然后叫各个小组的同学动手操作,先测量出铁丝的长度,再将铁丝围成一个圆圈,用尺子测量出圆圈的直径,用铁丝的长度(即圆周)除以其直径,求出得数;再次,叫每个小组派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报告本小组探讨的经过与结果,结果发现各个小组求出的得数几乎一样,最后张老师说“这是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就叫着圆周率”。
请你根据所学的教学理论评析这一教学片段,指出张老师贯彻了什么教学原则,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并说明理由。
七.设计题
试设计一节新授课的教学流程,题目自选,要求程序清晰,方式妥当
第十章、第十二章德育论与班主任工作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中,()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A.德育目标B.学生的思想实际C.学生身心发展特征D.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
2.德育对象千差万别,德育目标、任务、职责多种多样,这突出体现出德育工作者劳动的()。
A.复杂性特点B.主体性特点C示范性特点D.连续性特性
3.()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A德育规律B.德育过程C.德育课程D.德育目标
4.在德育的具体内容当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A.集体主义教育B.道德教育C.爱国主义教育D.心理教育
5.()是衡量和评价德育工作的唯一尺度,是衡量德育工作质量的标准。
A.德育内容B.德育目标C.德育课程D德育过程
6.把道德规范内化到学生的内心以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这属于德育中的()。
A.道德教育B.思想教育C政治教育D心理教育
7.小学德育主要要以()为重点。
A.法制教育B.心理教育C.道德教育D.思想教育
8.德育工作中,德育目标是()
A出发点B.过程C.核心环节D.运用方式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法
A.榜样示范B.行为训练C.环境陶冶D.陶冶教育
10.小学德育与其他阶段德育相比具有()的特点。
A.基础性和奠基性B.重要性和绝对性C.物质性和经济性D.核心性和基础性
11.“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这是()阶段的德育目标。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
12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更加重视基本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方面的教育以及心理品质的教育,这表明我国德育()。
A强调基础性B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C.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D注重稳定性与变革型
13决定德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是()
A教育目标B时代特征与学生思想实际C德育方法D.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14.下列不属于德育社会性功能的是()。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生存功能
15.下列不属于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的是()。
A.生存功能B.发展性功能C.文化功能D.享用功能
16.德育的()既具有传递和选择文化的功能又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A文化功能B.发展性功能C.政治功能D.享用功能
17.德育的()主要对个体品德结构的发展起作用。
A.文化功能B.发展性功能C.政治功能D.享用功能
18.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A.德育的政治功能B.德育的生存功能C.德育的发展功能D.德育的享用功能
19.“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是()阶段的德育目标要求。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
20“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是()阶段的德育目标要求。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
21.以下属于德育中的道德教育的是()。
A.公正教育B.理想教育C.意志教育D.集体主义教育
22.()是德育的基础。
A.社会主义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理想教育D.心理品质教育
23.“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大学讲做人的教育,这种德育主要违背了德育目标的()
A.层次性B.全面性C.稳定性D.基础性
24我国德育是要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教育。
A.社会主义品质B.集体主义品质C.文化品质D.法制品质
25.()成为我国德育的主旋律教育。
A.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B道德品质教育和政治教育
C.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D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26.爱国主义内容的设计要呈现螺旋式,使不同学段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的依据是()
A.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B.课程标准C.德育目标的不同D.时代特征
27.学生是在()中形成思想品德的。
A.环境B.活动和交往C.家庭D.学校
28一般来说,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四个方面。
A.德育方法B.德育目标C.德育影响D.德育规律
29.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我深信,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表明德育要遵循()的规律。
A.知情意行统一发展B.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品德
C.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D.学生品德反复且长期逐步提高
30.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知行统一
31.()是一种教育活动的过程,它强调的是教育者如何把一定社会的道德、思想和政治等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
A品德过程B教学过程C.德育过程D教育过程
32.要从知、情、意、行等方面来着手发展学生的品德,这说明了品德发展要注重其()。
A.全面性B.特殊性C.统一性D.针对性
33.由于品德发展具有(),既可以从知到行,也可以从行到知,或者从情开始兼之以知和行。
A.多端性B.实践性C.随意性D.认知性
34.对个体品德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先天因素B.活动C.环境D.遗传
35.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处于何种地位()
A.主体B.客体C.既是主体,也是客体D.主导作用
36.()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
37.()是德育的最基本途径。
A.班级管理B.社会实践活动C.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D.班主任工作
38()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A.德育要求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B.教师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道德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媒介之间的矛盾D.外在道德要求与现有的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
39.()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
A.德育要求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B.教师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道德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媒介之间的矛盾D.学生的内部道德矛盾
40.学生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会出现曲折和倒退的现象,教师面对这一问题,应该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来进行德育工作。
A.德育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和影响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长期和反复提高的过程
41.()是个体接受外在道德要求得起点。
A.心理准备B.现有的道德状况C德育目标D教育目的
42.特别注意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
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
43.()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灵活地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方法。
A.因材施教原则B.疏导性原则C.长善救失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4.()是指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A.因材施教原则B.疏导性原则C.长善救失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施加教育惩罚时,应该要注意场合。
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他们特别敏感,所以教育方法也要格外谨慎,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这段话说明()。
A.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B.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
C.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D.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
46.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品德与行为作出积极反馈,以巩固和强化这一品德与行为,并对学生的过失采取适当的惩罚,这种方法称之为()。
A.奖惩法B陶冶法C.榜样法D锻炼法
47.班主任通过委托学生筹备晚会节目来发展他的品德,这属于()
A.陶冶法B.锻炼法C.奖励法D.榜样法
48.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只看到其缺点而粗暴对待他,这违背了德育中的哪种原则()
A.长善救失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疏导性原则D.平行教育原则
49.社会模仿模式中,()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A.榜样示范B.说服教育C.奖励措施D.关心他人
50.()原则要求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A.导向性原则C.长善救失原则B.疏导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51.学校组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等家庭工作体现德育的()原则。
A.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52.()是德育方法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A.榜样法B.陶冶法C.说服法D.锻炼法
53.不属于陶冶法的是()。
A.人格感化B.环境熏陶C.艺术浸染D.社会实践
54()具有很强的形象性、感染性和可行性。
A.榜样法B.陶冶法C.说服法D.锻炼法
55.在树立榜样的时候,教师要多树立那些临危不乱、机智灵活、具有道德智慧的榜样。
体现了榜样法的()原则。
A.可接受性原则B.真实性原则C.时代性原则D.德智并重原则
56.下列有关班级管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级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B.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
C.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命令与惩罚。
D.班级管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关系。
57.满足()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A.学校B.教师C.班主任D.学生
58.()是班级组织理论的创始人。
A.麦克费尔B.夸美纽斯C.洛克D.杜威
59.班级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B.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C.成立了班委会D.开展了班级工作
60.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共同的奋斗目标B.班主任的要求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D.共同的活动
61.()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