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公开课教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30279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doc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慢公开课教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doc

《扬州慢》

姜夔

主备人:

豆旺峰

参备人员:

朱宏刚惠亚刚孙维刚孙鹏苏王芳丽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学习虚实结合、化用诗词、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探讨、点拔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

----扬州。

李白有首诗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作者送友人至扬州,今天我也送大家到姜夔笔下的扬州去走走、看看。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关于作者姜夔,大家了解多少呢?

二、知人论世: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

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三、解题: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这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朗读指导:

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四、学习小序:

在词中有何作用?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怆然、悲:

词的感情基调是悲切、伤感、深沉的。

五、学生诵读;配乐朗读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朗诵,体会其中蕴含的悲切伤感之情。

欣赏课文朗诵同时,思考词中是如何表现这悲切伤感之情的。

六、整体感知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说明今昔发生了巨变,而且这一巨变使得词人满怀悲伤。

那么,扬州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如今展现在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破败荒凉的景象,在词的正文中,作者有没有描绘?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无声冷月、红药徒生)等。

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破败荒凉的景象?

所见所闻(视觉、听觉)

合作讨论:

词人是如何通过这破败之景来表现自己的满怀怆然的?

㈠所见:

⑴荠麦青青:

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

(凄凉,荒芜)首先从视觉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冲击

⑵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废池乔木为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

用了拟人修辞。

(废池、乔木是金兵劫掠时的目击者,受害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

)起到了点缀,衬托的作用,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对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⑶冷月无声:

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

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

“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词人移情于物,以“冷月无声”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萧条,寂寥,冷清,落寞,表现扬州城的残破衰落,抒发作者悲哀之情。

⑷“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是如何表达出悲伤的情感的?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是如何表达出悲伤的情感的?

红药徒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感伤而已。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采用了虚拟之法:

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还是无人欣赏。

类似的诗句: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流露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无限伤痛之情。

㈡所听:

清角吹寒: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通感——(触觉写听觉)“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

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的“怆然”之情。

小结:

现在的扬州城破败、荒凉、萧条。

如果用上阕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的话,那么,如今的扬州城实际上等于是一座“空城”:

空旷、空荡、空无一人、毫无生气。

因而,今日的扬州令姜夔不禁悲从中来(予怀怆然、感慨今昔),扬州城自古就是如此吗?

不是

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

(文中哪些句子能有所体现)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繁华热闹

这些繁华热闹的景象,词人有没有为我们作具体描绘?

没有,化用诗词,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

介绍扬州: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过渡句)扬州的盛况亦见于古诗词,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繁华。

晚唐大诗人杜牧更是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了他无数的动人诗篇。

(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

小结:

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而这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也可以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名都(佳处)。

一“名都”,一“空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眼前的空城之景是作者看到的,而“名都”则是作者通过化用的诗句联想到的,这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一虚一实,虚实相济)。

词人不仅化用杜牧的诗句,让我们可以想见扬州昔日的繁华,甚至在下阕中,他还想象唐朝的杜牧穿越时空、来到了扬州。

杜牧来到今日的扬州会是什么感受?

“惊”

为什么而“惊”?

因“空”而“惊”,惊“十里扬州”竟然变得“荠麦青青”。

“惊”扬州昔日繁华,今日萧条,昔盛今衰、古今变化之大。

(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情况下,以杜牧之惊,从侧面衬托出劫后扬州的荒凉破败。

侧面描写

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战争。

“自胡马窥江去后”

这是金兵南侵造成的,流露出对战争的厌倦,对国家的伤痛(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之情。

战争是摧毁人类文明、摧残人类生命的黑手。

古代更是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扬州,扬州变为残破不堪。

(多媒体投影创作背景)1127年,“靖康之变”后。

在北宋的半边废墟上重建的南宋,是一个更加虚弱的王朝,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使它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曾攻破扬州,烧杀掳掠。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1176年,虽然已过十五年,作者路过扬州时,映入视野的还是劫后的扬州一片荒芜,满目疮痍的萧条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写下此词,表达他因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这种情感我们也可用序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黍离之悲”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悲。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黍离》诗。

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黍、稷,是两种农作物。

离离,指行列貌,整齐茂盛的样子。

靡靡:

行步迟缓貌。

摇摇:

形容心神不安。

噎:

忧深气逆不能呼吸。

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

七、总结全文:

综观全词,作者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有虚有实,从而突出了劫后扬州的荒凉,伤今怀古,抒发了“黍离”之悲。

八、让我们再来齐诵全词,进一步体会他的“黍离之悲”。

(学生齐诵全词)

九、拓展延伸

大家对这首词今昔对比、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领会得应当很深刻了。

但这还不是终级目的,我们还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阅读鉴赏同类作品。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十、总结收获

问题引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爱因斯坦说:

“发现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诗歌鉴赏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从诗歌中发现问题,也能像老师一样出题目,能解决问题,体会出诗人的感情。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