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docx.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2299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docx.docx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docx.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docx.docx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docx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论述总复习(2012新版教材)

 

注:

带“◆”的为历年考过的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

 

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二、社会作为超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本质区别

 

1.生物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紧密结合,社会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各个分子或多或少是自由和分散的

 

2.生物体的功能分化使感觉和思维的能力仅仅集中在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在社会中,意识则散布在整个集合体里,它的全部个体都能感到快乐和痛苦

 

3.在生物有机体中,分子是为了整体而生存,而在社会中则相反,社会的存在是为社会成员造福,成员的存在不是为社会造福。

 

三、导致社会失范的原因

 

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这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传统规范失去了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个人的发展,会使得他们要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渴望实现更理想的目标。

 

2.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

 

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其中经济危机则是社会动乱的首要根源。

四、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1.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

 

2.社会学应放弃那种以抽象的社会整体为对象的研究,而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和不同方面为研究对象

 

3.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

 

4.注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

 

5.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

五、社会行动的类型

 

1.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2.价值合理性行动3.情感性行动4.传统性行动六、◆芝加哥党派的主要艺术成就

 

1.芝加哥学派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

 

2.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

 

3.芝加哥学派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

 

4.芝加哥学派创建了符号互动论

 

七、论述中国早期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

 

1.队伍和制度化建设:

(1)社会学队伍的形成

(2)学校教育的制度化(3)学术团体的建立(4)期刊和论著的出版

 

2.社会调查的兴起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与实践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的特征:

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二、社会学的综合特征含义

 

1.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相比,它不是专门研究某一种社会现象,而是研究所有社会现象中的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这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

 

2.社会学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它是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通联系中去寻找规律性

 

三、社会学的应用性含义

 

1.社会学的知识非常贴近社会生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行着、体验着的。

掌握了社会学会帮助人们更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解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

 

2.社会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全体成员所关注的

 

3.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不公政府可以用,团体可以用,一般人也可以用四、◆社会学的功能

 

1.研究功能:

描述性、预测性、解释性、规范性

 

2.教育功能:

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

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

4.社会批评功能

 

五、统计调查需要遵守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要求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

 

2.及时性原则,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

 

3.完整性原则,数字与情况要相结合

 

六、普查的原则

 

1.必须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

 

2.正确确定调查期限、选择登记时间,并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3.严格筛选调查项目,定义明确。

 

4.普查尽可能按一定的周期进行,以便于研究现象的发展趋势及期规律性七、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

一是实地源,二是文献源

 

八、◆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1.着重点不同2.依据不同3.手段不同4.学科基础不同5.结论表述不同第三章社会与文化

 

一、社会的特征

 

1.社会以人为主本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二、社会管理的特点

 

1.从主体上看,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执政党和政策,而且包括其他社会主体,比如企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它们都负有社会管理的社会责任

 

2.从手段上看,最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

 

3.从目标上看,维系社会秩序和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管理的总体目标

 

4.从作用上看,社会管理可以推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并为促进经

 

济社会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

三、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特征: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无限性、自然资源的系统性、自然资源的不均匀性

 

四、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自然资源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2.自然资源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

 

3.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五、环境的功能

 

1.环境对人类具有支持作用

 

2.环境对人类具有供给作用

 

3.环境对人类具有调节作用

 

4.环境对人类具有文化启迪作用

 

六、文化的特征:

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

 

七、文化自觉的内容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1.文化自觉关注了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2.文化自觉关注了文化断裂下的主体再造

 

3.文化自觉提出了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一、◆基本社会化的任务

 

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过人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

 

二是社会性成年,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二、社会角色的含义

 

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

 

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

3.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三、论述社会角色的失调

 

1.角色紧张:

个人在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时间和精力上的手足无措,称之为角色紧张

 

2.角色冲突:

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关系,常由于角色期望的不同,角色领悟的差别,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引发

 

3.角色不清:

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而引起的角色矛

 

 

4.角色中断:

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5.角色失败:

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败现象

 

四、论述: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

 

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条件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3.人的现代化,是当今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简述合作的类型

 

1.自发性合作:

指某种情境下人们自觉自愿地聚集帮助他人解决实际困难和需要的行为。

这是一种最古老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

直接体现为援助行为

 

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3.指导性合作,是现代社会比较多见的合作形式,指双方在具有权威地位的第三方指导下一起完成某项工作

 

4.契约式合作,指个人或群体之间达成协议,以契约或类似契约的方式进行合作。

 

第六章家庭与婚姻

 

一、家庭的功能

 

1.规范性行为功能

 

2.经济生活功能

 

3.人口再生产功能

4.精神生活功能

 

5.教育功能6.抚养、赡养功能

 

二、◆论述家庭的结构类型

 

1.核心家庭:

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形式是最稳定的一种形式。

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也属于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

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以直系亲属为主的多代同堂家庭,是核心家庭纵向

扩大的结果,家庭关系比核心家庭复杂。

特殊形式:

两对或两对以上都是是异代的夫妇而没有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夫妇或父母缺损一方的单亲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

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的权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代或第二代长房的一对配偶手中

 

4.其他家庭:

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亲家庭

 

三、离婚率上升的原因

 

1.经济因素的考量相对下降。

2.社会舆论压力的宽松导致离婚人群的增多和大量存在、

 

3.离婚手续的简化。

4.丈夫或妻子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和个人感受,不能认可和接受忍让过日子。

5.改善婚姻生

活质量或考虑离婚的要求越来越多是由妻子一方主动提出来。

 

6.在离婚人群中婚龄变小,即离婚低龄化和结婚时间不长就离婚的“昙花婚姻”明显增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由

于夫妻一方网恋对婚姻的破坏作用继续显现。

 

四、家庭功能的变化

 

1.经济功能弱化2.抚育和社会化的功能外移

 

3.家庭的生育偏好开始改变4.养老功能的挑战

 

第七章群体与组织

 

一、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二、初级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初级群体作为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特征:

1.规模小2.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初级群体成员之间大都处于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因此可以表现出比较全面的人格特征

 

4.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5.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科层制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5.照章办事

 

四、◆科层制的优点和弊端

 

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较其他组织体系和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

缺陷有:

 

1.形式主义2.繁文缛节3.用人困境4.人情味欠缺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五、权变理论的内容

 

权变理论又称情势理论,认为组织管理不只是和组织本身有关,而且涉及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的管理者

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灵活地决定组织的决策方式,领导方式和行动方式,基本观点为:

 

1.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的

 

2.不同的人对组织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

 

3.组织目标、工作性质、职工素质等因素对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第八章教育、劳动与消费

 

一、现代学校教育的显功能和潜功能

 

显功能:

1.社会化的功能2.社会选拔的功能3.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4.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潜功能:

1.建立未来人际关系2.减小就业压力3.社会控制的功能

 

二、影响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

 

1.人力资本2.社会网络3.社会制度4.社会偏见

 

三、失业的含义及类型

 

失业是指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类型:

1.摩擦性失业:

指人们在转化工作过程中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

由于产业结构或者生产技术的改变,使得原有的工作机会消失而造成的失业

 

3.周期性失业:

由于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失业

 

4.季节性失业:

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的失业

 

5.残余性失业:

因无就业能力的失业

 

四、消费社会的特征

 

1.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

 

2.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张

 

3.消费主义盛行

 

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

 

一、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

 

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序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

 

二、◆社区的功能:

 

1.经济生活功能2.社会化功能3.社会控制功能4.社会参与功能5.社会保障的功能

 

三、农村社区的特点

 

1.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

 

2.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四、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

 

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2.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能利、理性化和肤浅化

 

4.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五、◆社区发展的原则

 

1.民主的原则2.民众需要的原则3.自力原则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

 

六、◆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

 

社区建设在中国的提出和广泛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

 

1.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社区建设既与国外的社区发展的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社区发展是中国社区建设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借鉴来源。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中,国家通过占支配地位的国有经济以及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国有经济的集体经济,建立起隶属于国家各个部门的一个个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城市社区,国家通过这些单位对

社会成员实现直接的控制。

这种管理体制我们称之为单位制

 

3.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制赖以生存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位制逐步消解。

 

七、当前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

 

1.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2.促进民主政治

 

第十章城镇化

 

一、当代城镇化的特征

 

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

 

3.知识经济、科技、物流、信息、通讯和其他活动领域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城镇化的内涵

 

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

 

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

 

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

 

二、中国城市群面对的主要问题

 

1.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

 

2.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依然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彼此求大求全,缺乏产业分工,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易发,

降低了整体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

 

3.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对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拉动还有限

4.城市群内部结构还不完善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

 

3.在真实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6.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

 

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三、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阶级阶层结构

 

1.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2.民族资产阶级3.小资产阶级4.半无产阶级5.无产阶级

 

6.游民无产者阶层7.农民阶级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范的社会流动

 

1.第一次大规模社会流动过程发生于

1949-1956年

2.第二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

1957-1965

3.第三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

1966-1977

4.第四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

1978-1991

5.第五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

1992年,一直延续到今天

 

五、论述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与机制

 

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先赋因素与自致因素。

社会流动的机制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

 

1.制度安排本身导致的社会流动

2.制度安排与先赋因素,自致因素混合导致的社会流动

 

3.制度安排抑制先赋因素或自致因素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4.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漏洞或偏向,被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用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第十二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二、偏差行为的正功能

 

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3.有助于社会预警

 

4.有助于社会进步

 

三、◆社会控制的特点

 

1.普遍性2.规范性3.多重性

 

四、◆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首先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

 

2.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

 

3.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的方面

 

五、社会控制的方式

 

1.法律控制2.道德控制3.习俗控制4.宗教控制

 

第十三章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1.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

 

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的社会生活

3.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

 

4.这种失调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1.社会性2.文化性3.普遍性4.特殊性5.集群性6.复杂性

 

三、自然灾害的特征:

潜在性突发性有限性

 

四、◆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1.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

 

2.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物质和精神的损失。

 

3.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4.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五、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全球性思想

 

全局性思想

 

长期性思想

 

六、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3.发展科学技术

 

4.完善社会制度,缓解后顾之忧

 

5.建立社会预警系统6.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概念和内容

 

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内容:

 

1.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2.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

 

3.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4.人与自然,即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与人类活动系统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变迁的特点

 

1.必然性2.前进性3.非直线式4.全面性

 

三、社会变迁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之间的冲突

 

3.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4.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5.观念的改变

 

6.人口状况的改变

 

7.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

 

四、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社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是在社会分化的基础上,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

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和知识化等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社会现代化是由一系列子系统组成的:

 

1.工业化2.城市化3.民主化4.管理科层化5.社会结构分化6.人的现代化7.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五、◆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1.社会现代化是一项社会领域的革命进程

 

2.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有阶段的历史过程

 

3.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持续的国际竞赛、包括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

 

六、◆全球化的特征

 

1.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2.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3.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4.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七、◆当前全球化的表现

 

1.金融全球化日益凸显

 

2.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3.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

 

4.信息全球化

 

5.政治的多极化

 

6.文化多元化

 

七、◆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1.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贸易

 

2.在政治方面,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

 

3.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序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

 

4.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太乐观。

 

八、◆面对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1.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为制定全球战略的前提

 

2.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

 

3.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

 

◆简述宗教和邪教的区别。

 

(1)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

 

(2)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它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作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

 

(3)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的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

◆简述继续社会化的意

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