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经济发展公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219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海县经济发展公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东海县经济发展公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东海县经济发展公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东海县经济发展公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东海县经济发展公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海县经济发展公报.docx

《东海县经济发展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海县经济发展公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海县经济发展公报.docx

东海县经济发展公报

2010年东海县经济发展公报

2010年是我县抢抓发展机遇、奋力全市争先的机遇之年,更是兑现“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回望五年历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开放东海、实力东海、生态东海、幸福东海”的建设成果显著,东海的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农业现代化、工业规模化、服务业产业化发展趋势明显,各项社会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一、综合

全县经济总量突破200亿元大关。

初步核算,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5.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1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91.21亿元,增长22.2%,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78.12亿元,增长23.8%;第三产业增加值67.83亿元,增长14.7%。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2:

42.8:

35,调整为20.5:

45.6:

33.9,二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比“十五”末提高4.73个百分点。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17536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3.6%。

城乡就业统筹推进。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14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925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7%,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为70%。

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12054人,就业培训2996人,创业培训962人,转移前培训8112人,在岗农民工培训1925人。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63.5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5.3万人,第二产业19.14万人,第三产业19.07万人。

从业人员继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调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上年的41.4:

31.3:

27.3,调整为39.8:

30.2:

30。

民营经济不断壮大。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8.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5.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9.2%。

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8.86亿元,增长65%,实现销售收入164.55亿元,增长64.2%,实现利税总额14.96亿元,增长89.7%。

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22亿元,增长25.9%。

新增个体工商户6130个,年末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18426个,注册资本10.23亿元,个体从业人员2.75万人。

新增私营企业840家,年末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3236家,注册资本71.72亿元,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2万人。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以国家级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为推手,大力实施科技兴粮,创建万亩高产增效示范片7个,千亩片12个,百亩攻关片5个,辐射面积达45.3千公顷。

全年粮食播种总面积152.94千公顷,同比增长1.7%,粮食总产量104.15万吨,增长2.5%;油料播种面积9.78千公顷,增长1.0%,油料总产量3.91万吨,下降3.8%。

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增产,我县荣获2010年“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称号。

高效农业规模加快扩张。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经济走上现代高效之路。

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7.11千公顷,其中新增设施农业面积4.11千公顷。

新建80公顷横沟设施蔬菜、67公顷房山设施农业两个基地。

扩建四个特色高效农业项目,优质草莓面积达到2533公顷,设施鲜切花卉达到面积1400公顷,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0667公顷,优质甜瓜面积达到8000公顷。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助推农业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建设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8块、面积81.33千公顷,绿色食品11个、面积5457公顷,有机食品8个、面积115.3公顷。

林业生产稳步增长。

全年实施荒山(沙)造林2.87千公顷,四旁(零星)植树427万株,幼林抚育7.80千公顷。

全年木材产量2.36万立方米,其中抚育改造林出材0.85万立方米。

果品产量7.69万吨,同比增长6.5%。

年末花卉种植面积1.22千公顷,全年鲜切花切叶产量14581万支,盆栽植物158万盆。

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

全年大牲畜饲养量8.19万头,其中肉牛饲养量7.78万头,分别较上年增长7.0%和7.1%。

生猪饲养量109.30万头,出栏73.41万头,分别增长4.9%和6.4%。

三禽饲养量885.80万羽,出栏617.70万羽,分别增长3.2%和3.6%。

羊饲养量13.37万只,出栏9.65万只,分别增长17.1%和22.0%。

全年肉类总产量7.29万吨,禽蛋产量3.86万吨,分别增长16.7%和0.1%。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

全年淡水养殖面积6.32千公顷,其中高效养殖面积2.70千公顷,水库养殖面积3.45千公顷,池塘养殖面积2.43千公顷。

采取围栏和网箱集约化养殖面积分别达到25.5和273.7万平方米。

水产品总产量4.85万吨,同比增长5.2%,其中淡水养殖鱼类产量4.36万吨,同比增长4.3%。

观赏鱼产量511万尾。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有效。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齐头并进,房山、横沟、昌梨三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3278万元,并通过工程验收。

在建小型水库22座,年内完成投资4350万元。

全年疏浚县乡河道38条,完成土方325万立方米,实施85个村的河塘疏浚整治,完工河塘361条(座),疏浚土方324万立方米。

新建、改建塘坝15座,新建、维修大口井26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平方公里;新建防渗渠道75公里,完成小沟级以上配套建筑物1050座,新建改建电灌站17座、1960kw。

改造中低产田1400公顷,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000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666.7公顷,改善排涝面积600公顷,改善灌溉面积460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在调整优化中发展壮大。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8.12亿元,同比增长23.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67家,增长24.8%;实现增加值58.84亿元,增长28.5%;实现工业总产值246.22亿元,增长60.3%,其中,轻工业101亿元,增长54.2%;重工业145.22亿元,增长64.9%;外资企业76.7亿元,增长51%;私营企业161.2亿元,增长67.2%;农村工业197.06亿元,增长69.3%。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7.08万元/人,增长11.4%。

“四大板块”集聚升级。

硅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新型建材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四大产业板块支柱效应凸显,全年规模以上“四大板块”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0.6%。

硅材料产业成为我县成长最快的主导产业,年末拥有规模以上硅产品加工企业154家,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41.6%,较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74家,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26.4%,较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新型建材制造业企业20家,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7.0%,较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机械设备制造业企业26家,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5.5%,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18种列统的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5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3种产品产量下降,分别是平板玻璃、发电量和鲜、冷藏肉。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是242.94%,较上年提高24.5个百分点;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40.57亿元,同比增长58.8%;实现利税总额21.76亿元,增长89.0%,其中利润总额15.24亿元,增长78.3%,税金总额6.53亿元,增长119.8%;亏损企业亏损额1604万元,下降50.9%。

建筑业总产值回落。

年末拥有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1家,较上年减少3家;本年新签合同额27.97亿元,同比下降7.4%。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7.21亿元,同比下降6.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5.83亿元,下降4.7%;安装工程产值1.26亿元,下降34.0%。

资质以上建筑企业竣工产值26.94亿元,增长5.2%。

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8.19万平方米,增长6.0%;竣工面积174.23万平方米,增长4.0%。

资质以上建筑企业从业人员1999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523人,分别增长7.0%和1.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64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2.34亿元,增长23.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2.14亿元,增长23.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3.77亿元,增长23.4%;房地产投资13.13亿元,增长27.2%。

民间投资的主导地位继续加强。

全年民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72亿元,同比增长22.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80.2%。

民营经济完成固定投资134.22亿元,增长25.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70.0%。

二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35亿元,同比下降34.0%;第二产业投资141.12亿元,增长22.6%;第三产业投资29.67亿元,增长34.7%。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平稳发展。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61亿元,同比增长14.4%。

实现公路客运周转量70763万人公里,增长9.6%;货物周转量47080万吨公里,增长9.5%。

年末汽车保有量37059辆,同比增长25.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7667辆,增长43.7%,私人轿车保有量8362辆,增长12.0%。

邮电通讯业实现务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6.6%。

年末城乡电话用户达80万户,增长15.8%,其中移动电话56.76万户,增长22.7%。

年末互联网用户达6.15万户,增长18.3%。

城乡住户调查显示,全县百户家庭电话(含移动电话)拥有量为280部,增长8.0%,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为42台,增长23.5%。

旅游业快速发展。

东海县充分展示在江苏沿海大开发机遇中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沿海旅游新亮点,依托政府“水晶之都、华东花都、温泉神水、幸福东海”的发展主题,加强旅游服务管理,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县内开展了第三届花博会、黄川草莓节、石梁河葡萄节、“梨花杯”摄影大赛等旅游活动,县外参加了重庆国内旅游交易会、义乌旅游博览会、旅游网络媒体推介会、千家旅行社景区连云港交流合作营销大会、国际旅游交易会。

不断加大旅游基础建设,提升接待档次,年末实有旅行社5家,星级饭店6家,新增名胜风景区2个。

全年共接待游客212万人次,较上年增长28.3%;旅游收入达24.23亿元,增长29.1%。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消费市场兴旺繁荣。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23亿元,同比增长18.8%。

按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23.85亿元,增长33.7%;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实现零售额52.38亿元,增长13.1%。

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5.09亿元,增长68.1%;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3.96亿元,增长15.6%;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02亿元,增长8.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16亿元,增长27.0%。

各类集市贸易成交额58.27亿元,增长14.9%。

对外经济保持增长。

全年新办外资项目21个,同比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额17110万美元,增长13.5%。

进出口总额28714万美元,增长60.7%,其中出口总额18116万美元,增长32.7%;进口总额10598万美元,增长151.1%。

劳务合作继续加强。

注重与上海外经、中智公司等具有雄厚实力和知名度的国家级集团公司合作,提升合作能力。

年末,全县共有75家外经企业与我县进行开展劳务合作,较上年增加33家。

全年新增外派劳务8124人,遍及日韩、欧洲、中东和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劳务工种涵盖建筑、缝纫、机械加工、农业种植、水产养殖、文员翻译等,外派劳务的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

年末在外人数21550人,实现外经营业额1.6亿美元,增长2.6%。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3.03亿元,同比增长69.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02亿元,增长58.8%;基金预算收入21.12亿元,增长83.5%;上划中央四税收入3.89亿元,增长51.6%。

分部门看,国税部门完成总收入4.57亿元,增长52.6%;地税部门完成总收入10.29亿元,增长47.8%;财政部门完成总收入28.17亿元,增长82.1%。

财政支出53.28亿元,增长57.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1.94亿元,增长51.8%;基金预算支出21.35亿元,增长65.6%。

金融信贷大幅增加。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1.63亿元,较年初增加31.27亿元,增长28.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69亿元,较年初增加17.27亿元,增长24.9%。

各项贷款余额87.28亿元,较年初增加25.37亿元,增长41.0%,其中短期贷款52.37亿元,较年初增加15.66亿元,增长42.6%;中长期贷款34.48亿元,较年初增加10.56亿元,增长44.1%。

八、科学和教育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年末拥有独立核算的科研机构33个,较上年增加1个。

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5家,较上年增加3家。

全年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7项,通过鉴定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项。

有30个科技项目列入省和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当年获得省和国家科技成果4个,专利申请344个,专利获批109个,其中发明专利7个,吸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0个,农业综合试验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到39个。

科学技术支出额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达1.81%。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年末拥有各类学校215所,其中普通中学47所,高中14所,初中33所,小学校104所,幼儿园60所,职业中学1所,盲聋哑学校1所。

各类学校中专任教师11858人,其中普通中学教师5078人,高中教师1688人,初中教师3391人,小学教师4707人,幼儿教师1858人,职业中学教师145人,盲聋哑学校教师31人。

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97099人,其中小学生71226人,初中生46060人,高中生26784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4416人。

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小学学生巩固率、初中学生毛入学率、初中学生年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2%。

全年共向各类高等学校输送新生8659人,同比增长14.3%,其中考取本科2481人,增长12.9%;考取专科6178人,增长14.9%。

九、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

文化广电和体育事业稳步推进。

年末共有文化机构22个,举办各种展览会105个,组织文艺活动284次,放映电影5123场。

县吕剧团演出新编独幕剧《新墙头记》、《大脚闹房》、《称爹》等13个剧目,累计演出221场。

年末全县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52万册,发放借书证21454个,全年总流通931万人次,书刊外借912千册次。

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4.1万平方米,县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少儿版画活动中心、东海博物馆等设施功能日趋完善。

年末拥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6座,乡村广播专用线5047公里,全县电视人口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开通有线电视频道39个,新增有线电视用户0.6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

开设《融入沿海开发建设幸福东海》等专栏16个,组织播出《东海新闻》238档、《我爱我家》等专题120档。

全年新增体育场地5个,其中体育系统场地2个,其他系统场地3个,体育场地达到832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72万平方米。

年末拥有等级裁判员787人,其中一级以上的75人。

全年共举办各类运动会及体育比赛143场。

参加市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75枚,其中国家级奖牌9枚、省级28.5枚、市级112枚。

中小学实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覆盖面100%,优秀率达36%,国民体质达标率99.2%。

十、医疗卫生事业

医疗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继续加强医疗基础建设,中医院新区门诊楼和麻风病院竣工,完成了桃林、温泉、青湖、白塔埠、房山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规划建设。

年末全县各类卫生机构45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7个,综合门诊部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站、卫生教育机构、卫生监督所各1个,个体诊所73个,甲级卫生室346个。

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96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24人,注册护士829人,分别较上年增长4.7%、1.5%和6.4%。

拥有床位1433张,增长2.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89.5万人,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

卫生保健水平稳步提高。

全县24家应开展传染病网络直报单位实行网络直报率为100%,全年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3种1038例,报告发病率为90.64/10万。

检测到甲型H1N1流感病例1例,报告狂犬病1例、流行性出血热13例、手足口病329例、艾滋病病毒感染7例。

免疫规划扎实落实,4岁以下儿童糖丸强化服苗率为99.84%,麻疹强化疫苗接种率为98.03%,儿童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麻疹、五苗、乙肝等常规基础疫苗接种率均接近100%。

妇幼保健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妇女病普查率83.56%,较上年提高0.55个百分点,孕产妇死亡率为零,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1.78‰,低出生体重发生率1.52%,婴儿死亡率1.89‰,较上年下降0.15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23‰,较上年下降0.11个千分点,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7.5%,较上年提高7.59个百分点。

新建卫生厕所0.9万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7.05%,较上年提高7.81个百分点。

十一、城乡建设

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

全年完成市政建设总投资1.4亿元,新增城区道路面积10.53万平方米,改造广场、人行道22000平方米,修建排水设施7400米。

投资3000万元的市政广场、投资5000万元的晶都大道主城区段改造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

完成金牛公园建设、果园南路中段改造、山西路北延改造,改善了人居环境。

清理窨井500座,明沟清淤1300米,安装更换路沿石1200米,修补混凝土路面4400平方米、沥青混凝土路面5100平方米,沥青灌缝6000米,确保市政基础设施完好。

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完成经济适用房、廉租房3.77万平方米,完成廉租房建设90套,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580套,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

全年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1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6.3%,绿化覆盖率40.6%,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11平方米。

路灯亮化工程投资724万元,安装路灯、投光灯206组推进晶都大道路灯改造工程;新增路灯1384组、高杆灯、水晶灯和各式景观灯120套,提高市政广场、市民广场、迎宾广场亮化质量;安装路灯211组,推进和平东路、雨润东路以及新建巷、园林巷、山西巷等六条背街小巷便民改造工程。

镇村建设步伐加快。

全县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4.76亿元,村镇修建排水管涵17.75万米,路面铺装75.94万平方米,绿化129.84万平方米,桥梁78座,广场13个,路灯1410盏,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桃林镇桃东新村、驼峰乡驼峰新村、李埝乡石寨村、洪庄镇陈栈村、青湖镇打磨塘村等5个省级村庄环境整治试点村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085万元,新铺设村庄道路23公里,修建下水道30公里,安装路灯220盏,公共绿化4.9万平方米。

桃东新村成功创建江苏省第四批康居示范村,石湖乡成功创建市级城市化示范镇。

城乡交通运输环境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投资32亿元加强公路建设,五年新改建公路1478公里,总里程达到300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02.8公里/百平方公里。

投资6000万元建成的洪庄、青湖、平明、安峰等11个乡镇客运站相继投入使用,乡镇客运站达到15个;投资5000万元建成候车亭500多个;新增农村客运车辆180多辆,运行路线达到76条,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90%,全县100%的行政村实现客运班车通达。

全县经营道路货物运输的单位和个体共6319户,其中货运企业有22家,营运货车3520余辆,五小车辆6400余辆。

年末客运企业3家,共有客运线路72条,客运车辆412辆,开通省际客运线路9条,投放客运汽车31辆;市际客运线路14条,投放客运汽车21辆;县际及县内客运线路26条,投放客运汽车251辆;开通城区公交线路8条,投放公交车辆75辆;“村村通”公交线路11条,投放公交车辆34辆,旅游大巴20辆。

年末出租汽车162辆,基本上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15.1万人,其中女性55.38万人,占48.1%。

当年出生人口1.69万人,出生率为14.8‰,死亡人口0.87万人,死亡率为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全县列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8603元,同比增长12.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66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305元,增长14.1%,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6.4%,文教娱乐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4.1%;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7.48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75台,增长17.9%;百户电话拥有量309部,增长4.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73元,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37元,增长9.8%,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7.1%,文教娱乐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7.5%;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6.0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23台,增长27.8%;百户电话拥有量263部,增长9.6%。

社会保障体系有效扩面。

年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17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5.9%,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接近82%,较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09万人,参加保险覆盖面达到98.2%。

全县新农保参保人数为37.72万人,覆盖率达97.9%;全年发放优扶费2558万元,同比增长4.9%;发放社会福利救济费6585万元,增长37.1%;发放自然灾害救济费256万元,增长0.4%。

接受救济总人数7.52万人,其中城镇困难户得到救济人口1708人,农村贫困人口4.15万人,农村散居五保户1320人。

接受救济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13975户,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户713户。

接受扶贫的贫困人口3.37万人,全年累计脱贫人口3.99万人。

年末实有敬老院22个,社会福利床位数2900张。

注:

1、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东海统计年鉴》为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