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训华关于如何找煤及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点滴体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1278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训华关于如何找煤及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点滴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李训华关于如何找煤及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点滴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李训华关于如何找煤及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点滴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李训华关于如何找煤及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点滴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李训华关于如何找煤及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点滴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训华关于如何找煤及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点滴体会.docx

《李训华关于如何找煤及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点滴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训华关于如何找煤及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点滴体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训华关于如何找煤及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点滴体会.docx

李训华关于如何找煤及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点滴体会

关于怎样找煤及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点滴体会

训华

一、关于找煤

(一)聚煤盆地和含煤地层

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大大小小的聚煤坳陷是一定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构造体系的发生和演变无论在时间和空间方面都对聚煤坳陷的展布和沉积作用起到重要影响。

煤炭作为一种沉积型的能源矿产,保存在含煤岩系中,含煤岩系是一套含有煤层并具有成因联系的沉积岩组合,通常总是保存在各类构造盆地中,所以,谈找煤就不能不谈聚煤盆地和含煤地层。

以省为例:

根据全国构造分区方案,省构造分为上扬子陆块区、-三江造山带、祁昆岭造山系三大Ⅰ级构造单元;上扬子古陆地、巴颜喀拉地块、等四个Ⅱ级单元;前陆盆地、龙门山前陆逆冲带等12个Ⅲ级单元;川中陆坳陷盆地、龙泉山前缘隆起带等19个Ⅳ级单元,省晚二叠世龙潭组、晚三叠世小塘子组、大荞地组等主要的含煤地层无不保存在这些不同级别(序次)的构造单元中。

因此找煤工作离不开对构造位置、区域构造格局以及分区、地质背景的认识和对含煤地层的研究。

可以说聚煤盆地和含煤地层是找煤工作的两个基本要素。

煤炭是由古生物(主要是古植物)演变而来的矿产,因此它的形成、演变必然与地球上古生物物种的出现、鼎盛、衰亡联系在一起。

在地史上,聚煤作用呈波浪式向前演变,有其发生、发展和盛衰变化的过程,这个演变过程与地史上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古植物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古构造往往是控制聚煤作用的主导因素。

含煤建造的岩性、岩相变化,含煤性和富煤带位置以及各聚煤盆地间的组合规律、排列形式都和构造体系有密切关系。

就我们省而言,构造体系控制聚煤盆地、含煤地层、富煤带展布的例子很多,从东部的大型陆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到西部的潮水盆地(当然,中间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聚煤盆地)无不受到它们所处在的构造体系的控制,所以地质构造背景一直是找煤工作分析研究的重点。

省煤田地质工作多年来找煤实践发现的陇东煤田、华亭煤田、安口-新窑煤田、靖远煤田、窑街煤田、红沙岗煤田、西大窑煤田、平山湖煤田等等主要的煤田,无一不在它们所处各类聚煤盆地中。

大到东部的鄂尔多斯盆地,小到毛藏-旦马盆地,尽管形成的时间、条件和规模不同(一个是在地块背景上形成大型陆盆地,另一个是小型的山间断陷盆地),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统一的称谓——盆地。

可见,找煤工作首先要分析、研究区域构造体系。

通过分析、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发现那些可能赋存有含煤地层的构造盆地。

如前所述,煤炭是一种由古生物(主要是古植物)演变形成的矿产,它的形成、赋存、变质必然与地球上古生物物种的出现、鼎盛、衰亡联系在一起,与聚煤盆地所处的古地理、古气候和海水(湖水)的进退等因素密切相关。

人们通过对地球上各地质时代的古气候、古地理、古生物和煤炭资源关系的认识和研究发现,古生物的出现、鼎盛、衰亡以及海水(湖水)的进退具有一种周期性、规律性。

煤炭资源的形成、聚集、赋存总是与这种周期性、规律性有关,这就是所谓聚煤规律的研究。

聚煤规律的研究是煤田地质学领域十分重要的课题,通过对聚煤规律的研究要达到正确认识各种含煤建造形成过程和条件,查明含煤建造形成的时间和空间位置,正确了解含煤建造的分布和煤层赋存规律从而达到找煤的目的。

归纳一下前面所讲的容,可以简单地把找煤的过程概括为:

首先要有赋存沉积岩系的盆地(地质构造),其次是在盆地中找到含煤地层,再通过聚煤规律的研究在聚煤盆地中发现富煤带,从而找到有经济价值的煤炭资源。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含煤地层与确定含煤构造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

不可机械的认为一定是要先搞清地质构造再去寻找含煤地层。

希望大家要科学的、客观的理解和领会这个意思,下面介绍一个我们省找煤的实例供参考:

华亭煤田是上个世纪省发现并开发规模最大的煤田。

相传在明朝初年就有小煤窑在华亭县砚峡一带采煤,但是地下到底有多少煤炭资源是不清楚的。

二十世纪初袁复礼等老一辈地质工作者调查了华亭煤田北部的策底街,第一次提到策底剖面。

1943年,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的毕庆昌等人在策底街采集到大量植物化石,认为含煤地层时代属侏罗纪。

随后何春荪等人在砚峡调查后,第一次提出了下侏罗统“华亭煤系”,“砚峡寺煤田”的名称。

早期的调查仅局限在策底和砚峡两个孤立的“点”上。

1956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煤田地质勘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57年西北煤炭地质局134的地质人员通过华亭实地调查,发现策底和砚峡含煤地层的产状都是向西南倾斜,它们很可能是一个向斜的同一翼。

后来又在华亭县城西南的药王洞、县城东南的老鸦沟一带找到侏罗纪的植物化石,并且测量到该区地层产状向北东倾斜,从而得出华亭煤田是一个南北两端扬起封闭的向斜构造,含煤地层的时代应属于早-中侏罗世,华亭煤田赋存有工业价值的煤炭储量的认识。

并从此拉开了华亭煤田的勘查、开发序幕。

经过几代地质人几十年的辛勤劳动,探明了华亭煤田煤炭资源储量约19亿吨。

目前已经建设成为年产近1000万吨的大型煤炭基地。

金属矿产找矿常强调找矿标志,对于煤炭资源来说,是否可以认为:

煤炭的找矿标志一是有储煤构造、二要有含煤地层,在可能赋存有含煤地层的各类“盆地”中找煤,是主要方向。

找到了含煤地层,就有可能找到煤炭资源。

因此,有必要在此介绍我省的主要含煤地层。

我们省主要的含煤地层,按地质时代由新到老有:

1、下白垩统

东河群(K1dn)化垭组(K1h):

见于陇南市成县化垭煤田;

老树窝群第二岩组(K1lsb):

见于北山区肃北自治县吐路—驮马滩。

2、中侏罗统是我省最主要的含煤地层,其中:

组(J2y):

广泛分布于华北地层区的陇东地区,(华亭煤田、安口-新窑煤田、砂井子煤田和目前正在加快勘查、开发的陇东煤田的含煤地层就是它。

龙凤山组(J2l):

分布于靖远煤田;

窑街组(J2y):

分布于窑街——天祝炭山岭一带;

阿干镇组(J2a):

见于阿干镇;

中间沟组(J2z):

分布于北祁连区河西走廊一带;

青土井群下岩组(J2qna):

分布于阿拉善区的潮水盆地(红砂岗煤田、西大窑煤田、平山湖煤田等的含煤地层);

沙婆泉群下岩组(J2zha):

分布于北山区;

木里组(J2m):

分布于阿克塞自治县南部;

龙家沟群中岩组(J2lnb)或西坡组(J2x):

分布于西岭区。

3、下侏罗统

大西沟组(J1d):

见于阿干镇、水岔沟;

芨芨沟群(J1jj):

分布于阿拉善区的潮水盆地。

4、上三叠统(在我省比较少见)

南营儿群(T3nn):

分布于天祝—景泰一带。

5、下二叠统

组(P1s):

见于安国——峡门、景泰红水煤田、山丹煤田等地。

6、石炭系

组(C3t):

分布于北祁连一走廊区。

在环县西部石板沟一带也可能有分布;

中统羊虎沟组(C2y)、红土洼组(C2h):

分布于北祁连一走廊区的东部。

(二)、煤炭资源勘查常用的工作方法

理清了找煤的思路以后,就要有的放矢地选用勘查工作方法。

煤炭资源勘查方法的选择通常与勘查阶段有关。

在一个找煤新区,特别是暴露式的煤田基本上发现完了、重点是开展对全掩盖地区找煤的今天,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尤其重要。

按照煤田地质勘查阶段划分和习惯,找煤要建立在煤炭资源预测的基础上。

上个世纪,我国先后进行过三次煤田预测。

据我所知,目前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相当于第四次煤炭资源预测)工作已经由各省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完成了,它既是以往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系统总结,也是今后开展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资料,对找煤是很有帮助的。

考虑到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是属于公益性的研究工作,其成果是可以共享的。

因此需要找煤的单位可以通过收集资料初步确定找煤目标(靶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想提到的是遥感地质技术和航空地质测量在煤田勘查中应用已久,有许多成功的实例,特别在找煤阶段,遥感技术和航空测量(航片)对发现控煤构造、确定找煤靶区是很有帮助的。

最近我国的北斗星导航系统的技术已经进入成熟和发展时期,预期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卫片解译)于找煤工作将是很普遍、很方便的途迳。

通过对遥感卫片的解译,对遥感成果再分析、再认识既可以理清勘查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建立构造框架)为找煤靶区的选择提供依据,也可以验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成果。

下面主要介绍煤田地质勘查常用到的方法和手段。

1.地质测量(填图)

和地矿系统其他矿种的地质测量方法小异。

区别主要是根据勘查阶段采用地质测量的比例尺的大小。

一般要在找煤阶段采用1;50000或1:

25000;普查、详查阶段采用1:

25000或1:

10000;勘探阶段采用1:

10000或1:

5000的比例尺。

为了保证质量,一般要求选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应比地质测量的比例尺大1-2倍,填图围应适当大于勘查区围。

在填图之前要对工作区进行全面的踏勘,测制地层剖面,建立地层标准柱状,选择填图单位和标志层。

填图的方法包括穿越法和追踪法。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DZ/T0215-2002)和《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

500001:

250001:

100001:

5000)(DZ/T0175-1997)对观测点的点距、密度和测线长度都有明确的规定。

地质测量的成果是地形地质图,它是布置其它勘查工程的依据,也是地质报告的主要图件之一,同时还是煤炭工业远景规划、矿区总体设计、矿井设计的主要图件之一。

煤炭勘查的各个阶段,都必须首先做好相应比例尺的地质测量工作,勘查阶段愈高,比例尺愈大。

比例尺的大小反映了地质测量的精度和地质研究程度;比例尺愈大,要求对工作区的地质工作做得愈细、精度愈高。

为了保证其精度,必须按照《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

500001:

250001:

100001:

5000)(DZ/T0175-1997)中的规定开展工作。

2.坑探工程

包括探槽、探井、峒探等,在煤层埋深比较浅的地区为了揭露地层、地质构造、煤层露头、采集样品等目的而安排施工。

具体的施工方法、技术要求与其他矿种基本一样,不在赘述。

3.钻探工程

机械岩芯钻探是当前煤炭资源勘查最常使用的方法。

它具有获取的地质资料直接、全面、可靠、准确等优点。

是揭露被上覆地层掩盖的煤田深部地下地质情况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

按照施工目的分为探煤孔、构造孔、水文孔、水源孔、取样孔、井筒检查孔、验证孔等(当然它们通常是一孔多用的综合孔,只是突出其主要的施工目的)。

钻孔施工的工艺、方法、技术要求等,在《煤田钻探规程》(中煤地字〈1991〉第547号)上有相应的规定。

所有钻孔均要按照《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MT/T1042-2007)进行验收。

当下最重要的是强调严格执行这些规、标准,以优良的钻孔质量、准确的第一性资料,保证地质成果的质量。

需要请有关单位、项目注意的是:

由于煤的硬度通常小于它的围岩(顶底板)的硬度,因此钻探煤层、采取煤芯需要专门的取芯工艺和工具,才能保证煤芯采取率,满足煤质测试化验的要求。

这里介绍勘查工程(主要指钻孔)布置的原则和规定:

勘查工程(钻孔)布置,要在综合分析各种地质因素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地质问题,按照单项分析、综合研究、区别对待、突出重点、统一布置的原则,尽量做到一孔多用。

钻孔原则上应布置在勘查线上,并且尽量使临近勘查线上的钻孔能够连成剖面,也就是尽量让它们呈网格状。

对主要煤层、单斜煤层、褶皱两翼煤层、断层上下盘煤层,要求在剖面上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钻孔控制,以保证获得准确的煤层产状和断层要素。

在详查和勘探阶段,应紧密结合井田划分、开发顺序、先期开采地段、先期采区(第一水平)和运输大巷等生产建设需要布置钻孔。

钻孔孔距、是在确定了勘查区的勘查类型和勘查线距后,根据勘查阶段和所要探求的资源量类别确定的。

孔距一般是指钻孔所控制的煤层底板点之间的距离,因为施工等原因造成钻孔倾斜的,首先要计算出煤层底板的坐标和标高(根据测斜资料采用计算机软件),以煤层底板点之间的距离度量钻孔间的孔距。

确定勘查线距和孔距,主要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DZ/T0215-2002)规定,煤炭资源勘查按照勘查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性,把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分为地质构造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四类;把煤层稳定程度分为稳定、较稳定、不稳定、极不稳定四型(每一类、每一型在“规”上都有具体的标准),根据不同的勘查类型采用不同的勘查工程线距、孔距。

以地质构造中等、煤层较稳定为例:

规要求求取探明程度的资源量(331)线距为250-500m,求取控制程度的资源量(332)线距为500-1000m。

而且,勘查线上的孔距小于线距,钻孔原则上不得偏离勘查线等。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有的项目在布置钻孔时不按照勘查阶段布置,随意性较大。

例如在普查阶段布置的勘查线距就小于500m,以及勘查线与地层界线、构造线走向不垂直等等。

建议在实施找煤、勘查之前认真学习《煤、泥炭地质勘查规》(DZ/T0215-2002)和相关的技术标准、规定。

钻孔的孔深根据勘查目的确定,对于控煤钻孔,一般在穿过最下面的目的层20m以下终孔,有特殊要求的在设计中规定。

找煤阶段的钻孔终孔层位要求穿透含煤地层。

4.地球物理勘查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简称物探,它是根据不同地质体(岩层、煤层)所具有的物理特征(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不同,利用各种仪器来寻找、勘查煤矿床和了解地质构造的一种技术手段。

煤田地质最常用到的方法是电法和地震和地球物理测井。

下面特别介绍一下地震:

地震是利用人工激发形成的地震波(也称弹性波),在不同地质体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主要依据地质体得弹性和密度而变化)的原理,所进行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当人工激发(通常采用爆炸)形成的地震波传到地下,遇到不同性质的地质体分界面时,引起反射和折射,人们利用地震仪接收并记录反射波(或折射波)在地质体中的传播速度,通过时深转换计算出地质体(例如煤层)的深度,进而推断出煤层的连续型、煤层厚度变化、无煤区围、断层的性质参数等等。

由于地震方法所获得的煤层反射记录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弥补了钻孔之间煤层的特征靠分析推断的缺点,在查明煤层连续性、断距小的断层、无煤带分布围等地质问题上,具有其他勘查方法不能替代的作用。

同时,由于地震方法获得的地震波记录质量受到地形、浅层地震地质条件、深层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影响,在地质资料解释准确性方面还难免存在一些误差,通常需要钻探验证。

于是“物探先行、钻探验证”就成为当今煤炭资源勘查采用的主要方法。

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是利用钻孔,不同岩煤层的电性、密度及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通过测井仪器,测量、记录反映不同物性的曲线,然后对测井曲线进行综合解释,用以确定煤层的深度、厚度、结构,划分并对比煤层,了解煤质、断层、水文、井温以及岩、煤层产状,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等特征。

测井是取得钻孔资料的主要手段,要求测井解释的煤层深度、厚度和煤层结构等成果与钻探资料在施工现场对比清楚,如发生矛盾、误差应当时找出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必要时需要参照钻探资料或进行井壁放炮取芯),以保证获取煤层资料的准确。

因此,要求在煤炭资源勘查中,对所有的钻孔都必须进行测井。

目前煤田地质勘查测井通常采用的主要方法:

以长源距伽玛伽玛(GGL)、短源距伽玛伽玛(GGS)参数确定地层密度;以自然伽玛(GR)、自然电位参数确定各时代地层界面及地层的泥质含量;以视电阻率(LL3)参数测定各地层的视电阻率值,划分煤层;声波(SV)测井确定岩层力学参数。

测井工作依据的规主要是《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DZ/T0080-2010),同时按照《煤炭地质勘查钻孔工程质量标准》(MT/1042-2007号)

进行验收评级。

5.采样测试、化验

所谓采样就是在勘查工程中采取煤样、岩样、水样等样品,供测试、化验或试验用。

采取煤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煤样的化验和物理试验所获得的资料,确定勘查区煤层的煤质指标及其变化规律、煤的工艺性能、煤类及其工业用途等。

为了保证有效地进行煤质研究,必须保证采样工作的质量。

为此,在采样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采取的煤样应能如实反映煤层的自然特征。

采样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做到样品不受污染、不混入杂质、不人为的把煤层中的某一部分多采或少采。

2)采样地点必须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所谓代表性就是指样品必须能反映工作区煤质的总体特征,不能在受地质作用所造成的局部煤质变化地点进行采样,而作为评价煤质总体特征的依据。

例如,不能用在断层带采取的煤层样代表工作区煤质煤样等。

3)样品的重量必须能够满足化验或测试的要求。

根据化验或物理试验项目的不同,对煤样重量的要求也不同,所以采样时必须根据采样方案中规定的化验或试验项目,采取足以满足需要的样品重量。

4)样品的收集、缩制、包装与送验,应视不同样品的特殊要求严格遵守有关规定。

例如煤层瓦斯样品要求从钻孔中采取后,一般应在24小时送验。

5)煤芯煤样测试化验的数量、项目要求,在《煤、泥炭地质勘查规》(DZ/T0215-2002)附录F(采样及测试工作量)中有具体的规定。

我这里特别建议:

每个项目在作设计时,作一各工程、各类样品采集数量和测试项目的明细表,它既是勘查经费预算的依据之一,又是采样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旦施工中出现地质变化时,还可以及时调整采样方案。

6)采样的方法及要求:

煤芯从钻孔中取出后,按照上下顺序依次放入岩芯箱,并按煤岩学的要求及时分层描述、记录。

要求以独立煤层为采样单位,不允许把几个不同的煤层合并采样;一般应采全层煤样,当煤层为厚煤层时,可分层采样,但是每个分层厚度不得大于3米,并尽量使各采样点的分层一致;煤层结构及煤岩类型有显著差异的煤层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层采样;煤芯完整时,应剔除10mm以上的夹石,煤芯为碎块状和粉状时,应选出全部可见夹石,所选出的夹石应按岩性分别送检,测定水分、灰分、硫分和比重,对煤矸石还应测试发热量;煤芯样一般不缩分,全部送验,送验重量每米一般不少于0.8kg。

详细规定可参照《煤炭资源勘探煤样采取规程》(〈87〉煤地字第656号)执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煤田地质勘查中,往往是综合采用上述勘查方法,强调各种勘查方法的有机配合、综合研究。

(三)、煤田地质“三边工作”

煤田地质勘查强调勘查过程中的“三边工作”。

所谓“三边工作”就是“边勘查施工、边分析研究资料、边调整修改设计”。

这是我国地质勘查工作中多年摸索到的一条重要的工作经验。

做好“三边”工作,对指导勘查施工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同时为编制地质报告奠定可靠的基础。

在“三边”工作中,取准、取全第一性地质资料是基础,地质资料的及时整理与研究是核心,及时调整勘查工程是重点,编制相关基础图表为提交地质报告做好准备是目的。

在基础图表中,勘查区地形地质图、钻孔柱状图、勘查线剖面图、主要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煤岩层对比图、测量成果表、煤层综合成果表、煤质分析化验成果表等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料。

在“三边”中及时做好这些图表,编制地质报告时就不会忙乱。

这些图、表的制作,煤田系统本来都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

例如在详查阶段,一般要求作图的比例尺:

地形地质图1:

10000,剖面图1:

5000或1:

2000、等高线距50m,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1:

10000、等线距50m.图上的各类勘查工程、地质容、界线、应反映的主要容、线条的粗细等在“标准图例”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项目没有按照规定作图,随意性比较大。

特别不能允许的是不按照实际资料,凭分析、想象作图,不按照比例尺作图。

鉴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在这里详细叙述作图的规定和方法了,主要探讨一下煤岩层对比。

煤岩层对比工作是煤田地质勘查非常重要的容,煤层对比是否可靠,决定地质报告中反映的勘查区地质构造是否真实、估算的煤炭资源量是否可靠。

“规”要求一般在普查阶段就要详细研究、划分含煤地层,用于求取(333)资源量的主要可采煤层对比基本可靠;在详查阶段就要划分到“段”(组),求取(332)资源量的主要可采煤层对比可靠;勘探阶段要求求取(331)、(332)资源量的煤层对比可靠。

在煤岩层对比中,含煤地层对比是最基础的。

通过对各钻孔(包括实测地质剖面)含煤地层资料的详细研究,经过对岩性、岩相、地层层序、古生物化石、含煤性、煤岩层组合、煤质、测井曲线反映情况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准确划分含煤地层到段,到“小层序”“小旋回”,为煤层对比打好基础。

煤层对比是在含煤地层对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细对比”。

煤层对比的认识要以含煤地层对比为依据、反过来又检验含煤地层对的结论是否合理,如此反复多次,还不算完。

在用岩煤层对比结论作图的过程中,还要根据作图中发现的问题(例如地板等高线出现畸变,但排除是地质构造因素等),回过头来检验岩煤层对比是否正确。

这是一个考验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工作态度的事,搞专业的人要耐得这份寂寞和枯燥。

煤岩层对比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标志层法、岩相、岩性组合特征、煤层特征、煤质特征、层序地层研究、测井曲线特征等。

其中,标志层法是用得最多、也是比较可靠的一种方法。

根据标志层分布的围,可分为区域标性志层和局部的(井田、勘查区等)标志层。

它以其特殊的岩性(如颜色、结构、矿石成分、含某种古生物化石等特征)而易于识别。

例如:

在某晚二叠世煤田的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中,有一层代表海侵过程的石灰岩,由于含有多种蜓化石而很好认识,它就是这个区域一个很可靠的标志层。

在陆相地层中,寻找区域性的标志层比较困难,但并不是找不到。

关键是要特别重视在勘查施工的现场,加强岩芯鉴定,仔细观察每一块岩芯,总能发现某些具有特征的、与众不同的岩石或矿物。

比如,代表某一次火山喷发事件的,厚厚的火山灰落在地面上。

很快被海(湖)水淹没后,形成薄薄的一层成分、颜色、硬度都很特殊岩石。

虽然厚度不大,但是分布围很广,而且具有“等时性”,它就是一个很好的标志层。

问题是由于它厚度小,在岩芯鉴定时,往往就被忽略了。

此外,强调鉴定员要注意“面上的”岩芯鉴定工作,多与其他鉴定员沟通、交流。

如果只关注自己鉴定的钻孔,不去关心勘查区围其他钻孔的岩芯情况,也很难发现带共性的标志层。

说这些话就是想引起有关人员重视野外工作。

假如搞地质的不去野外,当项目负责的不深入现场,就凭别人取回来的那点二手资料,很难相信能够把煤岩层对比清楚,编制出高质量的地质报告来。

关于岩煤层对比,我还想强调一下注重对含煤地层中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如孢粉、介形虫等的发现和鉴定工作。

它们往往对确定那些缺少大化石的所谓“哑地层”的时代有很重要的作用。

不要轻易放弃这些方法和专业。

二、关于煤炭资源/储量估算

估算煤炭资源/储量,首先应弄明白资源/储量的分类。

煤炭的资源/储量分类遵守“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原则。

在《煤、泥炭地质勘查规》(DZ/T0215-2002)第7.2中规定了煤炭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分别叙述了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四类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的要求和条件。

在估算资源储量前,大家要了解、熟悉、掌握这些条件和规定,才能准确划分各类资源储量。

(一)煤炭资源储量估算的方法

在煤炭资源勘查中,资源储量估算的方法有:

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等高线法、剖面法、水平切面法、等值线法、统计法等,最简单的是算术平均法,经常用的是地质块段法。

1.算术平均法:

它实质是把整个复杂形状的煤层看作一个简单的且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体,计算资源量时,用勘查区煤层的总面积乘以各见煤点的厚度、视密度的平均值。

这种方法又叫丰度系数法,一般仅在勘查程度很低的阶段如煤炭资源预测(评价)时采用。

2.剖面法(垂直断面法):

是在勘查线剖面图的基础上,先计算出各勘查线剖面上的煤层截面积,再按照所划分的块体,计算出各块体煤层体积和资源储量,最后将各块体的资源储量相加求得总资源储量。

勘查线剖面的截面积,可用求积仪(或微机软件)求得。

各块体体积的求取,根据勘查剖面是否平行,分为平行剖面法、不平行剖面法。

(具体的方法,鉴于时间关系不在此详述)。

3.地质块段法(也叫平均倾角法):

通常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平面图或煤层底板立面图上进行。

它的实质是根据地质因素将每一层煤划分为一组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块体,然后分别按算术平均法计算出每一个块体的资源储量,相加求得勘查区该煤层的资源储量,最后把各煤层的资源储量加起来求出整个勘查区全部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