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非主流文化现状和引导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1094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非主流文化现状和引导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生非主流文化现状和引导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生非主流文化现状和引导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生非主流文化现状和引导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生非主流文化现状和引导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非主流文化现状和引导研究报告.docx

《初中生非主流文化现状和引导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非主流文化现状和引导研究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非主流文化现状和引导研究报告.docx

初中生非主流文化现状和引导研究报告

初中生非主流文化现状与引导研究实验报告

十一中课题组

执笔人:

广东省韶关市第十一中学马文凯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是一个体制转换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创建的过程。

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性亚文化,中学文化一方面体现了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又是特定地域氛围下的初中学生精神风貌的“晴雨表”。

初中校园文化有别于一般的世俗文化,具有思想活跃、思想转型性强、个性化发展显著、自我意识膨胀等诸多特点。

在肯定校园文化的主流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非主流的一面。

随着体制的转换与重构、利益的分化与重组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与渗透,校园文化逐渐呈现出斑斓繁杂的局面:

一方面是主流文化的高扬,另一方面则是非主流文化的滋长。

青少年时期,尤其从是初中这一阶段,正是人的一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时期”。

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性成熟时期开始。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变化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

我们发现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有的学生对一些小事过分担忧,斤斤计较,有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不关心他人,更不关心集体,有的学生不爱学习,得过且过等等。

他们往往崇拜明星胜过爱父母,爱上网聊天而不愿看教科书,爱看动漫而不愿看名著,校园里,经常有背着老师做“拇指运动”的手机族们;课余间,网络游戏成了必不可少的谈论话题;课桌上,“涂鸦”之作琳琅满目;宿舍里,电话粥常煲不衰,“卧谈风”此起彼伏,一切都说明传统的校园文化正面临着“非主流”文化的严竣挑战.提高文化品位,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我校地处农村乡镇,生源素质差,德育实验研究改革步履艰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也必须“从娃娃抓起”。

随着现代教育观念、手段的变化。

显然,过去的教育方法已无法适应形势迅猛发展的需要。

能不能探寻一条既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端正他们正确思想,培养他们养成实事求是、顽强刻苦、勤于钻研的人生态度和习惯的德育改革之路呢?

我校的教育教学行动纲领是:

为了每一个学生,为了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是我校的办学特色。

经过多番的酝酿、整理、研究,我校决定在我校进行初中“非主流”文化教育的德育教改实验研究。

同时抱着探索的态度,从2006年9月开始,在我校初一级进行了周期两年的德育教改实验研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学校根据我校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资源,为校德育教育创新创造条件。

新课改为我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我校根据初中学生非主流文化的现状与研究宗旨,采取学生谈话、学生调查,组织主题班会的方式进行校中学生非主流文化的现状与研究活动。

体现了我校办学理念,实现了资源利用科学性和严谨性,确保与国家政策的一致。

二、实验课题释辩

“初中非主流文化德育教育”教改实验研究是一项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德育资源,通过多种德育途径引导我校学生中的非主流文化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价值观,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接班人的德育教改实验。

我校非主流文化类型主要以下几种形式:

拇指文化、课桌、墙壁文化、网络文化、宿舍文化。

三、课题功能目标

1、研究成果目标:

(1)、了解我校校园非主流文化存在形式,以及它对主流文化的影响。

(2)、了解非主流文化对我校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的冲击,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3)、探索出一套适于我校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及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教师目标: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创新精神。

3、学生目标:

(1)、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增强实践能力。

(2)、通过教师对学生肯定以及心理的点拨,让学生品尝成功,增强自信心和进取欲。

四、课题实施条件

1、优势:

(1)、我校有30多年的办学经验,有一套成熟的德育量化管理机制。

(2)、我们拥有一支年轻热情、富有朝气、认真负责的德育队伍。

(3)、学校多年来校风优良,受到上级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弱势:

(1)、由于我校地处远郊,学生从小生活在比较封闭和贫困的环境里,知识面普遍比较狭窄,所以其价值观念、集体观念等与现代教育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

(2)、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高。

(3)、大多数教师本身工作任务繁重,投入校本德育开发的精力和时间显得不足。

(4)、家长和社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远远不够。

五、课题研究方法

1、以德育论、课程论、现代教育理论及教育心理学知识为理论基础,以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为原则,以学校为本,定期集体审议,不断反思和修正补充研究方法。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外出参观学习,广泛吸收兄弟学校成功经验,接受教育专家指导

六、课题实验过程

第一、实验步骤

准备阶段:

通过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新的理念。

前期阶段:

时间为2006年9月——2007年1月,确定《“初中非主流文化德育教育”教改实验研究》教改课题及其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中期阶段,时间为2007年2月——2007年7月,实践、探索阶段,主要为熟悉教学环节,熟练操作过程。

后期阶段,时间2007年9月——2008年7月,主要为完善操作步骤,提高应用能力。

成果阶段,时间2008年7月——2008年9月,整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第二、实验方案

(一)调查整理

1、制作调查问卷

制作了“十一中初中非主流文化调查表”、“十一中初中生拇指文化调查表”、“十一中初中生网络文化调查表”等。

2、发放问卷

将制好的问卷发给初一级6个班共323位同学填写并回收。

3、整理分析问卷将回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整理,其中有效问卷310张,无效问卷12张。

根据调查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把统计结果绘制成表格。

表1:

第十一中学校园非主流文化调查表

 

拇指文化

(手机拥有率)

网络文化

(上网百分率)

课桌墙壁

涂鸦之作

(占课桌的百分比)

宿舍文化

初一

(1)班

41.3%

72.1%

18.7%

属于集体行为,不便于统计

初一

(2)班

33.6%

81.7%

9.3%

初一(3)班

37.8%

73.7%

22.1%

初一(4)班

41.3%

72.1%

11.7%

初一(5)班

33.6%

81.7%

8.3%

初一(6)班

31.8%

81.7%

9.1%

(二)具体研究实验

如何开展“初中非主流文化德育教育”教改实验研究,是摆在大家面前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为此研究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多次开会,共同探讨,决定在统一管理,立足校本的情况下,进行分工、分类研究,整合升华方式开展研究试验,具体陈述如下:

1、“初中非主流文化德育教育”教改实验研究之整体构想。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孕育精神文明的殿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校园文化正面临着多种“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和严竣挑战。

如何突出重围、正本清源,提高文化品位,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我校的德育教育实验,顺应时代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发展主体文化作为学校改革的整体工程,以引导非主流文化向校园主流文化健康发展为主,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进而推动学校德育、教学、管理、课程、评价等全方位改革,并构建起具有自己特色的非主流文化教育学校模式。

 

初中非主流文化的类型

拇指文化

课桌文化

墙壁文化

网络文化

宿舍文化

我校“初中非主流文化德育教育”教改实验研究模式示意图(见下页)。

发展目标

学会选择

学会参与

学会自律

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德育构建

管理机制

校园文化

家庭教育

参与班团队活动

主流文化学习

非主流文化教育

设立校、级、班信箱

成立非主流文化研究小组

成立宣传小组(广播站、黑板报)

校园文化

班级文化

家长委员会

家长会

家长学校

基本思路

更新观念为先导

分工、分类研究为杠杆

专题探索为依托

总结升华为里程

基本原则

整体性原则

情感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

严训性原则

 

整体规划

全员参与

目标激励

突出中心

问卷调查

分组研究

非主流教育

主流文化宣传

分工分类研究

重点突出

以点促面

循环渐进

整体实施

科学研究

实施策略

校训:

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

2、“初中非主流文化德育教育”教改实验研究之分工研究。

对问卷调查中出现的较为突出或具有特色的非主流文化我们采取了分组分工研究,逐一突破的方法

表2:

第十一中学校园非主流文化实验研究分工

级组长

研究组长

班级

班主任

研究课题

林老师

周老师

初一

(1)班

胡老师

拇指文化、

课桌、墙壁文化

初一

(2)班

肖老师

初一(3)班

周老师

马文凯

初一(4)班

马文凯

网络文化

宿舍文化

初一(5)班

詹老师

初一(6)班

关老师

3、“初中非主流文化德育教育”教改实验研究之分类研究

非主流文化之一——拇指文化(手机短信文化)

拇指文化:

用拇指打电脑、发短信、玩PDA,在流行时尚中,拇指成为电子时代的代言人。

“拇指族”们这样评价自己——“我在上网,但是没看新闻;我握着手机,但是没出声音;我在画图,但是没用画笔……因为我在发短信。

”我们可以在手机上接收或发送汉字,而每次收转数量又很少,于是这种电信服务便被顾名思义地命为“短信息服务”,简称SMS(ShortMessageService)。

有人这样评论:

“短信已成为一种新的语言文本,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一种新的娱乐手段,一种新的人际运动,而‘拇指族’就是这项运动的主角。

”确实,短信因为学生们追求廉价通讯的初衷而遍布开来,如今已是青少年演绎生活状态的最佳工具。

“我不说话也要让你知道我在想什么”,“不固守在电脑两侧也能随时打个招呼”——这成为“拇指族们”的新诉求。

表1第十一中学学生手机拥有情况调查表

项目

调查人数

配有人数

男生拥有人数

女生拥有人数

比例

22.3%

37.9%

15.1%

22.8%

从表中可以看到,我校初一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都在35%以上,根据调查,我校学生拥有手机的主要理由为:

追求时尚,攀比摆阔;享受沟通快捷的喜悦;游戏娱乐;短信传情、课余聊天;亲情交流。

例如:

初一(4)班的罗志恩同学就要求父母给他购买2000元以上的手机否则就不上学。

我校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

(问卷采用多项选择,因此出现百分率之和大于100%)

表2第十一中学学生手机主要用途调查表(占手机拥有者的百分率)

主要用途

游戏娱乐

课余聊天

上课短信聊天

拍摄照片

亲情交流

学习沟通

发短信

游戏

上网

移动QQ

占拥有手机同学的比例

83.9%

17.7%

19.4%

16.1%

22.3%

45.9%

16.1%

40%

0.6%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分析、讨论和查找资料,我们认为,学生持有手机是一把双刃剑,使用手机固然给初中生带来了方便,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①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

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

调查发现;班中没有拥有手机的同学成绩明显高于没有手机的同学,说明手机必会给学业造成大的影响。

②不良信息,玷污心灵。

据了解:

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时尚。

③助长学生攀比成风。

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的款式和功能。

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

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

④额外增加父母负担。

在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也需要家长掏腰包。

以一年计算,家长花在孩子手机上的费用至少要500元。

对于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给孩子买手机等于是给家长增添了新的负担。

⑤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

本校学生中就曾发生利用手机作弊而被惩罚。

用手机舞弊是公开的秘密了,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

⑥影响校园治安。

手机是贵重物品,若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会发生偷盗现象。

据反映,我校有个别班级出现钱、钱包被盗,手机若不随身携带,也会被盗。

在一些发达国家,学校的管理者比我们更早地遇到了这一问题,手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更为突出,已经引发了中学生的犯罪,有手机的中学生也成为一些犯罪分子欺骗和抢劫的对象。

⑦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

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

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

⑧手机对人有辐射。

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多少先进功能,却从未提对人体伤害。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伤害,岂不追悔莫及。

我校认为:

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是新事物,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

本身并无利弊对错。

进入校园后出现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暴露了学生规则意识缺乏等学校德育的“老问题”。

学校一纸禁令其实只能在表面上掩盖问题。

对中学生有手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

如今,身处信息时代的中学生们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所以,拥有作为现代社会主要沟通工具之一的手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学生配一部手机对许多家长来说已不是太大负担,有了手机后,家长能够更好地监管孩子。

当然,也不能忽视手机进校园带来的新问题,要达到“利大”,最根本的是要整体提升学校德育水平,让学生具备自律意识,以健康的心态使用手机。

非主流文化之二——课桌、墙壁文化

当前,在中学校园里有一种不良现象,就是在课桌、墙壁上舞文弄墨,乱写滥画,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课桌、墙壁上字迹斑斑,画痕累累,几乎很难找到一处“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此外,刻划现象也很严重,有15.3%的书桌上有刻痕。

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格调高雅的“精品”不多,而平庸之作过滥。

或宣泄个人情感之体验,或即兴而作、随意涂划。

渲染着一种玩世不恭、消极放纵的人生态度。

甚至黄色的、不健康的作品都有,形式多为改版的古诗词或打洞诗、顺口溜,把对他人的不满、对社会的抱怨、对家庭的责怪等等全部渲泄于桌面,随意涂画,影视明星刻写的多是赵薇、任贤齐等;更有甚者,把课桌当成了考试作弊的载体,各级各类考试前夕,课桌成了“重灾区”,抄写考试答案成了课桌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常常令老师防不胜防……

课桌的整洁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公德修养,折射出学生的心灵世界。

随手在课桌上涂划,顺便把课桌当作稿纸挥洒,这便是学生公德意识淡化的表现,反映了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自律意识淡薄。

这种不良行为的根基在于缺少自我完善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变革时期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的一种表现,如一些格调低下,明显带有“痞”与“俗”的“文化”形态都能在课桌上找到。

也反映出学生的信仰、追求、处世态度,说明部分学生精神空虚、甘于平庸,得过且过的风貌。

令人告慰的是,对于课桌、墙壁文化,接受采访的学生普遍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在课桌上涂鸦,破坏了学习环境,也折射出学生公德意识的淡薄与道德上的“缺钙”,与新世纪的学生理应具备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格格不入,与学校文明育人的主流文化和儒雅的殿堂氛围背道而驰。

课桌、墙壁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学生的一些不良精神面貌,也是部分学生的肺腑之言。

然而,课桌、墙壁不是草稿纸、画板、留言册,也不是舞弊的工具,更不是我们粉墨登场的大舞台和吾辈即兴抒怀之乐园。

我们必须倡导以博爱、求真、求善、求美为基础的健康文化,摒弃课桌、墙壁文化之类的垃圾文化,同学们要宣泄情感,可以通过班级、学校举办的一些报刊,让我们的思想和才华通过正常的渠道展示。

目前,学生的行为规范仍然以他律为主,即靠学校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我的行为。

必须承认,单靠行政手段既不是解决目前课桌不洁的最终手段,更不是最好手段,最终还是要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才能还课桌以清洁。

非主流文化之三——宿舍文化

宿舍是学生的“家”,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

住宿生们在这个自由天地里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宿舍文化。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宿舍文化中出现了许多灰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

表现在宿舍装饰渐趋世俗化,在很多寝室里,看不到伟人、英模的照片和言论,而明星、美人则“乱花渐欲迷人眼”;宿舍语言渐趋庸俗化,一些粗野的词汇在宿舍中使用频率极高,甚至有人还为此创造一些污言秽语。

宿舍的“卧谈风”更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谈天说地,几乎无所不谈,“儿童不宜”、“饮食男女”更是热门话题,久而久之,便脱不了庸俗、下流和空谈的底子

我们认为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也是校园里最真实的文化。

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培养合格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衷心希望同学们努力提高个人的内在精神素养,积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非主流文化之四——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冲击校园,学生上网已相当普遍,网络给学生的学习,交流,了解社会与世界开了方便之门,开拓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网络具有匿名性,虚拟性,无序性。

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学生并非利用互联网来学习,而是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与网友海侃、往BBS灌水、在游戏中沉浮……

网络文化中的一些消极、暴力、色情等负面的非主流文化,被称为社会“毒文化”或“电子海洛因”正以其强劲的攻势,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倾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许多人对网络一见钟情,凭着新奇的感觉对网络文化全盘接收,陷入虚拟空间而不可自拔。

上网成瘾使很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发生剧烈变化,严重的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网络游戏”、虚拟交友”、qq爱情”、网络迷信”等带来的颓废、萎靡更是举不胜举、防不胜防。

经常见到有的学生上课精神恍惚,下课迫不及待地奔向网吧的场面。

网络语言泛滥成灾,良莠不一,格调不高,严重颠覆了传统文字习惯。

一些网语新词,颇令人费解。

网络新词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①谐音型,如“886”(拜拜楼,即再见),“30305340(想你想你我想死你);②缩略型,如“BTW”(Bytheway,顺便说),“GG”(哥哥);③符号型,如“:

-0”表示目瞪口呆,1-D表示哈哈大笑等。

网络游戏蓬勃发展,魔兽世界是广大学生最喜爱的一款游戏,玩它不但花费金钱更消磨珍贵的时间,很多学生深陷其中而荒废学业,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再有就在学生网民中,因沉湎于网络聊天。

如今,网瘾危害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极易导致学生的心灵扭曲和变态人格。

网络教育基地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苦心经营多年的传统文化阵地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已只有招架之力。

据调查表明,我校学生上网率已超出70%。

我校学生上网的主要情况主要表现如下:

(以下比例都是占我校网民的百分率,问卷调查的大部分内容均采用多项选择的方式)

上网地点:

比例最高的是常在自己家里(14.4%),其次是常在网吧(55.6%),常在亲朋好友别人家里占1.2%。

上网时间:

有9.8%的学生几乎每天上网;平时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有11.9%,而周末则达到了33.7%。

有一位同学在问卷调查表上写到:

如果不是因为住宿的原因,我平时肯定会天天上网。

表1市十一中中学初中生上网活动现状调查

主要活动

网上聊天

网络游戏

查找学习资料

男生

59.5%

68.9%

0.3%

女生

31.2%

10.1%

1.7%

表3所列数据说明,男女生上网主要用于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根据调查,我校还有42.6%的学生接触过网络广告、网络色情或网络垃圾;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我校有多名学生,因长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习,甚至逃学上网玩游戏。

我们认为学生应把网络作为生活、学习的工具,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使网络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要避免因迷恋网络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问题,自觉远离网上垃圾,减少网络文化对我们纯真心灵的污染。

学校也要利用自身的宣传阵地,使同学们对网络知识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他们注入预防网络垃圾入侵的疫苗,提高我们的免疫力。

4、“初中非主流文化德育教育”教改实验研究之整体升华

面对初中校园的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我们在分工研究、分类突破的同时我们并不各自为营,而是充分利用学校高度重视,全校师生高度支持的优势,在在整体统一领导下,寻求在分工、分项中整合突破、整体升华,在校园德育教育中立足高品位,增强校园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积极应对“非主流”文化的挑战。

①、加强主流文化德育教育模式创新。

进行教改实验两年来,学校力图突破了那种封闭的、强制的、学生被动适应的传统教育模式,建立起一种开放的、民主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有利于学生道德的主流文化德育教育模式。

一是在师生关系层面上建构起“合作性”的教育管理模式。

二是在班(团队)活动层面上,建构起“参与式”的团队活动模式。

例如,学校开展“网络”的教育活动,胡列华老师首先让学生开展调查,了解网络对中学生的利与弊。

在此基础上,召开了以“网络对中学生的利与弊”为主题的班会。

他引导大家讨论,网络对中学生的利与弊。

让同学们辩论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通过各种数据、资料和小品,使学生明白,必须对网络资源正确地加以取舍应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增强上网的文明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构筑抵制不良信息冲击的“防火墙”。

呼吁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如下棋,看书,跑步,打球等等。

通过参与班上的此次活动,学生们培养起了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制意识和对网络信息的选择性接收能力,增强免疫力。

学生的自控能力也有所提高。

三是设立校、级、班信箱成立非主流文化研究小组。

管理由控制趋向引导。

学校首先积极倡导主流文化的学习,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宝库。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也曾说过: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这充分说明,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今天仍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揉合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去,使学生能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既增强民族自豪感,又提高文化素养。

而对于学校非主流文化的管理,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控制理念向引导理念转变.由于信息来源复杂、形式多样、内容繁乱、易变难控,非主流文化的可控性很小,只有通过引导,人类文明的进步有赖于一个多元社会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