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常考等值线图的判读专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0683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常考等值线图的判读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常考等值线图的判读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常考等值线图的判读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常考等值线图的判读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常考等值线图的判读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常考等值线图的判读专题.docx

《江苏省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常考等值线图的判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常考等值线图的判读专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常考等值线图的判读专题.docx

江苏省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常考等值线图的判读专题

专题二常考等值线图的判读专题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9小题36分)

(2014·江都中学高三限时练习)下图中XY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PQ为锋面。

回答1~2题。

1.关于PQ锋面性质及雨区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为冷锋,雨区位于PQ西北侧

B.为暖锋,雨区位于PQ东南侧

C.为暖锋,雨区位于PQ西北侧

D.为冷锋,雨区位于PQ东南侧

2.图中山脉东侧的地形地势特征是

(  )

A.西高东低B.东高西低

C.北高南低D.南高北低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XY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山脉地势高,线速度大,而向南弯曲,表明南面纬度低,此图位于北半球,PQ锋面为冷锋,雨区主要在锋后,位于西北侧。

第2题,山脉走向为西北-东南,山脉东侧地势南高北低。

答案 1.A 2.D

(2014·湛江模拟)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中粗实线为7月份气温10℃等温线。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10℃等温线(甲地所在线)纬度最高点位于纬度最低点的

(  )

A.东南方B.东北方C.西南方D.西北方

4.10℃等温线在甲地附近分布纬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该海区盛行东北风,降温剧烈

B.该海区海冰融化快,海冰大量吸热,气温降低

C.该海区多热带气旋活动,气温降低

D.该海区有寒流经过,导致气温较低

解析 第3题,结合图中的经纬度分布,甲地位于10℃等温线经过的纬度最低点,纬度最高点位于其东北部的挪威北部地区。

第4题,10℃等温线在甲地附近向南突出,其温度比同纬度地区要低,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

答案 3.B 4.D

(2014·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考正卷)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地两座山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51米

B.该地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沿河分布

C.该地西部地区适宜种植柑橘和茶树

D.开垦沼泽发展种植业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6.下列关于该地河、湖开发利用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

A.河流中下游地区可以发展内河航运

B.河流上游地区可以建设小型水电站

C.利用湖泊发展生态旅游和水产养殖

D.将当地城镇集中沿湖布局以便供水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等高距为50米,右上山峰海拔在200~250米之间,左下山峰海拔为300~350米之间,二者相对高度在50~150之间,所以51米是有可能的;图中聚落沿河分布是其共同特点;题干提示该处为南方某地,西部地区为丘陵地区,适宜种植柑橘和茶树;因地制宜原则就是依据原来的自然状态搞发展,开垦沼泽发展种植业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第6题,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可以发展内河航运;上游地区为丘陵山地,夏季水量大,水能较丰富,可以建设小型水电站;利用湖泊发展生态旅游和水产养殖也比较合理;为了方便供水,将当地城镇集中沿湖布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显然不合理。

答案 5.D 6.D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7月气温及年均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7~8题。

7.该地区7月气温分布状况是

(  )

A.各城市均高于24℃

B.①处气温低于24℃

C.太原与石家庄最大温差小于4℃

D.①与②处气温相同

8.关于该地区年均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北京的年均降水量小于郑州

B.④处的年均降水量大于③处

C.山区、高原年均降水量大于平原

D.太原、石家庄年均降水量均小于600mm

解析 第7题,根据7月等温线的分布可知,太原市气温低于24℃,在20~24℃之间,石家庄温度在24~28℃之间,故两地的最大温差接近8℃;①处位于闭合等值线内,气温低于24℃,②处的气温为24℃。

第8题,北京和郑州的年均降水量均在600~800mm之间;④处的年均降水量小于③处;黄土高原的年均降水量小于华北平原;太原、石家庄年均降水均小于600mm。

答案 7.B 8.D

下图是我国东部冬小麦收获日期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9.N地与R地相比,收获时间差异及其主导影响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  )

A.比R地收获早—地形因素

B.比R地收获晚—距海远近

C.比R地收获早—季风环流

D.比R地收获晚—地势高低

解析 根据“大大小小”原理推断,N地冬小麦的收获日期早于5月1日,是因为N地位于四川盆地,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其冬季的热量条件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优越,因此冬小麦的收获时间较早。

答案 9.A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小题16分)

(2014·南京市、盐城市高三一模)读某区域等高线图及该地气候资料,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分别为200米、300米、400米、500米和600米。

回答10~11题。

10.对图示区域描述正确的是

(  )

A.从甲地可以看到城镇景观

B.甲地与城镇的高差可能为301米

C.该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

D.该区域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11.该区域适宜发展

(  )

A.热带经济作物

B.亚热带经济林木

C.旅游业

D.大面积修梯田种水稻

解析 图示提供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第10题,根据等高线数值和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该图西高东低,西南部最高,甲地与城镇间有凸起的山脊,所以不能看到城镇的景观;甲地的海拔为400米,城镇海拔在100米和200米之间,甲地与城镇的高差最大不超过300米;从表格中给出的数据该地年均温16°C,年降水量1200mm,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图中甲处西南部河流上有等高线重合现象,有陡崖存在,所以该区域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第11题,该地为亚热带地区,适宜发展亚热带经济林木以及旅游业。

答案 10.CD 11.BC

(2014·南京市第二次调研测试)下图是2014年2月14日我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下列能正确表示①—②—③沿线的云量和气温变化趋势的是

(  )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处此时吹西南风

B.②地气温日较差较小

C.降水概率②大于③

D.该区域内河流参与的是陆地内循环

解析 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附近为低压槽线,为冷锋天气系统,②附近为冷锋后,多阴雨天气,云量最大;①位于冷锋过境后区域,为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最低,③为冷锋锋前,为暖气团控制区,气温最高。

第13题,①处位于冷锋后吹西北风,②地云量大,气温日较差较小;②位于冷锋后,③位于冷锋前,降水概率②大于③;该区域为东北平原区,河流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

答案 12.AC 13.BC

三、综合题(共48分)

14.(16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要素密切相关,而地理事物分布又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

读我国某省区有关地理事物分布图,回答相关问题。

(1)描述该省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最主要的特征并说明形成该特征的主导因素。

(4分)

(2)根据年均等温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N地海拔在200米~300之间)。

(6分)

(3)相对于东北部,分析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6分)

答案 

(1)由东向西递减 距离海洋远近

(2)①等温线数值由东向西递减,表明海拔西高东低;②中部等温线密集,表明海拔变化大,为山地;③东部等温线稀疏,表明海拔变化小,且小于300米,为平原丘陵(或西部等温线稀疏,表明海拔变化小,为高原)。

(3)优势条件:

地形平坦,利于耕作;(年均气温较高),热量丰富;(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

限制条件:

降水稀少,土壤水分严重缺乏;风沙天气频率高不利于生产活动。

15.(18分)(2014·成都市第一次诊断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某地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单位:

兆焦耳/米2)。

材料二 下表为成都和延安气候资料表。

地点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成都

气温(℃)

5.5

17

25.6

16.8

16.2

降水量(mm)

5.0

51.1

228.9

47.9

976

延安

气温(℃)

-6.7

11.2

22.9

9.6

9.3

降水量(mm)

3.4

35.4

123.8

41.6

572.3

材料三 下图示意西安1989~2005年工业用地空间分布变化。

(1)材料一图中等值线M的值为________,请说明理由。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简述与成都相比,延安发展农业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6分)

(3)根据材料三,西安1989~2005年工业空间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4)你认为1989~2005年西安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的变化是否合理?

请说明理由。

(4分)

解析 第

(1)题,首先读出图中的等差距为500(兆焦耳/米2),图中等值线M属于闭合小区域,该区域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云量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故应为低值区,根据等值线图的判读规律,等值线M的值为3500。

(2)题,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即可。

第(3)题,从图中可知,工业区逐渐向城市外缘迁移,集中分布在距市中心4~8千米的区域。

第(4)题,该问是开放性设问,回答合理即可。

答案 

(1)3500 理由:

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图中等值距为500(兆焦耳/米2),所以等值线M的值为3500。

(2)有利条件:

光照充足。

不利条件:

地表崎岖;水土流失严重(或土壤贫瘠);冬季气温低;年降水量小(或灌溉水源不足)。

(3)工业从市中心不断向郊区扩散(距市中心0~6千米的区域工业用地逐渐减少,距市中心6千米以上的区域工业用地逐渐增加);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距市中心4~8千米的区域。

(4)(回答下列任何一种观点,须观点与理由一致。

其他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合理,工业向郊区扩散,有利于缓解市中心用地紧张状况;改善城区环境(减少城区污染);郊区地价低。

不合理,工业向郊区扩散,会占用大量耕地;会导致郊区环境污染;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

16.(2014·徐州市高三一检)(14分)云量是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读“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多年平均总云量空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青藏高原总云量最丰富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地区云量丰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有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等,这里的植被呈现明显的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3)试分析图中甲区域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

(6分)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等值线的数值看出云量最丰富的地区在藏东南地区;云量大的原因是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影响所致。

(2)题,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出现的森林有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等,显示垂直地域分异现象,是受水热条件变化的影响产生的。

第(3)题,甲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区,这里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同时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少,对地面辐射吸收少,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低。

答案 

(1)藏东南地区 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受地形影响,气流抬升

(2)垂直 水、热状况及组合的垂直差异大

(3)青藏高原地区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少,对地面辐射吸收少,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