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如何崛起的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032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是如何崛起的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美国是如何崛起的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美国是如何崛起的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美国是如何崛起的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美国是如何崛起的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是如何崛起的讲解.docx

《美国是如何崛起的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是如何崛起的讲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是如何崛起的讲解.docx

美国是如何崛起的讲解

“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的机会”——美国是如何崛起的

美国在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矛盾中获得了难得的崛起机遇,但利用这个机遇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既要被迫接受欧洲主要国家的战争威胁,又要直面几乎是铺天盖地的来自欧洲的文化打压。

可以说,美国的崛起始终伴随着屈辱、泪水、忍耐和“马基雅维里”式的谋划。

  一、美国在欧洲重压下强力崛起

  

(一)美国独立并没有使欧洲放弃对美国的军事围剿

  1783年9月3日,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确认美国疆界为北接加拿大与大湖地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

这样美国从独立战争初期的90多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30多万平方公里,在国家版图倍增的同时,美国面临的国家风险也同比增加。

对此美国第一**国领袖有极清醒的判断,汉密尔顿(AlexanderHamilton,1757-1804)在为《独立日报》撰写的文章中说:

  有种种迹象使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

美国商业特征所表现的冒险精神,已经使欧洲的几个海上强国感到不安了。

它们似乎对我们在运输业方面造成的太多干扰感到忧虑,而运输业却是它们航海业的支柱和它们的海军力量的基础。

几个在美洲有殖民地的国家,担忧地期待着我国可能发生的变化。

它们预见到,自己在美洲的领地由于邻近美国而可能遭受威胁的危险;美国有建立一支强大海军所必需的一切,而且拥有一切手段。

这种想法自然会表示需要鼓励我们分裂并且尽可能阻止我们独立地从事积极的贸易的政策。

这样就能符合以下三项目的:

阻止我们干扰他们的航海事业,独占我们的贸易利益,剪掉我们的翅膀,使我们无法飞到危险的高度。

  事实也正是如此。

如果从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巴黎和约》算起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的82年间,英国一刻也没有放弃分裂美国的实际努力。

英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截击美国商船,阻挠美国与欧洲的贸易。

1812年,美英开战,1814年8月,在拿破仑6月滑铁卢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英国占领华盛顿,烧毁白宫、国会大厦并于8日借有利的战争形势企图肢解美国,它向美国议和代表提出“沿美国边界成立一个中立的印第安缓冲国”的要求。

只是欧洲维也纳会议谈判不顺和法国国内的混乱,才使英国放弃这一要求并与美国于12月24日签订《根特和约》。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英国就曾宣布对美国内战奉行中立政策,承认南方同盟为交战国,同时英国秘密向南方提供援助,还将海军开入美国海域。

只是由于后来的战场优势迅速倒向北方,“英国承认南方和干涉美国内战的计划彻底告吹”。

  此外,对美国崛起产生恐慌并试图对其遏制的还有法国和西班牙。

1861年10月30日,刚刚在克里米亚联合打败俄国的英国和法国拉上西班牙签订了联合远征墨西哥的《伦敦协定》,试图从南部美国继南方叛乱州之后再强力插入一道遏制和围堵美国的藩篱,并对美国的国家统一形成巨大的威胁——这与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后美国出兵朝鲜形成的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势相似。

1861年12月和次年1月,西班牙和英法远征军登陆墨西哥,后因与法国不和,英、西撤出,法国则单独以重兵对墨西哥发起攻击,至1863年6月7日法国攻下首都墨西哥城并扶持马克西米连上台。

1864年4月10日,拿破仑三世和马克西米连签订《米拉马协议》,规定:

法军留驻墨西哥到1867年底。

1865年,美国统一战争结束,北方取得统一全国的胜利,欧洲大国对美国南北分裂的愿望落空,在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下,又鉴于俾斯麦(OttoFirstVonBismarck,1815-1898)统一德国后对法国形成的巨大军事压力,拿破仑三世才被迫于1867年3月将法军从墨西哥完全撤回欧洲。

  

(二)美国本土在经受欧洲国家的军事围剿的同时,其国民精神也经历着欧洲的文化打压

  1.欧洲人眼中“丑陋的”美国人

  早在欧洲殖民主义者来到美洲之前,北美的印第安人还处在原始阶段。

从1603年到1733年,英国人进入北美并对印第安人进行掠夺和屠杀,建立了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阿巴拉契亚山脉狭长地带的13个殖民地。

殖民地的建立吸引了大批欧洲移民,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欧洲受到迫害的清教徒、资本主义造成的两极分化中落到生活底层的穷人,特别是英国圈地运动中失去土地的农民。

  这样,在欧洲人眼中的大西洋两岸便出现完全不同的景观:

位于欧洲一方代表“上帝的选民”,北美一方则代表“上帝的弃民”。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较早提出这些偏见的,有些不是神学家,而是科学家和启蒙主义思想家,如法国自然学家布丰、哲学家伏尔泰和历史学家雷纳尔等。

这些人不顾美洲大陆各地区差异,将北美的自然条件概括为:

寒冷、潮湿和盐化。

他们用这里的动物重量、体长和特征试图证明——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里根本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因而美洲不可能有发展。

布丰在《动物的退化》一书中论证北美人种与整个北美动物一起处于一种“退化”状态。

伏尔泰挖苦说,如果人们对美洲会出现苍蝇不感到奇怪的话,为什么对美洲会出现这一群人感到惊讶。

  为此,杰弗逊写了《关于弗吉尼亚州的笔记》据理反驳,富兰克林在法国巴黎的住所请《两个印度的历史》的作者雷纳尔及其他几位法国学者,他同时也带了同等人数的美国学者。

先让雷纳尔大谈一通美国人种怎么不行后,富兰克林说“全体起立”。

起立后一看,美国这边个子都比法国人高,最矮的就是那个作者。

雷纳尔笑笑,很尴尬。

  汉密尔顿则以犀利的笔调揭露欧洲实行的文化殖民的本质在于欧洲想作“全世界的主人”,他并号召美国人民联合起来,“教育那个傲慢的弟兄谦虚一点”,为捍卫自己的尊严而斗争。

他写道:

  我简单地说:

我们的地位要求我们,我们的利益也促使我们要在美国事务的制度上力争上游。

全世界可以在政治上和地理上划分为四部分,各部分都有独特的利益。

对其他三部分来说,不幸的是,欧洲借助于自己的军队和谈判,借助于武力和欺骗,已在不同程度上对其他三部分施展统治。

非洲、亚洲和美洲相继感到欧洲的统治。

欧洲长期保持的优势,诱使它想自诩为全世界的主人,而且认为其余的人类都是为它的利益而创造的。

作为渊博的哲学家而受人称赞的人,曾直截了当地把一种天然的优越性归于自己的居民,而且郑重声明:

一切动物,包括人类在内,在美洲是会退化的,就是狗,只要在我们的空气中呼吸一会儿,也就不会叫了。

事实是长期支持欧洲人这种妄自尊大的借口的。

维护人类的荣誉,教育那个傲慢的弟兄谦虚一点,就是我们的事情了。

联邦会使我们做到这一点。

不联合会给它的胜利增加新的牺牲品。

但愿美国人不屑于做大欧洲的工具!

但愿十三州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联邦,同心协力建立起伟大的美国制度,不受大西洋彼岸的一切势力或影响的支配,并且还能提出新旧世界交往的条件!

  2.欧洲人对美国内战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如果说,美国独立战争前后,欧洲人是在以贵族式的轻蔑眼光在矮化和丑化美国人的话,那么,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欧洲人则更是幸灾乐祸并等待林肯落井而后下石。

  战争起始阶段,除了我们已熟知的英国直接干预外,法国政府对北方怀有敌意,倾向于所谓“南方联邦”,法国外交部也认为,“一场持久的战争,由于积累的仇恨和痛苦,必定造成分裂。

帝国的观望等待政策来源于这个‘预见’:

一方面,南方并不追求胜利,而是更倾向于一种自治;另一方面,北方无法战胜南方,而更不知道怎样长久地控制南方。

根据这种逻辑,就出现了既不帮助南方获胜也不阻止北方取得决定性成功的政策。

一场天昏地暗的恶战,如果不借助外力,只能导致联邦的解体,而这正是有利于法国的国家利益。

只要给它足够时间就可以了,只要交战双方不断怒火冲天就可以了,并谨慎鼓励英国进行有利于南方的干预,而这种干预法国自己是不愿去干的。

  与此同时,法国人担心美国南北统一,将导致美国成为一个独裁国家:

“美国将不再是一个由平等的主权国家组成的联邦,而将成为一个不平等的、只有主人和附庸的联邦”,“这种独裁最终将可能发展成为帝国,或一个独夫政府”。

这种对美国“独裁”的指责,为欧洲人肢解美国的企图在做理论准备。

一些人认为:

“如果民主制度被保存,让美国国土缩小也在所不辞。

”《论坛报》在1861年年初就把分裂看成既成事实,后来继续认为有一部分州可能不会回到北方,但希望这些州的数目越小越好。

一些更大胆的分析家倾向于把这块美国蛋糕分割成三块。

在最盲目乐观的时候,有的政府媒体甚至把美国分成五块。

同年3月《祖国报》文章则大胆预测:

“美国将被分割成北方、南方、中部、西部和太平洋五个共和国”。

即使到了1863年,北方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法国《新闻报》还认为:

“把一个分裂的联邦用武力统一起来变得一天比一天不可能”。

  在英国,尽管态度不如法国那样明朗,但希望美国南北分裂也是主流意见。

当时影响英国政策的主要因素是这样一种信念,即联邦制恢复是不可能的。

到1861年春,特别是在布溪战役之后,分裂的灾难已被认为是在所难免了。

许多人认为,因为英国将不得不与南部邦联同处于一个世界,所以不与它交往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如果能帮助北方承认南方不可避免的结局进而结束战争,那将是一件真正的好事。

1862年,英国财政大臣威廉·E..格拉斯通在公开场合不无惋惜地说,北方的民众“还没有喝下这杯苦酒,……但全世界所有其他人都看出他们必须把这杯苦酒喝下去”。

“格拉斯通演讲虽然激起了美国的愤怒——这种态度被看成是亲南部邦联的,但他只不过是说出那些最了解情况的英国人的观点。

  3.欧洲人编织“文明的冲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北方胜利后欧洲又出现与今天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相类似的观点。

1862年,巴黎出版了一本埃德温·德莱昂写的《美国联邦国的真实情况》,将美国国家统一战争解释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竭力谋求在美洲大陆建立霸权的一场斗争,他写道:

“一场战争可以隐藏另一场战争;号称解放的战争将一个巨大的征服阴谋掩盖起来;为了解放黑人而进行的战争实际上是对拉丁族的惩罚性远征;那些自称是种族解放者的人实际是在策划对所有种族的绝对征服。

”1864年1月12日法国《国家报》载文认为,美国“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从种族来源上就非常不同,一方大多数是法国人和西班牙人,而另一方主要是英国人、荷兰人、德国人和瑞典人;他们被非常远的距离分割开,在不同的地区生活,从事的职业也不同。

这两个民族互相认为彼此是竞争对手”,北方如果成为胜利者,它将成为一个重塑的“美国盎格鲁”民族,将专门从事对别国的征服。

  当时推动这种“文明冲突”论的还有另一本名为《泛拉丁主义——南方邦联和法国结盟的必要》的小册子。

全书的首页就提出:

“三种力量、势力和文明在当今得以发展并试图瓜分世界,这就是俄罗斯—斯拉夫主义,盎格鲁撒克逊主义和高卢—拉丁主义”,“俄罗斯对那些愚昧无知的、野蛮的、衰老和腐朽的文明的统治对欧洲来说是灾难性的,但只要欧洲维持现状,遵守纪律而自身强大,俄罗斯—斯拉夫民族只能在亚洲发展。

沙皇的大炮不可能敲开欧洲的大门”。

其次是盎格鲁撒克逊主义。

如果说英国作为盎格鲁撒克逊比较文明的一面的代表,美国则代表了该民族对其他文明进行破坏的侵略的另外一面。

与其说它顽强不如说它顽固,比狂暴稍好一点,美国人是这个民族中比较有本领的学徒。

就像世界的压路机,他们把“美国南方的森林破坏殆尽”,将整个大陆都平整过来;他们“随意创造城市”;“他们制造民族”。

他们用同样的手段破坏一切,“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盎格鲁撒克逊人已经消灭或想要消灭所有其他的人:

赫德森河边的荷兰人、德拉华的瑞典人、密苏里、阿肯色、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印第安纳、伊利诺伊、威斯康星、亚拉巴马的法国人,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的西班牙人;他们正在吸收白人的不同民族。

而对于红种人和黑人,他们把第一种人消灭了其中的大部分或者把他们彻底边缘化;而第二种人,在北方,他们对待黑人非常冷淡并用一种社会等级式的傲慢与之相处,甚至有人以和黑人做邻居为耻。

在南方,他们能在一起生活,但互相的关系则按照更加社会化的方法来管理”。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两个民族,即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和高卢—拉丁民族冲突,而以林肯为首的美国北方人则是这场冲突中拉丁民族的主要敌人!

  4.欧洲人的“邪恶轴心”论

  欧洲还将美国人描写成犯有“种族灭绝罪”的刽子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美国人也曾利用同样的手法妖魔化其政治对手即苏联的斯大林、南斯拉夫的米勒舍维奇和它认为是敌人的民族和国家。

《泛拉丁主义》一书认为,美国北方人“已经当真地用死亡和流放的手段对一个800万人口的国家进行清洗”。

对这些无心无肺的人,“历史告诉他们这种大规模的屠杀并不是不可能,不用到古代历史中寻找例证,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就是在北方佬的身边和新近历史中就能找到:

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不是将红种人(印第安人的一支)一个不留地屠杀掉了吗?

”该书大声疾呼:

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我们的敌人!

  有意思的是,当年欧洲人这种对美国人的攻击还掺加了类似今天小布什政府攻击东方国家的所谓“邪恶轴心”内容。

1863年,沙俄海军对美国北方进行了引人注目的官方访问,以示对林肯政府的支持。

“俄国人受到了几乎是歇斯底里般的热情欢迎和招待。

全国都乞求上帝保佑俄国人。

1866年,沙皇在一次暗杀阴谋中幸免于难,为此,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专门决议,向沙皇表示慰问”。

这引起了欧洲人的指责,1863年6月19日,《美国邦联国的真实情况》一书的作者德莱昂在致本杰明的信中认为“林肯与沙皇专制主义相互表现出来的友好让整个欧洲吃惊”,法国《祖国报》有意将林肯与沙皇作为两个邪恶“轴心”并列一起,认为“北方联邦是美国反叛各州的刽子手,沙皇俄国是追求自由民族的刽子手。

”1867年4月9日,美国参院以37:

2的表决结果批准从俄国手中购买阿拉斯加的条约,英国驻华盛顿公使向国内报告说,这项条约是美俄联手挑战英国权势的一个信号。

  5.欧洲人也抛出“美国威胁”论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迅速崛起。

这时欧洲又出现“美国威胁”论。

先是渲染美国经济威胁论。

1893年,埃米尔·巴比埃写了一本《在金元帝国旅行》指责美国商品——火车头、煤、丝织品、水果、棉花以及美国的葡萄酒——已充斥欧洲。

经济学家保罗·德·卢西埃在189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写道:

“美国从一件令人好奇的东西变成了一件令人恐惧的东西”,美国“已成为旧大陆的一个可怕的对手”;“法国士兵的背包里装着在芝加哥生产的牛肉罐头”。

  接着就是美国军事威胁论。

1898年,美国拿下夏威夷,并向西班牙挑战,入侵古巴和菲律宾。

这在欧洲掀起“美国威胁”论声浪。

1899年有一个叫奥克塔夫·诺埃尔的人写了一本名叫《美国祸害》的书,认为:

从门罗时期开始,美国“对旧大陆一直怀有很深的敌意”。

这种敌意如今终于爆发出来了,对抗在所难免。

“在地球的各个地方,美国不久将必然与欧洲发生冲突”。

美国“朝着全球干涉主义刚刚迈出了新的一步——在古巴的是一小步,在马尼拉的则是一大步”。

菲律宾只不过是“吸引美国的远东贸易的钥匙”。

作者认为全书内容可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

“世界属于美国人”。

  二、美国利用“欧洲的灾难”走向世界霸权

  尽管如此,此时,甚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内的世界还不是美国的世界。

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基本上还是由欧洲主宰的。

进入20世纪的美国人对欧洲人,尤其是对欧洲的大国保持着相当的警惕,欧洲对美国的安全仍有相当的压力,欧洲仍是美国的真正威胁。

而彻底解除欧洲威胁仍是美国人关注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的机会”

  “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的机会”,这是杰出的外交史学家塞缪尔·弗拉格·比米斯1926年写的《平尼克条约——对欧洲灾难和美国机会的研究》一书中的主题。

当然这也是理解美国崛起进程中“战略机遇期”一拨拨出现的重要线索。

  1.少年欧洲遭遇“粉碎性骨折”

  公元843年欧洲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将欧洲三分天下,这无异于将欧洲在成长之初就使其脚跟部遭遇粉碎性骨折,由此造成欧洲地缘政治的破碎板块。

而这又恰好为欧洲大陆以外的其他国家得以以所谓“均势战略”加以利用:

先是由英国利用,美国强大后,美国也利用欧洲这种天然破碎的格局介入继而主导欧洲事务。

换言之,正是欧洲地缘政治的天然破碎性,才为英国、继而美国提供了成长为世界性大国的条件。

  2.拿破仑战争:

杰斐逊趁“危机时刻向英国背上捅上一刀”

  19世纪初,欧洲爆发拿破仑战争,杰斐逊与拿破仑之间似乎有两国联合从大西洋两岸削弱英国的默契。

  当时杰斐逊在与汉密尔顿的争论中确实表达过这种意思。

汉密尔顿认为,“美国惟一真正的政策是与英国结成某种形式的联盟”;但杰斐逊反问汉密尔顿:

“美国是否也应与拿破仑一起制衡英国呢?

”杰斐逊等人的理由是:

“对美国的利益而言,英国毕竟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国家。

英国的舰队是能够对美国采取行动最强大的军队。

正是英国的商人,在其祖国的支持下,拥有在伦敦融资的便利,在世界各地与美国的利益竞争。

两个大陆国家,一个在欧洲,一个在北美,可以共同限制英国的抱负;同时英国的海上力量也可把欧洲大陆国家稳妥地限制在大西洋的己方一侧。

”杰斐逊的想法与大西洋对岸的拿破仑不谋而合。

  1803年美国从法国手中购得路易斯安那,次年与法国签订《路易斯安那条约》。

此后美国便事实上与法国联手从大西洋东西两岸削弱英国。

1806年和1807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和《米兰敕令》,针对英国实行大陆贸易封锁政策,1806年,在杰斐逊的鼓动下,国会开始考虑同英国打一场经济战的可能性,4月18日通过了与法国封锁政策默契的《禁止进口法》并为杰斐逊即予签署。

此后,杰斐逊派前联邦党人威廉·平克尼协助美国驻伦敦公使詹姆斯·门罗,并给他们开出英国根本无法接受——其实杰斐逊也不想让他们谈成——的条件去与英国谈判。

12月30日,美英签订《门罗—平克尼条约》。

结果由于“条约违背了美国总统的指示”,杰斐逊没有将该条约提交参议院批准。

1807年6月22日,英国舰艇袭击美国帆舰“切萨皮克”号,激起美国人激愤。

12月14日美国开始实施《禁运法》,12月22日,又通过封港法案。

“这些法案停止对英国贸易,因此实际起到支持和补充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的作用。

”1808年3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一个补充法案,除其他目的外,它禁止陆海两路的出口贸易,通过限制英国殖民地加拿大而进一步打击英国。

1809年3月杰斐逊于任期结束之际,不顾国家备受经济萧条之苦及各地的反对声浪,他还是促使国会通过《禁止通商法》。

尽管作用有限,但“切断了来自英国的进口”。

这一年拿破仑粉碎了英奥组成的第五次反法联盟,1810年拿破仑几乎控制了除俄国外的整个欧洲大陆,其事业达到顶峰。

  1810年杰斐逊趁“危机时刻向英国背上捅上一刀”:

11月2日,宣布断绝同英国的贸易。

美国1811年占领——似乎也是美法双方的默认——还处在拿破仑统治下的西班牙属地佛罗里达半岛。

1812年6月18日,美国对英国正式宣战。

  真是天不亡英,只是由于此时拿破仑野心过于膨胀,轻率远征并败于俄国——这与20世纪40年代的已开始全面对华战争的日本又向美国发动且败于太平洋战争,由此使中国抗战出现转机的结果相似——才使英国逃掉法美双向合击下的毁灭命运。

事后杰斐逊痛苦地写道:

拿破仑兵败俄国,“这给我国带来了灾难”,使英国军队腾出手来对付美洲,并激起了其向那些在危机时刻向英国背后捅一刀的人实施报复的欲望。

与日本如果能预见到希特勒失败,它就不会发动太平洋战争一样,曾签署1812年战争法案的杰斐逊的后继者麦迪逊总统多年后坦言,倘若他能够预见到法国的失败,他就不会支持1812年6月18日签署的对英战争法案。

1812年,英国打入美国并于1814年攻陷美国首都,美国人英勇抵抗并于1814年8月迫使英国签订《根特和约》,英国最终确认美国独立。

美国人称此次为“第二次独立战争”,这话听起来似乎像曹操刚从“华容道”跑出来的感觉。

  3.林肯在关键时刻赢得俄国支持

  1861年美国爆发内战,美国北方统一南方的行动首次遇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列强的联合抵制。

但美国还是利用法国“在英国不予合作的情况下,是不愿意采取行动的”心理,以及英法之间“从来没有谁相信过谁”这种欧洲政治的“十分有趣的纠缠状态”,千方百计与英法缓和,同时,林肯利用俄国要报克里米亚战败之仇的心理,在关键时刻赢得了俄国海军支持,不仅最终获得国家统一的胜利,而且还在内战结束后获得俄国沙皇同意卖给美国的阿拉斯加。

  4.只有英国“在西美战争中偏袒美国”

  19世纪末,美国开始向远东进发。

1898年4月,美国向西班牙开战。

当时欧洲大陆都把美国发动这次战争看做是侵略,美国则利用英国当时相对孤立的处境,希望美国在其与法德俄斗争中给予支持的心情,赢得英国“在西美战争中偏袒美国”的立场。

事实上,此时的英国正在准备次年发动的英布战争和应付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在法绍达于9月引起的冲突。

战争开始前,西班牙女王曾向其姨妈、大不列颠维多利亚女王求救,法国和德国等列强也讨论出面调停和避免战争的可能,但由于英国政府拒绝合作,致使这些努力无果而终。

当得到英国人宣布他们“将完全遵循总统的意愿”后,麦金莱总统委婉地拒绝了欧洲列强调停的建议并于4月29日签署了宣战声明。

“正是英国的友好行动,把美国从外交困境中拯救出来,使美国在这次战争中的预定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从反霸到争霸:

美国要求与欧洲平分天下

  进入20世纪的世界政治,北美行情明显看涨:

1898年,美国夺得夏威夷、波多黎各、关岛、古巴和菲律宾,并由此进入远东地区,提出“门户开放”,要求与列强一起瓜分在中国的帝国主义利益。

1900年美国参加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3年美国唆使巴拿马从哥伦比亚分离出来,并取得驻军和运河控制权。

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期间(1901-1909),美国逐步夺取圣多明各、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的财政监督权。

1913年伍德罗·威尔逊时期(1917-1921)于1914年和1916年两次武装干涉墨西哥,同期又将尼加拉瓜、多米尼加和海地置于美国保护之下。

与此同时,在北大西洋的东岸,欧洲各大国战云密布,德、奥、意三国同盟与英、法、俄三国协约势不两立,大战在即;在北太平洋西岸,西方帝国主义支持的中国军阀混战,中华民族处于危险关头,民族民主革命方兴未艾。

而这时的美国蓄势待发,从受欧洲压迫转入与欧洲争夺世界阶段。

  1.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金融中心迅速从英国向美国转移

  对欧洲来说,20世纪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吉祥的世纪:

1899年至1902年的英布战争、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继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同盟之后,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出现、1905年、1911年因德法关系紧张引发的两次摩洛哥危机、1912年至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等,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引发欧洲陷入全面大战。

1917年4月美国参战,同盟国战败。

  值得指出的是,以往我们研究这场战争更多的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大发横财”的角度看美国参战的意义。

除此之外,如果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美国出兵将“胜利近在咫尺”的德国一举击败的重大意义在于欧洲再次恢复很可能为德国人改变的有利于美国的德、法、英之间传统均势——这个均势给欧洲带来的灾难,却总能使美国在每次重大关口逢凶化吉。

不仅如此,美国还进一步通过“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重新培植起德国抗衡英、法的力量——同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将已被美苏打倒的英法再次扶起以抗衡苏联一样,并由此再制造新的“欧洲的灾难”以重新获利。

  总之,“美国扩张的历程,突出的是实力的作用,而不是像许多人常常认为的那样,是美德或道义原则的作用。

”美国就像古罗马观看角斗的主人,将战败的角斗士养壮,并不是出于怜悯之心,而是为观赏下一场角斗。

这是老英国实现其世界霸权的重要经验,作为老英国大弟子的美国,还没上场就已对这份经验心领神会并玩得得心应手。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金融中心迅速从大西洋东岸向西岸转移。

大战结束时,美国已取代英、德、法等欧洲国家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世界金融中心,由伦敦转到了纽约。

  2.“决心已下的美国人努力运用二战的机遇来摧毁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只不过是一个小高潮。

下一步,对美国而言,就是由世界金融中心,取代英国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