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略谈教师的基本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0292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略谈教师的基本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文略谈教师的基本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文略谈教师的基本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文略谈教师的基本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文略谈教师的基本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略谈教师的基本功.docx

《论文略谈教师的基本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略谈教师的基本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略谈教师的基本功.docx

论文略谈教师的基本功

略谈教师基本功

2008-02-2612:

40

有人说:

学校是孕育明天的摇篮,教师是培植希望的园丁。

业不精、身不正的教师何以培育出美丽的花朵。

教师的业就是基本功。

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

它包括通用于所有教师的一般基本功,也包括学科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基本功。

教师基本功是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

如果说教学是技术加艺术,那么这种技术和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上面。

它是教师素质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过去所说的教师基本功,无非是三字一画(钢笔、毛笔、粉笔字和简笔画)和语文基础知识、口头表达能力等,再加上一些专业学科的基本功(音乐、体育、美术等)。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需要我们重新看待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基本功的含义越来越广,教师基本功包括的范围越来越大。

下面我谈谈自己对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的认识。

一、为人师表教师基本功应以德为先,教师的基本素质首当其冲的是师德素质。

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只有思想上以学生为本,有做名师的愿望,至少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练好基本功。

1、有理想,有事业心。

教师应该以对工作的热爱和热情感染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热情。

教师在工作上的孜孜追求必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将来的事业心。

如果教师没有事业心,他所教的学生可能会没有责任感和不求上进。

一个教师有当名师的愿望和行动,学生将来在工作中也会追求卓越。

教师的工作态度会很明显的表现在学生身上,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激励学生。

2、以身作则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教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

教师如果严格要求自己,凡事做在学生的前面,身教胜于言教,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果教师不能“言必行,行必果”,不讲诚信,不能以身作则,对学生的教育就难以奏效。

为人师表的的要求还有许多,我只是强调做到这两点,这也是一种能力,也是超越技能的境界。

二、爱的能力教师做的是人的工作,应该有人文素质,在爱人过程中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爱学生也是一种技能,爱他们,使他们容易、愉悦接受。

不懂的爱的方式,反而适得其反。

爱他们,他们觉得表扬是激励,批评是爱护。

这种爱,是“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是大爱、长爱、博爱,既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要,也是工作的需要。

爱是教育的基础,不单纯是教师的基本功,更是一种境界。

三、表达能力1、语言表达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教师能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普通话一般应达到国家语委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水平。

即便普通话不标准,也应该尽量用普通话。

在公众场合即席讲话或与人沟通时,能正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用词准确,条理清楚,节奏适宜。

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观点,愉快接受自己的意见,不会让对方觉得难以接受。

教育学生时能够入情入理,以德育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春风化雨,把话说道学生的心里。

这的确需要高超的谈话技巧。

一位优秀教师上讲台后用不了多少话就能吸引住学生,这就叫基本功,这就是艺术。

教师要讲课,没有精彩的语言就没有精彩的课堂。

教师的语言要能“粘”住学生,即确切、明白、简洁、通俗、优美、形象。

在新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的口语表达依然重要,但教师口语表达的效用已远远超越了以课堂教授为中心的朗读、讲述、发布指令等。

新课程提出的主动建构的学习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自己善于表达,还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自己表达,要求教师主宰的课堂给学生说话或表达的余地。

所以教师口语表达基本功需要重新定位和审视。

2、文字表达教师的工作比较繁重,但是要学会反思和总结,把心得体会写出来,才能少走弯路,更快进步,摆脱烦琐;才能轻松、高效的工作。

教师的计划、总结、随笔、论文、教育故事、反思和教案等等。

虽然同样是写出来的东西,但是有的人能写出来东西,而有的人写不出来体会,这就是文字表达的能力。

现在要求教师做研究型教师,没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是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的。

我们不能只是靠网络来堆积自己的文章,而是要写出来自己真实的感悟,形成自己的认识,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四、动手能力1、三笔一画这是传统意义的教师基本功。

“字若其人”。

写字方面,能正确运用粉笔、钢笔、毛笔,按照汉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的正楷字,并具有一定的速度。

简笔画方面,能按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用简练的线条较快地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设计、绘制简笔画。

2、板书板书不仅表现出一位教师上课的基本功,而且也体现教师的教学态度乃至性格。

首先教师应在板书上下功夫,字写得好,学生就很佩服。

要是教师的板书东斜西歪,学生写字则“龙飞凤舞”,这就是模仿的结果。

其次是板书设计。

字不太漂亮,那么工整还是能做到的,黑板原则上是写白字,彩色粉笔一般不多用,如果用了则起到画龙点睛或提纲挈领的作用。

板书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功底和理念。

虽然多媒体技术发展很快,但板书设计绝不能丢。

好的板书设计能够统领全课,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构造知识体系,吸引学生的兴趣,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3、运用、制作教具使用、制作教具方面,能按教学要求,正确使用教具;能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的教具。

制作教具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风格,可以营造师生互动的气氛。

但是现在制作教具的人越来越少了,实在让人遗憾。

4、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

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标志。

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具的延伸和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采用三种不同的手段来实现。

首先,教学演示。

教师在授课时可借助于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演示教导内容。

如电子教案。

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动画等。

不仅可以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增加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质量。

其次,检索信息的能力。

善于从网络不断地获取教学材料和信息,开发和利用网上的各种课程资源,扩充学生的视野,拓展课程的内容。

最后,构建师生互动教学平台。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教学平台随时进行教学沟通,建立博客,和学生网上聊天,建立新的学习和交流环境。

5、演示一般教师的演示指教态,教师也要做一个演员。

这主要表现在眼、手、身的动作上。

眼的动作就是要盯住学生。

比如教师看到学生在说话,就向他摇摇头,学生就明白不让他们说话,于是起了作用。

眼睛是最能传递思想感情的,眼睛能唤起学生的共鸣。

手的动作也很重要,打手势能起到辅助讲解的作用。

另外,身体位置的处理也是很重要的。

教态既表现一位教师的教学功底,又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好的教态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使学生对你产生敬重;不良的教态则会使学生产生厌恶心理,甚至不愿听你的课。

理科教师要能够演示实验,音体美教师要能够动手操作器材。

五、备课能力1、备教材:

必须熟悉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明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原规,规范教学,使教与学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研究学科教学要求,熟悉教材全过程,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认真研究有关教学参考资料,结合学生实际制订学期授课计划,单元授课计划,课堂授课计划。

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备学生:

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情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业,努力做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备教法学法:

重视教学思想,采取有效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认真研究教材教法。

根据有关教学理论和要求,处理教材与授课的关系,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要按教育规律办事,讲究有效教学。

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以学论教,先学后教。

4、教学设计:

预测课堂上有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以便应对。

或者出现了意外情况,教师能够冷静处理。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设计好,做到环环相扣。

尽量落实三维目标,把三维目标的落实当成一个整体。

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笼统地讲就是课堂教学技巧,就是教学技能。

1、组织教学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善于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善于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善于营造课堂教学环境的能力、善于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能力、善于管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与纪律的能力、善于反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善于评价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能力、善于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强的人格、情绪的感染力,掌握上课的时间和进度,当好导演。

2、提问的艺术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

教师的提问要有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能够创设情境,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要量力而行,能够使学生够的着,主动问和学,引起学生的竞争。

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有创造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3、三维目标的落实教师要把备课时目标按计划落实。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单纯的分开。

要有教育机智,抓住意外事件发生的机会,开展教学活动。

创设教学情境,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落实三维目标。

4、互动教师要能够使学生和课本、环境、学生、教师开展良好互动,互动出彩。

要在学生的需要处互动,在学生困惑处互动,在营造和谐氛围中互动。

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巧设环节和活动,抓住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引进小组学习,巧妙提问和调控。

5、导入课堂教学的导入,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导入的类型有直接导入、经验导入、实验导入、旧知识导入、直观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

导之要注意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导入要具有关联性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魔力。

6、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的教学古训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学习,使之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广度,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创造性。

7、小结一节好课,有“凤头”,也需要“豹尾”,善始善终,才是一节完整的课。

结课技能就是教师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是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可应用于一节课、一章、一个概念或某个原理。

类型有系统归纳,比较异同,集中小结,领悟主题,另外还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制造悬念等等。

但不管哪种结课方式都要注意尽量由学生完成并掌握节奏。

七、教育能力1、德育渗透在自己的学科活动中,要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

这是随时随地的进行,是每个教师的任务。

德育为首,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得到体现。

需要挖掘教材和德育的结合点,有计划的进行的。

2、组织活动教师能按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组织班团活动,在课堂上或课下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活动有意义,安全,组织得当,安排合理,有效果。

3、班主任工作教师要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7、辅导学生教师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和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关系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辅导。

能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学生比较顺利。

八、教研能力我觉得不一定每一个教师都要成为科研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但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应该是教师要积极投入的一种体验。

如果教师不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也就不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科研旨在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中选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课题,独立或合作的展开研究,最后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以解决问题。

因此,新课程需要老师成为一个研究者。

1、听评课能力听课并不是听听课那么简单,要听出味道,听出优势和不足,听出自己的感受。

评课时教师要致力于理解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能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评价课堂教学,能科学地对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结构、方法、效果、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

要有一定深度,要点评教师背后的理念,不能只是就事论事。

评课时要有侧重,结合主题。

评课时要注意以学论教,学占60%,教占40%,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况,紧扣教学效果,探讨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2、“问题研究”能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实践中也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矛盾。

如此,便要求教师应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掌握研究的方法,自己解决新课程实施当中遇上的难题,形成认识。

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3、评价能力新课程需要教师在学生评价方面,除了掌握传统上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量化的、终结性的评价方法和技能之外,更需要学习新的质性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与技能。

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善于在日常的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学会运用一整套的技术即时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收集和整理学生在各方面的评价信息,并有意识的发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并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

使教师在改革的实践中磨练自己的评价“工夫”,使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

4、课程开发。

为了成功地开发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技能。

如学生学习需求、评估技能、教材分析技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技能、组织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活动的技能等等。

总之,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基本功对所有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和发展领域。

教师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两者要结合在一起。

5、命题的能力现在教师缺乏命题的能力,但是我们至少有分析试题的能力。

至少有分析试卷的能力。

知道哪些方面容易出错,哪些地方是重点,解题技巧在哪里。

教师能够命题,直接证明了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

九、自我保健能力、1、适应的能力教师需要适应环境,不论在哪所学校都能积极工作,不论谁当校长都能一如既往;教师需要适应工作,无论哪科教学,无论哪种工作,都能愉快接受,并且能够胜任;教师能够适应学生,无论什么学生,都能公正对待,一样教育。

我们教师不能够改变的是多数,能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态,所以要不断适应新的需求,适着生存。

2、沟通协作的能力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地展开的,但是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及课程开发等,都需要教师之间的协作。

通常情况下,一个能诱发不同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讨论的主题往往都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活动往往也需要多个教师协同完成。

同样,课程开发中不仅需要同学科的教师集体协作,更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走到一起共同选定研究的课题及活动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则可能需要所有学科教师共同设计,分工作业,因此实施新课程需要教师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的基本功。

教师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和别人沟通,不然,只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

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团结协作,互相理解。

3、调整心态的能力学校工作许多时候并不能如愿以偿,或来自学校,或来自同事,或来自制度,总之自己无可奈何,只好调整心态,来适应工作。

我们有可能有失落的感觉,但是要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变不利为有利,因为我们不得不接受现实。

十、学习的能力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党的政策;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学历;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教师要及时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媒体学习,向实践学习。

学习为了进步,为了与时俱进。

教师不学习,极有可能会被时世淘汰。

学习就是为了不失业,为了更进步。

 古人说人要立德、立功、立言,教师应该锻炼这三立的基本功。

立德就是为人师表,做好教育,立言就是教研成果,立功就是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成绩。

以上是我对教师基本功的一些看法,说了有什么,没有多说为什么和怎么做。

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业精为师,身正为范,只有业精身正,才能真正的将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好。

这业精身正虽非一朝一夕之功,却也需要一个时时自律的过程,正所谓:

业精于勤,荒于嬉。

我们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化学教师的基本功

1、知识技能基本功

本专业:

初、高中课程,大学课程

相关学科:

心理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启示:

站得高看得远,举重若轻。

2、语言基本功

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

教学语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尴尬:

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力争做到:

既有内才,又有外才(表现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

3、板书基本功

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书面语言),是教学语言的再现和补充。

板书设计要注意:

1)准确性;2)精炼性:

提炼出最本质最精练的内容,体现“简处求丰”;3)整体性:

纲目清楚,层次分明;4)实用性:

补充、再现,既"中看"又"中用";5)结构、文字、色彩布置合理

4、组织教学基本功

教师控制课堂秩序,调节课堂气氛,是教与学保持和谐同步。

教师既要当好演员,又要当好导演。

5、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

1)利用电脑书写教案,制作化学课件;

2)在电脑中建立资料库、习题库;

3)充分利用化学教学网站、网络资源

怎样进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里的反映。

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教材中广泛应用的概念,如何使学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化学基本概念又是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和化学计算以及有机化学等方面化学知识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要想学好化学是不可能的。

因此,重视和加强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基本概念的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以及对物质变化现象的分析,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才能形成。

当然,形成概念并不等于掌握概念或能灵活地运用这些概念,只有在不断运用这些概念的过程中,从事物的本质上把握物质的属性,才有可能真正掌握物质变化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

一、中学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

中学化学教材(含必修本与选修本)是以物质结构理论知识为线索,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与这些方面相关的基本概念,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分层次地穿插、渗透而组合起来的。

全面研究与分析教材,抓住概念的编排顺序和逐步深化的层次,十分重要。

不要超越学生可接受水平,把与概念有关的一切都塞给学生。

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为例,教材的安排是正确的。

在初中只要求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认识,而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又是分别在氧气性质和氢气性质的学习中定义的。

氧化还原反应还是以选学形式编入教材。

到了高中才逐步使概念深化,从实质上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可粗略地分为:

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变化、化学量、化学用语、化学实验技能等几个方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互相补充,也有区别,相互独立。

物质组成是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主要应通过感性认识而形成。

如:

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溶液、溶解、结晶、溶解度等等。

教学中应通过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从日常生活常识和化学实验等宏观现象的总结分析中去认识和理解。

物质结构是属于微观范畴的概念。

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

如:

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键、晶体结构等等。

教学中应突出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结构的抽象认识过程,当然,这一抽象过程也还需要以实验探索的间接手段为主要依据。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属于形象思维形成的概念,它必须以化学实验和一些自然现象作为认识的基础,并通过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抽象出性质及变化的实质。

如: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加成与取代、加聚与缩聚、水化与水解等等。

化学量是化学物质的特殊性质界定的一类概念。

教学中应更多地运用形象化的比喻以达到较容易地正确理解这些概念的涵义。

如:

原子量、分子量、摩尔、摩尔质量、摩尔浓度、气体的摩尔体积等等。

化学用语是一种人为确定的国际通用工具。

它从属于上述各项概念。

如:

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结构式、电子式等等。

化学实验技能,主要包括:

仪器和试剂的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简单化学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及处理等等。

要培养学生熟悉仪器、试剂名称、主要性能和使用方法、正确的仪器连接与安装。

化学实验技能涉及面广,最基本的是:

试剂取用、称量、加热、溶解、过滤、蒸发、结晶、蒸馏等等。

要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并对主要操作能逐步形成较熟练的操作技能。

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简单实验设计和实验记录以及记录的处理能力,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中学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

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人们对事物反复的观察、实验再经过抽象和概括,从中找出本质和规律最后才形成概念。

概念对学生基本上是属于间接的知识,他们不必像前人那样去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经验的积累或经过若干次的失误来形成一个正确的概念。

但是,他们的学习也不轻松,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应用与发展,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无论从特殊到一般或者从一般到特殊,在这一认识过程中都是以感性经验为依据的,即使有些概念学生不能从直接的感知形成概念也需要通过间接的经验来形成概念。

如,教材中对前人实验的描述、模拟以及教师形象化的讲解等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学生学习化学概念,一般总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开始,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实验或推理,经过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层次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在认识概念的过程中把握住概念的本质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还要通过再实践、再认识和不断地运用概念达到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目的并促进概念的深化与发展。

概念的形成一般采用的思维方法是: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学习概念的思维基本过程,分析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或个别特征。

综合是将部分或个别特征联合为整体。

两者是彼此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着的,没有分析便不能综合,没有综合分析将是无意义的。

分析和综合是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一步,遇到较为复杂的概念时,还可以先把它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把各个部分综合起来,使学生获得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从而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和综合是对立的统一体。

盐类水解概念的建立就需要采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途径使学生形成概念。

首先从盐溶于水后溶液呈显不同的酸碱性进行分析,不同类型的盐在水溶液中呈现出不同的性质,或酸性,或碱性,或中性,在上述典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一一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不同的盐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不同的离子,并揭示出弱碱阴离子和弱酸阴离子,分别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消耗了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离子或OH-离子使溶液呈显碱性或酸性、以及某些盐在溶液中呈显中性的原因。

在上述逐一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出几类不同盐在水溶液中的表现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

(二)分类和比较

在概念的形成学习过程中分类和比较具有重要意义,分类也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各类事物、各种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可以将同一类物质或同一种现象统一起来。

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对物质和现象的研究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研究的对象不再是各自孤立的物质,而是几种类型的同一属性的相似的物质。

如:

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类型,物质分类等等。

元素周期律这一重要概念和规律就是在对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分类并总结这一规律时引出的结果。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分类的必要前提条件是比较,而通过比较的分类才是科学的。

在研究不同物质的性质时,应组织学生对比各种物质在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