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五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0106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五篇.docx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五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五篇.docx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五篇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五篇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下午好!

(自我介绍略)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分式的乘除法。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探索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进一步体现了新课标中“情境引入——数学建模——解释、拓展与应用的模式”。

分式的乘除法与分数的乘除法类似,所以可通过类比,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分式运算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式和整式,也就是分式的约分,要求学生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材地位:

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与分数的约分、分数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分式的混合运算作准备,为分式方程作铺垫。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

  能力目标:

(1)、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法则,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1)、通过师生观察、归纳、猜想、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3)、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________于现实生活又为现实生活服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教学重点:

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及应用.

  5、教学难点:

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

新课程改革中,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启发式教学。

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行为的主体。

  2、合作式教学,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评价学习。

  三、说学法

  学生在小学就已经会很熟练的进行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上一章又学习的因式分解,__学习的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等,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

  1、类比学习的方法。

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类比。

  2、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1、类比学习,探索法则。

(约3分钟)

  让学生认真思考教材上提供的4个分数的乘除法的例子(2个乘法,2个除法)

  复习:

分数的乘除法法则(抽一学生口答)

  猜一猜:

;(a、b、c、d表示整数且在第一个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个式子中a、c、d不等于零)

  类比:

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a、b、c、d表示整式且在第一个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个式子中a、c、d不等于零,a、c中含有字母)

  活动目的:

  让学生观察、计算、小组讨论交流,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教学效果:

  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学生明白字母代表数、代表式,这样很顺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2、理解法则:

(约2分钟)

(1)文字叙述: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2)符号表述

  ×=;

  ÷=×=.

  活动目的:

  两种形式巩固对法则的理解。

  教学效果:

  理解法则,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应用:

(约20分钟)

  

(1)牛刀小试

  教材74页到76页的例1、做一做、例2.我准备把例1和例2先学习了。

再学习做一做。

  例1计算

  

(1);

  

(2)

  活动目的:

  抓住学生刚学习了法则,跃跃欲试的学习激情,抽2名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他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演算。

老师巡查,予以辅导,反复提醒学生像分数乘法一样来学习分式乘法(即类比)。

  教学效果:

  有的学生可能没有注意把结果化为最简分式,要提醒注意,有的学生可能一边计算一边就分解因式进行约分(化简)了的,说明已经很好地与分数的乘法进行类比学习了(分数是分解因数),应该予以表扬,让全班学生认真学习、领会。

讲评时还应该让学生理解一步的算理。

  例2.计算:

  

(1)3xy2÷;

  

(2)÷

  活动目的: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类比的学习方法,分式的除法先转化为乘法。

  教学效果:

  因式分解在分式约分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时,一般先分解因式,并在运算过程中约分,可以使运算简化。

  

(2)“西瓜问题”

  活动目的:

  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有条理的进行表达。

  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例题帮助学生总结出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步骤(当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是单项式时和当分式的分子、分母中有多项式两种情况)

  4、随堂练习。

(约5分钟)

  76页第一题,共3个小题。

  教学效果:

  在总结出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步骤后,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掌握,但是还有些学生忘记运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形式,老师要及时提醒学生。

分解因式的知识没掌握好,将会影响到分式的运算,所以有的学生有必要复习和巩固一下分解因式的知识。

  5、数学理解(约5分钟)

  教材77页的数学理解,学生很容易出现像小明那样的错误。

但是也很容易找出错误的原因。

  补充例3计算(xy-x2)÷

  教学效果:

巩固分式乘除法法则,掌握分式乘除法混合运算的方法。

提醒学生,负号要提到分式前面去。

  6、课堂小结(约3分钟)

  先学生分组小结,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总结。

  7、作业布置,凝固新知。

(约2分钟)

  教材77页到78页,习题3.1,1、2、4.并补充一题(分式乘除法混合运算的)

  五.说板书设计

  主板书采用纲要式,一目了然。

  一、分式的基本性质

  1、文字叙述

  2、符号表述

  二、应用

  最后,谈谈我的体会。

课堂上平等对话,让学生自主掌握数学,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教学是让学生丰富认识。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13章第三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而本节课的知识为以后将为以后学习的四边形及多边形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真钻研教材,特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推理过程

  3会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结构。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即“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还较弱,因此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推理过程及会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动手操作法。

  学生的学法是:

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是根据“四步五环节”教学法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复习导入

  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任意取一个点为圆心,适当的长为半径画弧,在所画的弧上任意取两个点顺次连接这三个点所得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的方法能确定是所画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这样导入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尺规作图做一个等腰三角形,并引导他们回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腰、底边、顶角、底角的概念。

  2探究新知

  在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的基础上通过对折剪纸观察猜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了,又能更直观的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三条性质即:

对称性、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写出推理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理解与运用

  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三个性质,我设计了一道相关证明题,让学生先自主探究不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给其讲解进行兵练兵,再找一名学生将解题过程板术黑板上,教师进行点评,以提高学生书写完整、简洁的解题过程的能力。

  4强化巩固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2道求角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5小结

  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回答出来,从而把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

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观察法和动手操作法导入新课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顺利完成的预定的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四节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利用两个角对应相等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它是三角形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本节内容,既巩固了前面学习的三角形全等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又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其他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索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利用两个角对应相等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2)能力目标:

通过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小组合作等活动归纳出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培养宪政“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探索活动归纳出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运用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三角形相似的探索,特别“对应”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贯穿于本节课教学环节的主线是:

观察---探究-----讨论----归纳-----巩固展示,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方式,同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来突破重难点。

  三、学法指导

  

(1)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全等和多边形相似,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对“相似”和“全等”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要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2)八年级学生总体较好动,且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更多地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流程

  1、创设问题,引入新课(5分钟)

  问题:

课本第94页,思考……………….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应注重:

(1)复习: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多边形相似的条件,强调边对应,角对应。

  (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学生活动,探究新知(10分钟)

  学生活动1:

课本第94页,思考:

(1)如何画出三个三角形

(2)三角形

(1)与三角形

(2)全等吗?

由学生表述并书写。

  学生活动2:

(1)师提问:

根据多边形相似的条件,你能判断三角形

(1)与三角形(3)相似吗?

引导学生从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两方面思考

  

(2)学生测量、计算、思考、探究……………………

  (3)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知识点1:

  如果说一个三角形与另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数学语言:

在△A“B”C“与△ABC中,若∠A“=∠A,∠B”=∠B,

  则△A“B”C“∽△ABC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

(1)学生对“对应”的把握

(2)不断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适当运用“不错”“很好”等话语来激励学生。

(3)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的能力和质量如何。

  3、例题分析、讲解(10分钟)

  例1:

课本第94页:

例1例2:

课本第95页:

例2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

(1)在已知题知中如何寻找两个对应角相等

(2)进行规范的板书

  学生活动3:

课本第95页:

思考:

……………..

  此环节由学生分析并书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知识点2: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4、趁热打铁,巩固新知(10分钟)

  本环节设计4小题,为课本第95页到96页练习1—4题,由学生单独思考并书写推理过程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

  

(1)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否合理,书写是否规范

  

(2)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并适时表扬书写规范,说理清楚的学生,通过肯定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5、学生成果展示(6分钟)

  展示内容与方法:

巩固练习的4小题,在展台上进行分析过程并强调如何规范书写,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适当补充和肯定。

  6、总结新知,强调数学思想方法(3分钟)

  设问法,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

(1)学习小结的知识内容

(2)在能力和情感方面有什么提高和体会,这与“三维目标”相呼应。

(3)教师强调数学思想方法:

转化,将陌生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

  7、布置作业(1分钟)

  作业在讲学稿上,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的理念。

  8、板书设计

  

(1)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

  

(2)例题讲解例1:

例2:

  (3)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4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平均数”,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进取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

  教学重点:

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二、学生分析

  1、学生与教材

  

(1)小学已学过平均数

(2)生活接触过平均数

  2、学生的特点(心理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1)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的动力多来自兴趣激情,收获多来自“无意注意”。

  

(2)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动力和效果都不稳定。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思考”“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四、学法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在课堂结构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6个成次的学法,①创设情境——引入概念②对比讨论——形成概念③例题讲解——深化概念④即时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⑥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

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首先由学生的平均成绩、平均年龄引入,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求法。

接着,我将以课本136页的问题一为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比讨论——形成概念

  在学生计算出以上问题的平均数后,小组讨论研究,看谁做的对,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后,老师提问,然后引导对比分析以上两个问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讨论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三)例题讲解——深化概念

  接着以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一个很贴近实际的应聘问题,第一问设计很简单,用算术平均数易求,接着出示第二问,给每个数赋上“权”,让学生探讨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真正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⑴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⑵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和确定方法。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六)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和确定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其中包括了必做题和选做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这样也充分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教学的设计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我非常强调的一点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的模型,并能加以解释和应用它。

  六、简述板书设计。

  我将黑板分为了四个板块,左边的一块用以引出概念,中间左边的一块我将书写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用星号加以标注,而剩余两块用以向学生讲解例题。

  以上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3.使学生能联系几何课中学习的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会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2.难点:

二次根式的乘法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是本节的中心内容,化简和运算都是围绕其进行的,而运用此性质计算化简又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和混合运算的基础.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通常与如勾股定理等几何方面的知识综合在一起.

  本节难点是二次根式的乘法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积的算术平方根在应用时既要强调这部分题目中的字母为正数,但又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字母只表示正数的片面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积的算术平方根性质与根式的乘法公式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综合应用性质或乘法公式时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一定要满足.

  三、教学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方法,类比的方法,讲授与练习结合法.

  1.由于性质、法则和关系式较集中,在二次根式的计算、化简和应用中又相互交错,综合运用,因此要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脉络清楚,条理分明,在教学时就一定要逐步有序的展开.在讲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时可以结合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让学生把握两者的关系。

  2.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和()及比较大小等内容都可以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让学生通过计算一组具体的式子,引导他们做出一般的结论。

由于归纳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例子的研究,从表象到本质,进而猜想出一般的结论,这种思维过程对于初中学生认识、研究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有着重要

  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培养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观察例子得到结果

  类似地可以得到:

  由上一节知道一般地,有=(a,b)

  通过上面的例子,大家会发现=(a,b)也成立

  

(二)新课

  积的算术平方根.

  由前面所举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出:

一般地,有(a≥0,b≥0).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要注意a≥0、b≥0的条件,因为只有a、b都是非负数公式才能成立,这里要启发学生为什么必须a≥0、b≥0.在__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所有字母都表示正数,下面启发学生从运算顺序看,等号左边是将非负数a、b先做乘法求积,再开方求积的算术平方根,等号右边是先分别求a、b的两因数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两个算术平方根的积.根据这个性质可以对二次根式进行恒等变形。

化简,使被开方数不含完全平方的因数(或因式):

  1、2、3、

  说明:

1、当所得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的因数(式)中,有一些幂的指数不小于2,即含有完全平方的因式(数),我们就可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并用=a(a)来化简二次根式。

  2、(a≥0,b≥0)可以推广为(a≥0,b≥0,c≥0)

  化简二次根式的步骤

  1、将被开方数尽可能分解出平方数;

  2、应用=(a,b)

  3、将平方项利用=化简

  小结:

1、积的算术平方根与二次根式的乘法的互逆性;

  2、灵活应用他们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及化简二次根式

  作业;由于本节课后习题较少,可适当补充紧贴教材的课外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