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颜德馨临床经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9366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颜德馨临床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医颜德馨临床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医颜德馨临床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医颜德馨临床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医颜德馨临床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颜德馨临床经验.docx

《中医颜德馨临床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颜德馨临床经验.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颜德馨临床经验.docx

中医颜德馨临床经验

颜德馨

倡久病怪病必有瘀说的颜德馨

颜乾麟 整理

编者按 颜德馨教授,江苏丹阳人,幼承家学,得先严颜亦鲁先生之薪

传,后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深造,又得名师指点,崇奉“广读书可以变化

气质,闻异说可以撷其精英”,上下求索,造诣殊深。

颜氏从医50余载,长期从事疑难病证的治疗研究,学术上推崇气

血学说,诊病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倡“久病必有瘀,

怪病必有瘀”说,创立“衡法”理论,提出“气虚血瘀是导致机体衰老的

主要机制”的论点,其所主持的抗衰老科研课题曾荣获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学术著作有《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法

临床实践》、《医方囊秘》、《颜德馨医艺荟萃》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

篇,其论著曾获上海市卫生系统科技进步奖、上海铁路局及铁道部科技奖等。

本文介绍颜氏“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之本”的临床医疗观点和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白塞氏

病、男科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老年性痴呆以及瘀血辨证的经验,很有特色;名案三则均属于

危重症和疑难病例,其治疗效果卓著,充分反映了颜氏的学术经验和临证胆识,值得后学者认

真学习和借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变化而生。

———《素问·调经论》

  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

腑,不能伤筋骨,所伤者,无非气血。

———王清任《医林改错》

颜德馨,男,江苏丹阳人,1920年生,现任上海铁道医学院教授、中医研究室主任,上海铁

路中心医院主任医师。

历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

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铁道部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选委员会委

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委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临床组

长,上海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顾问等职。

颜氏幼承家学,尊翁为著名中医颜亦鲁先生。

颜氏自幼由父亲传授《内经》、《本草经》及仲

 

第四卷198

 

####

景的医籍等,并侍诊父侧,抄方或整理医案。

亦鲁先生在当地有“颜善人”之美誉,凡上门求治

者不论贫富贵贱,怨亲妍媸,视同一等,每视一症,必精心竭虑,尝自书“非凭药物图名利,但愿

人身悉康健”楹联悬于中堂,其医德医风有口皆碑,这对颜氏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立志“仁爱为

怀,济世救人”打下良好基础。

1936年,颜氏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这时期他不仅系统学习传统的中医理论,而且还

广泛阅读与医学有关的书籍,凡笔记小说及民间善本图书,无不搜求,并利用学习之余,先后从

师秦伯未、方公溥、高芷苹、单养和、祝味菊、徐小圃、盛心如等沪上名医,认真汲取各家之长。

颜氏认为,功夫在诗外,广读书可以变化气质,闻异说可以撷其精英,各家各派自有特色,必须

兼而学之。

青年时代的扎实学习,为颜氏日后在医学领域里上下求索,探索未知创造了有利条

件。

从学校毕业后,颜氏随父亲悬壶于丹、沪之间,颇获时誉。

在丹阳的一段时间里,凭着自己

广博的医学知识,他一边行医一边为当时的《新生报》、《中山日报》、《丹报》分别主办了三个医

药副刊:

《民众医药》、《医琐》、《中国医药》,通函问病,传递信息,内容新颖,生动活泼,深为读者

所欢迎。

有一年家乡疾病盛行,他施诊给药,便利贫病,历经二载为乡里称道。

解放后,颜氏响应党的号召,放弃了开业中医的优厚收入,主办黄浦区第一联合诊所,任院

委主任兼副所长,1956年调入上海铁路中心医院、上海铁道医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医疗等多

项工作。

颜氏在学术上服膺张景岳、叶天士、王清任三家。

谓景岳敢于反对丹溪“阴常不足,阳常有

余”,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论点,批评东垣把相火与邪火混为一谈,倡导“相火乃君火之

辅,同是人之真元”之说;服膺叶天士汇刘河间辛凉解表、王好古三焦分论、吴又可疫从口鼻而

入、王肯堂热入心包之众说,创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

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的新法;评价王清任为活血化瘀大师,在前人

基础上,开创活血化瘀治疗疑难病证之先河。

在治学上十分欣赏齐白石的一句话:

“像我神者

生,学我形者死”。

他认为,当中医既要汲取历代医学之经验,对各家各派的长处,均应反复揣

摩,亲历实践,同时又不能固守前辈的陈规,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理论,对前辈和传统的东西,也

应学神,而不是学形。

所以颜氏不论在科研上,还是在医疗中,思路十分活跃,并能不断创新:

70年代,他从事中医治疗白血病的研究,首创白血病的分型证治;60年代,开展对瘀血证的探

讨,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说;70年代,开始对疑难病证的治法进行摸索,创立了衡

法理论;80年代,主持中药延缓衰老的科研工作,首倡“气虚血瘀是导致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

的论点,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颜氏历年来共发表论文100余篇,著有《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医方囊

秘》、《气血与长寿》、《中国中医抗衰老秘诀》、《颜德馨医艺荟萃》等书,其著作迭获上海市卫生

系统科技进步奖、上海市铁路局与铁道部科技进步奖、云南省优秀出版物奖。

颜氏多次应邀去

美国、台湾、香港等地讲学并多次获奖状、奖杯,为弘扬祖国医药文化作出了贡献。

 

第四卷199

####

学术精华

一、辨病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

  

(一)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之本

颜氏根据《内经》“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之说,认为气血是形体、脏腑、经络、九窍等一切

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行之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起着营养和联络脏

腑组织、表里上下的作用,人的生、长、壮、老、病、死,尽管其表现形式不同,但归根到底,都离不

开气血的变化。

气血以流畅和平衡为贵,若气血失畅,平衡失常,则会引起一系列连锁的脏腑

寒热虚实病变,从而导致疾病丛生,因此,八纲、卫气营血、六经、脏腑、病因等辨证方法均离不

开气血的变化。

八纲辨证虽无气血二字,但气血即贯于八纲之中。

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气血,正如《寿

世保元》所谓:

“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所以得全生命者,气与血也”,血气未并,阴

阳平衡,五脏安定,反之,气血以并,阴阳失衡,病形已成;表里之辨与气血密切相关,表证病邪

在卫在气,里证病邪在营在血;虚实辨证不能舍气血而言虚实。

《素问·刺志篇》谓:

“实者气入

也,虚者气出也”,“气实形实,气虚形虚,脉实血实,脉虚血虚”,虚证多兼气虚或血虚,实证皆夹

气血瘀滞;寒热之变均直接影响气血正常功能,热则煎熬气血,寒则凝涩气血。

据此,颜氏指

出,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之本,也是疑难病证的辨证之本。

  

(二)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灵枢·口问篇》谓:

“夫百病之始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怒,

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脉厥绝,脉道不通……乃失其常”,指出病邪不论来自何方,首先均干

扰气血的功能,而使之紊乱,以致阴阳失衡,经脉瘀阻不通,气血循行失常。

颜氏认为,这既是

常见病的发病过程,也是疑难病证的发病规律。

疑难病证虽然表现奇异少见,致病因素错综复

杂,但在复杂的病变中大多要涉及气血,进而造成脏腑组织功能紊乱。

不论是器质性病变,还

是功能性疾病,均以气血失常为枢纽。

《素问·调经论》则谓: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

守经隧焉。

”“守”即保持之意,“守经隧”即谓要保持气血在经脉中运行通畅。

颜氏认为气血通

畅不仅反映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健旺,也表明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正常。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一旦气滞血凝,脏腑经脉失其所养,功能失常,疾病即随之而起,因此,在诊治疑难病

证中,必须重视气血流畅这个重要环节。

颜氏根据《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提出“气为百病之长”之说。

他认为气为一

身之主,升降出入,周流全身,以温煦内外,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得以正常活动,若劳倦过度,

或情志失调,或六淫外袭,或饮食失常,均可使气机失常,而出现气滞、气逆、气虚、气陷等病理

 

第四卷200

 

####

状态,并波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产生种种疾病。

正如张景岳所言:

“夫百病皆生于

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

乱,而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甚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正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

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

”同时,气机升降失常也是导致痰饮、瘀血等内生的根本原因。

气为血帅,气能行津,气机一旦失常,即可引起血滞致瘀,津停致痰,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谓:

“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不去,由气之不顺也。

《医学入门》谓:

“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

凡寒热、蜷挛、痹痛、瘾疹、瘙

痒、好忘、好狂、惊惕、迷闷、痞块、疼痛、癃闭、遗溺等症及妇人经闭、崩中、带下,皆血病也。

”颜

氏指出,气分、血分是疾病发展的两个分期,邪之伤人,始而伤气,继而伤血,或因邪盛,或因正

虚,或因失治、误治,邪气久恋不去,必然伏于血分。

他根据《素问·缪刺论》谓:

“邪之客于形也,

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必舍于经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叶天士“初病在气,久病入

血”之说,主张对痼疾、顽症、劳伤沉疴、累月积年之内伤杂病、疑难重症从血论治。

颜氏指出,气血失和是脏腑失调和机体病变的集中表现,它与任何一脏一腑的病变都密切

关连。

气血不和,循行受阻,势必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进而疾病丛生,所以从气血角度辨证,可

以把握疾病在机体中的整体病机,通过调和气血即可调整脏腑功能,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至正常

的生理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提倡“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说

  

(一)疑难病证从瘀论治

疑难病证大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邪正混乱,但其病机则均涉及气血。

颜氏根据

疑难病的病程缠绵,病因复杂,症状怪异多变等特点,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论点。

他认为疑难病证中,瘀血为害尤为多见,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初病多气结在经,久病则血

伤入络,导致气滞血瘀,故瘀血一证,久病多于新病,疑难病多于常见病。

久病、频发之病从瘀:

颜氏认为初病在气,久病入络是病变发展的规律,疑难病缠延不去,

反复发作,导致体内气血流行受阻,脉络中必有瘀凝,如《素问·痹论》谓:

“病久入深,营卫之行

涩,经络失疏,故不通”;《难经》谓:

“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

《东医宝鉴》亦谓:

“久病日轻夜重,便是瘀血”;清代傅山更明确指出:

“久病不用活血化瘀,何除

年深坚固之沉疾,破日久闭结之瘀滞”;故对病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年久不愈的沉疴、顽症、痼

疾当从瘀治。

奇症怪病从瘀:

证无定候,病无定位,病因不明的奇症怪病可从瘀治,古人有“怪病多痰”之

说,颜氏则认为怪病多瘀。

《素问·缪刺论》谓: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

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

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了近五十种瘀血病证,其中

不乏奇证怪病。

颜氏指出,这类病证多因六淫七情,引起气机逆乱,血气乖戾;或因失治、误治,

生化逆乱而致血瘀;或因胎孕产后,外伤所致瘀血停滞,气机失宣,郁滞脉络,着而不去,最终形

成难治之证。

久虚羸瘦从瘀:

张景岳谓:

“气血不虚则不滞,虚者无有不滞者。

”颜氏指出,五劳七伤,消耗

 

第四卷201

####

气血,正气不足,推血无力,体内必有瘀血内潜,故《医学衷中参西录》谓:

“劳瘵者,多兼瘀血。

久积从瘀:

症积久而不去,多由瘀血内结所致,故《诸病源候论》谓:

“瘀久不消则变为积聚

症瘕也。

”颜氏认为,不论寒积、水积、气积、痰积、湿积,积久则碍气阻血,气血不行,瘀从中生,

久积为瘀,久瘀必结,故久积不愈,当从瘀论治。

常法论治不效者从瘀:

疑难病证按常法论治不效者,当从瘀论治。

许叔微谓:

“人之一身不

离乎气血,病经多日,疗治不痊,须当为之调血”;唐容川亦谓:

“一切不治之症,总由不善去瘀之

故。

”颜氏认为这类病证多由气血乖戾,机体功能紊乱,以至寒热夹杂,虚实互见,故而攻之无

效,补之无益,惟有疏其血气,令气血条达,方能奏效。

  

(二)疑难病证的瘀血表现

疑难病证范围广泛,症状怪异多变,在这些怪异多变的证候中,瘀血征象颇多。

颜氏在长

期诊治疑难病证的实践中,对其瘀血表现进行了归纳。

1症状

(1)一般症状

①发热:

瘀血发热,有全身发热和局部发热两类。

全身发热表现为持续高热不退,或高热

伴出血、狂躁、疼痛,或低热绵绵,或往来寒热,或午后潮热,或周期性发热;局部发热表现为局

部红肿疼痛,肌肤灼热,或自觉心胸、脘胁、少腹、阴器、咽喉部发热,但全身即无发热症状。

②疼痛:

疼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拒按,按之痛甚,其痛如绞,或似针刺,痛难立消,缠绵迁

延。

③出血:

吐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衄血等,或外伤跌仆致局部出血。

其出血特点为出

血难止,或反复间断不已。

血色暗红,或鲜红,多夹血块,或出血时伴发热、疼痛、烦躁、口渴不

欲饮等。

④胀满:

头目、胸胁、脘腹、腰背以及肢体局部胀满,其特点是胀满持久不减,且日益加重。

⑤瘙痒:

肌肤瘙痒,或皮里内外如虫蚁爬行,抓之不及,阵阵而作。

⑥麻木:

肢体麻木不仁,或麻如触电,甚则失于感觉,不知寒温。

⑦板滞:

肢体牵掣板滞,活动不利,或关节不得屈伸,或颈项不耐转侧,或仰俯不便,或举握

受限。

⑧口干:

口干而嗽水不欲饮。

⑨多梦:

少寐多梦,其梦多惊恐险恶,或梦从高处坠落,或梦中窒息欲死,或梦中腾云飘逸。

⑩健忘:

心烦失寐,怔忡健忘,或焦虑不安,思绪紊乱,甚则妄言、妄听、妄见。

(2)各系统症状

①心系:

心悸怔忡,心痛,神志错乱,癫狂。

②肝胆系:

寡欢抑郁,多疑多虑,易烦易躁,易怒易暴,喜怒无常,黄疸日久不退。

③脾胃系:

脘腹疼痛、胀满、灼热,干呕频频,噎膈反胃,不得食,便秘与泄泻交替而作。

④肺系:

久咳,久喘,久哮,咽燥,梅核气日久不解,咳痰粉红,甚则咳血、咯血。

⑤肾系:

少腹胀满拘急,肢体浮肿不退,尿浊,尿血,尿涩痛,尿少,小便时而中断。

2体征

(1)毛发:

毛发枯萎,干燥,或色泛黄,易折断,易脱发,或毛发中空,或发梢开叉。

 

第四卷202

 

####

  (2)面部:

颜面部色黑或暗,印堂黧黑,或面部可见暗红色或褐色斑块,或眼圈色暗或黑,颧

部潮红或暗红,可见红丝赤缕,鼻红起疱如酒糟鼻,唇色青紫或暗红,颏下色暗。

(3)眼:

巩膜混浊,或有瘀丝、瘀点、瘀斑、或黄染。

(4)舌: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体强直,舌下筋脉紫暗,曲张充盈。

(5)颈部:

颈部青筋怒张、充盈,瘿瘤肿块,痰核瘰疬,蟹爪血丝。

(6)胸部:

胸部膨满,虚里大动,皮色暗红,或见红丝。

(7)腹部:

腹大如鼓,脐眼突出,青筋暴露,可扪及症积、痞块,按之疼痛,少腹压之疼痛拘

急,或按之板硬。

(8)腰背部:

脊柱椎骨肥大、外突,压之疼痛。

(9)四肢:

指趾末端杵状增大,爪甲青紫,下肢浮肿,或指趾苍白,按之冰凉,或指趾端色黑

剧痛。

(10)皮肤:

皮肤板滞而硬,触之无弹性,或肌肤甲错、干燥,或皮下瘀斑、瘀点,或皮下青紫

怒张,或见肿块痰核,或见紫斑、黑痣。

3病史

①久病史:

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多有瘀血作祟,即所谓“久病必有瘀”。

②手术史:

术后血离经脉,久而成瘀,如肠粘连、疤痕疙瘩等。

③月经史:

痛经,闭经,月经愆期,经行量少,经色暗而有块。

④生育史:

男子不育,女子不孕,产后恶露不净,产后崩漏,产后毛发脱落,月经早绝。

⑤生活史:

素嗜酒烟,或恣食甘肥,或善感易怒,或受惊吓,或接触疫水、戾气。

⑥外伤史:

外伤后多有瘀血内潜。

⑦其他:

凡有癫痫、精神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病史者,每有瘀血为害。

4实验室检查

①血液流变学检查:

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沉方程K值增大,

血球压积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②甲皱微循环检查:

异形管袢增加,袢顶瘀血,流速减慢,游态异常及微血管周围渗出出

血。

③心血管功能与血动力学检查:

血流量降低,心前区高频阻抗有PEP延长,LVE缩短。

④心电图及心动超声检查:

心肌缺血劳损,心室肥厚,心脏增大,瓣膜病变。

⑤超声波、同位素脏器扫描:

肝脾肿大,肾盂积水,腔内肿块。

⑥放射线检查:

内脏炎症、肿块、溃疡、息肉、憩室。

⑦脑血流图、脑电图检查:

脑血流异常,脑电波呈慢波等。

⑧CT及血管造影:

颅内等内脏有栓塞、血肿、肿块。

⑨血液生化检查:

高血脂、乳糜血清、高胆红质等。

⑩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增多。

瑏瑡其他:

血液中找到狼疮细胞,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增快,抗“O”、粘蛋白增高等。

颜氏从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检查等4个方面归纳疑难病证的瘀血表现,并指出,临床

凡具有2方面4项依据以上阳性者,即可诊断为瘀血证。

 

第四卷203

####

三、论治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为大法

  

(一)气通血活,何患不除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

“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意即疏通人体气血,使之运行

流畅,通顺条达,无所不至,即可消除诸疾,促使机体阴阳气血平衡。

据此,颜氏认为疾病的产

生,均与气血失畅失衡有关,治病的手段和目的,都必须重视疏通其气血,使之流畅与平衡。

疑难病证往往久治不愈,病程迁延,病机虽错综复杂,但每每涉及气血,损及阴阳,造成“不

通”的病理状态。

所谓不通,乃指体内气血壅滞,脏腑气化不行,新陈代谢阻塞,阴阳气血失衡,

以致外邪乘机而入,瘀、痰、饮、水、湿、食等病理产物俱生。

这种病理上的不通现象,不是汗、

吐、下等手段所能全部奏效的,而活血化瘀法能疏通调整脏腑血气,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

度,各种致病因素俱可疏散消失,因此对疑难病证的治疗有着积极意义。

古今中外学者对此也

早有认识,如王清任谓:

“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不除”;唐容川则谓:

“一切不治之症,总由不善祛瘀之故”;日本医家有地滋亦谓:

“很多疾病治疗不好,实际上是没

有针对瘀血证的缘故”。

颜氏指出,活血化瘀法对多种疑难病证有较好疗效,如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血栓性脉管炎、慢性肾炎、尿毒症、红斑性狼疮、偏头痛、肿瘤、新生儿硬肿症及耳鼻喉、皮

肤等科的疑难病。

数十年来,颜氏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各种久治不愈的疑难病,不仅在临床上

取得疗效,而且在实验研究上也取得客观指标的支持。

曾对565例疑难病证患者作了血液流

变学测定,发现均有血瘀阳性指征,经活血化瘀法治疗好转后,实验室指标也相应好转。

颜氏

常用的活血化瘀法有以下几种:

1清热活血法:

此法多用于各种创伤性炎症、慢性溃疡、变态反应性炎症、结缔组织病、出

血性疾病、肿瘤等。

颜氏认为种种感染性疾病,若多用寒凉,则会导致血寒而凝之弊,主张温病

用凉药需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始不致于有冰伏之虞。

于清热解毒方药中加入丹参、丹皮、桃仁、

赤芍等活血药,既可提高疗效,又能防止血凝。

临床善用仙方活命饮、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

宣瘀热汤、犀泽汤等清热活血方出入治疗感染性疑难病,俾瘀消热去,气通血活而奏效。

2温经活血法: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得温则流,得寒则凝,温经活血法能使阳复寒去,促

血流畅,故能主治寒邪内伏或阳虚阴凝,血滞不通而致的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头痛、胸痛、腹

痛、舌淡苔白等症。

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慢性肾功能衰竭、

垂体功能衰退、阿狄森病、顽固性哮喘、硬皮病、不孕不育等功能低下的疑难病常有良效。

常用

方剂如少腹逐瘀汤、温经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化瘀赞育汤等。

3活血止血法:

造血系统的疑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病等,其病因病机

多与瘀血有关,故颜氏习用活血止血法治之。

对病情虚实寒热错杂者,则以辨证论治为主,适

当加入丹参、鸡血藤、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三棱、莪术等活血药;对瘀血证明显者,则以桃红

四物汤加减治之。

此方寓祛瘀于养血之中,通补相兼,攻而不伐,补而不凝,有活血不伤正,止

血不留瘀之功。

若血象低下者,加升麻升清提阳,虎杖化瘀降浊,二药相使,升清降浊,以鼓舞

气血生长;形寒肢冷,阳气虚弱者,加补骨脂、肉桂、鹿角、牛骨髓等温补肾阳,刺激骨髓再生;纳

 

第四卷204

 

####

呆腹胀,脾失健运者,加苍白术、檀香、生麦芽等运脾健胃,促进药物吸收,发挥药效。

4活血通络法:

对络病日深,血液凝坚的疑难病,则非一般辛温通络之品所能获效。

颜氏

每效叶天士“每取虫蚁迅速,飞走清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之法,投以水

蛭、全蝎、蜂房、 虫等虫蚁之类以搜剔络脉之瘀血,松动其病根。

颜氏治此多以活血药为基本

方,配以僵蚕、蝉衣、白芷等治过敏性鼻炎;辅以地龙、大黄 虫丸、桂枝等治多发性缩窄性大动

脉炎;佐以五灵脂、小茴香、肉桂等治痛经、不孕;并自拟消瘤丸(水蛭、牡蛎、延胡索等)治血管

瘤;龙马定痛丹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5活血祛痰法:

冠心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尿结石、哮喘、类风湿性关节

炎、癫痫等疑难病,均有痰瘀交结之象,临床用药必须兼顾,脉舌互参,辨证施治。

若患者形体

肥胖,舌苔浊腻而垢,口甜而粘,脉沉弦细滑,治宜化痰为主,活血为辅;如患者面色晦暗,唇青

舌紫,症瘕积聚,脉沉迟涩或弦紧,当以活血为主,祛痰为辅。

颜氏常取桃红四物汤合瓜蒌薤白

汤治冠心病心绞痛;以通窍活血汤合黄连温胆汤治老年性痴呆;取虎杖、山楂、决明子、苍白术

祛血中痰浊治高脂血症;用血府逐瘀汤加白芥子、甘遂等治泌尿系结石合并肾盂积水等。

6理气活血法:

凡六淫七情侵袭,气血阴阳乖违,或病久入络,血瘀气滞,皆使气血胶结不

解。

颜氏认为气滞血瘀所致的“久病”、“怪病”最为常见,治当宣畅气血,恢复其平衡,临床可根

据其所滞部位之不同,而选用相应的方药。

如取丹参饮加味治慢性胃炎;膈下逐瘀汤治溃疡性

结肠炎;身痛逐瘀汤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癫狂梦醒汤治癫痫等。

7益气活血法:

活血药与补气药配伍,其效相得益彰,活血药既有助于气血运行,逐瘀血

之隐患,并能消除补药之粘腻,为补法发挥药效扫清障碍。

颜氏指出,补阳还五汤为益气活血

法的典型方剂,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以助血运,配以大队活血药相辅相成,以达到“气通血

活,何患不除”的治疗效果。

用于心脑血管病、顽固性水肿、遗尿、肾结石等,多获良效。

  

(二)创立“衡法”学说

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提出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疗法则的理论,在当时,

对继承总结中医治法起了推动作用,但沿习迄今,中医的治疗学已有很大进展,“八法”已不能

包含中医所有的治法。

颜氏认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而瘀血是产生气血不和的重要因素。

血液循经而

行,环流不息,周而复始,濡养全身,若由各种原因(气、寒、热、出血、外伤、久病、生活失宜等)而

出现血行不畅,或血液停滞,或血不循经而外溢,均可形成血瘀。

瘀阻脉道内外,既可影响血液

正常流行,又可干扰气机升降出入,致使机体阴阳气血失衡,疾病丛生。

活血化瘀法能疏通气

血,调整阴阳,平衡气血,其作用已远远超过“通行血脉,消除瘀血”的含义,既不是“攻法”,又有

异于“补法”,所以颜氏以“衡法”称之。

所谓衡者,《礼记·曲礼下》谓:

“大夫衡视”,犹言平;《荀

子·礼论》谓:

“衡诚县矣”,系指秤杆,可见衡有平衡和权衡之义。

衡能较全面反映活血化瘀法

的疏通气血,平衡阴阳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