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普通话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选项中大多为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异形字,分
干净:
没有尘士、杂质等,干干净净;
洁净:
即干净,突出纯洁干净,更表现心灵之美。
修饰“不沾任何偏见的眼睛”应用“洁净”。
“插”和“种”,本句运用拟物手法,应用“种”。
浸润:
渐渐渗入,滋润;
湿润:
潮湿润泽,本句化抽象为形象,应用浸润,更能表现出生命的力量。
点睛: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
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
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
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
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本题中“淳朴”和“纯朴”可从修饰对象上辨析,“干净”和“洁净”可从使用对象上辨析,“插”和“种”可从使用语境辨析,“浸润”和“湿润”可从词义的侧重点来辨析。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时注意从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下文的照应性、结构相似或一致的角度来辨析。
①处照应后一句“甚至是一棵草、一根木头的苍白见证”,应该是“他读懂了一条狗的悲苦”,并且这一选择语感也更为流畅;
排除AC两项。
②处B项描写根的生长方向,表现他的坚韧;
D项将想象说成是事实,不能体现坚韧,显得轻易。
故答案应为B项。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从红门开始,我与朋友踏着一级又一级台阶,历尽艰辛,登上泰山极顶,放眼望去,“天无涯兮地无边”,自己显得那么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作为家长要时刻引导孩子做一个言出必行、一言九鼎的人。
③《龙的传人》这首歌唱出了炎黄子孙的心声,在海内外中国人中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江河日下。
为此,众多专家呼吁要全力保护环境资源,造福后代子孙。
⑤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⑥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对美好的、高尚的力量,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出言讥讽,要么肆意打压,而对负面的信息则摇旗鼓噪,如蚁附膻。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①登高自卑:
登高山从底下开始,比喻事情循序进行。
句中误用为登上高山觉得自
用正确。
学#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期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建议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改革分两步走,为大家勾勒了延迟退休制度的轮廓。
B.针对个别国家对中国发表的不当言论,新闻发言人指出,中国不做违反国际法的事情,同时坚决依法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
C.在病毒感染事件发生后,国家卫计委要求事故医院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高度重视事件处置工作,尽最大努力减少伤害。
D.“金鸡报春”“繁花似锦”等独具特色的灯组将生态峡山装扮得格外喜庆靓丽,元宵节当晚的赏灯人数超过10万多人。
【答案】A
神”。
D“超过10万多人”语义重复,可改为“超过10万人”,或改为“有10万多人”。
学#
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
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数量词就要从表意明确、重复赘余等角度思考;
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如果出现并列结构则要从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等角度考虑。
本题B项出现了并列结构,导致前后照应不周出现了搭配不当的语病;
C项逐层划分句子成分,就会发现“本着……”缺少宾语中心词;
D项出现了数词,句中出现了语义重复的语病。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中经常碰到的是非之争,两者难解难分,又必解必分。
读者的正解往往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的。
关于误读,阅读学界存在着真误读和假误读之辨。
中外一些学者认为,误读永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种规律性现象。
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鲁姆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曾连续发表四部著作,系统论述了“诗的误读”:
“一首新诗总是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人及其伟大作品释读的结果。
这是一种特殊的释读,它不在于对某一具体作品的释读实际发生与否,它实际上是指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
”我国清代纪昀说:
“郢书燕说,固未为无益。
”现代钱钟书说:
“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人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
”三家所说的“特殊性释读”“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显然是指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读的突破。
由此,对“误读”引出“反误”和“正误”两种分法:
“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本穿凿附会,随意歪曲,既不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作品的本意,那是真误读: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和作者原意相抵梧,但切合作品的实际,使文本意义增值,这是假误读。
童庆炳认为“误读”有“正误”、“反误”之异(《文学理论教程》),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正误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而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认为,把不同于作者原意的多元阐释归入“误解”的范畴是不妥的,正就是正,误就是误,不必对误解分正反,不存在“正确的误解”。
将“合理性误读”和“创造性误读”作为“假误读”的修辞来运用,未尝不可,但把“正误”作为阅读学的概念和常规就不够科学了。
超越作者,超越文本的“增解”“异解”和“批解”是典型的“个性化理解”,不宜说成“正误”,而应说成“正解”“精解”或“圣解”。
在文章和文学的个性化阅读中,必须严格区分错误解读和正确解读。
真正的误读、曲解、歪批、胡吹算不得个性化阅读。
本文所论的“误读”是与“正解”相反的真误读,不包含所谓“正误”的假误读。
真误读,作为阅读病态大有研究其病理的必要。
文章阅读疾病与文章本体疾病、文章写作疾病有所不同,它与文学阅读疾病也有差异。
文章阅读疾病,发生在阅读的认知、理解、欣赏、评价、表达、迁移各个环节,也出现在辨体、感言、人情、得意、运思及物等各个方面;
若分类别,它既有阅读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疾病,又有阅读知识的、方法的、情志的疾病。
不仅处于学习性阅读阶段的普通读者容易患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进入创造性阅读阶段的专家读者也难免犯自由化误读的毛病。
文章阅读病理研究是专门探讨读者在阅读全过程中阅读心理和行为的病症及其医治的一门阅读分支,目的是求得学校阅读教学和社会读书活动的健康生存和科学发展。
(摘编自曹祥芹《文章阅读学》,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纪昀认为误读并非无益,提倡误读,郢书燕说便是中国古代一个较为典型的误读案例。
B.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的不同形态。
阅读阐释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正解的,因此,对误读的认识也是有必要的。
C.部分学者认为,误读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一种规律化的现象,如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
布鲁姆就持此观点。
D.诗的误读实际上是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
7.根据第二段阐述,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来是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但今天的读者却把它用来比喻教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被大家广泛接受。
这是种“反误”。
B.无论是美国的哈罗德·
布鲁姆教授,还是清代的纪昀,抑或现代的钱钟书,他们都认识到读者释义无论是真误读还是假误读都对阅读有益处。
C.“反误”指读者对文本穿凿附会、任意歪曲的理解,既不符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合作品的本意,因此这类误读带有刻意之嫌。
D.“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属于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义的突破。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所论的“误读”是与“正解”相反的真误读,不包含所谓“正误”的假误读,是对文本的误导的不合理的真正的错误解读。
B.真误读是文章阅读的病态之一。
文章阅读病理研究也应该对“真误读”这一重要病症的医治进行探讨。
C.文章阅读疾病和文学阅读疾病并不是同一概念,文章阅读疾病涉及的人数更多,出现的范围更广,因此更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D.个性化理解包括超越文本,超超越作者的“增解”‘异解“和“批解”,与所谓的曲解和歪批有着本质的不同。
【答案】6.A7.D8.C
6.试题分析:
A项是具体性解读纪昀的观点。
有意地将原文中的信息“固未为无益”进行处理和变形,
属于强加因果;
“刻意”与原文信息中的“自觉”“不自觉”相矛盾。
8.试题分析:
C项无中生有。
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原文强调的是:
文章阅读疾病发生的环节众多,出现的方面繁杂,类别不同,却并没有探讨其涉及的人员数量问题。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
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已然、未然有意混淆,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因果颠倒,误划类别,无中生有,偷换概念。
解答时考生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
本题中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通过与原文比对,可知这三顶正确。
而C项则无中生有。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翻译10分,每小题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长见
《吕氏春秋》
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
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
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
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
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
荆文王曰:
“苋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则不谷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
”于是爵之五大夫。
“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谷丧焉,不以吾身远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
”于是送而行之。
申侯伯如郑,阿郑君之心,先为其所欲,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五月而郑人杀之。
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于上世也。
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
师旷曰:
“不调,请更铸之。
”平公曰:
“工皆以为调矣。
”师旷曰:
“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
”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
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
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
相谓曰:
“何以治国?
”太公望曰:
“尊贤上功。
”周公旦曰:
“亲亲上恩。
“鲁自此削矣。
“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
”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
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
其仆谓吴起曰:
“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今去西河而泣,何也?
”吴起抿泣而应之曰:
“子不识。
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吴起果去魏入楚。
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
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魏公叔痤疾。
惠王往问之,曰:
“公叔之疾,嗟!
疾甚矣!
将奈社稷何?
”公叔对曰:
“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
为不能听,勿使出境。
”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
“岂不悲哉?
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
”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
秦果用强,魏果用弱。
非公叔痤之悖也,魏王则悖也。
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审知今则可知古审:
研究,仔细考察
B.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知:
主持,掌管
C.师旷:
先秦古书中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身份。
师旷,“师”为乐师,“旷”为姓,相传他精通音律,是个瞎子。
D.不谷:
不善。
这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战国策·
齐策》),所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②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B.①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①二君者甚相善也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①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B.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C.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D.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文王很有远见,他有个臣子,叫申侯伯,善于迎合文王的心意,文王想做什么,他在文王之前就做了,但文王却不重用他,让他出奔到郑国,最后申侯伯被郑国人杀了。
B.吕太公比周公更有远见,他采用尊敬贤人、崇尚功绩的治国方法,传位二十四世,而鲁国采用亲近亲人、崇尚恩人的办法来治国,逐步削弱,以至于到了仅存的地步。
C.吴起在治理西河之外时,受人诋毁,被魏武侯召回,吴起预见到如果国君让他治理西河,就可以成就王业,可现在,西河很快就会被秦国攻取,魏国从此就要削弱了。
D.魏惠王去看望生病的公叔痤,公叔痤向惠王推荐公孙鞅,让惠王把国事托付给他,如果不能用他,也不要让他离开魏国,惠王认为公叔痤很荒谬,结果秦国因卫鞅而强大。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
(2)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
【答案】9.C10.A11.B12.B
13.
(1)后代如果有精通音律的人,将会知道此钟的声音是不调和的,我私下里为您感到羞耻。
(“知音”“调”,“窃”,“耻”)
(2)凭公叔痤的贤明,如今叫我一定要把国事交托给公孙鞅,荒谬啊!
(“以”,“谓”,“听”,“悖”)
9.试题分析:
C项,“师”的意思是“乐师”,“旷”是名。
师旷,字子野,冀州南和人,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
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
为晋大夫,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
本题将实词与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起来考查,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文化常识考查涉及了礼俗和人名称谓。
对于实词,考生要学会推断,常用的方法有:
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语境分析推断。
对文化常识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
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如本题中C项考查到的称谓习惯课本中是学习过的,只要平时认真掌握了,就可以答对。
10.试题分析:
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B项①句中的“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句中的“之”,结构助词,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C项①句中的“者”,代词,放在词组后,指人;
②句中的“者”,语气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D项①句中的“以”,介词,把;
②句中的“以”,连词,表原因。
11.试题分析:
本题由上文可知画线句子中“西河”是地名,“君”指国君,“我”指吴起,那么“我西河之
参考译文:
智慧之所以有差异,在于他是远见还是短见。
现在对于古代,如同古代对于后世。
现在对于后世,也如同古代对于现在。
所以,知道了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了,知道了古代就可以知道后代,古与今、前与后是一样的。
所以圣人能上知千年,下知千年。
楚文王说:
“苋多次用义来冒犯我,用礼来违戾我,与他相处就不安宁,远离他我就能自由自在,我不给他爵位,后世的圣人将会指责我。
”于是授予他五大夫的爵位。
“申侯伯善于迎合我的心意,我想做什么,他就在我之前就做了,与他相处就安心,远离他我的自由就没有了,我不疏远他,后世的圣人将会指责我。
”于是送他让他出奔。
申侯伯到了郑国,迎合郑君的心意,先做了郑君想要做的事,三年就参与了郑国的政事,夏五月为郑人所杀。
这是后世的圣人,使得文王在前世就做了好事。
晋平公铸造了一口大钟,叫乐工来听它的声音,都认为声音很调和。
师旷说:
“不调和,请另外铸造一口。
”平公说:
“乐工都认为调和了。
”师旷说:
“后世有知辨音的人,将知道此钟的声音是不调和的,我私下为君感到羞耻。
”到了师涓,师涓果然知道此钟声音不调和。
这是师旷想要使钟的声音更为调和,以作为后世的知音人。
吕太公望分封在齐地,周公旦分封在鲁地,两关系友好。
相互说:
“用什么治国?
”太公望说:
“尊敬贤人,崇尚有功绩的人。
”周公旦说:
“亲近亲人,崇尚恩人。
“鲁国从此就削弱了。
“鲁国虽然削弱了,但占有齐国的一定不是吕氏。
”以后齐日益强大,发展到称霸诸侯,二十四世后田成子占有了齐国;
鲁国日益削弱,以至于到了仅存的地步,传到三十四代后就灭亡了。
吴起治理西河之外,王错在魏武侯面前讲吴起的坏话,武侯派人召吴起回朝。
吴起到了岸门,停车而望西河,流下数行眼泪。
他的仆从对吴起说:
“我私下看您的意思,把舍弃天下像舍弃鞋子一样,现在你离开西河而流泪,为什么呢?
”吴起揩拭眼泪回答说:
“你不了解我。
如果国君了解我让我竭尽全力治理西河,那就可以帮助君王成就王业。
现在国君听信坏人的议论,而不了解我,西河被秦国攻取为时不久了,魏国从此削弱了。
”吴起果然离开魏国去楚国。
不久,西河全部落入秦人之手,秦国日益强大,这就是吴起之所以有先见而哭泣的原因。
魏国公叔痤生病。
惠王去看望他,说:
“公叔的病,唉!
病很重啊!
将对国家怎么办呢?
”公叔回答说:
“臣的御庶子鞅,希望国王把国事托付给他。
如不能用他,不要让他离开国境。
”惠王不回答,出来后对左右说:
“难道不悲哀吗?
凭公叔痤的贤明,如今叫我一定把国事交托给卫鞅,荒谬啊!
”公叔痤死,公孙鞅向西进入秦国,秦孝公听他的,秦国果然就因此强大,魏国果然就因此而削弱,不是公叔痤荒谬,魏王才荒谬。
荒谬者的祸患,本来就是把不荒谬当成荒谬。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4分)
四、(14分)古诗文部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望京邑
欧阳修
东北归川决决流,泛艎青渚暂夷犹①。
遥登灞岸②空回首,不见长安但举头。
挥手嵇琴③空堕睫,开樽鲁酒不忘忧。
青门柳色春应遍,犹自留连杜若④洲。
注:
①夷犹:
迟疑不前。
②灞岸:
长安城外灞水岸边。
古长安东霸城门﹐俗称青门﹐青门外有桥名灞桥,在灞水上。
③嵇琴:
古琴的一种,相传为嵇康所创制。
④杜若:
香草,生于江南地区。
(1)这首诗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简要赏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结合颈联、尾联简要分析。
【答案】
(1)首联第一句运用对比,诗人立于舟上,望江水滚滚,发出阵阵涛声,朝东北京邑方向流去,与大船迟疑不前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句运用双关,表面上写大船泛于青渚迟疑不前,实写诗人内心的犹豫不决。
(2)颈联:
①诗人直抒胸臆,抚琴落泪,感怀嵇康不得志,而引发自己不受知赏怀才不遇的伤感;
②诗人本想借酒消愁,但独自饮酒倍感郁闷忧愁。
尾联:
①诗人(虚写)想象青门外柳树苍翠,应是春光无限的美景,此时正是返京还乡的大好时光,借写长安而写汴京,表达了思归返京的迫切心情;
②表面上写“留连”异地,真实内心是想回到京城,却不得见京城,陡增无限惆怅,表达了作者犹疑不决的心情。
尾联表达了坐船回京城时既迫切又犹豫的矛盾心情。
(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表现手法。
“东北归川决决流,泛艎青渚暂夷犹”,“决决流”“暂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此诗句是:
③在中国男足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意大利人马塞洛里皮出任国足主帅,借用《出师表》中的两句话,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仔细阅读所给题干,注意选句的出处及题干中的相关提示,如
(1)题中“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
(2)题中“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3)题中“遭失败的情况下,……出任国足主帅”,仔细回忆自己掌握的诗句,工整地书写出来。
另外尤其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
固、诞、彭殇、妄、舫、唯、际、奉。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下,碎片化阅读成主流,①。
尽管超过半数的人表示,非常愿意“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当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迫使人们的精力向工作倾斜,花在阅读上的时间骤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