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803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22.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docx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docx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是遗传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学习遗传与进化的基础。

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其内容理论性强,逻辑严密,是发展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学习科学史和科学精神的良好载体。

生命观念:

形成遗传的物质观。

科学思维:

分析实验过程,运用演绎和推理的方法阐释分离定律。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引入遗传现象: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遗传:

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

PPT展示融合遗传现象:

双亲的遗传物质混合后,后代的性状介于双亲之间,这种观点称为融合遗传。

问题导引:

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当红牡丹和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PPT展示孟德尔及其成就:

直到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才揭开了遗传的奥秘。

(1)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现代遗传学上确定为基因);

(2)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PPT展示普通花的结构:

PPT展示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

PPT展示人工杂交(异花传粉)过程:

去雄(未成熟)→套袋→授粉(已成熟)→套袋。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

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2.豌豆花各部分结构较大,便于操作,易于控制。

3.豌豆具有许多稳定的相对性状,并且易于区分。

◇性状: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形态特征如豌豆种子的形状、颜色;

生理特性如植物抗病性、耐寒耐旱性等。

◇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同种生物:

豌豆

同一性状:

茎的高度

不同表现类型:

高茎&矮茎

PPT展示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

相对性状的实例: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PT展示正反交过程:

思考1:

为什么子一代中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高茎),而不表现另一个亲本的性状(矮茎)?

思考2:

在F1代中,另一个亲本的性状是永远消失了还是暂时隐藏起来了呢?

显性性状:

孟德尔把子一代(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孟德尔把子一代(F1)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PPT展示F1自交过程:

自交: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进行的交配。

性状分离:

这种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思考3:

F2中的3:

1是偶然的吗?

表格展示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数据:

思考4:

F2中出现的3:

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比例分离?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决定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高茎-D;

决定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是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矮茎-d。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PPT动画展示解释的过程:

通过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学生成功分析了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使学生体会了孟德尔这位“现代遗传学之父”的科学精神。

培养了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由“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对现象解释的验证”等内容构成。

本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第1节一样,同样是按照科学发现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并按着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

本节开始就提出新的质疑;“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呢?

”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讨论,既强调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又褒扬了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

同时,在内容的表述上十分注重建立两对性状与一对性状的联系,如不仅单独分析粒形与粒色,还以旁栏思考题的形式,从数学角度引导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这为学生理解从单因素到多因素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埋下了伏笔。

生命观念:

形成自由组合现象的物质观。

科学思维:

了解孟德尔杂交实验的研究过程,体会其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思路;

科学探究:

通过设计测交实验,能对自由组合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1.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进行科学地解释;

2.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问题导引:

一位漂亮的女模特对遗传学教授说:

“让我们结婚吧,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像你一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

”遗传学教授平静地说:

“如果我们的孩子像我一样丑陋,像你一样愚蠢,那该如何是好?

质疑:

假设他们俩真的结合了,那么他们的孩子可能出现几种情况?

PPT展示性状不同的豌豆:

观察花园里的豌豆植株,孟德尔发现就子叶颜色和种子形状来看,包括两种类型:

一种是黄色圆粒的,一种是绿色皱粒的。

问题1:

决定子叶颜色的遗传因子对决定种子形状的遗传因子会不会有影响呢?

不会,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性状。

问题2:

黄色的豌豆一定是饱满的、绿色的豌豆一定是皱缩的吗?

不一定,黄色的豌豆可能是皱缩的,绿色的豌豆也可能是饱满的。

PPT展示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问题3:

孟德尔是用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来进行实验的?

豌豆种子的粒色:

黄色和绿色;

豌豆种子的粒形:

圆粒和皱粒。

问题4:

F1的性状表现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问题?

F1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问题5:

F2代出现了几种性状表现?

比例是多少?

与亲代相比有什么不同?

F2代出现了四种性状表现:

黄色圆粒315粒、黄色皱粒101粒、绿色圆粒108粒、绿色皱粒32粒,其比例接近9∶3∶3∶1。

问题6:

F2代中两种新性状(重组性状)与亲本性状有什么关系?

刚好是两亲本不同性状的重新组合的结果,即黄色可以和圆粒拆开与皱粒组合,绿色可以和皱粒拆开与圆粒组合。

问题7:

如果就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分析,即黄∶绿和圆∶皱分别是多少?

这说明了什么?

粒色黄色∶绿色=(315+101)∶(108+32)=416∶140≈3∶1

粒形圆粒∶皱粒=(315+108)∶(101+32)=423∶133≈3∶1

上述数据说明,豌豆的粒色和粒形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并且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相对性状没有影响。

问题8:

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中,F2中9∶3∶3∶1的数量比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F2的3∶1数量比有什么关系?

9∶3∶3∶1是(3∶1)2的展开式。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是每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结果3∶1的乘积——(3∶1)2,即(3黄∶1绿)(3圆∶1皱)=9黄圆∶3黄皱∶3绿圆∶1绿皱。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主要内容

(1)假设豌豆的圆粒和皱粒由遗传因子R、r控制,黄色和绿色由遗传因子Y、y控制。

(2)F1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3)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

YR、Yr、yR、yr,其数量比为自由组合。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5)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种,有4种表现性状。

2.遗传图解

PPT动画展示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内容。

思考:

在F2中YYRR占1/16,在黄色圆粒中YYRR占1/9。

在F2中YyRr占4/16,在黄色圆粒中YyRr占4/9。

在F2中纯合子占1/4,在F2中重组类型占3/8。

上述的解释是否是正确呢?

即F1代(YyRr)产生的配子是不是YR、Yr、yR、yr4种,且比例是1:

1:

1:

1?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理论推测

2.实验结果

表格展示:

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的F1测交实验结果

结论:

实验结果符合预期设想,四种表现型实际子粒数比接近1:

1:

1:

1,从而证实了F1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是自由组合。

基于对当下生物核心素养的认识,在本节课的讲解中,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跟随孟德尔的实验探究步伐,来得出最终的结论。

本节新课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导入,并由一对相对性状引出两对相对性状。

从开始的发现现象:

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和纯合的绿色皱粒豌豆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F2出现了4种不同的性状类型以及出现了9:

3:

3:

1的数量比。

接着,孟德尔提出了他的问题:

为什么F2中有4种不同的性状类型,为什么是9:

3:

3:

1,而不再是3:

1呢?

这两个数据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接着,孟德尔开始了他的假设:

黄色和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圆粒和皱粒是一对相对性状。

并且,通过F1的结果,可以得出黄色、圆粒为显性性状。

接着,用基因型来解释表现型,黄色Y,绿色y;圆粒R,皱粒r。

再和同学们一起推出来亲本的基因型、亲本产生的配子类型、F1的基因型、F1产生的配子类型、F2的基因型以及相对应的表现型。

进一步和学生们明确这只是假设,要想验证,要通过测交实验。

最后,得出结论――自由组合定律!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1课时)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在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类型知识为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生命观念:

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遗传的物质观。

科学思维:

掌握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分子的含量变化,并能将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进行比较。

1.精子的形成过程;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分子的含量变化。

回顾细胞的有丝分裂:

间期: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

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

中期:

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末期:

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

PPT展示不同的家庭:

问题导引:

PPT展示人类双亲生育后代的大致过程:

思考:

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有什么区别?

在腐烂的水果周围常可看到飞舞的果蝇。

果蝇的生长周期短,繁殖快,染色体少且容易观察,是遗传学上常用的实验材料。

下图是黑腹果蝇雌雄个体的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示意图。

讨论:

1.配子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差别?

配子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的染色体的区别在于:

(1)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

(2)配子的染色体是由体细胞的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组合而成的。

2.针对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或猜想?

与孟德尔同时代的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A.Weismann,1834—1914)从理论上可以预测:

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染色体数目得以恢复正常。

这个天才的预见被其他科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