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7760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问题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2

  我在上完这节课后有以下思考:

  1、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

数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整节课,每一环节我都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

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上的非常顺利,效果也不错。

但总觉得有些程序化,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规定的有些死。

如果在探究两种栽树方法的规律时,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有深度、有厚度。

  对于植树问题的探究,不仅仅让学生透过画线段图、摆学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寻找,而且结合线段图、摆学具,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两端都种时,棵数会比间隔数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树。

让学生不仅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复的修改,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对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对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课堂有多厚〞的道理。

也让我明白了自己今后就应努力的方向。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我都比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为我明白,只有学生自己想学、愿学,才能主动地学,并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因此对于重点局部的引入,即探究两端都种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我先让学生透过自己的猜测得到答案。

当几种答案产生冲突时,再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而后的探究局部我就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线段图探究植树问题规律的方法。

由此把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下节课自主寻找另外两种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学生就比拟简单愉快了。

  三、注重教学思想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传授。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都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比方:

当学生用一个线段图证明规律时,适时点拨。

用一个线段图就能证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吗再画几个试试(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研究)。

交流时,让不同的学生说出用不同间隔的线段图得到同一个规律,实际就是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法。

在展示交流局部,透过比拟10个间隔与2个间隔的线段图的难易,比拟画一棵树和用

  一个点表示一棵树的难易,让学生体会简化的思想。

透过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体会化归的思想。

对于学习方法的传授,整节课都个性重视线段图的运用。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的缺乏之处,列举几条:

  二、本节课,我本想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两端都栽的状况下,所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但是没有深入去理解植树问题中所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

所以,感觉得出的规律有些牵强、抽象,没有到达水到渠成的效果,没有把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植树规律结合在一齐,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对学生评价这块显得潜力缺乏。

对于学生的评价如何做到即准确又有深度,还要具有启发性,这是我还得努力学习的方向。

  总之,一堂课下来,发现自己真的还有那么多的缺乏之处。

反思自己,今后还应加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优秀课例,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4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一个新内容。

  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区分出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

  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包括封闭图形〕与“两端都不种〞的三种情况。

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那么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其次,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

不管什么植树问题,一般都是先求出有几个间隔。

可以根据“路的长度?

间隔长度,间隔数〞然后再根据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包括封闭图形〕与“两端都不种〞〕去求出棵树。

也可以根数告诉的棵树,用“加一〞“不加不减〞“减一〞求出间隔数,再求出路的总长。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5

  本节课研究的只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一种在数学上、在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

这种思想的渗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方法,那就是从简单问题、简单事例入手,寻求规律,通过规律的得出,最终解决问题。

  教学上我采用“自主――互助〞的策略,力求让学生依据自学提纲及要求,通过独立思考,把不明白的问题与他人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不断地操作和交流中,经历发现和感受的植树问题的过程。

环节如下: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上操站队为素材,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

  二、以自研题为载体,实现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突破。

  与此同时,植树问题的一般解法也已经得到了归纳。

然后用找到的规律去解例1中的在100米绿化带上植树的问题,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多角度的应用练习,稳固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四、通过达标检测活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改良自己的教学和跟踪辅导提供有利的保障。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出示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让学生近一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下一节数学课做好铺垫。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6

  12月2日我有幸观摩了胡圆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一课,本节课胡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经历重复问题的探究过程,利用直观图和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了。

下面结合这节课的一些细节,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开课伊始,教师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理发师理发的故事,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出同一个人扮演爸爸和儿子角色,为后面学习重复知识埋下伏笔。

接着老师组织了抢椅子的游戏,又通过石头剪刀布活动选出参加抢椅子游戏的选手,此时,教师提出了问题:

参加活动的人一共多少人?

请参加活动的人站起来!

教室有6名学生站起来了,教师又提出了疑问:

“不对呀,参加剪刀石头布的是4个人,参加抢椅子游戏的是3个人,4+3=7。

应该是7个人啊!

〞事实和老师的推理发生了碰撞,学生陷入了思考,矛盾中急需老师的点拨。

而老师并未马上揭晓原因,而是拿出了两个呼啦圈,让参加剪刀石头布的4名学生先钻入1号圈中,让参加抢椅子的3名同学再钻入2号圈中,在这个过程中,全体学生发现刘阳同学开始钻入1号圈又钻入2号圈,他既参加了剪刀石头布活动,又参加了抢椅子游戏。

老师又提出问题:

“那怎么样让刘阳既在1号圈又在2号圈?

〞学生提出将两个圈重合一局部,刘阳就站在重合的这局部,刘阳的身份是双重的,此时学生对于刚刚遇到的矛盾冲突已经有了理性的解释。

接着老师又将两个重合一局部的圈画到黑板上,形成了集合圈,并让6名参加游戏的学生上台在适宜的位置贴上自己的名片。

学生将刘阳的两张名片重合在一起贴在两个圈相交的局部。

此时老师引入了重复现象,学生对重复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了。

从呼啦圈过度到黑板上的集合圈,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正符合小学的思维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正是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建模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正是知识的直观依托。

  老师在引入概念后,马上在课件上出示了一些集合圈,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重复现象,哪些不是重复现象,对新知进行了稳固。

学生对重复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课堂练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利用重复现象和集合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稳固新知。

  本节课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大胆创新的教学理念,循循善诱的教师引导,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能够认真研读教材,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并能将其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7

画图理解加强训练: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那么更有一定的难度了。

所以,我觉得让学生画图来理解深化,更好一些。

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三种情况:

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数学离不开训练,特别是对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忘性较大,很多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的很好,但时间一长,就会遗忘。

这样,就要求教师注重平时的有意识的强化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加深理。

走近生活把握细节:

  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比方:

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

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

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到达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

可以利用线段图或者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

让学生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根底结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开展有了凭借,也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8

  植树问题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我教学了课本117页例1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方面做得比拟成功: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

给出了例题,学生猜测之后,引导学生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

其后,改变路长,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再次验证,并完成表格,从而发现规律。

  三、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

所以,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理解信息―形成猜测―化繁为简―交流汇报―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教学流程,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这一过程,从而建立“植树问题〞数学模型。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的事件,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归类,出示生活实例,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事物间都存在着间隔,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是进行变式练习。

我设计了4道练习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从而使学生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虽然不乏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遗憾。

  一、是操作的实际性。

在学生画图探究不同路长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数的规律时,还是有个别同学不知道如何画。

可能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够清楚,以致局部学生无从下手,影响操作效果。

  二、是在黑板上板书的同学,虽然在屏幕上给出了标准答案,但缺乏在黑板上板书同学的评价。

  三、没有对规律进行变式。

得出规律时,可以说说“间隔数=棵数-1,全长=间隔数×

间隔长〞等等。

今后教学改良措施:

  一、课前一定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情。

  二、深钻教材,讲重点知识时,多预设几个答案。

  三、寻求学生最能理解的教学方法去教学。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9

  存在问题:

  一、练习设计缺乏趣味性

  题型设置太过单一〔应用题〕,可挑选些填空题、选择题,让孩子们进行智力闯关,从而体验作业也是一种快乐。

  二、细节的处理不够到位

  要善于鼓励。

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更离不开老师由衷的鼓励。

课堂中,我惦记着教学任务,也放不开自己,没能经常鼓励、赞美学生,好孩子可是夸出来的呀!

  三、对学生估计过高

  这节课还有缺乏的地方,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应该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例题是给了全长和间距求棵树,但“做一做〞却是给了间距和棵树求全长,属于逆向思维,所以,有好多同学就不知从何下手了,导致出错很多。

其实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链接,应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方:

得出规律时,可以总结一下“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

间隔长〞等知识的扩散。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数学建模,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建模、用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未完成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放映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师:

科学家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猜测…〕

  谈话引入:

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看谁的观察最仔细,看谁的思考最积极,看谁这节课也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规律,准备好了吗?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究规律。

  1、手引发的思考。

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大家都有一双锐利的数学眼睛,发现手指与间隔之间也有数学。

其实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用心观察、思考也能发现他们的数学奥秘。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类似手指与间隔这样的数学问题。

  2、整体感知、确定研究方向。

  课件出示:

在15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

可能有几种情况?

  展示学生的猜测:

〔两端都种,共4棵〕〔只种一端,3棵〕〔两端不种,只2棵〕

  理解:

“间隔〞、“间隔数〞、“棵数〞。

〔二〕、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提出问题。

  课件:

在全长1000米的孟州市大定路的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不同的结果:

1000;

1001;

1002〕

  2、自主探究。

  棵数和间隔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大胆地猜测,并用图示的方法验证。

  课件显示:

隔10米种一棵,再隔10米种一棵……,一直画到1000米!

学生会感觉:

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

  引导学生:

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交流,尝试从简单入手,用“把大数变小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动手画图、填表、比拟分析,然后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小数据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都有“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

“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是同学们用较小的数据研究出来的,如果数据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课件动态演示:

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1000个间隔就有1000棵,种完了吗?

如果这条路变得很长很长、无限长,两端都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补上一棵才能到达两端都种的结果。

这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渗透“极限〞的思想。

  4、总结归纳。

  归纳“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

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

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5、总结规律。

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把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间隔数+1=棵数棵数-1=间隔数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你发现了吗?

  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也给这种数学思想以充分的建模。

〔三〕、点击生活

  ①〔求间隔数〕判断:

元宵节,中华大街一侧从头到尾一共挂了200个大红灯笼,如果在每两个灯笼间挂一个中国结,需要201个中国结〔〕

  ②〔求间隔长〕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9千米,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共有10个站,相邻两站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

  ③〔求棵数〕老师登古塔,每层有11个台阶,从一层开始一共走了55个台阶,龙老师到了第几层?

  ④〔求全长〕塔楼上敲钟,从第一敲开始,每隔4秒敲一次,到第5敲时,一共间隔了几秒钟?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世界著名数学问题〕

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的植树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引起科学家的研究兴趣。

这就是:

‘20棵树,假设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早在十六世纪,古希腊等国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

〔出示图1〕

  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大师山姆完成了十八行图谱。

〔出示图2〕

  进入二十世纪,数学爱好者绘制出了二十行图谱,创造了新纪录并保持至今。

〔出示图3〕

  (结语)今天进入21世纪,20棵树,每行4棵,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

数学界正翘首以待!

期待着同学们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1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

本节课我把两端都栽,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载,三种种情况分别进行了统一讲解。

  在教学中,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

然后引出间隔一词,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空〞在数学里叫间隔。

在讲解过程中,我只讲解了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小组探究,究竟可以栽多少棵,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根据小组汇报结果,发现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针对不同类型题目进行稳固,最后指生谈收获。

优点:

  本节课采用了小组探究,最终班里的各个小组都探究出最终三种情况,可见小组探究是合理有效的。

  本节课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小道具,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以及发现规律。

  本节课三种类型课程一起讲解,具有挑战性,也想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规律,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讲解时先讲解只栽一端的情况,通过道路展示,学生发现棵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也就是棵数=间隔数。

通过这种情况,学生容易发现和归纳出另外两种,两端都栽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关注植树问题和生活中的练习,注重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表达。

例如:

楼梯、挂灯笼、公交车站牌、斑马线等生活实际问题。

  练习题的设置采用不同的类型,循序渐进,比拟合理。

缺点:

  在讲解过程中,因为要讲解三种情况,语速有点过快。

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导入时间太短,应该增加,在导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多说,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由于内容比拟多,会感觉整体课堂进度比拟快。

应该在内容多的时候,让学生也不会有很赶的感觉。

收获:

  通过几次讲课,对于上课的时候大约有了一个控制。

同时现在见到不同的学生和听评课的老师时,也不会存在紧张现象。

教案自己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也改了又改,一直没有发现在逻辑或者各个环节设计上有什么问题。

当有其他教师在听课的时候,就发现处处存在问题。

每一次讲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成长,一直都知道自己说话的语速比拟快,自己面对的是小学生。

在各个方面开展还不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

确实应该慢下来和学生加强沟通。

我希望在我的课堂里的孩子都是自己探究去发现规律的。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2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

防止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局部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时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机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

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以此为根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透过课前活动,以春季植树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植树棵树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