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7033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2.本事不理

指农事今义:

指本领

3.勉力不时

指人民所服苦役今义:

指努力

4.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

……的原因今义:

因果关系的连词

5.风雨之不时

不按照时节今义:

时时,经常

6.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自然的规律

今义:

迷信的人指上天的意志。

四、一词多义

1.治

2.道

3.以

4.明

5.之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是以日进也日:

一天天地

(2)孰与物畜而制之物:

像物一样

2.名词作动词

(1)君子道其常道:

遵行

(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王:

称王

(3)雩而雨,何也雨:

下雨

(4)风雨之不时时:

合乎时宜

3.名词的使动用法

(1)思物而物之物:

使……成为物

(2)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后:

使……在后面跟随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1.禹以治,桀以乱治:

使……安定太平

2.孰与骋能而化之化:

使……发生变化

(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贤:

有才有德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隆:

尊崇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彼作矣,文王康之康:

使……快乐、安乐

(2)因物而多之多:

使……多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怪之怪:

认为……奇怪

(2)大天而思之大:

认为……大

(四)数词作动词

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

一:

一样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治乱非天也(“也”表示判断)

2.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者也”表示判断)

3.夫是之谓人祅(语意上的判断)

(二)省略句

1.禹以(之)治,桀以(之)乱(“以”后省略代词“之”)

2.则王公不以(之)为宝(“以”后省略代词“之”)

3.(是)可畏也,而不可怪也(“可”前省略代词“是”)

(三)状语后置句

1.在天者莫明于日月(“于日月”作状语,后置)

2.繁启、蕃长于春夏(“于春夏”作状语,后置)

(四)宾语前置句

1.此之谓也(“此”作“谓”的宾语,前置)

2.礼义之不愆兮(“礼义”作“不愆”宾语,前置)

(五)定语后置句

物之已至者(“已至者”作“物”的定语,后置)

[课文·

译注]

             对应学生用书P73

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评析] 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

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文中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应该“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务。

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评析] 统治人民的君主,尊崇礼和尊重有才德的贤人就能成就王业,重视法度、关爱人民就能称霸诸侯,贪利多诈就会陷入危险,玩弄权术、倾扎陷害臣民、阴暗险恶就会灭亡。

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继承了孔子“为国以礼”和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君主要礼贤下士,让百姓懂得礼仪教化,“爱民”如子,这样才有一个贤臣治国、百姓识礼而成就霸业与王道的好局面,百姓才不会尔虞我诈,社会自然安定有序。

同时,荀子从“人性恶”的角度出发,也认为“法治”是社会走向安定太平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要礼法并重,这种思想为他的学生韩非子的法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

3.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评析]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都要遵守一定的准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然界都要遵循一定规律,作为人要想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该遵循礼义。

[问题1] 选文第1段荀子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以大量的事例充分证明了什么观点?

[明确] 充分证明了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和混乱没有决定作用。

[问题2] 选文第2段最后引用《诗经》语,回答了什么问题?

[明确] 回答了做人应按什么准则行事这一问题。

[问题3] 选文第3段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要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

[问题4] 选文第4段通过分析星坠、木鸣这些怪异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与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的关系,阐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阐明了人们对天地四时的种种怪异现象不应该害怕的道理。

[问题5] 选文第5段用“人祅则可畏也”回答了什么问题?

[明确] 回答了既然天地四时的种种怪异现象并不可怕,那么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才是最可怕的这一问题。

[问题6] 选文第6段,剖析祭神求雨等迷信活动的实质说明了什么?

[明确] 说明天地自然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破除迷信是凶险的。

[问题7]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明确] 从大的方面说,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

治理国家应以礼义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

从小的方面说,治理家庭应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

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对应学生用书P74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辍冬(cuò

)  啜菽(shū) 楛耕(kǔ)

B.稼穑(jiā)乖离(ɡuāi)切瑳(cuō)

C.雩而雨(yú

)卜筮(wū)光晖(huī)

D.尊贤而王(wà

nɡ)物畜(xù

)倾覆(fù

解析:

A项,辍:

chuò

B项,稼:

jià

C项,筮:

shì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D.

A.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定语后置的标志。

B.介词,从;

介词,在。

C.对……感到奇怪;

奇怪的现象。

D.均为“治理”。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均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B.

C.

D.

A项,①无通假,②通“尝”,曾经;

B项,①无通假,②通“措”,放弃;

C项,均通“智”,智慧,聪明;

D项,均无通假。

C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本事不理B.风雨之不时

C.地有常数矣D.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

A.“本事”,古义为“农事”,今义为“本领”。

B.“不时”,古义为“不按时节”,今义为“时时、常常”。

C.“常数”,古义为“经久不变的必然性”,今义为“表示常量的数”。

D.“德行”,古今义相同。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因物而多之

A.是以日进也B.君子道其常

C.文王康之D.大王而思之

例句中“多”为“使……多”。

A.“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B.“道”名词作动词,“遵行”。

C.“康”使动用法,“使……快乐”,和例句相同。

D.“大”意动用法,“认为……大”。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

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光晖不赫       (显耀)

B.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隆重)

C.大天而思之(思慕)

D.孰与应时而使之(哪里)

B项中“隆”为“尊重”之意。

B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A.“于”均为介词,“比”。

B.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天。

C.表顺承,“就”;

表递进,“并且”。

D.表因果,“那么”;

表转折,“却”。

A

8.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推崇礼制,尊重贤人,就可以统治天下;

重视法制,爱护人民,就可以称霸。

B.“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这句话是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怎样对待礼制。

C.选文中,荀子谈治理国家的几个原则时,特别强调了礼义,这是与孔孟思想一脉相承的。

D.选文使用排比,铺陈渲染,使文章节奏鲜明,又气势磅礴,既层层递进,又丝丝入扣。

B项“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错误。

原文中说人的命运取决于他以何种态度对待自然。

9.用“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一句作结尾说明了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分说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修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是(  )

A.天行有常(常规)

B.强本而节用(农业)

C.修道而不忒(道德)

D.寒暑未薄而疾(迫近)

C项中“道”意为“规律”。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解说正确的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①句中“而”表并列,“并且”。

②句中“而”表转折,“但是”。

③句中“以”介词,“用”。

④句中“以”连词,“用来”。

12.下面对本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本文段中,作者指出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人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与“天人合一”的儒家、道家传统观念背道而驰。

B.人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行为要服从并改造客观的自然规律,这是人们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的又一种表述。

C.作者从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出发,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

D.在本文中,荀子明确地把人与自然分开,同时又强调人能改变自然、影响自然的思想。

B项“改造”错,荀子主张遵循自然规律。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1)大自然的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2)(乱世)所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但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的。

参考译文:

大自然的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

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么天不可能使人贫穷;

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困顿;

遵循规律去做而又不出差错,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

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

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

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健康;

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么天就不能使人得到好结果。

因此水旱灾害还没有来到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还没有逼近就发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现象还没有出现就发生祸害。

(乱世)所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但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的。

             对应学生用书P75

一、《荀子》导读

[原文] 见善,修然①必以自存②也;

见不善,愀然③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不善在身,菑④然必以自恶也。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

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

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谄谀者亲,谏诤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诗》曰⑥:

“噏噏⑦呰呰⑧,亦孔⑨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此之谓也。

[注释] ①修然:

整饬的样子。

②存:

省问。

③愀(qiǎo)然:

忧惧的样子。

④菑(zī):

通“灾”,害。

⑤诤:

《集解》作“争”,据世德堂本改。

⑥引诗见《诗·

小雅·

小旻》。

⑦噏噏(xī):

同“吸吸”,吸取。

⑧呰呰(zǐ):

通“訾訾”,诋毁。

⑨孔:

甚,很。

[译文] 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

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

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

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的痛恨自己。

所以指责我而指责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

赞同我而赞同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

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

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憎恨那些贼人;

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受到劝告就能警惕,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

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对自己的责备;

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

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

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诗经》上说:

“乱加吸取乱诋毁,实在令人很可悲。

谋划本来很完美,偏偏把它都违背;

谋划本来并不好,反而拿来都依照。

”就是说的这种小人。

[评析] 本篇论述了一系列修养身心,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之术,而其根本的一点在于遵循礼义。

二、名家点评

荀子:

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宗师

荀子最为著名,也最为后世儒家所诟病的,就是他的性恶说。

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提出人性本恶,须要通过后天学习,由圣王及礼法教化来化性起伪,改掉恶行恶言,最终达善。

这便是他的“性恶论”。

基督教中有“原罪”一说,其学术起点就是——人性本恶。

凡人,生下即为带罪而来。

若想获得往生天堂,此生就必须不停自修、忏悔、完善,一点点去除身上沉重的罪业。

而早于耶稣三个世纪,荀子就已响亮地提出了这一思想。

《荀子·

性恶》中说:

“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

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

小人循性而不知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不舍于性而求有为,性与为既有区别而对立存在,又是一致而并存的。

“性者,本始材朴也。

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荀子认为,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

伪是人后天礼乐教化的结果,是善。

如果一味满足人的本能性的欲望,那么人就会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

所以,人要通过后天的礼义道德改造自身,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

这就和孟子坚持的“人性本善”有了直接的冲突。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先天具有的本能,如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佚”,而这些都是社会起争作乱之源,“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这就是恶。

所以,荀子说:

“人之生也固小人。

”怎样改造小人为君子,化性起伪?

荀子一方面认为,传统儒家所倡导的以德化人很好。

通过教化方式,实施心理修补手术,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但另一方面他认为,这还很不够,不能彻底、根本地解决人性恶的问题,所以在承认礼义道德教化之功必不可少的同时,强调实行严格的法律制裁。

他说:

“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这就将法家的思想植入了儒学之中。

由于重法求刑,将权力与专政作为统治的重要手段,所以,他的学生里出现韩非、李斯这样的法家人物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只不过,老师还待在儒家的门户里,而走出去的学生们却跑得很远,他们甚至完全排斥了儒家。

也正因如此,后世儒家以讲性恶、重刑名的荀子偏离了孔孟的学说轨道,从而斥责其为儒之异端。

荀子的不信天命,拒绝鬼神,主张人性本恶,需要后天改造,从根本上讲,是与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理论一脉相承的,但因其指责孟子,而最终被排斥在儒学正宗之外,两千多年来隐而不显。

你知道,这不是荀子本人的过错。

如果你承认法制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那么你更该知道,荀子的学说是多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节选自《中国大儒·

风华绝代》

知识链接:

《中国大儒·

风华绝代》一书遴选了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史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上迄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下至民初的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组成了中国儒学大师集团,将他们集于一起,珠串起来,从他们的学术成就、人生履历、历史背景,乃至学风流变、赓续设笔、钩玄稽要,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每一位大师在学术史上各自的创树、所起的传承作用以及所居的高度,标定他们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中接衲传灯的彼此坐标,画就一个以人物为载体的中国学术史图表,并以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为载体,为读者呈现一个并不十分枯燥,但于史有征,于学有养的简易中国儒学史读本,或曰中国文化史另类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