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施工测量方案Word格式.docx
《桥梁施工测量方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梁施工测量方案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根据《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图》,路线最大冻结深度小于60cm,一般为30~40cm。
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和干旱。
主要气象要素见下表。
主要气象要素表
气象数据名称
数值
年平均气温(℃)
14.3
最大冻结深度(mm)
小于600
年极端最高气温(℃)
37.6~42.5
年平均风速(m/s)
3
年极端最低气温(℃)
-7.3~-13.4
最大风速风向(m/s)
15
最冷月平均气温(℃)
0.4
主导风向
夏季:
EW冬季XN
最热月平均气温(℃)
27.1
无霜冻期
225
年平均降雨量(mm)
303.4
年日照时数(小时)
2243.3
2.5、全桥主要结构形式和工程数量
全桥主要结构形式和工程数量表
序号
项目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2
4
5
6
7
8
9
10
3、测量的特点和难点
⑴、群桩基础,最大桩径φ180cm,4-9#墩的每个墩位包含12根桩基础,最大设计桩深22m;
⑵、高墩施工,主桥最大墩高达到29.9m。
⑶大跨度连续刚构施工,最大跨度达到30m;
⑷、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主桥承台尺寸达到了280cm×
650cm×
280cm;
⑸、由于工期紧得原因,需要进行冬季施工;
⑹、大型预制梁施工,预制T梁的跨度达到了30m。
4、测量控制的目的
⑴、施工测量一方面要保证各施工阶段的安全,以及施工过程中结构线型符合设计要求。
另一方面对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施工过程结构线型的变化进行预测和控制,优化施工工序,提高施工工艺水平。
⑵、大型桥梁施工测量方案的建立,必须依据桥梁施工方法及详细施工计划来进行,同时同施工监控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5、组织安排
5.1、测量机构组成
为优质高效地完成吴家窑大桥测量任务,并始终以“科学、公正、准确、高效”的工作理念,为施工生产提供优质、满意的技术服务。
为保证测量工作顺利开展,测量工作实行总工负责制,并专设测量小组。
由总工程师和副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实施,设专职测量工程师管理、协调测量放线全过程,并报监理检查验收。
总工程师:
郭海洋
5.2、仪器配备
为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测量器具必须经过专业检测部门检测,保证其在检定期内。
测量器具配备计划如下表所示:
仪器名称
型号
精度
徕卡全站仪
TCA1201
±
(2mm+2ppm*D)
1台
拓普康全站仪
3002L
水准仪
DZS2
2mm
2台
DZS3
3mm
铅垂仪
棱镜
4个
塔尺
4把
双面尺
一对
钢尺
50m
Ⅰ级
1把
卷尺
5m
5把
5.3、测量制度
5.3.1、交接桩工作
⑴、工程中标后,由项目部总工程师组织、业主与监理技术主管部门测量工程师和项目部相关人员参加,主动联系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时进行交接桩。
⑵、交接时,应按交接书面资料所列桩橛现场逐点交接并查看实际状态,并在现场作出明显标识,以利查找。
⑶、交接签认时,交桩书面资料必须真实、齐全;
交接桩记录应写清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并报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
⑷、按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要求,对工程范围(含临时工程)放样确定界线,参与办理征地拆迁工作。
5.3.2、施工测量
施工测量分为施工复测、控制网测设、施工放样及检查、竣工测量四个阶段。
严格施工过程中的测量管理,做好施工中的交接桩、补桩、护桩工作,实行定期的复测,施工测量、放线放样实行双检制。
对工程施工测量全过程进行控制,保障建筑物空间位置及几何尺寸的准确性,将误差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以满足建筑物明确和隐含的功能需要。
5.3.2.1、施工复测
⑴、交接桩完成后,由项目部总工程师组织现场技术人员系统地进行施工复测及重点工程控制测量,标段交界处应由双方共同复测,确保中线、高程正确及交界处衔接一致。
⑵、复测工作应在开工前完成,中桩、基线桩、导线桩、水准基点桩加密应满足施工放样的需要,墩台定位(中心桩撅)宜在复测中完成,以便在正式灌注混凝土基础时引用其成果。
⑶、复测成果应由项目部总工程师组织系统地整理书面报告,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其总工程师批准后,及时发至作业层技术部门应用、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⑷、各类桩撅要妥善保护,根据情况进行加固,并在现场作明显标识,以防误用;
在施工影响范围内的桩要钉设护桩或外移桩,绘制护桩示意图;
定期检查桩撅是否移动、下沉,发现后应采用可靠方法重新补设定位,重新测量。
5.3.2.2、测量控制网测设
⑴、250m以上的长大构造物、500m以上的路基工程施工前应布设测量控制网。
管段工程施工复测完成后,应根据设计单位所交的控制点,中桩、基线桩、导线桩、水准基点桩的情况,按照《施工测量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补桩加密,形成测量控制网,以满足施工放样的需要,并定期进行测量复核。
⑵、测量控制网由项目部总工程师负责组织编制。
测量控制网成果书,必须报上级主管部门复核、备案。
5.3.2.3、施工放样测量及检查
⑴、施工放样采用施工复测和控制网成果,如有破坏应报请上级技术部门(原测设单位)采用原测量精度进行补设。
⑵、特大桥、大桥、墩台桩或基础混凝土灌注,墩身立模顶帽混凝土灌注施工前,应由作业层测量人员放线,技术主管或工程部长复测,业主单位和监理技术部门复核无误后方可据以施工。
⑶、桥墩台灌注顶帽混凝土,技术人员应跟班作业,其中线及高程控制精度按相关规定要求执行。
5.3.2.4、竣工测量
⑴、竣工测量由项目部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实施,业主单位和监理技求部门视具体情况派员参与。
⑵、竣工测量结果整理后,列入竣工文件,并报业主单位和监理技术部门备案。
⑶、架梁前桥梁墩台顶帽要进行中线、水平、跨度、偏角十字线和支座螺栓位置测设,并详细记录测量结果。
⑷、公路路面施工前以调整的中线水平为基准,要按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测量基面水平及平面尺寸、水沟尺寸、挡护建筑物尺寸,并据以交底,整修达标。
⑸、作业层技术人员在桥梁、中线水平及几何尺寸测量后,填写丈量记录和检查证,现场质检工程师复核签认。
⑹、工程竣工交验前,竣工复测成果及桩撅复核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并按竣工验收要求填制竣工资料。
⑺、其他工程按行业规定和建设单位要求办理。
5.3.3、测量管理
⑴、建立健全测量复核制度。
项目部设专职测量工程师,作业层项目队设由若干名技术人员和测量工组成的测量小组,根据职责实施各项测量工作。
⑵、现场实施测量作业,必须使用专业记录簿逐项记录测量数据,原则上用铅笔书写,禁止使用圆珠笔或钢笔。
⑶、测量记录不得涂改、撕毁,如有误可作明显的勘误记号标识。
记录中参加人员、设备、日期、地点、天气、工程地点(部位)等事项应填写完备、清楚,并有施作人签字。
记录数据必须真实反映操作过程的实际情况,在通常情况下应有计算结果,示意草图,并附有相应结论。
⑷、测量工作的内业资料必须有两人独立计算,校核无误后方可使用;
在申报业主单位和监理技术部门复测时,必须同时报送内业测量资料。
重要部位的放样(如墩、台施工定位等)应采用不同方法分别进行计算,并报请技术负责人审核,签认后执行。
重要工程、控制工程、施工复测等测量必须有测量成果书,报请总工程师签认。
测量成果书应资料齐全,计算准确,文整清楚,签字齐全;
测量成果资料(书)为受控资料,应按受控资料的有关规定办理。
⑸、上级技术部门在进行测量复核时,必须独立计算资料,优先选用具有闭合条件的方法,严禁直接使用上报的测量计算资料,避免误差造成超限产生的错误。
⑹、测量工作应根据人员和仪器设备状态选择方法。
在使用全站仪数字化测量时,必须有误差监测手段,对各种误操作必须有查错功能和纠错能力。
⑺、测量轴线、基点应与相邻合同段至少三个基点进行重叠衔接(导线点、中线点、水准基点)。
一个工程项目(隧道、桥梁等)分别由两个以上单位施工时,应建立统一的控制网,统一平差,采用统一坐标体系。
⑻、测量员暂离岗位或调转时,必须进行测量工作移交。
内容包括:
施工桩撅现场点交(并附桩位示意图、中线、水准基点表);
测量记录、测量成果书等。
在有条件时,进行复测后方可移交。
移交工作由总工程师(技术主管)负责组织,办理交接清单,双方签字。
⑼、在开工初期,基线、控制网、已开工的重点工程,由上级专职测量工程师进行复核测量;
跨年度施工的结构复杂的大桥、每年进行一次复核测量。
其余如中桩、基线桩、导线桩、水准基点桩及其加密桩的复测由项目总工程师制定并组织实施。
6、控制测量等级和技术要求
6.1、平面控制测量和技术要求
(1)、平面控制测量等级
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平面控制网三角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等级见下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平面控制测量等级
等级
桥位控制测量
二等三角
>5000m的特大桥
三等三角
2000~5000m的特大桥
四等三角
1000~2000m的特大桥
一级小三角
500~1000的特大桥
二级小三角
<500m的大中桥
(2)、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
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见下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Km)
测角中误差(")
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测回数
三角形最大闭合差(")
DJ1
DJ2
DJ6
二等
3.0
1.0
≤1/120000
12
-
3.5
三等
2.0
1.8
≤1/70000
7.0
四等
2.5
≤1/40000
9.0
0.5
5.0
≤1/20000
15.0
0.3
10.0
≤1/10000
30.0
(3)、三角等级选择
桥梁全长726.78m,采用四等三角平面控制网。
6.2、高程控制测量和技术要求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规定,水准测量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
2000m以上的特大桥一般为三等;
1000~2000m的特大桥为四等;
1000m以下的桥梁为五等。
水准测量的等级划分及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每公里高差中数
中误差(mm)
水准仪型号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mm)
偶然中误差M△
全中误差
MW
与已知点联测
附和或环线
DS1
因瓦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DS3
双面
五等
16
桥梁全长726.78m,采用四等水准测量。
7、施工测量允许偏差
7.1、钻孔灌注桩测量允许偏差
钻孔灌注桩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桩位(mm)
群桩
100
全站仪:
每桩检查
排架桩
允许
50
极值
孔深(m)
不小于设计
测绳量:
每桩测量
孔径(mm)
探孔器:
7.2、挖孔灌注桩测量允许偏差
挖孔桩实测项目
桩位
(mm)
全站仪
不小于设计值
7.3、承台测量允许偏差
承台实测项目
尺寸(mm)
30
尺量:
长、宽、高检查各2点
顶面高程(mm)
20
水准仪:
检查5处
轴线偏位(mm)
纵、横各测量2点
7.4、墩、台身允许偏差
墩、台身实测项目
1△
混凝土强度(MPa)
在合格标准内
按附录D检查
断面尺寸(mm)
检查3个断面
竖直度或斜度(mm)
0.3%H且不大于20
吊垂线:
测量2点
测量3处
5△
节段间错台(mm)
每节检查4处
大面积平整度(mm)
2m直尺:
检查竖直、水平两个方向,每20m2测1处
预埋件位置(mm)
10或设计要求
每件
注:
H为墩、台身高度。
柱或双壁墩身实测项目
相邻间距(mm)
尺或全站仪测量:
检查顶、中、底3处
竖直度(mm)
柱(墩)顶高程(mm)
每节检查2~4处
H为墩身或柱高度。
7.5、预制T梁允许偏差
梁(板)预制实测项目
检查项目
梁(板)长度(mm)
+5,-10
每梁(板)
宽度(mm)
干接缝(梁翼缘、板)
检查3处
湿接缝(梁翼缘、板)
箱梁
顶宽
底宽
高度(mm)
梁、板
检查2处
+0,-5
顶板厚
+5,-0
底板厚
腹板或梁肋
平整度(mm)
2m直尺:
每侧面每10m梁长测1处
横系梁及预埋件位置(mm)
梁(板)安装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偏差
支座中心偏位(mm)
梁
每孔抽查4~6个支座
板
倾斜度
1.2%
每孔检查3片梁
梁(板)顶面纵向高程(mm)
+8,-5
抽查每孔2片,每片3点
相邻梁(板)顶面高差(mm)
每相邻梁(板)
7.6、悬臂浇筑梁允许偏差
悬臂浇筑梁实测项目
L≤100m
每个节段检查2处
L>
100m
L/10000
每个节段
L/5000
相邻节段高差
检查3~5处
高度
+5,-10
每个节段检查1个断面
顶底腹板厚
+10,-0
合龙后同跨对称点高程差(mm)
每跨检查5~7处
检查竖直、水平两个方向,每侧面每10m梁长测1处
7.6、桥面铺装测量允许偏差
桥面铺装实测项目
厚度(mm)
+10,-5
以同梁体产生相同下挠变形的点为基准点,测量桥面浇筑前后相对高差:
每100m测5处
平整度
高速、一级公路
沥青混凝土
水泥混凝土
平整度仪:
全桥每车道连续检测,每100m计算IRI或σ
IRI(m/km)
σ(mm)
1.5
其他公路
4.2
σ(mm)
最大间隙h(mm)
3m直尺:
每100m测3处×
3尺
横坡
0.15%
每100m检查3个断面
沥青面层
0.3%
①桥长不满100m者,按100m处理。
②对高速、一级公路上的小桥(中桥视情况)可并入路面进行评定。
7.6、支座垫石测量允许偏差
支座垫石实测项目
支座垫石纵横方向检查
检查1个断面
检查中心及四角
顶面四角高差(mm)
1
挡块实测项目
平面位置(mm)
全站仪或经纬仪:
每块检查
尺量,每块检查1个断面
每块检查1处
与梁体间隙(mm)
7.7、支座安装测量允许偏差
支座安装实测项目
支座中心与主梁中心线偏位(mm)
全站仪、钢尺:
每支座
支座顺桥向偏位(mm)
全站仪拉线检查:
支座高程(mm)
符合设计要求;
设计未规定时,±
5
支座四角高差(mm)
承压力≤500kN
7.8、伸缩缝安装测量允许偏差
伸缩缝安装实测项目
长度(mm)
符合设计要求
每道
缝宽(mm)
每道2处
与桥面高差(mm)
每侧3~7处
纵坡(%)
一般
测量纵向锚
固混凝土端部3处
大型
0.2
沿纵向测伸缩缝两侧3处
横向平整度(mm)
7.9、桥梁总体实测项目
桥梁总体实测项目
桥面中线偏位(mm)
检查3~8处
桥宽(mm)
车行道
每孔3~5处
人行道
桥长(mm)
+300,-100
检查中心线
引道中心线与桥梁中心线的衔接(mm)
分别将引道中心线和桥梁中心线延长至两岸桥长端部,比较其平面位置
桥头高程衔接(mm)
在桥头搭板范围内顺延桥面纵坡,每米1点测量标高
8、平面控制网
8.1、平面控制网布置原则
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布设平面控制网形首先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