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厂管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6371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7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装厂管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服装厂管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服装厂管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服装厂管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服装厂管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服装厂管理Word格式.docx

《服装厂管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装厂管理Word格式.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服装厂管理Word格式.docx

2、定量控制定量控制也称订购点法或Q制度。

其特性如下:

(1)每次订购数量一定,由存货控制的基本原则来决定;

(2)订货周期按需求决定;

(3)确定安全存量,应付前置时间内不正常的需求;

(4)经常检查当前的存货是否减至订购点,以便订购。

定量订购制的经济订购量=平均每天使用量×

一个生产周期的天数。

定量控制的存货模式如图3—7所示。

3、定期控制定期控制或称P制度,其特性如下:

(1)订货的周期固定不变;

(2)订货的数量为存货水平的数量减去现存量,订货数量是不确定的;

(3)定期执行盘点作业,确定现存量。

定期订购制的订购量=最高存量-已订未交量-现有存量

定期控制的存货模式如图3—8所示

4、双份制双份制是将特定物料分为A、B两份,平常使用A份,B份作储存;

待A份用完后才准动用B份,同时订购A份的数量,在前置时间内则以B份来维持需求。

5、综合控制采用定期控制的方法,在定期检查存货时,往往会发生存货已减至应订货存量之下的情况,即使立即订购物料,待新物料到库已无法应付需求。

为了弥补这一缺点,管理人员可将双份制与定期控制配合使用。

如果定期检查日期未到而双份制中的第一份存货已经用完,则应立即订购。

如果定期检查的日期已过,而双份制中第一份尚未用完,则仍需进行订购。

五、存货控制的基本原则

一般说,存量控制工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确定最高的存货量,确定最低的存货量,确定再订货存量。

下面分别对其进行讨论。

1、确定最高的存货量确定最高的存货量时,有关的人员需要考虑下列三个因素:

(1)物料的消耗速度;

(2)物料变坏或过时的可能性;

(3)当前可用的储存空间。

这不需将该存货量调得很高。

数量减少,工厂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文明生产使工人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合理的工艺操作流程整洁、美观。

纸也印到下面的各张纸上。

例关系,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缝纫阶段完成后,服装再经过后整烫和包装等程序,完成整个成衣制作流程。

采用产品流程布置有以下优点:

三、缝纫车间的生产系统

(六)吊挂式缝制生产系统

吊挂式缝制生产系统又称吊挂传输柔性生产系统,是现代制衣系统中最先进的生产方式之工,其形式如图5—17所示,图中

(1)为后身悬吊线,

(2)为前身悬吊线,(3)为回收悬吊线,(4)为组合悬吊线。

在整个缝纫生产过程中,半成品(在制品)运输均由吊挂传输系统负责完成。

衣片夹夹住衣片,吊挂在挂架上,减少了半成品的存放空间,悬挂式传送避免了衣片的污损,自动控制技术防止了错片等质量问题,生产效率高,节约人力、物力及车间面积,并充分利用了空间。

但该系统价格昂贵,成本较高,目前处于逐步推广之中。

该系统适用于衬衫、西装等款式变化不大、工艺流程稳定的成衣生产。

(七)模块式快速反应缝纫系统

模块式快速反应缝纫系统(QuickResponseSewingSystem)是21世纪现代化服装企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以较少的工作位(一般10个左右)进行单件服装加工的缝纫系统。

每一个工位称为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通常由2~3台加工机械组成(根据服装款式要求,也可多至5~6台),由1~2个工人以站或坐的方式操作。

模块式生产具有互助生产性,它可配置悬挂式的运输系统,也可不配置悬挂运输系统。

如图5—18所示。

模块式快速反应缝纫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以单件成衣生产为单位,可以进行极小批量的服装生产,产品款式更新快;

(2)采用多工序集中操作法,工艺路线短,省去了较多的辅助时间,生产周期短;

(3)各工作位上的在制品少,降低了生产线上在制品的负荷量,简化了生产管理工作;

(4)采用单件作业方式,工艺编排大为简化,提高了工效;

(5)采用单工位多机台联合作业,要求工人掌握全面的缝纫技术;

(6)工时平衡简单容易,有关工序可穿插安排,工时利用率高。

因此,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显示了如下优点:

(1)具有可靠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

系统中每个工人均是质检员;

根据生产情况,操作又可以相互补位,及时调整,达到工时平衡;

(2)具有可扩充性。

由于方便了管理,系统有利于计算机管理和服装CAD、CAPP和MIS系统扩充的性能;

(3)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根据生产服装款式的要求,可以很方便地变换模块结构与模块的机台组合。

图5—19是某女衬衫的模块式生产系统的工位配置图。

一般的中、小型服装厂可利工厂现有的设备,参照模块式快速反应缝纫系统的排列,进行坐式模块式生产系统的生产。

目前,我国已有服装厂引进了该系统。

采用该系统后生产效率和同样人数的作业小组相比可提高20%~50%。

我国的服装厂面临对传统生产方式组织结构的改革,以面向服装市场的多款多、少批量、高质量的服装需求,可根据现今各服装厂的财力、物力,各个服装厂可按照自己的条件,采用不同形式的模块式快速反应缝纫系统。

第四节服装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

一、产品生产时间的构成

服装产品或零部件在整个生产过程或在某个生产阶段、生产环节,从投入到产出所需的全部时间称为产品的生产时间。

据调查,目前,我国大部分服装厂的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其中大部分时间属于等待、闲置等无效时间,其作业时间构成如图5—20所示。

时间组织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尽量减少无效时间,以缩短生产周期。

二、产品在工序间的移动方式

缩短生产周期,首先要缩短产品在零部件的生产时间,减少工序间的传输时间。

产品在工序之间的移动有三种方式,不同的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生产时间。

(一)顺序移动方式

一批产品在前道工序全部完工后,才整批地送到后道工序加工。

有些服装产品在缝制车间就是一道一道地被加工的,如图5—21所示。

这种移动方式的特点是产品在各道工序之间是整批移动的,即一捆扎的产品在前道工序全部加工完后,才送到后道工序进行缝纫加工。

设产品的批量为n,在顺序传输方式下的生产加工时间为TS,m道工序加工时间之和为Tm,则:

Tm=n

式中:

ti——第i道工序的工序作业时间,min;

m——工序的总数;

n——产品的批量。

图5—21中假设产品的批量为4件,工序数为4个,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如第二列所示,

假设该批零部件在各工艺工序之间无停放、等待时间,工序间的运输时间略而不计。

则产品在工序间的加工时间为:

Ts=Tm=4(10+5+20+15)=4×

50=200min

这种方式的生产时间组织与计划工作比较简单,由于一批产品是集中加工、集中传输的,所以,有利于减少设备的调整时间,提高工效。

但如果一个产品需要待待时间,将产生一批等特时间,导致加工时间的延长及生产周期的延长。

这种方式仅适应于产品批量不大、工序的单件作业时间较短的情况。

(二)平行移动方式

平行移动方式的特点是每件产品在前道工序加工完毕后,立即转移到后道工序继续加

工,产品在各道工序上成平行作业。

如图5—22所示,这种移动方式其产品的加工时间最短,但运输频繁,当前后工序的作业时间不相等时,设备产生停歇或等待加工现象。

平行移动方式的加工时间Tb为:

Tb=

tc——产品加工工序中最长的工序时间。

本例中tc=20min,将数字代入上式得:

Tb=(10+5+20+15)+(4-1)×

20=110min

(三)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这种方式既考虑加工的连续性,又考虑加工的平行性。

为使每种设备能连续加工该批零部件,作业安排时要求确定每道工序开始加工的时间,图5—23为平行顺序移动方式示

意图。

在这种移动方式,设备在加工一批零部件时无停歇时间,立即送下一道工序,但总加工时间大于平行移动方式的加工时间,而比顺序移动的时间少。

平行顺序移动的加工时间计算公式为:

Tbs=n

式中,tw为每相邻两工序间较短的工序时间,如本例中第一、二道工序中,较小的工序时间为t2=5分,二、三道工序之间也为t2,以此类推,因此,本例中Tbs为:

Tbs=4(10+5+20+15)-(4-1)(5+5+15=125min

三、选择移动方式应考虑的因素

1、生产类型单件小批量生产宜采用顺序移动方式;

大量大批生产,特别是组织流水生产线时,宜采用平行移动方式或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2、产品生产任务的缓急情况对于一些紧急任务,如为限期完成的订单,应尽量采用平行移动方式或平行顺序移动方式,以便争取时间,满足需要。

3、车间的生产组织形式按机种配置的车间,宜用顺序移动方式;

按产品工艺流程布置的车间可采用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流水线生产,则选用平行移动方式或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4、工序劳动量的大小和零部件的重量工序劳动量不大,重量较轻的在制品,采用顺序移动方式,有利于减少搬运次数。

如果工序的作业时间长,重量大的零部件,为减少资金占用和节省生产面积,可采用平行移动方式或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5、改变加工的款式时,调整设备所需的工作量如果调整设备所需的工作量较大,就不适于采用平行移动方式。

如改变加工服装对象时,不需要调整设备或设备调整所需的时间很少时,则考虑采用平行移动方式。

当生产线上加工的产品不止一种时,组织生产就不仅要考虑制品在工序间的移动方式,还要考虑如何安排各种款式的加工顺序。

因为不同的加工顺序,对生产带来的影响也不相同。

第五节服装缝纫流水线的生产组织

一、缝纫流水线生产的条件和主要参数

(一)流水线生产的条件

组织流水线生产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主要条件是:

(1)产品品种稳定,为长期的大批量生产的产品;

(2)产品的结构和工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产品结构的工艺性比较理想,符合流水线生产的工艺要求,如能分解成可单独进行加工,装配和检查的零部件等。

(二)流水线生产的主要参数

流水线生产的参数很多,其主要参数如下:

1、标准产品单位时间的产量标准产品单位时间的产量指产品在规定的生产时间内的产量,如日产量、月产量、年产量等。

确定产量的依据一般根据市场需求和投资规模,如日产量可以根据订单要求,再比照标准产品来确定。

2、工序的标准作业时间工序的标准作业时间指在规定技术条件下,完成某一工序所需的时间,如缝纫生产大多是单人操作、人机并动,影响标准时间的因素很多,不仅与机器设备的先进程度有关,也与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及产品缝制要求等有关。

在组织流水线生产时,上述因素都要考虑。

3、轮班方式轮班方式指机械设备的有效运转时间。

4、生产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这是指车间现有缝纫机的种类和数量,能否满足流水线生产的组织要求。

5、生产人员生产人员指管理人员、操作工人和辅助人员。

6、服装生产的流程和标准工艺根据产品的款式和规格,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把整个缝纫工艺划分为若干个不可分割的最小工序,并加以顺序排列,作为生产流水线的基础资料。

如西服上衣可划分为200~300个工序,男式上袖衬衫可划分为40~50个工序。

为了明确表示工序间的关系,方便管理,一般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缝纫加工中各个作业间的流程关系。

流程图的基本内容包括:

工序名称、各工序标准作业时间、设备要求、车缝附件、缝迹线型、各工序的加工符号和顺序号等。

二、服装缝纫流水线的组织

服装缝纫流水线的组织主要包括:

确定流水线生产的节拍、组织工序同期化、计算流水线的负荷系数、配备工人人数和流水线的平面布置等。

(一)流水线生产节拍的确定

节拍是流水线生产组织的重要依据,它决定了流水线的生产能力、各工序之间的时间衔接和生产效率。

流水生产线上的产品在各工序间每移动一次所需的间隔时间,称为流水线的生产节拍。

确定节拍的依据如下。

1、计划期的产量(日产量、月产量、年产量等),包括计划出产量和预计废品量;

2、有效工作时间(日工作时间、月工作天数等),有效时间指实际生产时间,除去法定休息时间、早晚生产准备时间和生产停顿时间。

节拍Pt与每日产量、每日工作时间的关系为:

Pt=

例如:

某工厂某批服装流水线生产计划日产量为150件,采用两班生产,每班工作8h,每班规定有12min停歇时间,计划废品率为4%,其生产线大致的生产节拍为:

如果算出的节拍值很小,产品的体积和重量也很小,流水线上不便于按件运输时,则可待加工到一定数量后成批或成扎地进行运输,这时流水线上前后生产出两批相同产品的时间间隔则称为“节奏”,用Pm表示,它等于流水线的节拍与运输批量的乘积,即:

Pm=Pt×

n

式中,Pm为节奏,n为每批(每扎)产品的件数。

当手工移动加工对象,而且工作位可以放置半成品时,即使各工序或各操作人员之间的节拍不同,仍然可以通过对半成品的调节,使生产顺利进行,不会出现等待衣片或停放衣片的现象。

如采用间歇式传递方式加工服装,各道工序全部结束后,一同传至下一道工序,原则上要求工序间不放置半成品,则可根据加工时间最长的工序来决定节拍时间。

加工时间最长,即时间负荷最大的工序,称之为“瓶颈工序”,其他工序的时间以此为基准加以调整。

(二)加工工序同期化

1、工序同期化的概念为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提高设备的负荷率和劳动生产率,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加工工序的同期化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什么是加工工序的同期化呢?

工序的同期化也称工序的同步化或工序的时间平衡,是指通过技术组织措施来调整流水线各工序的加工时间标准,使之等于流水线的生产节拍或为节拍的整数倍。

实现加工工序同步化的具体方法是将整个作业任务细分为许多小工序,然后将有关的小工序组合成大一些的工序,使这些大一些的工序的单件作业时间接近于节拍或为节拍的整数倍。

这种方法在手工移动制品的生产线上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通过对工序的分解与合并,可达到初步化的目的,但在小工序归拼时应考虑归拼的工序能够在同一工作地加工,以及归拼的工序尽可能是工艺流程上的上下工序或比较靠近的工序。

大工序拆拼时,不能拆拼那些有利于连续加工的工序。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序同步化的程度,还可在关键工序上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机械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采用高效率的工艺设备,减少工序的作业时间;

(2)改进操作方法和工位的布置,减少辅助作业时间;

(3)提高工人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工作效率,改进劳动组织,如抽调熟练工人到高负荷工序作业;

组织相邻工序之间的协作;

选拔一名或几名技术全面的工人沿流水线巡回,协助高负荷工序完成任务;

(4)对作业时间长又不能分解的工序,增设工作地,组织平行作业;

(5)建立在制品的储备单元。

2、工序同期化实例以单一品种的流水线为例,说明加工工序同期化的具体方法。

假设某一服装生产线的节拍为8min,由13道工序组成,单件产品的总加工时间为44min,各工序之间的顺序及每道工序的单件标准作业时间如图5-24图所示,那么,如何合理地利用人力,实现工序同期化,求得流水线的作业平衡?

说明:

图中的数字表示工序号,圆圈上的数字表示该工序的单件作业时间min,箭头表示先后关系,没箭头的连线表示没有先后关系。

(1)计算流水线上需要的最少工作地数量:

该流水线上有13道加工工序,如设13道工作地,每个工作地只完成一道工序,见图中第3道工序加工一件产品需用8min,而第11道工序仅需1min,会出现忙闲不均现象,组织不起连续的流水线生产。

究竟应该设多少个工作地呢?

从理论上说,流水线上需要的最少的工作地数为:

Nmin=

Nmin——最少工作地数;

T——单位产品总加工时间;

Pt——流水线生产节拍;

[]——取整数计数、表示小于或等于

的最大整数。

将例中数字代入上式,得:

该流水线上最少需设6个工作地。

(2)组织工作地:

按工序同期化的要求,将各工序分配到工作地。

所谓加工工序同期化的要求,是指向每一个工作地分配工序时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①保证各工序之间先后顺序的工艺关系;

②每个工作地分配到的工序作业时间之和不能大于节拍;

③各工作地的工序作业时间应尽量相等并接近节拍或为节拍的整数倍;

④工作地的数量尽可能少。

上例的工序同期化的结果如表5-4所示。

工序经合并、分解使之同期化后,根据新的工序时间定额重新计算工作地(或设备台数)所需的数量,计算公式为:

第i道工序所需工位数为:

Ni=ti/Pt

式中,ti为第i道工序所需的作业时间(min),那么,第一道工序所需的工位数为:

N1=(2+5)/8=0.875

N2=8/8=1

依此类推。

表中计算工位数没有取整数,但实际工位数要取整数,因为在实际生产中,工位数或设备台数不可能是小数,而应是整数。

工位数或设备台数取整数的原则是:

假设计算的工位数尾数X:

(1)当X<0.2时,工位数不需要考虑增加,只需将工位数或设备台数取为整数;

(2)当0.2≤X<0.5时,增加工位数,但不增加工人人数,俗称“飞机”位;

(3)当0.5≤X<1时,增加工位数,也增加工人人数。

如果流水线上,单件作业时各作业元素的先后顺序已经确定,那么,实现工序同期化的方法和上述情况有所不同,将在下一节讨论。

(三)计算工作地(或设备)的负荷系数

流水线的负荷系数又称编程效率,其值越大,表明流水线的生产效率越高。

一般以工作地(机器)作计算单元的,流水线的负荷系数不应低于0.75;

以操作工人作计算单位的,其流水线的负荷系数应在0.85~0.9以上。

流水线上总负荷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η=

η——流水线负荷系数;

T——单位产品总加工时间,min

Pt——流水线生产节拍;

N——流水线平衡后实际采用的工作位数量。

将上例数字代入上式,可得:

ηi=44/6×

8=0.9167

各工位的负荷系数可用下式计算:

ηi=ti/Pt

ηi——第i道工序的设备或工位负荷系数;

ti——流水线上第i道工序的单件时间定额。

.

对于负荷率较低的工序,要进行调整或合并,工序再合并以后,新的标准作业时间应为原来的1.05~1.1倍。

进行工序调整时,要考虑设备要求、工人技术条件等。

工作地地单件作业时间与流水线节拍或节奏之差,就是工作地的空闲时间,如表5-4所示。

如1号工作地完成一件产品加工,就有1min的空闲时间,各工作地的空闲时间总和就是整个流水线由于工序间不平衡而造成的损失时间,流水线的时间损失与时间损失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S=N×

Pt-T

BD=

1-

S——流水线的空闲时间;

BD——流水线时间损失系数;

其他与前述相同。

将上例中数字代入公式S=N×

Pt-T,可得:

S=6×

8-44=4min

BD=4/48=0.0833=1-0.9167=0.0833

损失系数越小,说明工序的同期化或生产平衡越好。

(四)操作工人的设备

在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流水线上,需要配备的工人总数等于流水线上所有各个工作地的工人人数之和。

即每个工作地所需的工人人数可按下式计算:

每个工作地所需的工人数=工作地上同时工作的人数×

工作班次

在以机械设备为计算单元的流水线上,配备工人时要考虑工人实行多设备看管和兼作的可能性,以及配备后备工人的必要性。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应考虑服装产品与作业人员的合理配备。

作为参考,服装产品品种与人数的关系如表5-5所示。

如果分工过粗,各项作业内容处理时间会增多,假如作业人员承担的工序过多,也会使作业内容变得复杂,技术熟练程度难以提高。

因此确定操作人员时,需考虑如下因素:

(1)接受订货数量的多少;

(2)加工时间的长短;

(3)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

(4)将工序、标准作业时间等用缝纫作业分析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如表5-6为衬衫前片缝制作业分析表。

注计划日产量为1500件,Pt=19.2min件,设备负荷率为91.8%。

(五)流水线的平面布置

流水线的平面布置在本章的生产系统等节中已略有叙述。

总的原则是使缝纫机等设备、工具、运输装置和工人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各个工作地,使产品的运输路线最短,便于工人操作和生产服务部门进行工作,并能充分利用车间面积。

流水线的平面布置形状有线形、直角形、U形、S形等。

缝纫机、工作台等的排列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有课桌式、双机相对式、按加工顺序排列的方式等多种。

图5-25为根据表5-6的设备进行的衬衫前片流水线平面布置图

三、缝纫机械设备的配置

(一)机器设备配置的三种基本方法

1、按工序配置这种配置适合于少品种大批量的服装生产。

按工序的序列,在各个工序配置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这是流水线组装作业中基本型。

2、按部件配置这种配置适合于中品种、中批量的服装生产,它是将不同服装的不同部件作为一个区域,如衣领区、袖区、前后身区等,在其区域内配置所需的设备。

3、按机种配置这种配置适合于多品种、少批量的服装生产,它是在同一场所配置同种机器设备和同工种操作人员的一种方式。

上述三种配置方法在服装生产中均有应用,主要是根据产品的规格、工序流程、生产工艺来选择合适的配置形式或将这三种形式进行适当的组合。

机器设备的配置要与车间布置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考虑工厂的环境条件、车间的形状、订货形式等情况,使配置合理,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配置原则

设备配置的原则是:

(1)根据服装加工顺序明确地区分配置的主流和支流;

(2)基本型的配置要有弹性,不会因生产款式、规格的变化发生混乱,影响正常的生产;

(3)配置后的工序流程应便于管理和检查;

(4)工序间的半成品,要尽可能利用传送台、放置台、滑槽等运输工具,使传输顺利畅通;

(5)适当空间原则;

①适当空间等于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