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3803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下载.docx

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

    出示课题:

  草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

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

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

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

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

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⑴ 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  ”线标出、交流:

    (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⑵ 自由读思考: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

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⑶ 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

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的价值。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

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

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

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⑴ 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⑵ 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

     (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2、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

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

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3、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⑴ 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⑵ 相机介绍:

     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⑶ 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①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②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③ 再读全文,谈感受。

3.《白杨》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

”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 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 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

“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 默读1~4小节:

     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⑵ 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

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

看!

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

(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 学习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

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

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② 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 学习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 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 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B、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

       面对干旱,白杨树

       面对洪水,白杨树

    ④ 有感情朗读第13小节。

   ⑸ 学习第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

你们知道吗?

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 老师引读:

“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 老师引读: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④ 小结:

      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⑴ 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⑵ 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①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 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 学生交流讨论。

   ⑷ 理解爸爸的心:

    ① 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

①指心脏。

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 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

心情、心思、心愿

    ③ 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 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

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

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

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

    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

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

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科教案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

  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三个方面。

   ⑴ 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⑵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⑶ 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⑴ 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⑵ 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

    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

    (第二个问题。

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强调了这一点。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⑴ 困难一: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⑵ 困难二: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⑴ 克服困难一: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

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⑵ 克服困难二: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

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

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

2002年完成投资53.2亿元;

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

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

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开工累计88.9亿元。

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

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

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

江泽民同志曾作了“自然保护区的问题还是要力求解决好”的重要批示。

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

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归纳总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

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

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 天气恶劣 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五 

《口语交际·

习作一》

 1、策划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