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13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 13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 13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制》: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
粪田之宜》:
“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
上农》: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
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5.(无锡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9)下图出自《天工开物》。
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
耙:
碎土、平地;
耔:
培土。
)( )
①农业精耕细作 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 ④水利设施的完善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考查考生依据考查知识点分析理解题干材料的能力。
从图中可反映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低下,通过精耕细作来提高产量,从注解中可知,耙是碎土工具,而耔是培土工具,都是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先进的反映;
题干问题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③项与题意不符,而④项无从体现,因此正确选项为A。
6.(山东省诸城市2012届高三10月月考,4)《论贵粟疏》载: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脆弱性B.自足性
C.顽强性D.封闭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天灾、统治者过度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
7.(山东省东营市2012届高三10月评估,15)宋朝范成大诗云: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昼出耘田夜绩麻”和所学史实中国古代的农民一天到晚辛
勤忙碌故错误的是C。
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9.(2012年浙江卷)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本题考查理解、归纳与排除能力。
从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闭门成市”反映了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草市是南北朝以来,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2012年福建卷)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
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农、工、商贾皆乐其业……”可知A、C错误,D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反映,故排除。
13.(浙江省苍南中学2012届高三期中,1)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B.制瓷
C.耕种D.冶铁
注意材料中的“铸为农器”,可见与冶铁有关,是水力冶铁鼓风工具。
D
14.(北京市西城区普通校2012届高三期中,27)元代泉州是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一艘运载精美瓷器的商船正要起航,商家对其中一种新品瓷器外销行情甚是忐忑,请问这里所说“新品瓷器”有可能是( )
A.唐三彩B.哥窑冰裂纹瓷
C.青花瓷D.珐琅彩
本题考查古代陶瓷业的发展,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元代新品瓷器”,据所学知识元朝瓷器的创新体现在青花瓷和釉里红,故此题正确选项是C。
15.(辽宁省抚顺二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8)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
C.田庄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相关内容。
从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可判断其最有可能生产于官营手工业。
16.(福州三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24)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
正确的是( )
A.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B.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
C.唐三彩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
D.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已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对教材相关内容有很好掌握。
A项说法错误,司母戊大方鼎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但反映的是商朝的铸造工艺水平。
B项说法错误,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但不能反映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根据所学,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C项错误较明显,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制品,以黄、青、绿为基本釉色,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D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已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17.(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2)宋人诗云:
“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18.(2012年江苏卷)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
“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本题考查识图能力。
根据《清明上河图》(局部)可见D项符合题意要求,A项中“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不符合图中实际。
B、C两项在图中不能体现,故选D项。
19.(河南省卫辉市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7)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规模和数量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这段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特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明清时期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现象的普遍出现和所学史实反映了私
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0.(2012年安徽卷)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
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者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
结合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此题着重考查的是,元朝时长江南北农业经济的特征。
长江以南各省的粮赋总量大于50%,A项不能说明长江南北特点,C项表述错误,D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故B项正确。
21.(江苏如皋中学2012届高三质检,6)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
C.①③D.②③④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情况。
从丝绸到陶瓷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既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故①③正确;
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②不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外贸出超还是入超,故④错误。
22.(2011年高考海南卷,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
“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
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A项符合题意,故选A。
23.(浙江省嘉兴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29)清朝前期,福建泉州、漳州生产丝绸,所需原料购于江南,载往镇江染色后运回织绸。
这反映当时( )
①长途贩运贸易活跃 ②区域分工明确 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④生产社会化明显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本题材料可以反映出当时长途贩运贸易活跃;
有了区域分工;
生产社会化形成。
据此①②④项说法正确,第③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中后期,与材料无关联。
24.(2011年高考海南卷,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手工业品),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
而且明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是在南方。
棉纺织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A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
B、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25.(浙江省慈溪市2012届高三期中,21)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A.③④①②B.④②③①
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
本题①项主要反映明代中后期在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
项是唐代诗人陆龟蒙赞美青瓷的诗句。
③是描述宋代草市已经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的诗句。
④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开始采取牛耕技术。
因此正确的排序是④②③①。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山东省沂源县2012届高三期中,26)(18分)商业活动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在重农抑商政策下的中国古代商业,顽强的发展壮大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圭,周人也。
……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
出售)。
……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故曰:
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吕不韦者,阳翟人也。
往来贩贱卖责,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
……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三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
……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
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
……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
”“(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据范文澜《中国古代史》整理
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
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
(4分)
(3)据材料四,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4)据材料二、四,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
第
(1)问由材料信息“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
出售)”“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可概括出“经商理念”;
“特点”从信息“家累千金”可得战国出现大商人;
从“新安大贾,鱼盐为业。
”可得明清出现大商帮。
回答第
(2)问从“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可知大都是奢侈品。
从“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
”可知大都是日用品。
第(3)由信息“新安大贾,鱼盐为业。
”归纳出答案。
第(4)问条件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方面回答。
(1)理念: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
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任答2点即可)
特点:
战国出现大商人;
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
(2)变化:
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3)不同:
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
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4)条件:
国家
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
27.(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2012届高三期中,23)(16分)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
——《史记·
平准书》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
…“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
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5分)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
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
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7分)
第
(1)问考查的是对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的理解。
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为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井田制瓦解,十地私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第
(2)问考查的是对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政策及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的理解。
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概括为盐铁官营。
第二问应该理解为政治上:
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问考查的是对明朝矿冶业具有的特点及其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碍的因素的理解。
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概括为规模大(投资人),分工细,雇佣劳动。
第二问受到阻碍的因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末和海禁、闭关政策。
(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2)盐铁官营;
(3)规模大(投资人),分工细,雇佣劳动。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末和海禁闭关政策。
28.(江苏省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21)(16分)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
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
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
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
四大比例失调,消
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第
(1)问概括材料一,管仲的经济主张是重农抑商。
理由是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
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第
(2)问分析材料二,中国古代社会现象是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产生的根源是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产生的消极影响是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第(3)问概括材料三,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等。
(1)主张:
重农抑商。
理由:
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
(2)现象:
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
根源: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消极影响:
造
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
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官办商业强大;
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