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大法排寒针法及大叉穴整理篇Word文档格式.docx
《升阳大法排寒针法及大叉穴整理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升阳大法排寒针法及大叉穴整理篇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排寒针法。
针时。
有寒气排除。
逐渐转热感,双太白。
双支沟,0.18或。
16的针,轻轻进针,支沟捻针。
要四肢或双下肢出来排寒的感觉。
停止
3,男左女右,女先扎1右火主,2左火主进针,一个个捻转,,客人会告诉你热哪里了,然后3左大叉针灸,4右大叉捻转,
4,四正位艾灸1支
5,先喝一点姜糖茶,或者艾叶茶
上面都是排寒针法
下面讲讲我临床上使用的方法,绝对的效果,
一,男左女右,女先扎1右火主,2左火主进针,一个个捻转,,客人会告诉你热哪里了,然后3左大叉针灸,4右大叉捻转15-20分钟,
二,脐针四正位用艾条1支
【标准定位】手背腕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取法】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拇长伸肌、前臂骨间膜。
皮肤由前臂后皮伸经分布。
皮下组织内有贵要静脉和头静脉的属支。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入小指伸肌,深抵其下面的拇长伸肌。
前臂后区的血管神经束由桡神经深支(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背侧动脉及两条静脉组成。
在前臂后区的下段,拇长伸肌的深面,有骨间掌侧动脉的穿支,穿过骨间膜的下缘,进入前臂前区。
【特异性】五输穴之一,本经经穴,五行属火。
【功用】清利三焦,通腑降逆。
【主治病症】
针麻常用穴之一。
多用于治疗胁痛,习惯性便秘等。
头面五官疾病:
暴喑,咽肿,耳聋耳鸣,目赤目痛。
消化系统疾病:
习惯性便秘,呕吐泄泻。
妇科疾病:
经闭,产后血晕不省人事,产后乳汁分泌不足。
运动系统疾病:
上肢麻痹瘫痪,肩背部软组织损伤,急性腰扭伤。
其他疾病:
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肺炎,心绞痛,心肌炎,急性舌骨肌麻痹。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上扩散至肘部,有时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公孙穴
足太阴络脉,是十五络脉之一,亦是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名曰公孙。
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
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中文名
所属
足太阴络脉,足太阴脾经的络穴
出处
最早《黄帝内经·
灵枢·
经脉篇》
通于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功效
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
定位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赤白肉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
近人报道
头晕,胸痛,心悸,下腹部痉挛
操作
直刺0.6~1.2寸。
可灸
方例
足趾麻痛:
公孙、束骨、八风【火主穴】
部位:
在火硬穴上一寸。
解剖:
(心脏支神经)
主治:
难产、骨骼胀大,心脏病而引起之头痛、肝病、胃病、神经衰弱、心脏麻痹、手脚痛、子宫炎、子宫瘤。
取穴:
当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取之,即距火硬穴后一寸处取之。
手术:
针深五分至寸半。
注意:
禁灸、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火主穴位置在肝经之太冲穴后之骨陷中,(有些经穴学将太冲定在紧贴骨陷前,则本穴与太冲相符,参见拙著《针灸经穴学》521页之取穴。
※火硬、水主两穴以火命名,皆能治心脏有关病变。
※太冲穴古诀认为能治喉痛,本穴效果更胜一筹。
※太冲穴古诀认为能治口歪眼斜,本穴效果更佳。
※肝经环绕阴部,火硬、火主两穴夹太冲,(肝之俞原)故又能治阴部淋痛及妇科之病有显效。
※本穴治手脚痛,配灵骨穴,作用较开四关(合谷、太冲)效果更好。
大叉穴临床应用
。
大叉穴是在虎口,食指与拇指的中间赤白肉际上.不过针刺的时候要向灵骨的方位刺入。
我到时看到有左先生的视频手法,尽量贴向灵骨,针深半寸到寸半。
一、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董氏奇穴,并有幸遇到了左师,其独特的授课风格令各位学友久久回味。
说实在的我虽然初步学习了董氏奇穴但是对于奇穴的多数穴位使用并不多,唯独大叉穴例外。
近几个月来使用人次不少于50人,点滴体会希望和大家分享。
我个人认为大叉穴是左师送给大家送给患者最好的礼物,也是左师对针灸最大的贡献。
1、大叉穴的位置、。
2、大叉穴的作用、温阳补气,通调全身气血。
3、适应症、治疗百病。
4、选针、寸半毫针越细越好。
5、选穴、健侧的大叉穴,特殊疾病男取左女取右或者交替针刺。
6、环境时间要求、最好选择上午8至14点的晴天为佳,光线以暗室内以静为宜。
7、进针方法、找准部位快速刺入皮下,进入皮下后轻轻缓慢捻转进针,根据所治疗疾病选择进针深度,上部的病进入天部就可以了,中部的病进入人部,下部的病进入地部。
8、催气、进入相应深度后缓慢运针,一呼一吸运针一次,幅度以180度为佳,运针时间不限,以患者有反应的时候可以暂停,但是最好每隔5到10分钟运针一次,留针时间大于1个小时效果最好。
二、治疗心得
1、我所治疗的病种、中风后遗症、腰疼、腿疼、肩周炎、头痛、畏寒、尺神经损伤、颈椎病、末梢神经炎、胃病、郁证、经常感冒。
2、穴位配合、可以选择经穴或者董氏奇穴随病随证搭配。
3、运针期间要注意体会针下的感觉,也就是针下辨气,针下辩气我最早看到的是德会说的,他说的很有道理,大家可以慢慢体会,如果暂时做不到千万不要否定他,这是针灸的境界不是瞎说的。
如果针下空空的感觉就像扎在海绵上是不容易达到我们想看到的效果的。
4、治疗间隔、我一般是隔日使用大叉穴一次,中间的一天用其他穴位。
5、找到气后要守气,不要让他丢了,就是德会说的勾气,运针幅度千万不要太大,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经验,有一次我运针的时候病人说他的患侧腿部有发麻发凉的感觉,但是患者同时说大叉穴的部位疼,我考虑是有肌纤维缠绕也就是滞针了,按以往滞针的经验我在针丙上弹了几下,病人马上说患肢的感觉没有了,后来我又试验了几次都是这样,看来我之前虽然抓住了气但是这一弹气竟然跟着针散了,再运针的时候针下的感觉就没有了,只好重新找气,董氏针灸虽然没有强调手法但是任何针法都是以调气血来治疗疾病的,这个很重要。
6、用传统手法可以做出大叉穴应该出现的效果吗?
答案是我不能。
我曾经在熟识的患者身上做过试验,强刺激手法没有任何效果,后来我在大叉穴做烧山火手法,病人说我扎大叉穴的胳膊非常热,我摸着比对侧温度明显升高,但是患病的部位依然没有感觉。
所以左师说的要慢轻轻的运针是有根据的。
7、针刺大叉穴出现的反应、开始几次80%的患者表现患病部位发凉,少部分患者表现发热或者发麻发胀,也有患者说患处跳动。
后来多针几次就开始发热了。
但是必须说明患者最早出现反应的部位不一定就是患者来找你治疗的病变部位,这个起治疗作用的正气他自己会找病的,他会去找人体发病最严重的部位或者脏器,他不会以医生或者患者的意念而改变。
8、阳虚的患者同时配合神阙艾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都是用艾灸盒直接放在肚脐上,很方便。
说到这个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看大部分的病有几个是因为患者受热而引起的?
尤其是各种颈肩腰腿疼的病有哪个患者找你治疗的时候说医生我受热后这里疼了?
曾经认真拜读过火神派的一些文章,感觉他们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现在的病人阳虚的患者及因寒邪引起的疾病还是占很大比例的,我在临床接触的火热性病人就很少,当然外感病一般是没有几个人找我看的。
三、这次济南之行收获很大,左师很实在啊!
他讲的都是干货都是经得起反复验证的,现在经济时代这样无私的人已经不多了,我是打心眼里敬重他,新年了祝愿他好运连连心想事成。
德会对内径的理解确实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有机会还要向他讨教点问题,他这个人智商高啊!
这次本来打算好的要单独请教他没有想到反而被他的学生缠住了,气的我的血压把血压计的水银柱都顶坏了,本来打算在他讲课的时候给他出两个刁钻的问题的,后来发现这老弟确实有水平咱还真的拿他没有办法,下次到济南一定去找他,让他好好招待咱消消气。
上次的学习班认识了一个很年轻帅气的学友,当时感觉他很有水平,可惜那次感冒提前回来了没有深入交流,这回又遇到了,泰安中医院的,高手啊,后来一打听原来和德会是同学!
抓住他给我扎了一针,手法很独到很利索,针下辩气不是吹的,烧山火做的更好。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腿有点残疾的医师了吗?
他可是身残志不残,对针灸有很深的造诣,人品也好,我和他聊了一个晚上受益匪浅,有时间我会去拜访他的。
这几天还接触了几位医师,都很厉害,都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希望什么时候我到你们那里去学习的时候别保守啊。
我这个人有点懒,不喜欢写什么,关键是肚子里没有什么学问,写出来怕被大家笑话,看到左师都这么无私的把这么好的东西交给大家,我怎么能不为大家做点贡献呢。
对错慢慢验证,关键是我如实的把自己做到的体会到的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典型病例:
牛景枝,女,40岁,两周前来诊,因“月子”期间出门遇大雪着凉引起右半侧身体疼痛,遇冷加剧,多年治疗不愈。
开始用左常波老师的“八关大刺”和内承浆淤络刺血治疗三次后,症状减轻,今天来诉:
遇冷后仍有腰酸和右肩部的不舒,诊脉左尺沉细无力,右寸桡侧略弦。
前段时间给几个病人针过大叉穴,没出现很明显的反应,再试:
右手虎口进针,针尖朝向灵骨穴处的小动脉搏动处,进针后配合病人呼吸捻针,吸气时顺时针捻转一周,呼气时逆时针捻转一周,约捻转十来周;
又针脐针的巽位(针尖朝向右侧肩关节),找到“如鱼吞钩”的深度后留针。
约七八分钟后,病人自述:
小腹部有一个气团旋转,有几分钟非常明显,然后觉得气从小腹往右肩部冲击,像水波的涟漪一样一圈圈向右肩荡去,力量很大,右肩有跳动感,并且有气感往右臂走,之后气感又从右臂沿着右侧躯干一直下到右腘窝上面约两寸处,同时这个地方也有跳动感。
以上的针感交替出现约四十分钟,之后针感基本消失后起针。
病人觉全身舒适感,腰部和右肩部的不适完全消失,没有汗出,诊脉小臂皮肤发热,右寸桡侧弦边消失,左尺比针之前有力。
昨天第一次做出这样明显的针感,心里不免有点激动。
在此再次感谢左老师。
今天凭借昨天剩勇,又针了两个大叉穴,都没出现明显效果,忍不住想起段誉的六脉神剑--失灵时不灵的。
没关系,乐趣在练剑的过程。
大叉穴的应用
1、女,48岁,颈肩背腰小腿胀痛10年,夜间重,后背手足发凉,老病人,经治疗症状已减轻,现余小腿后侧胀痛,走路加重。
查:
指甲月牙消失,舌下於络明显,舌体胖,质暗,掌诊心肝区青筋,左肺区青筋。
气虚寒於。
巳时求诊,右小指小腿对应区微络刺血,左大叉,抵骨稍退找空隙,配合呼吸,轻轻捻转,患者牙齿麻木,头晕胀,右火主,太冲进针透到火主,右腿温,左太冲甫一进针,左侧唇周跳动,留针时颈部跳动牵扯周围肌肉,哈欠连天,以前针灸从不犯困,下肢漂浮感,不一会睡着了,醒后头脑清楚两腿轻快。
2、牛景枝,女,40岁,两周前来诊,因“月子”期间出门遇大雪着凉引起右半侧身体疼痛,遇冷加剧,多年治疗不愈。
开始用左老师的“八关大刺”和内承浆淤络刺血治疗三次后,症状减轻,今天来诉:
昨日治疗后,夜间兴奋,多梦,但白天精神体力好于以往,疼痛局限于承山附近。
今日申时刺血左腿后侧,右大叉双太冲,刺筋结。
留针闭目体会全身漂浮感,左腿好象消失了,身体如充气,全腹鼓胀,1小时后通体舒畅。
3、男,57岁,全身发热5年,测体温正常,掌诊左心区右肺区青筋,心肺区刺血,右大叉双太冲,先是小腹右足发凉,后变暖,腹部温热。
闭目体会全身升高3至4米,然后向前漂移,持续10多分钟,留针1小时,热感减轻,全身舒服。
病人距离远,嘱其一周做两次。
4、刺血加大叉穴治臀中肌损伤
2009.5.14号,男,51岁,左腰臀腿疼10年,劳累及睡湿地所致,经其他医生治疗只剩下臀痛,针刺样,查:
舌质暗,紧脉,掌诊肺心区青筋明显,臀中肌压痛。
申时来诊,后头区肝胆区明显於络刺血,健侧大叉按步骤针刺,全身发热,让其下床走动约四十分钟,疼痛消失,使劲按压也不痛。
5、男,62岁,第三腰椎滑脱一至二度,腰一至五骨质增生,腰三四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走路超不过100米,但骑自行车10里也没有问题,患者平卧超过数分钟就会出现烦躁及下肢胀痛难受,去济南学习之前我取太冲和养老治疗3次已减轻,回来以后申时后头区放血,小指对应处及耳穴腰臀腿区於络刺血,大叉穴抵骨不动不做任何手法默数60下,没有诱导病人,问有什麽感觉,他说小腹及脐部发热,抵骨5分钟,再取火主,下肢也热,在留针的半个小时里腿没有不舒服。
我根据病人难受时有烦躁,所以取火主,这是我的经验前段时间给几个病人针过大叉穴,没出现很明显的反应,再试:
扎右大叉穴,针刚入2分,手下就感觉有一硬如气状小结突然散开,患者同时问:
“这针是不是治嗓子啊?
我感觉憋在嗓子(其实她说的是天突的位置)的气开了,气不短了。
”我让其放松,继续进针大叉穴,针体进入快一寸时张姐说后背热了,气完全顺畅了,但呼吸时身体左侧胸很轻松,右侧胸沉重,继续进针到一寸时张姐告诉我颈椎和头都疼了(来时不疼,此时的疼乃为气冲病灶),接着张姐自觉的抬起后背,不自觉的恍头,后背和肩的骨骼发出“咔咔”的声音(应该是身体自我矫正的声音),------肚子热了-----右腿热了,左腿没热(平时右侧膝盖总疼)------继续进针抵骨时,颈椎和头的疼痛渐轻了------右侧胸不沉重了,胸闷气短现象完全消失------继续行针,左腿也热了,只有手间和脚尖凉-----头和颈椎完全不疼了-------腰的一圈都疼起来,很疼(平时经常出现的症状),-------疼了10多分不见好转,让助手点2艾条对肚脐灸,20分后腰不疼了,脚尖也热了,拔针后张姐喜上眉梢:
“太舒服了现在!
没想到最怕针最怕疼的我居然没感觉一点针的疼痛(事实是只有左一重进针时胀了一下,其余刺血和三根针灸针进针和扎针的过程没有任何疼痛,而在我未进针时张姐都是紧握双拳紧张地等待疼痛,呵呵,白紧张了,当我进针后她说怎么没感觉呢。
整个留针行针和反应的过程张姐一直睁着眼睛,没有困意,还不时的告诉我她的感觉。
总结:
1.张姐来的早,,没有其她患者,环境安静,扎针不疼使其能完全放松;
2.首先放血排寒排瘀为气血的运行扫清了道路;
3.留针和行针时间相对较长,气血从头冲击到脚,可以说给其身体做了一次大维修加保养;
4.没吃早饭不应该给放血,若吃了早饭可能效果更好,最后的灸为身体补充了能量;
5.双太冲透火主加大叉穴三针调理气血的完美组合。
力求用针少而精。
火连穴针灸治病,实质上是调动人体的元气来达成目标的,当把病治好了,要引气归原,把散布全身的阳气收回来,收到丹田,这叫刀枪入库,休养生息。
此时,用蕫氏奇穴的火连穴来收手,中节合拍,恰如其分!
下针片刻,甚至不到一分钟,全身的温热就消失,只有丹田里面暖暖的了!
令病人神守天息,复入本原,命曰归宗,念念在兹,如鸡抱卵,如龙养珠,此法久持有大效。
为何会如此设计呢?
因为火连穴恰与十二正经的脾经原穴太白相当。
看一下太白穴,属于阴土经(脾经)之真土穴,土主纳化,静以守位,只有以土来伏真阳之火,才能真正发挥潜阳的效应(足三里,是阳土胃经之土穴,阳主动,引气归原伏火作用远逊于太白,临床验证,确实如此!
)。
这有点象四逆汤中大量炙甘草的作用,呵呵。
我在想,所谓的“火连穴”是否可以当作“火敛穴”看呢?
因为,在董公的平度口音里,此二穴发音一样。
就象,董公当年的“建中”穴,叫来叫去,就成了现在书上的“肩中穴”啦!
进一步大胆推测,所谓的“火菊穴”是否可以当成“火聚穴”来用呢?
我临床试过,有点意思牛景枝,女,40岁,两周前来诊,因“月子”期间出门遇大雪着凉引起右半侧身体疼痛,遇冷加剧,多年治疗不愈。
大叉穴的体内反应及巡行路线
1.针刺大叉穴后,进针瞬间第一反应点在同侧的耳部。
耳部及耳后部可有明显的胀感。
由此可见,宗脉的确会于耳。
2.之后气感往往从同侧肩胛骨附近徘徊,然后从肩胛部转至同侧上肢内侧桡侧缘,大致相当于手太阴肺经,向下传导至手指末端,整个手掌瞬间发热,随后再继续沿同侧上肢尺侧缘,大致相当于手太阳小肠经(有时又有点像手少阴心经),上升到肩部后,转至胁肋部,大致相当于足少阳胆经,(有时又有些像足厥阴肝经)巡行到足部,又从足部沿下肢内侧面,大致相当于足太阴脾经(有时又有些像足厥阴肝经),回归到会阴及小腹部。
此时部分人任督二脉较敏感的人,腰部命门处也有发热,沿督脉上至颠顶百会穴,再从百会穴经过印堂穴,此时可有印堂及双眼部不停跳动,然后经任脉再回归到小腹部,完成小周天巡行。
由此看来,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讲,大叉穴是不是可以打通任督二脉呢?
3.个别人除此之外,还有从肩胛部分两路,一路和上述一致,另一路直接达到颠顶部。
其他相同。
4.从上述路线看来,反应路线大多在同侧,针刺左师的大叉穴,有时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灶,不一定拘泥于“男左女右”,还未向左师请教过这个问题,不知道左师是不是认可此观点。
5.顺便转发一下某知名民间中医学者讲的六节次序:
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再一阳=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三阴(太阴)二阴(少阴)一阴(厥阴)再一阳(少阳)。
三阴三阳标量,在气量和功用上存在分离,这便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气有多少,异用也”。
从阴气的量上看,太阴主气,远不如厥阴藏血。
但从功用上看,1)承接三阳的只能是三阴,肃肃出于高原;
2)传递到厥阴,功用已开始“风动”向阳。
换句话说,三阳在气量和功用上都是递进的;
三阴在气量上递进,却在功用上逐渐减弱。
纯属对部分经络敏感人的观察和体会的总结,记录模糊,未经“科学统计分析”,和传统十二正经巡行路线多有不和之处,发于此处仅供左师的学员们互相探讨交流,当然描绘的不一定非常精确,但相信有感悟的人自然能把大叉穴发挥极致,更好地运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