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周测1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1498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周测1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周测1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周测1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周测1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周测1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周测1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Word格式.docx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周测1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周测1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周测1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Word格式.docx

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据材料“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

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可以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制外来的侵略,故A项正确;

曾国藩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

曾国藩的思想中虽然仍有“天朝上国”的认识,但毕竟已经承认西方的先进技术,故C项错误;

曾国藩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4.(2018·

咸阳模拟)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

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这些言行(  )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据材料“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与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看不出严复等人主张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故B项错误;

据材料中时间“19世纪末”,可知是民族危机时刻,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和严复的主张可以看出想要借助西学来挽救民族危亡,所以说这些言行符合了当时的时代需要,故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

C

5.1895年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指出: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

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1912年严复又认为自古以来只有强人政治才能统治中国,在《与熊纯如书》中说到,“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须有秦政、魏武、管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

由此可见(  )

A.严复从提倡民权走向反对民权

B.严复的思想主张日趋保守落后

C.严复的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D.严复的主张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

严复是维新思想家,主张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材料中未提及严复关于民权的主张,故A项错误;

严复从强调公权到强调强人政治在中国的重要性,不能得出其主张日趋落后,故B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严复思想的作用,故C项错误;

严复强调国家共有的民主政治,强人政治则强调实现民主政治需要强人——君主的领导,符合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故D项正确。

D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

“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从而克服了传统语言的内在分裂;

同时重建了全新的文学语言,使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获得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

”这描述的是(  )

A.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近代传媒方式取代传统传媒方式

C.马丁·

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

D.民主科学精神取代专制迷信思想

传统文化的书面语是文言文,新文化运动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宣传新思想,符合材料,故A项正确;

传媒方式是指传播信息的方式手段,材料涉及的是文字语言的改变,故B项错误;

马丁·

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版本不能体现改变了传统书面语,故C项错误;

民主科学精神取代专制迷信思想与材料中“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不符,故D项错误。

7.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抛弃沿袭数千年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

这表明陈独秀(  )

A.认为民众普遍支持实行民主政治

B.对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寄予期望

C.强调民众有选择政治制度的权利

D.主张重视培养国民现代政治意识

材料中“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体现出民众并没有普遍支持实行民主政治,故A项错误;

材料表明陈独秀对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寄予期望,故B项错误;

材料中陈独秀强调的是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而非选择政治制度的权利,故C项错误;

陈独秀主张重视培养国民现代政治意识,特别是民众的民主意识,故D项正确。

8.(2018·

莱芜检测)1924年1月孙中山说:

“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据材料“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可以知道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故D项正确。

9.(2018·

衡阳联考)孙中山在《民报·

发刊词》中说: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  )

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

B.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C.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

D.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政治基础问题,故A项错误;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欧美的问题主要是贫富不均,所以被列为三民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生产资料国民公有,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帝的内容,故D项错误。

10.(2018·

湖北黄冈一模)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该文发布的背景是(  )

A.中共“二大”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

B.全面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论》。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是1940年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的内容,中共“二大”是在1922年,故A项错误;

1938年武汉会战之后全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故B项正确;

《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不是解放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故D项错误。

1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

“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

”据此说明当时国家(  )

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

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D.看中内地、西部工业发展的优势

内地,不仅仅指代西部地区,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工业布局逐步平衡”,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故B项正确;

有利于解决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解决了”,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利于备战”,并不具有优势,而是出于工业布局平衡和备战考虑,故D项错误。

12.(2018·

衡水中学高考猜题)“1984年我来过广东。

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

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

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深圳作为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邓小平的上述讲话是在1992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A项错误;

上海浦东是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故B项错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故C项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是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1690年)里指出:

一个国家应该有三种权力:

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这三种权力必须分立并相互制衡,以此保证公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安全。

但由于执行权和对外权由君主一人掌握,实质上是二权分立。

此后孟德斯鸠将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司法权的设置和独立是“权力制衡”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说: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权力。

——摘编自翟刚学《论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之差异》

材料二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种行政权力。

孙中山在五权宪法里设计了“权能分治”的宪政制度。

孙中山将政权与治权分开,让人民掌握“政权”,而政府则实施的是“治权”。

国家当中的人民是有“权”对政府进行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主权在民,政府的“能”必须接受人民的“权”的管控,将人民的“政权”与政府的“治权”分开,形成“以权制能”的行政模式。

——摘编自马雪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西方三权分立学说较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和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创新之处,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

(10分)

(1)第一小问“差异”,分权内容,根据材料一从内容、形式、目的权力的制衡方式和成熟程度等方面归纳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二者所处社会环境和时代等方面思考。

(2)第一小问“创新”,根据材料二“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种行政权力”得出将“三权分立”发展成“五权分治”,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第二小问“评价”,从该时期的正反两个角度回答。

(1)差异:

分权内容不同:

洛克主张两权分立;

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

分权形式不同:

洛克主张阶级分权;

孟德斯鸠主张机构分权。

分权目的不同:

洛克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孟德斯鸠是为实现政治自由,反对封建专制。

权力制衡方式不同:

洛克主张立法权制约行政权(执行权、对外权);

孟德斯鸠主张三种权力互相独立、相互制衡。

理论的成熟度不同:

洛克认为权力之间存在等级关系,很难实现真正的制约与平衡;

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更加成熟、更具可操作性。

(每点3分,答对任意三点给9分)

原因:

二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洛克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孟德斯鸠生活在法国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代,法国的专制王权统治较英国更深重,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要求较英国更迫切;

(3分)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洛克的思想形成于启蒙运动早期,孟德斯鸠的思想形成于启蒙运动的高潮时期,孟德斯鸠吸收了众多思想家的合理成分。

(3分)

(2)创新:

增加了监察权和考试权(将“三权分立”发展成“五权分治”)。

(2分)

评价:

进步性:

①实现了政府职能权力的有效分工;

②提高了行政官员的素质,保证了文官系统的独立性,免受政党干预;

③监督了政府机关的行为,防止权力腐化,保障民权;

④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验和智慧,发展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

(6分,回答1点可得2分,答对任意三点给6分)

局限性:

①主张权力之间分工合作,缺乏相互制约平衡的机制;

②权能区分学说太过于理想化,人民“主权”对于政府“治权”的制约缺乏具体的办法;

③过分强调国家自由,抑制个人自由。

(2分,任意答出1点即可)

14.(2018·

淄博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仿佛惊蛰之后的万物一样,当被震惊的思想开始复苏并试图寻找新资源的时候,人们会在过去所有的古典中去寻找,让所有的古典重新说话——只要是人需要的——但是当他们重新说话时,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它不仅完全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古典,而且也不是人们曾熟悉的一套老生常谈,原来它还有新意。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与诠释”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首先阐明论点:

康有为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发现与诠释;

论据的阐释:

可以从原因(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基于顽固守旧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内容(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影响(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的角度直接进行论述即可;

最后进行观点印证:

因而康有为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重新发现和阐释。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论题明确;

②紧扣论题,合理引用史实;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二等(9~5分)①论题较明确;

②能够结合论题,引用史实较为合理;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论题不明确;

②偏离论题,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

论题:

康有为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发现与诠释。

论证: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重新发现与诠释。

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基于顽固守旧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1.(2018·

成都诊断)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

奕的这一认识(  )

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

奕是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意在向西方学习技术,故A项错误;

奕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错误;

明清时期开始出现西学东渐,故C项错误;

“西学中源”的思想一方面有利于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另一方面维护了中国传统思想和制度,体现出其局限性,故D项正确。

淄博模拟)有学者在论述中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心态时曾说,当时的社会心态并不是像教科书说的那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进入“近代”,而到了“近代”中国人的心情就因此一下子大变。

那时的儒家信仰者仍然“心情平静,深信儒家是普遍的真理”。

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依据是,当时中国(  )

A.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B.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未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危害

D.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题目强调的是从思想观念角度去分析,故A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那时的儒家信仰者仍然‘心情平静,深信儒家是普遍的真理’”得知:

传统儒家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故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危害,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故C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即宣告破产,故D项错误。

3.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下列能反映他主张的是(  )

A.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以此主张君主立宪

B.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借此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C.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

D.立足于人权思想,提倡自由平等,肯定人民为国家主人,同时号召人民舍身卫国

张之洞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派的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中国传统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A项错误,B项正确;

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是荀子的主张,故C项错误;

立足于人权思想,提倡自由平等,肯定人民为国家主人,同时号召人民舍身卫国,出自日本福泽谕吉的《劝学篇》,故D项错误。

4.甲午战后有人认为:

“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

”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

这表明女学兴办(  )

A.是民族救亡途径之一

B.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C.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甲午战后,民族矛盾空前严重,兴办女学亦是“欲图自强”的一种表现,是先进中国人试图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努力和尝试,故A项正确;

近代中国的教育近代化早在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就已经起步,故B项错误;

维新运动同样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尝试,仅服务于变法运动的说法显然过于绝对化,故C项错误;

兴办女学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

5.清咸丰、同治年间,社会动荡,民生艰难。

而政府官员“掩饰弥缝,苟且偷安”,士人沉迷于故纸堆中烦琐考证,社会上出现了“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的说法。

这一说法表明(  )

A.太平天国沉重打击清朝统治

B.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

C.西方思潮冲击传统封建体制

D.传统文化无法应对社会变革

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士人群体对待文化的态度,不是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的冲击,故A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涉及西方列强的侵略,故B项错误;

材料中是说中国的士人沉迷于故纸堆,不是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说明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必然导致灭亡,故D项正确。

6.(2018·

包头模拟)晚清梁廷相在《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的抗英活动称赞有加,但在书的结尾却说,“天朝全盛之日,即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

这反映出(  )

A.传统夷夏观念是近代化的障碍

B.“师夷长技”不能顺应时代潮流

C.华夷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D.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晚清文人虽然称赞林则徐的抗英活动,但对其主张学习西方的观点却是大加鞭挞,这不难看出在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还尚未冲破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这也是近代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巨大障碍,故A项正确。

7.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

“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

”该文章(  )

A.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B.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

C.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

D.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

材料只是说到“实业”英语里有勤的含义,没有说到中国实业的涵义,故A项错误;

材料从英文翻译的角度谈到了中国人对其态度,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是否有阻力,故B项错误;

“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可见对西方文化没有全盘肯定,故C项错误;

“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可见国人固有的“天朝上国”的心态,对外来文化的蔑视,故D项正确。

黄冈检测)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

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

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

这一变化(  )

A.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B.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已经脱离了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的观念,故A项错误;

中国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把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放在了一起,符合时代的潮流,故B项正确;

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是共产国际,故C项错误;

明确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济宁模拟)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

也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上述评论都旨在强调(  )

A.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B.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C.时代潮流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D.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据材料可以得出两种评论都旨在强调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

10.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

“‘什么农民协会,砍脑壳会,莫害人!

’富农中态度恶劣的这样说。

……中农呢?

他们锅里有米煮,没有人半夜里敲门来讨账。

独自皱着眉头在那里想:

‘农民协会果然立得起来吗?

’……而他们(贫农)中间有很多人,确实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他们有什么不进农会?

”这段话意图是(  )

A.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

B.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农民革命态度不同

C.农民阶级不如工人阶级有坚定革命信念

D.争取贫农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

据材料“富农”“中农”“贫农”参加“农会”的态度不同可知,毛泽东主张应该按照经济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