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docx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
绪论
1 病理学(pathology)①一门医学基础学科;②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形态、代谢和功能变化);③目的:
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病理学研究方法?
人体病理学ABC(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实验病理学(动物实验、组织和细胞的培养)
3病理学的发展?
肉眼观察病变的大体器官——解剖病理学;借助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组织病理学或细胞病理学;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超微结构病理学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
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因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利于存活的生物学状态,称为适应(adaptation)。
细胞和组织遭受不能耐受的有害因子刺激时,发生结构(形态)上的退行性变化,称为损伤(injury)。
1.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其本质是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
萎缩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1)生理性萎缩:
胸腺青春期萎缩和生殖系统卵巢、子宫及睾丸更年期后萎缩。
2)病理性萎缩
a)营养不良性萎缩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过多和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如慢性消耗性萎缩及恶性肿瘤患者晚期、营养不良性肌肉萎缩,脑动脉粥样硬化后的脑萎缩。
先从脂肪、肌肉开始萎缩,最后累及新、脑等重要器官。
b)压迫性萎缩组织与器官长期受压所致,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c)失用性萎缩器官长期工作负荷减少和功能低下所致,如长期不活动引起肌肉萎缩
d)去神经性萎缩
e)内分泌性萎缩内分泌功能下降引起靶器官细胞萎缩,如下丘脑-腺垂体坏死,导致肾上、甲状腺、性腺等器官的萎缩
2.肥大hypertrophy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
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肥大的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常有相应的增强,具有代偿意义。
3.增生hyperplasia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增强的结果。
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
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化生并非由已分化的细胞直接转化为另一种细胞,而是由该处具有多方向分化功能的未分化细胞分化而成。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
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
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P11
1.可逆性损伤类型(变性):
细胞或细胞间质损伤后导致代谢障碍,使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积蓄的现象,通常伴细胞功能低下。
a)细胞水肿:
损伤细胞中最早出现的改变,发生于心、肝、肾实质细胞,病变早期,线粒体和内
质网肿胀,光镜下呈红染细颗粒状。
水钠进一步积聚后,细胞呈空泡状,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消失,此期称气球样变。
b)脂肪变性:
心、肝、肾实质细胞,电镜下,细胞质内脂肪融合成脂滴;光镜下,病变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细胞核被挤到一侧。
原因:
缺氧、感染、中毒、营养不良、糖尿病及肥胖等因素引起。
①肝脂肪变性:
肝脂肪最常见。
②心肌脂肪变性 A.部位:
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
B.肉眼观察:
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C.光镜观察:
脂滴在心肌细胞内呈串珠状排列。
D.心肌脂肪浸润:
指心外膜处增厚的脂肪组织沿心肌间质向心腔方向伸入,可致心肌萎缩。
严重者可致心肌破裂而猝死。
c)玻璃样变性:
又称透明变性,是指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伊红染,均质半透明、无结构的蛋白质蓄积。
分类如下:
✧细胞内玻璃样变:
即细胞浆内出现异常蛋白质形成的均质红染的近圆形小体。
如肾小管上皮细胞:
重吸收蛋白质过多。
浆细胞:
免疫球蛋白蓄积。
肝细胞:
Mallory小体(微丝组成,酒精中毒所致,蛋白质变性)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胶原纤维老化的表现,发生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处。
形态改变a.肉眼观察:
灰白色、质韧透明。
b.光镜观察:
胶原蛋白交联、变性、融合、增生的胶原纤维增粗,均质、淡红。
其内少有血管和纤维细胞。
见于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斑块及各种坏死组织的计划。
✧血管壁玻璃样变:
又称细小动脉硬化,见于肾、脑、脾等脏器的细动脉壁,常见于缓进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玻璃样变动脉壁均质红染、增厚、管腔狭窄。
d)淀粉样变、黏液样变:
细胞间质内黏多糖、蛋白质蓄积。
e)病理性色素沉积:
①含铁血黄素②黑色素③脂褐素④胆红素当多数细胞含有脂褐素时,常伴有明显的器官萎缩
f)病理性钙化:
软组织内固体性钙盐的蓄积,光镜下HE染色为蓝色细颗①营养不良性聚集,沉积的钙盐主要是磷酸钙,其次为碳酸钙。
结核坏死灶、脂肪坏死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等。
钙化(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中或异物内)、②转移性钙化:
钙盐沉积在肾小管、肺泡、胃黏膜等处。
(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中)
发生于细胞内:
细胞水肿、脂肪变性
发生于细胞外:
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
发生于细胞内外:
玻璃样变性、病理性钙化、病理性色素沉积。
2.不可逆性损伤
细胞坏死标志:
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组织坏死基本类型:
凝固性坏死:
好发于心肾脾,形态特点
液化性坏死:
好发脑、胰腺、脂肪
纤维素样坏死:
好发结缔组织、小血管
坏疽:
干性、湿性、气性坏疽:
三种坏疽的区别
组织坏死特殊类型:
干酪样坏死
坏死结局:
1、溶解吸收2、分离排出3、机化与包裹4、钙化
1)坏死(necrosis):
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
死亡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是不可逆性变性。
2)基本病变①核固缩、碎裂、溶解;②胞膜破裂、细胞解体、消失;③间质胶原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④坏死灶周围有炎症反应。
3)类型
a)凝固性坏死:
坏死组织由于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体,故称为凝固性坏死。
常见于肝、肾、脾的贫血性梗死,镜下特点为坏死组织的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依然保存。
干酪样坏死:
主要见于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由于结核杆菌成分的影响,坏死组织彻底崩解,镜下不见组织轮廓,只见一些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略带黄色,形成状如干酪样的物质,因而得名。
b)液化性坏死:
组织起初肿胀.随即发生酶性溶解,形成软化灶,因此,脑组织坏死常被称为脑软化;化脓性炎症时,病灶中的中性粒细胞破坏后释放出大量蛋白溶解酶,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形成脓液,所以脓液是液化性坏死物。
c)纤维素样坏死:
发生于结缔组织与血管壁.是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病和急进性高血压病的特征性病变,镜下:
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红染的纤维素样,聚集成团。
d)坏疽gangrene:
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合并腐败菌感染。
分为干性、湿性、气性三种,其比较如下。
好发部位
原因
病变特点
全身中毒症状
干性坏疽
四肢、体表
动脉缺血、静脉通畅
干缩、黑褐色、分界清楚
轻或无
湿性坏疽
肠、子宫、
胆囊、肺、阑尾
动静脉均阻塞
湿润、肿胀、黑褐或边缘分界不清楚
重,明显
气性坏疽
深部肌组织
创伤伴厌氧产气夹膜杆菌感染
肿胀、污秽
蜂窝状、边缘分界不清
重,明显
4)结局
机化(organization):
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5)凋亡(apoptosis)是指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的死亡。
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自溶,不引发急性炎症反应,与基因调节有关
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
细胞皱缩,胞质致密,核染色质边集,尔后胞核裂解,胞质生出芽突并脱落,形成含核碎片和细胞器成分的膜包被凋亡小体
●坏死与凋亡在形态学上有何区别?
坏死
凋亡
受损细胞数
多少不一
单个或小团
细胞质膜
常破裂
不破裂
细胞核
固缩、裂解、溶解
裂解
细胞质
红染或消散
致密
间质变化
胶原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
无明显变化
凋亡小体
无
有
细胞自溶
有
无
急性炎反应
有
无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肉芽组织(granulationtissue):
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的浸润,肉眼观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肉芽组织由三种成分构成:
①新生的毛细血管;② 纤维母细胞;③炎性渗出成分。
简述肉芽组织的肉眼与镜下特点,功能及转归。
①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嫩;②镜下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各种炎细胞;③功能 抗感染,保护创面;填平创口或其它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或其它异物;④形态标志 间质的水分逐渐吸收减少,炎细胞减少并消失,部分毛细血管腔闭塞、消失,少数毛细血管改建为小动脉和小静脉,成纤维细胞变为纤维细胞,肉芽组织最后形成瘢痕组织等。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淤血是静脉性充血,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
动脉性充血:
大体:
色鲜红,体积增大肿胀,温度增高;镜下:
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淤血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重要而常见的为肺和肝淤血。
静脉性充血(瘀血):
重要器官瘀血:
(1) 肺淤血:
多见于左心衰竭。
长期肺淤血时,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
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并见巨噬细胞。
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的心力衰竭细胞。
(2) 肝淤血:
多见于右心衰竭。
长期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坏死.肝细胞缺氧、受压而变性、萎缩或消失。
小叶外围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在肝切面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
如肝淤血长时间存在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镜下可见:
静脉、毛细血管扩张
第三节血栓形成
一、概念:
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析出、黏集、凝固成为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后可溶解或脱落。
脱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
可机化和再通。
二、形成条件
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
(1)血流缓慢:
(2)涡流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
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下肢比上肢多3倍。
四种血栓的比较
类型
形成条件
主要成分
形态特征
白色血栓
(pale~)
血流较快时,主要见于心瓣膜
血小板
白细胞
灰白、波浪状、质实、与瓣膜壁血管相连
混合血栓
(mixed~)
血流缓慢的静脉,往往以瓣膜囊或内膜损伤处为起点
血小板
红细胞
粗糙、干燥、圆柱状、粘着、灰白、与褐色相间
红色血栓
(red~)
血流缓慢甚至停滞的静脉,静脉延续性血栓尾部
红细胞
纤维蛋白
红、湿润、有弹性、但易干枯、脱落
透明血栓
(hyaline~)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循环
纤维蛋白
血小板
镜下可辨
再通:
在血栓机化的过程中,由于血栓收缩或部分溶解,使血栓内部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出现裂隙,这些裂隙与原有的血管腔沟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形成新的血管腔,这种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
第三节栓塞
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
循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形成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二、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栓塞是各种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占99%以上。
1.肺动脉栓塞 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常栓塞于肺动脉。
由于肺组织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故较小血管的栓塞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如栓子较大,栓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或栓子数目多,造成肺动脉分支广泛栓塞,则可导致急性肺、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
2.体循环动脉栓塞 左心及体循环动脉系统的血栓栓子,可引起全身口径较小的动脉分支的阻塞,但以脑、肾、脾、下肢等处最为常见,引起器官的梗死。
第四节 梗死infarction
一、概念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侧支循环不能迅速建立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
三、类型和病理变化
1.贫血性梗死 发生在组织结构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和脑组织。
因梗死灶含血量少,故呈灰白色。
梗死灶的形态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如脾、肾的动脉呈锥形分支,故梗死灶也呈锥形,尖端朝向器官中心,底部靠近器官表面;肠系膜血管呈扇形分支,故肠梗死呈节段状;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故心肌梗死灶形状不规则,呈地图状。
2.出血性梗死
(1) 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是:
①组织结构疏松;②双重血液供应或吻合支丰富;③动脉阻塞的同时静脉回流障碍。
(2) 出血性梗死常发生的器官为肺和肠。
简述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三者相互关系。
⑴概念 1)血栓形成
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
血液成分凝固;③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栓塞
循环血液中;
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③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3)梗死 ①动脉阻塞;②侧支循环不能代偿;③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⑵三者相互关系 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无足够侧支循环时发生)。
第四章炎症
炎症
1.定义: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生的防御反应。
血管反应:
炎症的中心环节白细胞渗出:
最重要特征
2.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局部: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
有发热、嗜睡、厌食、凝血因子合成增多及白细胞的改变
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Alteration: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渗出Exudation: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
渗出液与漏出液渗出液:
蛋白高、细胞多、比重高,>1.020,浊
漏出液:
蛋白低,细胞少,比重低,<1.020,清
增生Proliferation:
①炎症局部组织;②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③数量增加。
渗出液的意义:
有利
1稀释毒素、有害物,为局部组织带来营养物、带走代谢产物,
2含有大量抗体、补体及溶菌物质,有利于杀灭病原体,
3含纤维蛋白原→纤维素,限制病原体扩散,促进白细胞吞噬,促进修复。
不利
心包、胸腔积液→压迫心脏、肺;喉头水肿→窒息
二、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
白细胞的渗出是一个主动、耗能、复杂的连续过程,包括白细胞附壁、粘着、游出、趋化和吞噬等步骤。
白细胞在损伤部位发挥的吞噬作用构成炎症防御反应的主要环节。
1.边集、附壁
血流缓慢→白细胞离开轴流到达血管边缘(白细胞边集)→沿内皮滚动、贴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白细胞附壁)。
2.粘着。
附壁白细胞先随血流缓慢滚动、再与内皮牢固粘着(白细胞粘着)。
参与粘着的粘附分子有:
选择素S、整合素、免疫球蛋白类、黏液样糖蛋白类。
3.游出和趋化作用
粘着的白细胞逐步游出血管壁(主要是细静脉和毛细血管)而进入炎区,称为白细胞游出。
游出方式:
胞浆形成伪足,以阿米巴运动的方式(白细胞在内皮细胞间连接处挤出→内皮细胞和BM之间短暂停留后,分泌胶原酶降解血管BM→周围组织),约需2~12分钟。
趋化作用:
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剌激物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
趋化因子:
能使白细胞作趋化移动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白细胞趋化因子:
①可溶性细菌产物
②补体系统成份,C5a
③细胞因子,白三烯LTB4
特点:
(1)趋化因子作用是特异的;
(2)不同WBC对趋化因子的反应性不同。
肉芽肿(granuloma)①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②浸润和增生;③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三、急性渗出性炎症
根据渗出物的成份划分:
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
1.浆液性炎症searovasin
概念:
以浆液渗出为主
好发:
浆膜、粘膜、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等处
2.纤维素性炎:
fibrinousin
概念:
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
好发:
于粘膜、浆膜和肺脏。
病变特点:
假膜性炎--发生在粘膜时,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其下的坏死粘膜组织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
如咽白喉的假膜牢固附着于粘膜面不易脱落;而气管白喉的假膜较薄而浅在、易脱落→窒息、危及生命。
绒毛心---发生在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随心脏搏动渗出的纤维素被牵拉成绒毛状。
3.化脓性炎panulent
概念:
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
主要类型:
(1)表面化脓和积脓
浆膜或黏膜的化脓性炎症化脓性尿道炎、化脓性支气管炎
脓液在浆膜腔或胆囊、输卵管内积聚→积脓empyema
(2)蜂窝织炎
疏松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下、粘膜下、肌肉间、阑尾。
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3)脓肿abscess
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特征:
组织发生溶解坏死,、脓腔形成
由金葡菌→→产生毒素、血浆凝固酶→→组织坏死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并释出酶液化坏死组织、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素→→炎症病变较局限,形成脓腔。
疖:
毛囊、皮脂腺及其附近组织所发生的脓肿
痈:
多个疖的融集
4.出血性炎症hemorrhagicinflammation
指炎症时由于血管的损害特别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四、慢性炎症
1.慢性炎症最重要的特点是:
①炎症灶中渗出的炎症细胞:
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
②主要是炎症细胞引起的组织破坏;③炎症病灶有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血管、以及上皮细胞、腺体和实质细胞的增生,形成炎性息肉(粘膜)或炎性假瘤(肺)。
2.慢性炎症中浸润的炎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重要特征
3.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概念:
在炎症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称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肉芽肿可分为异物肉芽肿和感染性肉芽肿,其主要成分是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第五章 肿瘤
肿瘤(tumor)机体局部组织在致瘤因素作用下,在基因水平上变异,发生恶性转化,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称为肿瘤
异型性(atypia):
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它反映分化程度高低,是确定肿瘤良、恶性的组织学依据。
瘤细胞异型性的特点(胞核的多形性常为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
)
大:
瘤细胞大;核大;核仁大。
多:
瘤细胞和核多形性;核多;核仁多;核染色质多;核分裂多。
怪:
瘤细胞和核奇形怪状。
裂:
病理性核分裂。
1.异型性越大,成熟程度和分化程度就越低0
2.肿瘤的结构异型性:
肿瘤组织在空间排列方式上与相应正常组织的差异称为肿瘤的结构异型性。
简述异型性、分化程度及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
⑴肿瘤的异型性为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⑵肿瘤的分化(成熟)程度为肿瘤的实质细胞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和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的相似程度;⑶肿瘤的异型性愈大,分化程度愈低,则肿瘤更倾向于恶性,反之则很可能为良性。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肿瘤的生长方式:
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侵润性生长
肿瘤的扩散(spread):
系指恶性肿瘤不限于发生部位生长,可侵入到邻近或远处组织生长,即蔓延及转移。
直接蔓延(directspread):
指癌瘤细胞连续浸润性生长到邻近组织或器官,如肺癌侵入胸腔,子宫颈癌侵入膀胱或直肠。
浸润(invasion):
:
指癌瘤细胞可突破基底膜向邻近间隙象树根或蟹足样生长,是恶性肿瘤的生长特点。
转移(metastasis):
癌瘤细胞从原发部位(原发瘤)分离脱落侵入一定的腔道(淋巴管、血管、体腔)被带到另一部位,并生长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
转移的主要途径:
(1)淋巴道转移
(2)血道转移(3)种植性转移
种植性转移:
1.指体腔内器官(腹腔、胸腔、脑部器官)的恶性肿瘤蔓延至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并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内各器官的表面,形成多数的转移瘤。
非典型性增生(dysplasia,atypicalhyperplasia):
上皮组织内细胞增生出现异型性,但未波及全层上皮,属癌前病变,分轻、中、重三级。
原位癌(carcinomainsitu):
癌变仅限于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内,波及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浸及粘膜下层或真皮。
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
(一)良性—瘤
1.乳头状瘤(papilloma):
结缔组织轴心+增生上皮(鳞状上皮,柱状上皮,移性上皮)
内生性乳头状瘤(invertedpapilloma):
多见部位皮肤,粘膜—胃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器官等。
外耳道、阴茎、膀胱、结肠发生的易发生恶变。
2.腺瘤(adenoma):
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
多见于结肠、直肠粘膜。
呈息肉状,故常称为腺瘤性息肉
囊腺瘤cystadenoma由于分泌物淤积,可分两种类型,分别分泌黏液和浆液
(二)恶性—癌
癌的常见类型
1.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鳞状细胞癌巢、细胞间桥,角化珠
常见的部位:
皮肤、口腔、唇、子宫颈、阴道、食道、喉、阴茎;其次支气管、胆囊、肾盂等。
2.腺上皮癌—腺癌柱状上皮及腺上皮发生
①腺癌(adenocarcinoma):
腺样结构、乳头状腺癌、囊腺癌多见于胃肠、胆囊、子宫体等。
②粘液癌(mucoidcarcinoma):
胶样癌,印戒细胞癌,多见于胃肠,亦可见乳腺等,分泌大量黏液
3.基底细胞癌basalcellcarcinoma老年面部、溃疡、浸润生长、很少转移
4.移行上皮癌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肾盂、输尿管、膀胱
试比较癌与肉瘤的区别。
(选看)
癌
肉瘤
组织来源
上皮组织
间叶组织
发病率
较常见
较少见
发病年龄
多见于40岁以上
多见于青少年
大体特点
质较硬、灰白色、较干燥
质软、灰红色、湿润、鱼肉状
组织学特点
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常有纤维组织增生
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网状纤维
癌细胞间多无
肉瘤细胞间多有
转移
多经淋巴道转移
多经血道转移
肿瘤性增生和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肿瘤性增生
非肿瘤性增生
异常增生
反应性增生
异常的形态、代谢、功能
原组织结构或纤维肉芽组织
良性或恶性
生理性、修复性、炎性
不需要、有害
适于需要,有利
去原因后继续增生
不再增生
细胞基因突变,增殖分化障碍
细胞增殖的正常调节
试比较良性瘤与恶性瘤的区别。
(选看)
良性瘤
恶性瘤
组织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
核分裂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性核分裂
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生长速度
缓慢
较快
生长方式
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
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
与周围组织分界
清楚
不清楚
继发改变
少见
常见如出血、坏死、溃疡形成,
转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复发
不复发或很少复发
易复发
对机体的影响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