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完整思维.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89397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给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完整思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供给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完整思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供给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完整思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供给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完整思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供给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完整思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供给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完整思维.docx

《供给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完整思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给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完整思维.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供给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完整思维.docx

供给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完整思维

供给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

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完整思维

――径由总供给、总需求概念、有效需求理论、供给学派主张的推进

简介:

本文通过对总供给、总需求概念,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供给学派理论主张的评析,在肯定这些概念及理论作用的同时,指出它们的不完整性及非科学性;并由纠正其非科学性,弥补其不完整性的基础上表述:

供给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理念才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一种完整性思维。

以提高人类生存与发展质量为内涵的供给实效化概念易为人类社会所基本认可;但在正视人类社会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注重社会财富的科学管理,即进行实效需求管理,虽是社会防范危机的基础性工作却常常陷入误区。

本文对社会公正的真实含义及实现途径,资源的真实归属权问题及与供给实效化、实效需求管理的关系也作了论述。

目次

I.总供给与总需求概念评析

II.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评析

III.凯恩斯经济学得以发扬的原因分析

IV.供给学派政策主张及其对凯恩斯主义批评的评析

V.经济学完整思维的基础分析

VI.完整思维的一方面-供给实效化

VII.完整思维的另一方面-实效需求管理

VIII.供给的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目标猜想

IX.未结束的结束语

总供给与总需求概念评析

人类对于宏观的反映,往往表现于一个“总”字。

从经验建构看,也只有“总”字能体现宏观的含义。

因此,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其中两个基本的概念。

宏观经济学对总供给与总需求有以下定义:

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生产出来的总产量。

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购买的或所销售出的总产量。

(可见各类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材)。

一个概念是反映总生产量,一个概念是反映总销售量。

因此,单从这两个定义而言,总供给与总需求存在缺口是非常正常的经济现象。

总生产量与总销售量有时是非常难以弥合的。

换句话说,总生产量总是难以出清的。

这种缺口就为经济学的非均衡分析方法创造了生存与发挥的前提。

所谓非均衡,是指生产出来的产量与所需求的产品产量不相等,即总供给≠总需求。

而均衡作为经济学者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境界,故而从非均衡到均衡的条件分析就成了众多经济学者赖以安身立命的理由。

如英国经济学家丁·希克斯,60年代西方出现的帕廷金、克洛沃、巴罗等人均为非均衡学派的研究者。

然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概念确实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无论从理论到计量,都难以建立起对社会经济确切的描述。

正因为其含糊性,现在提起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就可成为对经济问题的最好解释。

比如说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这两种表面相反的经济现象,都可以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非均衡处找到一个近乎搪塞的籍口。

至于深挖总供给与总需求非均衡的制度性及技术性原因,单单从“两总”的关系中是绝对找不到解释问题的答案的。

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完全是两回事,尽管可以从“两总”的关系去作解释的籍口,但如果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问题依然严重存在,社会经济是不能维持它安静详和的希望的,这就必然逼迫经济学者们对社会经济现象作更深层次的分析,提出更为准确的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并找到更为切实有效的治理经济问题的策略。

故自然而然地,目前使用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概念,在非均衡经济学者们的分析下,就并非单单是上面所表明的定义,而明确了涵盖内容,这就是开放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理解。

在开放经济中,总供给包括:

(1)生产要素的供给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的供给,可以用生产要素相应地得到的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来表示。

这些收入又可以分为消费和储蓄。

(2)政府的供给,即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政府的供给可以用税收代表。

(3)国外的供给。

国外的供给对本国来说就是进口。

用公式表示为:

总供给=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国外的供给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进口

=消费+储蓄+税收+进口

在开放经济中,总需求包括:

(1)消费需求,可以用消费支出来表示,消费支出即消费。

(2)投资需求,可以用投资支出表示,投资支出即投资。

(3)政府的需求,可以用政府购买来代表。

(4)国外的需求,国外的需求对本国来说就是出口。

用公式表示为

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国外支出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

这两个公式为“储蓄=投资”是经济均衡的理想条件的成立及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流派得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个开放经济中的总供给总需求含义,似乎已经有了清晰的结构分析;但对之略作思考,就能发现其结构的非明确性与非科学性。

根据总供给的定义,我们知道所谓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生产出来的总产量。

生产是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

这个物质基础不外乎自然资源与生产性资源。

目前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指人类产生以前的地球所具有的一切物资。

如土地、河海、森林、矿物等等。

自然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

生产性资源是指人类将智慧融入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用以生产人类能直接满足生理性需要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产品的物质。

生产用厂房,机器设备等一切以提供产品为中心目的的必备物质都属生产性资源。

从自然资源到生产性资源,再从这两大资源到“生产出来的”物质,是通过人类的智慧性劳动进行的。

以人为主体,从整个人类社会运转流程来看,需要生产的一是生产性资源,二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及生产性资源基础上生产出来的物质,我们称之为社会财富。

因此,总供给若从定义入手可以理解为生产性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总产量。

但在开放经济的公式中,总供给竟然包括了所谓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政府税收和出口的供给概念。

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有独立供给成分的含义尚可理解;将劳动与企业家才能并提为供给的计量要素就让人费解了。

企业家才能提供的是一种管理,实质上就是劳动。

它和工人的劳动是没有什么质的差别的。

更重要一点是,这两种劳动并没有分别形成总供给定义中的总产量,而是汇合在一起构成生产出的总产量。

开放经济模型中这样的划分除了突出有知识者劳动与无知识劳动(或白领与蓝领)分工的不一样外,对于供给的总产量定义又有什么意义区别呢?

至于说工资对应劳动,利润对应企业家才能,把工人的劳动排除在利润的创造之外,是根本不符合社会大生产现实的。

故而是非科学的。

这也正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将之斥为庸俗经济学提供了让人信服的理由。

虽然在后面,这个归类法排斥了工资、利润之类的区分,统一于消费和储蓄,实质上却是用需求的概念来理解供给。

因此,在总需求的公式中也出现了消费一项,并将导出的条件直接归结到“储蓄=投资”上,完全是一副玩弄文字游戏的把式。

由于这个说明及推理过程建立在定义不清、逻辑不明、对经济现实不加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因此,即使该公式最后导出了“储蓄=投资”是实现均衡的理想条件,但也仅仅是理想而已。

在实际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远非“储蓄=投资”就能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的。

因此,总供给与总需求概念及其内容划分,不能作为经济学发展的一个客观科学的概念。

它需要更为精确而接近经济现实的概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这个要求也逐步得到了满足。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评析

虽然现在一般的经济学教材将宏微观经济学的划分归因于凯恩斯理论的确立与宣传,但实际上,经济学的宏观概念远在凯恩斯扬名前就存在利用着。

但凯恩斯在总供给与总需求概念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有效需求理论毕竟将经济学对社会发展的理论分析作了更深层次的推进。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整个演绎过程如下:

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货币理论应该是产量的货币理论。

因此,他将货币放在对产量、就业等经济总量及其变化的作用中来研究,从货币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角度来分析货币。

凯恩斯认为,社会的总就业量,取决于总生产量。

生产量取决于有效需求。

这就是有效需求原理的理论结构。

所谓有效需求就是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它由社会总收入的支付来实现,包括对生活资料的消费需求和对生产资料的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由消费倾向来决定,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在收入和消费之间会有一个缺口。

这要靠储蓄转化为投资来弥补。

投资需求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对比来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是企业主对于未来利润的预期,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息率时,投资的预期收益大于其成本价格,投资者能够进行。

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资本边际效率有下降趋势,为使投资能够继续扩大,就必须设法降低利息率。

那么,利息率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决定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与货币供给量。

流动性偏好是人们以现金形式保存财富,以便随时灵活使用的动机。

在流动性偏好不变时,要降低利率只有增加货币数量,通过增加货币数量实现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充分就业。

显然,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中心。

它与就业量的关系可用下列文字说明:

当企业雇用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时,他一定对该一定量的总收入有一个预期,这个预期的总收入就是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出的一定量产品的总供给价格。

总供给价格是企业主雇用的劳工量即就业量的函数。

另一方面,当企业主雇用工人生产时还会有一种预期,即社会为购买其生产的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供给预期。

这个预期的总供给就叫做总需求价格,它也是就业量的函数。

设S表示总供给价格D表示总需求价格N表示就业量

则有总供给函数S=F1(N)总需求函数D=F2(N)。

二者均是N的增函数,即总供给与总需求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对于企业主而言,只有当总需求函数高于总供给函数,即D>E时,他才能获得利润,进而愿意扩大生产,增加就业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D与Z之间的差额必将逐渐缩小,即总供给越来越接近于总需求,最终两个函数交于E点。

在此点上,企业利润增大,此点上的总需求就叫做有效需求。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是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也即总需求消化了总供给时的需求。

所以,他认为生产量应取决于有效需求。

实事上,如果生产量不能为有效需求所接受,则仅仅是生产量罢了,除了耗费资源外,是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

但凯恩斯并没有从对作为总供给的生产量的分析入手,指出有效供给与无效供给的划分,也没有对有效供给的分析作出至少熊彼得式的创新理论,而只是单边地从需求的分析入手来建立起他的经济学体系。

因此,他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只被称作有效需求理论,而没有冠以“有效供给-有效需求理论”。

这就为形成更加完善的至少可以称为“有效供给-有效需求理论”提供了机会,也表明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存在完整方面的缺陷。

如果仔细研究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下的定义,我们也颇为明白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与总需求概念是没有很清晰地区分的。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也即有效需求是被需求化了的总供给,也是被需求化了的总需求。

然而既然是需要需求化的,那么作为总需求总量的含义,应该超乎有效需求之量。

而这样才真正地与实际社会生活经验相一致:

无论是作为欲望存在的总需求,还是作为一般等价物体现的总需求,与有效需求总是存在着差距。

故而如果让有效需求与作为欲望存在的总需求或作为一般等价物体现的总需求相比较,那么无效需求的定义自然容易作出。

但凯恩斯在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进一步的深入。

再次,从上面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内容的阐述来看,他的有效需求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心理性概念基础上的。

这三个心理性概念,凯恩斯称之为心理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

他断言,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往往不如收入增加得快,这就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另一方面,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引起灵活偏好的加强,抑制利率下降。

利率粘性和预期资本收益的下降交织在一起,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危机和失业的原因,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实施一系列旨在提高有效需求的政策以消除危机和失业。

由于是心理规律,即使被加上了规律两个字,其规律性也是值得考证的。

首先心理总是主观的,不能轻易对之作规律的结论。

其次,对于个体的一般性而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灵活偏好似乎是存在的,但对于整体,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问题及灵活偏好问题就绝对不能成为规律看待。

集团消费的超收入支出及对现金的非偏好性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

这也说明这种普遍的心理性倾向是受着社会制度的严重影响的。

而规律是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既然可以找到许多对凯恩斯总结的所谓规律的反面例证,凯恩斯依此建立的理论体系就应该得到彻底的反思。

最重要的一点是,凯恩斯用他的心理规律来解释社会相对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悖于社会经济客观现实的。

纵使凯恩斯主义较马克思主义更为实在地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但作为经济学理论观点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真实性,凯恩斯主义是必然应该受到更全面与更深刻地判析的。

凯恩斯经济学得以发扬的原因分析

然而,凯恩斯建立起的有效需求理论非但没有得到人们及时广泛地从理论上对他的理论进行反诘,却从此在众多的追随者的追捧下得以补充与发展,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美国的汉森、哈里斯、萨缪尔森、克莱因以及狄拉德,英国的罗宾逊、卡尔多、希克斯和哈罗德等人,在传播和发展凯恩斯主义方面,都是主力。

其中汉森、萨缪尔森等人系统化和具体化了凯恩斯的主张,并积极地运用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

这应该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结论上考察。

一种理论的光扬,前提与推理过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论的归结点是否为其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所需要,并在实际的运用中确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其前提与推论过程通过上面的分析被证明未必是科学的,但建立在这些似是而非前提基础上的结论:

主张政府积极地采用财政及货币政策比如发行国债,兴办工程等来消除经济危机却是其时代所需且行之有效的。

这就是为什么具有非科学成份的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得以发扬光大的根由。

让我们来分析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适用时代的经济发展形势及要求。

在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资源拥有者(即俗称的资本家),利用占有的资源将资源缺乏者(俗称的无产者)所创造的该得利润大部分占为已有,从而形成了占少数比例的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社会财富的社会现实,酿就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美国人所著的《美国经济史》也有过具体到数据的反映。

由于经济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是供给与消费的顺畅进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表明经济发展中的消费链条被畸形的社会财富分布所打断,因此极需一股力量能将聚集在资源拥有者的大量社会财富适当地转移给缺乏社会财富的资源缺乏者,矫正畸形,以修补断开的消费链条,理顺经济的良性发展圈。

在人类社会组合中,只有政府能够担当起这股力量的任务。

因此,政府从促进经济发展及稳定社会的立场出发,采取温和的手段从聚集大量社会财富的资源拥有者那里借其部分,而后通过兴办工程等途径,让贫困的资源缺乏者参与劳动得到一部分社会财富,甚至直接将社会财富发放给贫困的资源缺乏者。

这样就能够逐步修补被扭断的消费链条,消除经济危机。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总债务人,将社会财富在社会所有成员之间作合乎经济发展的分布,使整个社会形成确实有效的需求,理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这就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主张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发行国债手段等同归一途。

因此,在罗斯福实践了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结论取得了消除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显著成效后,凯恩斯经济学大放异彩,并为汉森、萨谬尔森等人踩在凯恩斯肩膀上极尽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发展能事找到了根据。

然而,萨缪尔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政策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导致滞胀的必然性为凯恩斯经济学的黯然失色准备了墓碑;也为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重新接受诘难提供了场合。

供给学派政策主张及其对凯恩斯主义批评的评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滞胀”、“凯恩斯失灵”成了一切对凯恩斯经济学不满意者进行抨击的通用名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也知道,正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建立的根基存在非科学性并导致后续的经济学政策主张的谬误开始终结凯恩斯经济学理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能单单从总需求出发而要建立在有效需求基础上的。

从总需求概念推进到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人类社会经济学者对社会经济规律认识的一大进步。

然而,这些经济学理论最终并没有完全把握住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比如,正如上文对有效需求理论基础分析所述的那样,对应有效需求理论,人类社会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有效供给理论。

因此为“有效供给-有效需求理论”的产生或发展提供了机会。

到了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滞胀现象后,似乎老名字新面孔的供给学派就应运而生了。

供给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有马丁·费尔德斯坦,罗伯特·蒙德尔(1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拉弗等。

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有:

(1)反对凯恩斯定律,肯定萨伊定律。

供给学派认为,60年代的滞胀问题是由于战后美国历届政府根据凯恩斯定律制定的经济政策。

它把萨伊定律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让市场机制尽量发挥调节作用,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生活。

(2)主张减税,供给学派强调经济中的供给方面,并且认为,在决定供给的各因素中,税收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

低税率会鼓励人们劳动和投资,从而有利于供给的增加。

而高税率会抑制人们劳动和投资,从而不利于供给的增加,并且过高的税率还会导致税收额的减少。

税收额和税率的关系可用拉弗曲线表示。

图中,横轴t为税率,纵轴T为税收额,曲线OAB为拉弗曲线,它表明,从零点开始,税收额随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当税率达到t*时,税收额达到最高额At*。

超过t*后,税率的增加会使税收额减少。

当税率达到B即100%时,税收额为零,因为这时人们的全部收入都要用于纳税,没有人愿意工作,当然也就无税可收。

拉弗曲线说明,第一,税收和税率并不是同方向变动;第二,存在着可以使税收达到最大的最优税率t*。

第三,超过最优税率点t*,提高税率会减少税收,即税率禁区。

A

0t*Bt

拉弗曲线100%

(3)主张削减社会福利支出。

削减政府开支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府的一切支出都具有排挤私人生产性支出的性质,而且政府用钱不会比人们用自己的钱更有效率。

供给学派要削减的主要是社会福利支出。

因为庞大的社会福利制度削弱了人们工作和储蓄的积极性,扼杀了竞争性和个人独创性,使人们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和懒散的精神状态,从而阻碍了生产的发展。

国防开支由于其支出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因而国防开支是应该得到保障的。

(4)主张减少限制性的规章条例。

供给学派认为,过多的规章条例首先是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产品生产的成本和大量的非生产性开支。

其次是束缚了企业的手脚,扼杀了企业家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从而造成生产率增长的停滞。

供给学派相信,政府管制越少,私人的经济运行就越有效率。

他们敦促政府要撤消限制价格、最低工资法令,放宽关于环境污染等规定的标准,让企业尽量自由地经营,让企业家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供给学派最主要的主张就是偏重生产及生产量,即供给方面,希望社会财富迅猛增长。

这些政策主张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核心。

很显然,人类的文明首先就是物质的文明。

物质文明的程度就体现在增进的社会财富的先进程度。

因此这个学派就有了合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成份。

这个学派对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批判也是正确的。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对于政府的职能,干预经济理念与对社会财富分布进行科学管理的理念,是必须明确区分的。

所谓干预经济,就是政府依靠税收建立经济发展实体,与其它经济实体开展竞争并谋取利润的经济活动,结果在政府官僚部门形成一个日益膨胀的利益集团;而对社会财富进行科学管理,是政府作为中间独立的一极将社会财富面对全体社会成员作合乎经济规律的分布管理,初步目标是不要出现两极分化的社会财富分布格局。

在进行这个管理过程中所兴办的经济实体是不以盈利而以理顺经济发展链条为目的的,因此政府官僚部门因不直接涉及经济利益的增值而不会形成利益集团。

如果明确了政府职能的这两种理念,就能明白凯恩斯建立的有效需求理论的政策主张与罗斯福实际实施的政策,归根结底是在对社会财富的分布进行科学管理,而非要求政府干预经济。

凯恩斯主义者即新古典综合派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无疑是有害于经济增长的,故供给学派对新古典综合学派进行批判就更为增加了科学的内容。

实际上,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货币主义学派与预期学派为什么能成为显性学派,原因也在此。

至于政府干预经济是怎样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及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奖的布坎南、弗里德曼、卢卡斯诸人都有过全面深刻的阐述与分析――自然也包括供给学派的各位豪杰。

但在本文中不作更多的论述,而仅以滞胀的历史记录来点明国家干预经济的罪恶;并且将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祸首归之为曾经让政府扬眉吐气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以警示政府干预经济的悲剧结局。

但供给学派以萨伊定理作为其理论基础,并没有有效供给概念的贡献。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总供给作为生产总量的含义,是肯定存在无效部分的。

社会个体差异性下的私人劳动,必然有一部分不能成为社会劳动而存在。

这种私人劳动不能社会化乃是经济社会现实。

由于不能社会化私人劳动造成的无效供给的存在是对资源的破坏与劳动的浪费,是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力,因此非得在经济学理论中加以强调的。

因为至少来说,资源使用及劳动运用的最优化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故作为对供给方向的研究,应该落实到有效供给的层面上。

这才真正触及了经济学的科学内核。

如果单纯地以供给作为研究层面,无视无效供给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是难以让经济学起到足够充分的科学指导作用的。

因此,供给学派缺乏在有效供给定义的构建上有新创意义,是其不足。

但作为美国经济学家,看到美国人民对待科学的热烈与着迷,大量产品因有效供给而世界散播,不能突出有效供给的定义是有其原因的。

但对于诸如中国这样的国家,将生产量的增加建立在资源的大量耗竭、劳动的大量浪费、假冒伪劣产品四处横行基础上的粗放式经济模式,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经济学定义划分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看,这样的划分也是极为正确的。

其次,供给学派的理论没有继续强调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在注重政府对社会财富分布进行科学管理功能的重要性,甚至反对诸如最低工资法这样有效的防范社会贫富分化的法律,因此缺乏经济学科学的完整性,总有不完美之处。

对于这一点,仅是将供给学派作为一种完整理论的要求而论的。

在美国经济社会的现实发展过程中,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管理自从罗斯福新政后是一直进行的。

比如最低工资法,失业救济,劳资双方谈判,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等许多福利政策的实施。

这也是凯恩斯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

故而,尽管供给学派并没有在有效需求理论及政策方面作更加肯定或完善的表述,但美国的实际经济运作也没有停止采用对社会财富分布进行科学管理的有效措施。

但由于供给学派的形成与兴起,(也包括货币主义学派、预期学派等),克服了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歧误,却最终使几大学派理论――自然包括有效需求理论和供给学派理论――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精华沉淀下来共同作用于美国经济的发展,从而为美国进入黄金新经济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也启示我们,如果能悉心于这几大学派的理论精华研究,也应该能基本上掌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从而为全人类确实进入新经济时代撰写经济学理论的完善篇章。

经济学完整思维的基础分析

通过上面对现有的总供给、总需求概念、有效需求理论、供给学派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些概念、理念及理论的局限性及非科学性。

而其它现存的学派基本上没有对供给与需求作全方位研究的,而仅是在供给或需求一方的某个领域中作些精细的研究,比如货币主义学派、预期学派、产权理论研究、博弈论、期权期货定价理论等等。

从人类实际经济社会考察,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供给与需求的对立统一基础上的。

不能单一地以供给为重心,也不能单一地以需求为重心,而必然地将两者统一起来进行科学分析,才能正确地得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