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著名庄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欧洲著名庄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洲著名庄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庄园是俄罗斯式的豪华,几个不同的宫里,雕塑、建筑或是绘画,都是各有各的风格。
南面的前宫,建于1769-1775年,是典型的早期古典主义风格之作。
前宫主要用来接待宾客,举行舞会和戏剧演出。
据说,叶卡捷林娜大帝还曾在这里观看过戏剧。
前宫的侧边,相邻的是同样巴洛克式的钟楼和教堂,建造时间却要比前宫早上几十年。
这里同时还收藏了许多意大利大师们的绘画、雕塑和陶器艺术品。
西侧的则是1870年的瑞士小屋和1751年的荷兰小楼。
在这东西南北建筑群的中央,则是莫斯科惟一保存着的18世纪法式园林杰作的庄园。
英国丘吉尔庄园
丘吉尔庄园建于1705年,由英国议会拨款修建,当时安妮女王赐予马尔伯罗一世公爵约翰·
丘吉尔(他是温斯顿·
丘吉尔的祖先),以表彰他在1704年8月击败法军的赫赫战绩。
而这时距离前首相温斯顿·
丘吉尔的诞辰之日还有169年。
以布兰姆宫为轴心的庞大宫殿式建筑群是丘吉尔庄园的中心。
在这个藏着大量珍贵油画、雕塑的富丽堂皇的宫殿之外,是草场、湖泊和典型的英国庄园,尽管庄园后期加入了很多人工的景色,却仍然是一派优雅的英国下午茶风格。
英国布雷契莱庄园
布雷契莱庄园的另一个名字叫做“政府密码学校”,当然这个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名称要来得秘密得多。
这个深藏在茂密树丛中的庄园曾经充当了二战中的简易战地医院,最多的时候曾经有一万多人拥挤在这个庄园里,而庄园里那座古色古香的主楼则一直是二战中英国最重要的情报破译中心。
几十年来,布雷契莱庄园都被它的神秘色彩所笼罩,而它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和周围幽静的英国田园风景却一直被外界所忽视。
虚构的英国庄园群落英国最经典的作家都花心思去写庄园的小说了,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庄园》,《简·
爱》中勃郎特的桑菲尔德庄园,还有去年奥斯卡中朱利安·
费洛斯的《高斯福德庄园》。
乡村是英国人生活的地方,而庄园就是英国故事发生的地方,庄园里既可以有名利场里的明争暗斗,又能有英国乡绅的简单爱情故事,甚至是代替人类发言的《动物庄园》。
法国波尔多庄园
波尔多是法国的港口城市,是法国酒庄数目最多的地区,也是全世界红葡萄酒产地最常见的发源地,就凭这些“最”,波尔多就不可能被法国专业酿酒庄园所遗忘。
波尔多是法国西南部亚奎丹区的首都,一边是吉洪特河,一边就是葡萄酒的纷香产地,这里的庄园已经成为了天然的产业,一是酿酒业,二是旅游业。
波尔多酒区的两大产区分别是梅铎和圣特米侬,前者有诸如拉斐酒庄这样世界知名的庄园,而后者所出产的葡萄酒被世界尊称为“酒圣”。
1855年的时候,波尔多总商会按等级在区域酒庄中评出了5家一级酒庄,奥比安酒庄、拉斐酒庄、拉图酒庄、玛歌酒庄和茂同酒庄,当时拉斐酒庄排名第一。
已经有数百年历史的拉斐酒庄,位于波尔多酒区的梅多克分产区,面积达到了100公顷,在列级酒庄中是最大的。
德国人的下水道建设和规划理念
西南、江南、华南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
东北多阵性降雨;
西北东部有小到中雨。
全国大面积的降水不仅考验了高考学生们,也考研了各个城市的下水道。
中国最不畏惧暴雨的不是首都北京,也不是国际大都市上海,而是青岛。
传说:
青岛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
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
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又传说:
德国人来青岛旅游突发肾衰竭,医院找不到肾脏不知所措,这时侯有人说这不是德占时期的医院么,可以问问德国人,结果一个电话打过去,德国人说根据德国的医院标准,肯定有准备,结果在德国人的指引下找到了用油纸包好的肾,历时八十多年没坏,德国旅客换上以后转危为安,大家纷纷叹服德国人的严谨。
所以小虾米非常确切的说:
那只是个传说。
当年德国人建的排污管道是水泥的,为了防腐蚀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根本不需要什么所谓的零件。
前些年青岛城市施工,在老城区挖出的一段德制下水陶管,蛋形,是砸不破的。
这段水泥管材如今安然矗立在青岛市博物馆中,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截面呈上宽下窄的鹅蛋形,能保证排水通畅、无法积存。
还有人说青岛的下水道里可以开汽车。
青岛下水道出口为拱形,又宽又高,开一辆轿车是没有问题的,但20米过后,下水道会有分出口,都没有主出口那么宽、那么高,根本容不下一辆车,下水道可以开车的说法,对整个德建下水道而言并不成立。
在青岛人看来,青岛德国下水道其实只是“简单的问题被神化”。
正如作家李明所说,非常基础性的工作,“关键是要看本着什么样的态度去做”。
德国占领青岛只有17年,留下的设施和理念,令一座城市在此后百多年间运转自如的同时,也让青岛人对城市建设有了挑剔苛刻的眼光。
青岛的排水管线为2379公里,而排水系统绝大多数是1949之后建造的,其中德国下水道所占比例已经只剩1/30,但仍能令老城区的几十万居民受益。
遇到连续降雨20小时以上的情况,一般道路只用10分钟左右就将雨水排净,重要低洼地段的积水点,半个小时左右也把水排干了。
这都得益于德国人规划的百年青岛,在排水系统上,德国人的严谨作风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成本计算、工程设计、项目施工,到相关设备,一百年前就有了严密、详细的标准,真正做到了标准化、一体化。
1897年11月14日,720名德国士兵强行登陆中国胶州湾,占领了青岛——那时是一个只有2万人的胶澳渔村。
此时的胶澳,与老中国大多数破败简陋的小城镇一样:
长年累月的磨损已使石板变得凹凸不平,一到雨季,一个个小坑就会激起水来;
排水的沟渠因失修而堵塞,从它的开口处涌出黑泥,腐臭难闻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
德国政府并不否认他们占领的胶州湾地区是荒漠贫瘠的土地,但他们坚持其“前途是有希望的”。
完全失去昔日辉煌后又晚至1871年才统一,强烈的民族意识支配下的德意志复兴,此时正是德国思想界无可替代的情绪——民族狂热、英雄崇拜、建功立业……
在特有的“浪漫主义的普世思想”支配下,德国政府希望把这处他们属意已久的远东军港,建设成“接待南部欧洲病人的疗养地”“海外殖民地样板城市”,借此显示自己能够与英法竞争的强大实力。
一批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建筑设计师,带着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城建理念来到了胶澳,按照100年的高标准开始设计、营建青岛城。
德国汉堡是欧洲大陆第一个拥有现代意义排水系统的城市,该系统每周利用潮水清理主要下水道。
这种排水设计理念很快就作为样板,被欧美其他城市效仿。
而德国首都柏林晚至1874年才开始着手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占领青岛仅仅3年后,德国人也将其最新的排水系统设计理念带了过来,而此时柏林的城市排水系统尚在建造中,到1900年才最终全部完成。
从1898年10月起,工程师Megens雇佣了著名的建筑师BernickHermann以及数百名中国工人,充分利用青岛东高西低三面环海的地理条件,依地面倾斜的坡度,铺设了南部老城区沿海一线的明沟和暗渠,西到铁路,北到保定路、德县路、关海山、信号山、太平山,东到太平角六路,一次性铺了3500米。
铺设下水管道所用的水泥、钢筋均来自德国,而铺设的下水管道尺寸之大,甚至连德国人都称之为“怪物”。
而后,德国人又在沿海栈桥两侧挖了直径2米的雨水排泄口,其中一个,正是百多年后本刊记者探访过的。
为了防止海水涨潮倒灌,德国人再次利用了地势坡差,令出口高于水平面。
这批青岛地下管线中,尤其令城建专家们惊叹的,是雨污分流系统。
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最初的青岛,没有地上水管,更没有下水道。
进入雨季后,污水混着雨水渗入水井,污染了饮用水源,导致肠炎和伤寒在水土不服的德国人中流行,连总督叶世克也于1901年初死在了这场时疫中。
从叶世克的继任者、另一位海军大校罗尔曼上任开始,德国人立即决定与供水系统同步建设排水系统:
“通过中央输水管道提供保证安全的优质饮水,扩建下水道网,以及清运中国人的垃圾等,都是面临的紧迫任务。
”
此前,德国青岛当局在1899-1900年度报告中提到:
目前完工的下水道仅供疏导雨水之用,而粪尿等还要靠粪桶清除。
“华人清理者没有完成好他们承担下来的工作……若要置于更严格的要求之下,他们索性就不干了。
德国人暂时安排的清运方法,是用马桶倒入铁罐再拉走。
一段时间后,德国人又觉得桶运有碍卫生,于是开始设置污水管道,这是他们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雨污分流的概念,然而这只限于欧人区。
此后,在《胶澳发展备忘录》中的每份年度报告里,德国殖民当局都将地下管线建设作为重点项目陈述总结。
青岛城市地下管线建设过程,显示了德国人特有的耐心。
从论证到完工,雨污分流工程持续了5年之久,此间,德国胶澳总督已经换过两任,但这并不影响既定的青岛城建规划。
1905年,青岛雨污分流下水道投入使用。
这一年“铺设了670米的水泥下水道,2296米的蛋形型材管水泥管道,1144米的陶管管道,将116座楼和院落接入了下水。
”鹅蛋形的管道下面较窄的部分被贴上了光滑的瓷片,除了能实现水流快速通过之外,它还可以防腐蚀。
此外,在雨水管道中,还有一种被称为“雨水斗”的机关。
这种雨水斗的横截面呈“h”形,可在雨水进来后将脏物沉淀到左边的“斗”中,而质量较轻的雨水则顺着右边的管道排走。
如此一来,杂物既容易清理,也不会造成整个排水管道的堵塞。
与这个“雨水斗”所匹配的,还有一种特制的清除器,形如苍蝇拍。
该物品头部可以活动,由一根绳索连接着根部。
只要轻轻一拉,清除器的网状头部就可以自由活动,将“雨水斗”中的杂物轻易取出……类似的巧妙设计,还包括了“古力盖”的防盗机关等等。
德国占领青岛的17年间,关于青岛饮用水和地下管网的建设,一直未有中断,他们总共修了12个相互独立又彼此连接的排水系统,包括若干条地上明渠和地下管道、暗渠,至今覆盖着整个青岛西部老城区,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
铺设污水管道41.07公里;
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总长度约为80公里。
100多年后,在青岛老城区,光滑的马牙石铺成的道路旁,已被踩得斑驳的德国造带“K”字“古力盖”,也成了街头一景。
直到当代,青岛老城区有上百个百年前“古力盖”仍在使用中,并且乌黑光亮如新,极少锈蚀痕迹。
而之后新加的国产井盖,多年间已换过几批。
不仅是铸造质量的差异,德国古力盖优胜之处,还在于其充分体现在细节上:
德式的雨、污水井盖不仅有符号标明,还有大小之分,雨水井盖大,污水井盖小。
而国产市政井盖大小一样,区分不明显,一线工人常会装错。
德国人留给青岛的遗产,不仅仅是沿用百年的下水道。
比下水道或是各种精美建筑更为珍贵的遗产,则是德国人的城市建设和规划理念。
德国人的城市建设,在规划确定后便一步一步有条不紊,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17年间,青岛先后换过10任德国总督,然而,海军军人出身的历任总督,从罗申达到迈尔瓦德克,包括后期执政者,都没有赶着在各自的任期内突击完工,“都把城市建设当成百年大计”。
德国下水道可绕地球13圈
年处理94亿立方米水
今年夏天,全国诸多城市遭遇内涝,然而,100多年前德国占领青岛时留下的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样的“德国品质”让很多国人大受刺激,也引发一些思考。
不过,德国在城市排水问题上,也走过了相当长的曲折道路。
汉堡排水系统曾领跑欧洲
今天,在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市,还有公元4世纪西罗马帝国皇帝浴场的地下排水管道遗存。
罗马帝国崩溃后,中世纪德国的城市人口并不太多,基本没有排水系统,街头污水横流,垃圾成堆。
一直到中世纪后期,德国城市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瘟疫等传染病容易流行。
到了近代早期,德国虽然修了简陋的城市排水系统,也是污水和雨水一起排放,因为那个时代城市人口少,水的使用量也小,更没有污水处理系统,人们缺乏环境和健康的概念。
1739年,同属德语区的奥地利维也纳城中心区有了排水系统,是欧洲第一座拥有完善排水设施的城市。
但市郊用水卫生情况仍然糟糕。
和伦敦、巴黎一样,维也纳的下水道建设也受到了霍乱疫情的推动。
1830年,多瑙河干流出现凌汛,阻塞了市内的支流,导致市内大范围洪灾,地表水也被污染。
随之而来的霍乱疫情致使2000多人死亡,这促使维也纳随后在市区河流两边,建起了平行的专用排污管道。
要知道,伦敦到了1842年才开始建设全城的排水系统。
这样,维也纳人以拥有全欧第一个发达的下水道系统而自豪。
19世纪40年代,德国汉堡的老城区被烧毁,后来重建时,英国著名工程师林德利为汉堡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排水系统。
1842年,汉堡开始修建遍布全城的排水系统。
该系统还包含一个冲水系统,每周利用潮水清理主要的下水道。
这种排水设计理念很快就作为样板,被欧洲和美国的其他城市效仿。
汉堡的这个系统是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因此具有里程碑意义。
1867年,在经历霍乱的侵袭后,法兰克福市也兴建了排水系统。
随后,杜塞尔多夫、艾森、明斯特等城市也相继效仿。
1874年之前,德国首都柏林尚没有下水道系统,从1874年开始,柏林市政当局才着手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
不过,这个工程一开始是由英国私人企业一手包办的。
1894年8月,法国工程师劳内到柏林调查下水道系统和污水处理情况。
劳内于1895年9月发布了一份报告,高度赞扬了柏林的下水道系统建设。
“1894年,柏林下水道的总长度达到744公里。
随着这项工程的投入运行,柏林的人口死亡率也从0.32%下降到0.2%。
这项宏大工程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它进展神速。
方案一经采用,就不再有长时间、琐碎的讨论,体现了德国人的镇定和坚持不懈、自律的精神。
1900年,柏林的城市排水系统最终全部完成。
此后,一直到二战前,它仍在不断完善,增加了生物污水净化系统、污泥处理系统等。
德国排水道可绕地球13圈
如今,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德国全境共有515000公里长的排水管道,可以环绕地球13圈,每年可以处理94亿立方米的污水和雨水。
其中46%的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33%的为污水专用,21%的为雨水专用。
在排水系统上,德国人的严格和严谨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成本计算、工程设计、项目施工,到相关设备,都有严密、详细的标准,真正做到了标准化、一体化。
德国所有城市如今都有现代排水设施,修建的年代虽然不同,外观上也有所不同,但执行的标准是一样的,而且还有全国统一的标志,配套设施也很完善。
例如,清理雨水排水系统的全自动工程车,会定期清理系统里的污垢。
这些工程车速度快,效率高,多由奔驰、曼恩(MAN)这样的德国大厂生产,质量、技术都极为可靠。
规定路面透水标准
德国的雨水排水系统,最出色的是透水路面的设计。
德国靠近北海,北部地区经常降雨,但笔者在汉堡很少见过路面有积水。
这里面,透水路面的设计功不可没。
德国的设计者认为透水路面益处多多,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还有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比如,雨水由透水路面渗入地下,可补充地下水资源。
透水路面还保证了路面的透气性,让地面冬暖夏凉。
特别是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增大了地表面积,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既减少了扬尘,又降低了噪音。
早在1973年,德国联邦交通部就制订了《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设计指南》,所有重要路面都要设置内部排水系统,否则须追究相关人士的法律责任。
目前,德国新的《混凝土路面砖》标准中规定:
“如果制造有面层的路面砖,面层混凝土必须与基层混凝土牢固黏结,并有10%以上的孔隙,使水能够渗入地下。
汉堡市的绿化率在德国最高,这与市政当局重视环境保护有关,也与德国人狠抓技术细节密不可分。
汉堡市的人行道、自行车道、居住区的小路,都用透水材料铺就。
很多历史悠久的道路,用凿成方形的小块岩石铺成,每块岩石之间留有一定间距的缝隙,保证透水,道路两边还修有引流的沟壑。
每逢秋冬季节,阴雨连绵,路面仅仅是湿润,丝毫不担心积水问题。
高速公路是德国人的骄傲,在排水方面更是如此。
豪雨过后,艳阳高照,路面仅有的一点积水迅速蒸发,四周都是白茫茫的水汽,好像进了桑拿房,足见德国排水系统的高效。
另外,汉堡的停车场大多修成镂空路面,杂草等植物从空隙中长出,也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德国路面都尽善尽美。
记者偶尔也会发现一些地段有积水。
德国市政系统全靠税收支持,预算有限,疏于维护的情况也在所难免。
这也说明,好工程除了好的设计、好的施工,还得有好的维护。
排水沟模拟天然河道
为提高城市抗涝能力,德国近年来开始推广“洼地渗渠系统”。
这种新型雨水处理系统包括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设施,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连,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
这样,低洼的草地能短期储存下渗的雨水,渗渠则能长期储存雨水,从而减轻了排水管道的负担。
另外,德国城市的地表明沟通常模拟天然河道,设计得蜿蜒曲折,这既构造出美丽的城市景观,又增加了明沟传输的雨水量。
此外,德国城市的居民区一般采用人工湖或构造水景观,或者通过绿地、花园或人工湿地来增加雨水储蓄能力。
家庭中还设有蓄水池。
总之,德国将城市防涝、城市美化和环境改善三者融为一体,不但实用,而且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