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寒假作业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8292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寒假作业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生物寒假作业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生物寒假作业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生物寒假作业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生物寒假作业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寒假作业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二生物寒假作业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寒假作业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生物寒假作业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物质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而能量一是在流经各营养级时被生物细胞呼吸消耗;

二是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4.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

解题的关键是大气中CO2只与生产者之间是双箭头,其他成分间是单向箭头。

5.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A.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A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等特征都能影响种群密度,但只有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

现有的人口数量和密度会影响将来的人口绝对量,但不是预测未来人口数量的主要依据;

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现在的种群数量;

同样道理,现阶段男女性别比例,只能影响现阶段出生率大小,但对预测未来人口动向及死亡率情况却不起作用。

6.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

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分别是()

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食物链中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从图中可以看出,耗氧

C

由图可知,甲、乙是典型的捕食关系。

根据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规律,可推出甲先增加,则甲为藻类;

乙随着甲的增加而增加,则乙为浮游动物。

当投入专食浮游动物的丙后,如果该水池中最后只剩下一种生物,则此生物为甲藻类。

丙捕食乙,同时,与乙争夺生存空间等资源,所以丙与乙为捕食、竞争关系。

9.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自养生物,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

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还有一部分是分解者;

细菌大多数是异养生物,少部分是自养生物;

同一种生物可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成分,如眼虫既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分解者。

10.世界上有4000多种蟑螂。

蟑螂可以传播多种疾病,蟑螂粪还可使人过敏。

这种害虫很难被消灭。

研究人员已合成出雌蟑螂吸引雄蟑螂的性外激素成分,并认为可借助这种人工合成物质开发诱捕雄蟑螂的新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把这种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cm的位置,结果在1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这种激素所吸引。

研究人员还在猪圈里放置了千分之一克这种性外激素,结果一个晚上诱捕30只雄蟑螂。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蟑螂的性外激素由雌蟑螂分泌,具有挥发性

B.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

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作用

由题干可知蟑螂的性外激素由雌蟑螂分泌,具有挥发性,可以吸引雄蟑螂,属于一种信息,这对于蟑螂种族的繁殖是有利的。

但是该激素对于其他生物是没有作用的,不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11.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人为因素可能使臭氧层受到破坏,下列因素可破坏臭氧层的是()

A.SO2的排放

B.制冷剂氟氯烃(商品名氟利昂)的泄漏

C.CO2的排放

D.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层破坏。

SO2的排放可以造成酸雨,CO2排放可以造成温室效应,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可以造成CO等有毒气体的排放。

1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且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

D.如蛇要净增重1kg,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500kg

该图包括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分解者细菌构成的完整生物群落,食物链共有3条;

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

蛇为最高营养级,如蛇增重1kg有0.5kg来自螳螂,0.5kg来自黄雀,则消耗绿色植物最多为:

=500kg;

=2500kg与=250kg,共需绿色植物最多为3250kg。

13.下列有关食物链和生物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也越高

B.如果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C.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同一种动物可能占多种营养级

D.生态系统中引入的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对象是种群而不是个体,与个体数量没有直接的关系;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干旱环境只是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

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一般情况下,③增加1kg,①至少增加100kg

C.食物链中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①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一般情况下③增加1kg,至少消耗生产者应按20%传递效率计算,故①至少增加125kg;

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不可能等于③+④,因②同化量还要满足次级消费者的自身呼吸消耗。

15.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鱼类个体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种群密度越大,增长量越少,甚至会出现负增长。

16.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A.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

B.实现废物资源化,能量循环利用

C.减轻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D.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

无论是哪一种生态系统,其中的能量只能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利用。

17.为观察不同水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小生态瓶。

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的特殊性表现在()

A.因封闭而不开放B.不输入太阳能

C.缺少分解者D.不进行物质循环

小生态瓶是封闭的,而自然生态系统是开放的。

18.(2021岳阳模拟)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价值体现的是()

A.用芦苇、秸秆作原料造纸

B.将抗虫基因转入棉花体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

C.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生产化纤

D.引进蜣螂消除草原上成灾的牛羊粪便

A、B属于直接使用价值,D属于间接使用价值,C中石油产品不属于生物。

19.(2021潍坊模拟)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没有标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B.图中生物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

C.种群b数量的增长会导致种群a的增长,而种群a数量的增长又会抑制b数量的增加,这是负反馈调节机制

D.若该系统中种群c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种群d含的能量为1.3108kJ,则种群a至少约含5.5106kJ

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时,a获得的能量最少,为(6.8109-1.310810%)10%10%=5.5107kJ。

20.(2021北京东城模拟)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

株/m2)。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年份20212021202120212021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龙葵3.02.00.400A.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

B.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

C.豚草入侵,不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

从题图看出,随着时间推移,豚草种群密度增大,狗尾草种群密度降低,龙葵被淘汰,因而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降低。

由于豚草入侵,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发生了改变。

豚草的种群密度不断增大,种内斗争激烈,最终呈S型增长。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60分)

21.(12分)下图示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

(1)~(5)题。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迁入________年后开始的。

(4)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________型。

(5)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一点是________,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________点上。

(1)d

(2)b

(3)2

(4)S

(5)db

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应用。

种群增长在无限环境中呈指数增长,曲线是J而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是S型,环境中有一个最大种群容量。

种群增长速度取决于某点切线斜率的大小,斜率大,增长速度快。

由于环境容量是一定的,达到最大容量后数量已不再增加,所以在资源利用时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使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最为合适。

22.(12分)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及对秸秆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系统的优势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秸秆利用后产生的废渣可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可被________分解,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于植物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若蛇的食物有1/5来自蛙,4/5来自鼠,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水稻________kg;

农田中的生物可以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利用的方法应是________;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________(K或1/2K)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________。

(1)水稻固定太阳能的总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2)分解者H2O、CO2、无机盐

(3)45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标志重捕法K0

此图为农田生态系统对秸秆的进一步利用生态农业,其优点之一是实现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了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把有机物转化为CO2、无机盐等无机物被生产者利用,其能量沿食物链传递,其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

蛇每增加1kg,沿水稻鼠蛇,需水稻120%20%=20kg,沿水稻昆虫蛙蛇,需水稻120%20%20%=25kg,故至少消耗水稻45kg。

捕食与被捕食调整了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处于稳定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增长率为零。

23.(12分)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

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4)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途径产生CO2。

(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2)化能自养细菌(或硝化细菌等)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3)ca和b

(4)微生物的分解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生产者中除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外,还有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依赖于光合作用,将CO2合成有机物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属于暗反应阶段;

植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释放CO2,无氧呼吸释放CO2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释放CO2在线粒体内进行。

化石燃料还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产生CO2。

24.(14分)(2021苏北四市模拟)下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_______(填字母),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

(2)F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示________(填字母)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3)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

(4)根据图2中四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写出它们构成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图1是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

秸秆当作燃料使用,粪便、废水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点)等不良后果。

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的问题。

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________(填字母)产生的________催化降解。

(1)BCDEFF

(2)E

(3)数量都减少

(4)植物乙丙甲

(5)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增加CO2排放、引起环境污染、容易引起病虫害传播、农业成本高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C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图1中A表示二氧化碳,E表示生产者,F、D、B表示各级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

各生物成分构成群落。

图2中食物链是植物乙丙甲,乙相当于图1中的F。

F的粪便实际上是未被利用的植物。

白化苗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减少,消费者也会减少。

秸秆当作燃料使用,粪便、废水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造成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增加CO2排放、引起环境污染、容易引起病虫害传播、农业成本高等。

农作物秸秆的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可被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

25.(10分)(2021全国理综)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个。

(1)竞争

(2)ca

(3)降低(或快速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低

(5)400

(1)由a与b的关系图直接判断两者的关系为竞争。

(2)根据食物链acd可以判断,若d大量死亡,在一段时间内,c因缺少天敌其种群密度会增加,而由于c的增多,a因被c大量捕食而减少。

(3)图中a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a大量死亡后,输入到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所以c、d的种群密度会降低。

(4)生态系统遭到干扰而使其结构发生了变化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于热带雨林。

(5)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数M=再次捕获个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可得N50=405,所以N=400。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4年高二生物寒假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