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 苏教版 必修四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一语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 苏教版 必修四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 苏教版 必修四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
恩人\'
远望着高挂在绞刑架上的波希米亚姑娘而发出恶魔般的狞笑时,伽西莫多立即对那个伪善者下了最后的判决,亲手把克洛德从高耸入云的钟塔上推下,使他摔得粉身碎骨。
障碍疏通:
1、字音:
单音字:
唆使
笞刑
粗糙
镂刻
垂头耷脑
筋络
抽搐
蜷缩
牛虻
恫吓
黝黑
懊丧
憎恨
虫豸
崇敬
虐待
缄默
咆哮
多音字:
轮轴
压轴
菲薄
芳菲
2、字形:
聚拢
蠢笨
黯淡
犄角
惊惶
脚镣手铐
咆哮
赤裸
筋络
3、同义词:
威吓
围拢
惊慌
沉默
憎恶
怂恿
4、成语:
垂头丧气
惊慌失措
怙恶不悛
听之任之
逆来顺受
筋疲力尽
课堂探究:
1、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表现,我们能够看出雨果对人性的何种思考?
(可适当联系雨果的其他作品)
研讨思路:
雨果对人性的追求和人道的关怀贯穿他的作品始终。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雨果在不遗余力地批判黑暗的社会以及丑恶的人性的同时,同样唱出了一曲曲人性美的赞歌。
雨果不仅在揭露、批判和思考,同时他也在憧憬和希望。
应该按照出场人物分类论述,不可一概而论。
参考答案:
可结合全书深入全面地分析。
伽西莫多——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外形丑陋,但内心纯真善良。
爱斯梅拉达——美丽纯洁,天真善良,坦率开朗,多才多艺。
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副主教克洛德——人性恶的标本。
虚伪狠毒,道貌岸然,内心阴险。
观刑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的劣根性。
2、文中观刑的群众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何异同?
联系相关背景,具体国情具体分析。
鲁迅笔下的“看客”是麻木冷漠的群体形象,是缺乏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启蒙的中国社会中的特有现象。
相对来说,文中观刑的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类的劣根性,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3、课文中对人物的对比描写有哪些?
从两方面着手——人物的自身内外以及人物之间的对比。
人物自身(外表,内心)伽西莫多、克洛德。
人物之间:
伽西莫多——克洛德;
观刑群众——爱斯梅拉达
技能训练:
1、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唆使(
)粗糙(
)镂刻(
)抽搐(
)蜷缩(
)
恫吓(
)憎恨(
)虫豸(
)缄默(
)菲薄(
选出字形有错误的一组:
A黯淡
B暗淡
掎角之势
C
抽怵
D唆使
囚禁
缄默
2、课内阅读:
别的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象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
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
他起先一直默不作声,但那在施刑人的鞭打下已达到极限的忍耐力,在这些残酷的虫豸的刺激下却渐渐减弱甚至丧失,对西班牙斗牛士的打击向来不在意的阿斯杜里公牛,却被狗和枪刺激怒了。
他先是慢慢地对群众投去恫吓的眼光,但因为他是被绑着的,光是看一眼并不能赶开那些叮在他伤口上的苍蝇,于是他在绳绑中挣扎,他狂怒地扭动,把那老旧的轮盘弄得轧轧响。
这情况使嘲骂和叫喊更加厉害起来。
于是那可怜人象无法挣脱锁链的野兽一般,只好又不动弹了,他胸膛里间或迸出一声粗重的叹息,他既不羞愧也不脸红,他太远离社会生活,太接近自然状态,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羞耻。
而且在那十分丑陋的脸上,还能表现出什么羞耻呢?
但是愤怒、憎恨、失望,逐渐在那可怕的脸上增多,成了一片厚厚的阴云,逐渐蓄满了电流,变成了千万道电光,在那怪人的独眼里闪闪发亮。
当一头骡子载着一位神甫经过那里的时候,他脸上的阴云化开了一会。
他远远望见那头骡子和那个神甫,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
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象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
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象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堂•克洛德•孚罗洛。
伽西莫多的脸色又黯淡起来了。
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被人投石子。
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象人的声音倒很象动物的咆哮声:
“给水喝!
”这个声音把人们叫骂的声音都盖没了。
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
(1)人们“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难道仅仅是因为伽西莫多劫走爱思美拉达吗?
(2)在刑台上,伽西莫多“愤怒、憎恨、失望”,请简略说说他“愤怒、憎恨、失望”的原因。
(3)为什么伽西莫多“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
3、课外阅读:
犯人已在前一天傍晚从诺伏监狱移禁到了波波罗广场口的圣•玛丽亚小教堂里,就在那儿过夜,每一名犯人有两位教士作伴。
他们给关在一间有铁栅门的礼拜堂里,门前有两个轮流换班的哨兵。
教堂门口,每边都有一列双排的宪兵,从门口直排到断头台前,并在断头机周围成了一个圆圈,留出一条约莫十尺宽的通道,在断头机周围,则留下一片将近一百尺的空地。
其余一切地方都被男男女女的头填满了。
许多女人把她们的小孩子扛在她们的肩头上,所以孩子们看得最清楚。
平西奥山象是一家挤满了看客的露天大戏院。
巴布诺街和立庇得街拐角上的两座教堂的阳台上也挤得满满的。
台阶上象是一股杂色斑驳的海流,向门廊下拼命的挤,墙上每一年凹进去的地方都拱着活的雕像。
伯爵说得不错,人生最动人的奇观就是死。
可是,虽然这一幕庄严的情景似乎应该令人肃静无哗,但人群里反而浮起一片很大的闹声,那是一片笑和欢呼所组成的闹声,显然在人们的眼里,这次杀人只是狂欢节的开幕典礼。
…………当弗兰兹神志清醒过来的时候,一切都不见了——断头台,刽子手,尸体,一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是人群,到处都是嘈杂而兴奋的人群。
雪多里奥山上那口只在教皇逝世和狂欢节开始时才敲响的钟,正在嗡嗡地发出一片令人欢欣鼓舞的响声。
“《基督山伯爵•狂欢节在罗马》
(1)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刑场上的喧闹场面?
(2)是什么使死亡变成了“人生最动人的奇观”?
(3)文中罗马的观众与课文里巴黎的观众在表现及心理上有何异同?
4、语言运用题:
(1)在送水一幕中,爱斯梅拉达并没有说话,请你以爱斯梅拉达的身份对伽西莫多说一句话,字数在10—20之间。
(2)请拟一条以“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字数在10—20之间)
示例(参考):
地球是我家,美丽靠大家
(3)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用语。
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句话,不同场合体现文明用语,使对方容易接受。
(6分)
示例:
(医院)医生:
“没什么,死不了!
”
改写为(医生):
“请放心,您的病没什么大碍,休息几天就好了!
①(商店)售货员:
“卖出的商品我没法给你退现金!
改写为(售货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办公室接听电话)工作人员:
“他不在!
改写为(工作人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对不起,您想退现金我个人难以解决,待我跟经理请示一下,请稍等!
②对不起,他刚离开。
有什么需要我转告的吗?
高考对接:
(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
前两句平淡写来,第三句开始做铺垫,都是一般的直抒胸臆,动人之处在最后一句。
绝句常常在最后一句着力。
参考解答: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写作素养:
1、写作素材库:
(1)作者原序
数年前,本书作者参观——
毋宁说是搜索——
圣母院时,
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个手刻的字:
’A
N’ARKH(它代表了天数-命运之神“Destiny”)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
凹陷在石头里面,观其字形和笔势,呈现峨特字体的特征,仿
佛是为了显示这些字母系出自中世纪某个人的手迹,这些难
以描状的符号,尤其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的意义,深深震撼
了作者的心灵。
作者左思右想,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恶的烙印,
或者说这灾难的烙印留在这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
不肯离开这尘世。
自从作者参观以后,那面墙壁经过了粉刷和刮磨
(不知
二者当中是哪一种造成的),字迹也就泯灭了。
近两百年来,
一座座巧夺天工的中世纪教堂,就是这样被糟蹋的,里里外
外,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破坏。
教士随便涂刷,建筑师任意
刮擦,然后民众突如其来,把整座教堂夷为平地。
这样,除了本书作者在此略表缅怀之外,那刻在圣母院
阴暗钟楼上的神秘字迹,如今已荡然无存了,其催人泪下所
概括的那不为人知的命运,也烟消云散了。
在这墙上写下这
个字的人,几个世纪前便从人间消失了,这个字也从教堂墙
壁上消失了,也许亦即将从地面上消失了。
本书正是根据这个字写成的。
(2)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钟楼怪人》:
根据“巴黎圣母院”改编,主角从爱丝米拉达转向伽西莫多,从宣扬真善美的主题转而发展到表现人性的挣扎反抗、渴望自由并使平等与博爱的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提炼。
(3)《巴黎圣母院》以维克多•雨果——这位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者罕见的渊博,依据史实,又以艺术夸张的手法,揭露了一个阴暗,虚伪的世界。
突出了人内心矛盾、冲突、分裂、自私、冷酷;
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丑陋的嘴脸,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雨果的得意之笔,就是以鲜明的反衬和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揭露社会风气。
影片中,克洛德和卡西莫多,这一主一仆,各从一个极端,向我们呈现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受压迫人民痛苦地挣扎以及毁灭一切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善良的人偏偏形态面貌可憎,邪恶的人却道貌岸然,雨果这别具匠心地刻画,不仅仅使人深感扣人心弦,同时其主题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升华。
卡西莫多是不幸的化身,这个又驼,又聋,又瞎,又跛的畸形人,却发自内心地呐喊“圣殿避难”,说明他即使身在一个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下,内心却不失善良,纯真。
然而,他不能置身于社会,甚至为人们所唾弃,欺负,攻击,不禁使我们抛洒热泪的同时,更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世纪社会的不公。
相比之下,克洛德这虚伪小人却受到人们的虔诚和仰慕。
他代表着中世纪:
黑暗笼罩着大地,寂寥无声,没有一丝阳光透过层层重叠的乌云;
没有一颗流星划破天空,带来光明;
没有一星黎明战胜黑暗,染红天边。
这就是悲剧,雨果笔下的悲剧。
黑暗的中世纪也有欢笑,一种肆虐的,刺耳的噪音传播在空气中,震动着我的耳鼓膜,使人不寒而栗。
我思索:
也许这种欢笑是中世纪每一个人的表现,是一种“专利”。
不得不佩服雨果,别出心裁地挖掘笑的细微之处,更生动地描绘了人性的伪劣,侧面烘托出整个社会的阴暗。
卡西莫多最终还是把他的主人——克洛德从钟楼上推下,也许这就是他对黑暗势力地反抗。
这正说明:
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
而此行为,也恰恰告诉我们:
面对黑暗,不能软弱,我们要拨开乌云,让阳光编洒大地;
要流星划破天空,让它带来光明;
要黎明战胜黑暗,让它染红天边。
2、写作训练营:
(1)在萨达姆执政时期,阿布格莱布监狱大门内悬挂着一块牌子,上写“可以使用致命暴力”。
但令人诧异的是,打着民主幌子、抱着推翻萨达姆政权这一目的而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美国人竟然也深得这句话的精髓,那些作为“解放者”的美军大兵在这里肆意折磨着数千名伊拉克囚徒,让这座监狱比萨达姆执政时更加臭名远扬,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
请以“人性的呼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文体不限;
②标题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2)12月2日上午8时,一名老妇人失足落入沈阳动物园刺骨的湖水中。
凄惨的求救声传出很远,越来越多的人从公园的各个角落跑了过来,公园外面的人也涌到湖边,一会儿工夫,湖边聚集了近千人,但却没有一个人肯下水救人。
当消防官兵闻讯赶到将老妇人拉出水面之后,老人喘了几口气,便停止了呼吸。
(2004年12月3日
华商晨报)
同在一片蓝天下,互相爱护扶持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如果每一个人都轻易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呢?
请以“人的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基础知识:
唆使(suo
)粗糙(cao
)镂刻(lou
)抽搐(chu
quan
dong
zeng
zhi
jian
fei
(“抽怵”应为“抽搐”)
答:
当然不仅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性。
缺乏同情、宽容和怜悯之心的群众把伽西莫多当成了一个发泄的玩具。
所有的理由都只是一个借口。
群众的冷漠、歧视和侮辱以及自身的不幸是他愤怒憎恨的根源。
在喧闹的人群里,伽西莫多找不到丝毫的爱意,他唯一的支柱、他的保护人——克洛德也舍弃了他。
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被人侮辱及被人抛弃带来的“加倍的失望”让他再也无法忍受。
恰切的修辞手法——比喻;
周到的细节刻画。
人性中隐含的对他人命运的冷漠,旁观者的残酷的快意心态。
罗马的观众更多的是作为旁观者出现的,课文里巴黎的观众同时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巴黎的场面更发人警醒。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第一册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思考与练习:
1、《再别康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试加分析。
2、简析《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
3、这首诗写离情别绪,但就全诗而言却并不哀婉沮丧,而是清新明快的,这表现了诗人的什么品质?
4、读这首诗的感受像:
(
)
A、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
B、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C、领略白居易笔下瑟琶女的弹唱。
D、静听肖邦的小夜曲。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
“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
“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
”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
”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
”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
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
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
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我不知道徐志摩是还有“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成为一种美好的凝结迪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
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有散文中屡见不鲜它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