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链线趣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7527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悬链线趣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悬链线趣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悬链线趣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悬链线趣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悬链线趣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悬链线趣谈Word文件下载.docx

《悬链线趣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悬链线趣谈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悬链线趣谈Word文件下载.docx

贝努利在解决悬链线问题时略占下风,但他随后所证明的“悬挂于两个固定点之间的同一条项链,在所有可能的形状中,以悬链线的重心最低,具有最小势能”,算是扳回了一局,俩兄弟扯平了!

之所以提到悬链线问题,有两方面考虑,其一,这是有关数学史上著名的贝努利家族内的一个趣闻,而这是一个在变分法乃至整个数学物理领域有着巨大贡献的家族,其二,有关悬链线的几个结论,可以用变分法来证明!

据说牛顿看到题目后花了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也是第一个引入变分法的,伯努利的说法是:

"

我从他的利爪认出了这头狮子"

神奇的数e出现了,就写在蜘蛛丝上面。

在薄雾的清晨,让我们观察昨夜织成的蜘蛛网,具黏性的丝,负载着小水珠的重量,弯曲成一条条的悬链线,水珠沿着曲线排成美丽的项链。

当晨曦穿透雾气,照射在蜘蛛网上,闪耀着彩虹色的亮光,就像一盘夺目的珍珠,荣耀归功于e。

──法布尔

法布尔(Fabre,1823~1915)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说:

「在昆虫的世界里,可以激发我所有的思想与灵感。

」这份「热情」(passions)推动着他研究昆虫的生活与行为,并且写出《昆虫记》之不朽名著,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昆虫诗人」或「昆虫学界的荷马(Homer)」。

他观察到的蜘蛛网项链,就是上述那段话的由来。

问题的提出

固定项链的两端,在重力场中让它自然垂下,问项链的曲线方程式是什么?

这就是著名的「悬链线问题」(thehangingchainproblem)。

在1690年由贾可比?

贝努利(JakobBernoulli, 1654~1705)公开提出来,向数学界挑战,征求答案。

在微积分初创时期,它正好可用来考验微积分的威力。

这是一段有趣而又极具启发性的历史,值得我们重温一遍,细细品味。

在大自然中,除了悬垂的项链与蜘蛛网的水珠项链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吊桥上方的悬垂钢索,以及两根电线杆之间所架设的电线,这些都是悬链线(catenary)。

由大自然引导出来的数学,让我们觉得「有土、有根」,并且沾染、散发着「就在身边的亲切感」。

大家都看过海豚跃水的表演,以及石头(或炮弹)飞过天际的现象,并且知道它们的轨迹都是拋物线(parabola),这是超乎欧氏几何的曲线。

基本上,欧氏几何只研究由直线与圆所交织出来的图形世界。

亚里斯多德的错误

然而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百科全书般的人物)亚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他却认为石头飞过天空的轨道应如图六所示,因为根据他的「有机目的观」的物理学与哲学,地面上的「自然运动」(naturalmotion)是直线,所以石头飞出去是直线,掉下来也是直线并且垂直地面。

这个错误两千年后才由伽利略(Galileo,1564~1643)加以修正,并且得到轨迹的正确方程式为二次函数y=ax2+bx+c,这不必用到微积分就可以求出来。

事实上,伽利略不懂微积分,那时微积分还未真正诞生。

伽利略的错误

伽利略比贝努利更早注意到悬链线,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也犯了错误:

他猜测悬链线为拋物线。

从外表看起来,悬链线的确很像拋物线,然而实际上并不是!

惠更斯(Huygens,1629~1695)在1646年(当时17岁),经由物理的论证,得知伽利略的猜测不对,但正确的答案这个时候他也求不出来。

这是大自然的一个深刻秘密,只有微积分可以揭开它。

两点启示

首先是,检验错误易,建立真理难,即「理未易明,善未易察」。

其次是,伟大的人物可能犯伟大的错误。

因此,我们要时时警觉到费因曼(Feynman,1918~1988)所说的「科学就是怀疑专家会有错误」,更进一步要如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之持「系统地、方法地怀疑」的态度。

科学哲学

这些启示正好就是,在现代科学哲学中,波柏(K.Popper,1902~1995)所提倡的「否证论」(Falsificationtheory)之出发点。

否证论的要旨是:

无论我们观察了多少只的白色天鹅,都没有证明「凡是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理论」,但只要出现一只黑天鹅,就否证了该理论。

换言之,我们虽然无法证明一个科学理论是对的,但是我们可以透过批判讨论(criticaldiscussions)找出理论的错误所在,逼使胡说八道现原形,甚至否证、推翻它,将科学理论不断地推陈出新。

科学的进展是,成功踏着错误前进。

在这个观点之下,科学方法就是「尝试改误」(trialanderror),从错误中学习。

特别地,前人的错误经验,对后人更具有启发性与教育价值。

可惜,这几乎都被我们的教育忽略了,而只讲授成功的典范。

微积分驯服悬链线

伽利略的错误与惠更斯的无能为力,真正的理由是缺乏微积分工具,要驯服悬链线就必须用到微积分!

我们知道,微积分经过两千年的酝酿,到了十七世纪后半叶,才由牛顿(Newton,1642~1727)与莱布尼慈(Leibniz,1646~1716)两人独立地发明。

牛顿在1660年代发明,但直到1711年才发表;

莱布尼慈在1670年代发明,在1684年就发表,比牛顿还早公诸于世。

微积分基本上是要探求曲线的切线与曲线所围成的面积这两个问题。

它们的解决都必须经过「无穷步骤」,才能得到答案,落实于取极限或无穷小的演算。

换句话说,微积分是道道地地的「无穷之学」(thescienceofinfinity),这是微积分之所以深刻、困难与迷人的理由。

牛顿与莱布尼慈的微积分,最主要的内涵是:

建立微分法的系统演算规则并且看出微分与积分的互逆性。

微分法的正向演算(即由f(x)求出f'

(x)),解决了求切线、求极值、求速度、加速度以及一切变化率的问题。

微分法的反向演算(即由f'

(x)求出f(x)),解决了两千年的求积分之难题以及运动现象的里程问题等等。

更要紧的是,面对大自然变化万千的现象,利用「物之理」与微分法,我们可以将一条未知曲线(或一个未知函数),网在一个微分方程式之中,再利用「积分法」(即反微分法),解开网子,求得未知曲线(或未知函数)。

这和我们在中学时代,利用代数方程式网住未知数x,再求解方程式的手法完全一样。

微分法是人类苦练两千余年才得到的宝剑,削金斩铁,锐利无比。

当贾可比·

贝努利在1690年提出「悬链线问题」后,隔年(1691年)莱布尼慈、惠更斯(当时他已62岁)与约翰·

贝努利(JohannBernoulli,1667~1748,贾可比·

贝努利之弟)都利用这一把利器,求得正确的答案:

y=(eax+e-ax)/(2a)

此地我们用了较后来才出现的现代数学术语与记号来表达,下面我们也要按此要领,先建立悬链线所满足的微分方程,然后再求解之。

假设链子的质料是均匀的且单位长度的重量为ρ,且s为AB之间的长度,悬链线AB之中A点的张力为H(水平张力),B点的张力为T(切线方向),而且还有AB受到的重力,于是得

Tcosθ=H而且Tsinθ=ρs

考虑B点:

dy/dx=tanθ=(Tsinθ)/(Tcosθ)=ρs/H...(*)

弧长公式:

(dS)2=(dx)2+(dy)2

对(*)微分,得到

         ___________

d2y ρds ρ√(dx)2+(dy)2ρ  __________

--- =---- =---------------   = √1+(dy/dx)2

dx2  Hdx  Hdx

令p=dy/dx化简且两边不定积分得ln(p+√1+p2)=ρx/H+C

由于当x=0时,p=dy/dx=0,将此初始条件代入得C=0。

为方便令a=ρ/H

求得dy/dx=p=(eax-e-ax)/2

最终求出y=(eax+e-ax)/(2a)此即为悬链线的方程式,这里的a与链子的质料有关

它是一个超越函数(transcendentalfunction),而拋物线y=ax2+bx+c只是一个代数函数(algebraicfunction),两者的难易度、深浅度相差非常大。

今日我们定义函数coshx=(ex+e-x)/2

sinhx=(ex-e-x)/2分别称为双曲余弦函数与双曲正弦函数。

因此,(9)式可以改写成

y=1/acosh(ax)(10)

数学发现的狂喜

微积分发明后,在欧陆瑞士的贝努利家族,因为勤于跟德国的莱布尼慈通信,所以是第一批学会微积分的人。

利用微积分工具,约翰解决了悬链线问题,反倒是提问题的哥哥贾可比没有解出来。

为此,约翰尝到发现的狂喜,即使是经过27年后,胜利的甜蜜滋味仍旧跃然纸上。

事情是这样的:

因为约翰一直对外宣称是他而不是贾可比求得答案,有一位同事提出质疑,所以约翰写信说明这件事。

他在1718年(此时贾可比已过世十三年)写道:

你说我的哥哥贾可比提出(悬链线)问题,这是对的,但这并不意谓着他也求得答案,不是吗?

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算出答案。

当他在我的建议下,提出这个问题时(我是第一个想到此问题的人),我们两人都不会求解。

对于求解不出这件事,我们同感苦恼、绝望。

直到莱布尼慈先生在1690年经由《莱比锡》(Leipzig)杂志p.360,透露消息说,他已求得答案,但暂时不公布,预留时间给其它分析学家,也有发现的机会。

这鼓舞了我们兄弟两人,重新思考这个难题。

我哥哥的努力并没有成功,而我比较幸运,因为我找到了求解此问题的技巧(这样说并不是「老王卖瓜」,我何必隐藏或歪曲真相呢?

)…第二天早晨,我的内心充满着狂喜,急忙去找哥哥,发现他仍然在跟他的「戈登结」(Gordianknot)苦斗,没有胜利的迹象,因为他总是和伽利略犯同样的错误,把悬链线想成是拋物线。

我对他说:

停!

不要再折磨自己,不要尝试去证明悬链线就是拋物线,因为这根本是错误的。

悬链线问题的解决,有苦有乐,并且标志着新发明的微积分之伟大胜利,它比美于五年后在1696年约翰所提出著名的「最速下降线问题」(thebrachistochroneproblem),这是另一个美丽的数学发现故事(以后有机会再介绍)。

关于数学的苦乐,现代法国布尔巴基(Bourbaki)学派的数学家魏尔(A.Weil)说得更明白,他说:

每位真正的数学家都曾经历过一种清澄的狂喜,阵阵欢欣的情绪一波接着另一波,像奇迹般地产生…,这种感觉可能延续几小时,甚至几天。

一经体验过这种飞扬的纯喜,你就会热切期待再次得到,但这无法随心所欲,除非也许是你必须透过顽强的、辛苦的工作。

大自然按最小原理行事

贝努利兄弟对悬链线的求解,贾可比略居下风。

然而,在1691年贾可比证明了:

悬挂于两个固定点之间的同一条项链,在所有可能的形状中,要以悬链线的重心最低,并且因而具有最小位能。

这件事使得贾可比扳回一局,两兄弟扯平了。

这个发现深具意义,因为它首度启示我们一个深刻的观点:

在某种神秘运作下,大自然的实际结构是按着最小位能的原理来布局。

贾可比的证法已经查不到,不过,我们现在可以利用变分法(calculusofvariation)加以证明。

如图九,考虑通过A、B两点的各种等长曲线。

令曲线y=f(x)的长度为L,重心坐标为(x,y),则

y=(a)=α,y(b)=β(21)来确定。

(20)式为悬链线。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

在所有可能的曲线中,悬链线的重心最低。

悬链线还具有另一个美妙的性质,即它的旋转体之表面积最小,这也可以利用变分法加以证明。

详言之,在坐标平面上,通过两点(x1,y1)与(x2,y2)的所有可能曲线,绕x轴旋转得到旋转体,那么以悬链线所产生的旋转体,其表面积为最小。

双曲函数与圆函数的类推

双曲函数(hyperbolicfunctions)最早出现于悬链线的研究之中,例如我们已看过双曲余弦函数

y=coshx=(ex+e-x)/2

为什么要取名「双曲」呢?

它跟双曲线有关系吗?

答案是肯定的。

最早注意到双曲函数及其跟圆函数(即三角函数)的类推关系的人是意大利数学家芮卡蒂(V.Riccati,1707~1775),他在1757年引入记号

coshx=(ex+e-x)/2

sinhx=(ex-e-x)/2这两个函数的图形如图十一。

任何定义在以原点为中心的函数y=f(x)都可以表成偶函数与奇函数之和:

f(x)=1/2[f(x)+f(-x)]+1/2[f(x)-f(-x)]

特别地,指数函数y=ex可以表成双曲正弦函数与双曲余弦函数之和:

ex=1/2(ex+e-x)+1/2(ex-e-x)=coshx+sinhx

芮卡蒂进一步发现cosh2x-sinh2x=1,这类似于三角恒等式cos2x+sin2x=1。

后者与圆x2+y2=1有关,而前者与双曲线x2-y2=1有关。

两者之间的详细类推情形,由德国数学家蓝柏特(Lambert,1728~1777)作了全面的研究,并且在1770年发表。

首先我们看圆与三角函数的关系,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内容。

在图十二中,我们有下列关系式,这是三角函数,又叫做圆函数(circularfunctions)的理由。

PM=sinθ,OM=cosθ

AB=tanθ,PC=cotθ

OB=secθ,OC=cscθ

在图十二中,θ代表角度,但是这无法类推到双曲线的情形,因为在图十三中,显然θ不代表∠POA,而是代表阴影领域面积之两倍:

=(CoshθSinhθ)/2-θ/2

所以阴影领域的面积=θ/2(22)

另一方面,在图十四中,显然θ/2代表扇形领域的面积。

因此,将θ解释成面积才能抓到圆函数与双曲函数的共通本质。

这是在1757年由芮卡蒂所证明的结果。

进一步,其它四个含曲函数仿三角函数的办法定义如下:

tanhx=sinhx/coshx=(ex-e-x)/(ex+e-x)

cothx=coshx/sinhx=(ex+e-x)/(ex-e-x)

sechx=1/coshx=2/(ex+e-x)

cschx=1/sinhx=2/(ex-e-x)

它们分别称为双曲正切函数、双曲余切函数、双曲正割函数与双曲余割函数。

每一个三角函数的恒等式、微分公式与积分公式,都可类推到双曲函数,不过,可能会有正负号上的微小差异。

另外,我们也可仿照反三角函数,谈论反双曲函数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行类推关系。

我们要强调,请注意在类推过程中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以求达到「知所异同,方窥全貌」。

下面列出一些对照公式:

(i)毕氏关系式

cos2x+sin2x=1,cosh2x-sinh2x=1

(ii)奇偶关系

cos(-x)=cosx,cosh(-x)=coshx,sin(-x)=-sinx,,sinh(-x)=-sinhx

(iii)和角公式

cos(x+y)=cosxcosy-sinxsiny,cosh(x+y)=coshxcoshy+sinhxsinhy,sin(x+y)=sinxcosy+cosxsiny,sinh(x+y)=sinhxcoshy+coshxsinhy

(iv)积分公式

Dcosx=-sinx,Dcoshx=sinhx,Dsinx=cosx,Dsinhx=coshx

(v)积分公式

(vi)周期性*

cos(x+2π)=cosx,sin(x+2π)=sinx

*双曲函数没有实值周期

既然圆函数与双曲函数具有这么多的平行类推关系,它们的重要性与地位似应相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最主要的理由是,圆为封闭曲线,周而复始,导致圆函数为周期函数,适合于研究周期现象,发展出傅立叶(Fourier)分析。

相对地,双曲函数就缺乏这种特性。

不过,从悬链线、反演几何(Inversivegeometry)、非欧几何(双曲几何),到广义相对论,都有双曲函数的应用踪迹。

结语

本文由法布尔对蜘蛛网水珠项链的赞美切入,引出悬链线问题的探寻。

从伽利略的错误,直到微积分出现后,莱布尼慈、惠更斯、贝努利兄弟才真正把问题解决。

接着,芮卡蒂与蓝柏特以悬链线作为一个胚芽,并且平行类推于圆函数,进一步展开双曲函数的研究。

图十五是位于美国圣路易的拱形大门(theGatewayArch),它是按悬链线来设计的,在1965年建造完成。

它的方程式如下:

y=693.8597-68.7672cosh(0.0100333x)

-299.2239≦x≦299.2239

其中x,y的单位为呎。

这是结合数学、艺术与工程技术,三合一的作品,横跨密西西比河的两岸。

我们顺便也可以利用悬链线的拱门图形来表达微积分最基本的架构:

一个概念、两个定义与一个定理。

地基是极限概念;

拱门的两个脚是两个定义,即微分与积分;

最高点会合处是一个定理,即微积分根本定理,包括微分与积分的互逆性以及Newton-Leibniz公式。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经过大约两千年的发展,到了十七世纪,在西欧才结合古希腊的「逻辑演绎」与文艺复兴的「实证精神」,完成伟大的「科学革命」,最主要的成果是微积分、牛顿力学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创立。

接着是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theEnlightenment),导致民智大开,各支学问蓬勃发展,产生政治革命(1776年美国独立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及十八至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逐步开展出现代的人类文明。

在这个过程中,无可置疑地,微积分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看似寻常,最奇绝;

成如容易,却艰辛。

蔡聪明任教于台湾大学数学系

参考资料

1.法布尔,《昆虫记》共八册,奥本大三郎改编,台北东方出版社,1993。

2.Maor,E.,ethestoryofaNumber,PrincetonUniversitypress,NewJersey,1994.

3.Marks,J.,ScienceandtheMakingoftheModernWorld,Heinemann,London,1983.

4.Simmons,G.F.,CalculuswithAnalyticGeometry,McGraw-Hill,1996.

5.Simmons,G.F.,CalculusGems,BriefLivesandMemorableMathematics,McGraw-Hill,1992.

6.Simmons,G.F.,DifferentialEquationswithApplicationsandHistoricalNotes,2ndEd.,McGraw-Hill,1991.

7.Boyer,C.B.,AHistoryofMathematics,RevisedbyU.C.Merzbach,JohnWiley&Sons,Inc.,19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