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6588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docx

《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docx

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

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2.判断3.单项选择4.简答题5.论述题

一、发展经济学的定义及性质

(一)定义:

研究对象: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研究方法:

在借鉴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依据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来进行特殊研究。

研究目标:

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外延(性质):

多学科交叉型学科

总结:

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的一门所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容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也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学。

(二)性质:

发展经济学从大一统的宏大经济理论式中走出,分化出若干个专业化的关于发展问题的子分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跨经济分析与非经济分析的边缘性的综合学科。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及历史差距

(一)现实差距:

1、收入水平、生产力水平、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不同,而且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结构

2、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大、素质低、结构不合理

3、人口聚集效应发展中国家普遍为负

(二)历史差距1.资源禀赋差距——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2.相对的人均收入和GDP水平3.气候差异4.人口规模,分布,增长5.国家移民的历史作用6.国际贸易引擎作用的限制7.基础科学研究及发展能力弱8政治和社会制度稳定性和灵活性9国经济效率

三、50、60年代和70、8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及理论特征(了解)

(一)1、50、6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阿瑟~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R.纳斯克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W.W.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以及以R.普雷维什为代表的拉美结构主义发展理论

2、理论特征:

(1)反对单一的新古典主义传统,倡导双元经济并存,即经济学至少可以划分为发达国家经济学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学

(2)注重结构主义分析,主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

(3)强调向发展战略,主采取进口替代工业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4)试图建立对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适用的宏大发展理论体系

(二)1、70、8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美国的T.舒尔茨、G.哈伯勒、A.C.哈伯格、G.M.迈耶、缅甸的明特

2、理论特征:

(1)主保护个人利益,强调私有化的重要性

(2)反对国家的干预,主自由竞争、自由放任

(3)主经济自由化,包括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

(三)1、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

培刚、科斯

2、理论特征:

(1)把发展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兼顾中小型发展中国家是的研究。

(2)从社会经济的历史角度探索根源

(3)从发展中国家的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

(4)注意研究计划于市场两者之间关系在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新发展。

四、新制度经济学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兴起和新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容

(一)兴起:

在新型发展经济学理论探索中,非经济因素的分析重新受到了重视,特别是关于制度因素的分析逐渐成为发展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

正式新古典主义框架下的发展经济学遭遇困惑之际,以R.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开始崛起并被广泛引入发展研究领域。

它既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中对制度研究的关注,又吸收和发展了现代经济理论中管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二)主要容:

新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作为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生变量,并运用新古典主要供求分析法,探讨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制度障碍,以及克服制度障碍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和思路,从而逐渐形成了发展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

五、重点掌握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尤其是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一)代表人物:

培刚

(二)理论特征和方法论

1、理论特征:

民族和民族主义

2、方法论:

(1)局部均衡(以经济相互依存为背景);

(2)不完全竞争市场;(3)总体分析;(4)动态区位理论和时期分析

(三)主要容:

1、农业贡献理论:

(1)原材料和生活品(产品贡献);

(2)买者和卖者相结合(市场贡献);(3)提供资金和劳动力(要素贡献);(4)出口外汇(外汇贡献)

2、工业化的涵动力及机制

(1)定义:

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从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革

(2)根据动力的不同把工业化划分为:

革命型和演进型

阶段性理论:

早期:

消费品工业占主导

中期:

资本品工业比重上升,消费品工业下降

成熟期:

资本品工业占主导

六、工业化、经济发展、经济起飞、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工业化:

按照涉及围的宽窄,大致分为狭义工业化和广义工业化。

狭义工业化把工业看做是农业的替代性产业,因而认为工业化就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表现为工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农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的过程。

广义的工业化认为工艺是一个广义的产业概念,既包括制造业,也包括农业和新的产业形式,因此,工业化并不一定是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实际上是整个经济的现代化。

(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

1、投入结构的变化;2、产出结构的变化;3、产品构成的变化和质量的改进;4、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分配状况的改善

(三)经济起飞:

所谓经济起飞,是指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期(20—30年)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剧烈转变,在此巨变之后,经济将步入自我持续增长的状态。

(四)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七、经济起飞的条件

(一)科学思想条件。

1、有好的丰富的思想文化遗存

2、有科学的传承机制

3、开始的思想理念

(二)社会条件

1、有好的社会信念体系

2、树立以追求物质财富为荣的社会风气,鼓励更多的人从事商业活动

(三)政治条件

1、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以利于举国上下一直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2、有一个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政治目标

3、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四)经济条件

1、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题,但工业增长必须要有农业作为基础,同时需要有完善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供使用

2、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

3、要建立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八、罗斯托的六阶段理论

1、传统社会阶段。

主要特点是没有现代的科学和技术,资源大多配置在农业,而不是在工业,存在一种僵硬的社会结构,阻碍着经济变革。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这一时期,发展的障碍正在被客服,但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缓慢

3、起飞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一些阻碍和抵制持续增长的旧势力最终被克服,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力量持续扩展,最终支配整个社会,增长已成为正常状态。

4、走向成熟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特征是吸收和使用现代技术成果的能力大大增强。

5、大众高消费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人均收入上升到远远超过基本需要。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追求闲暇和娱乐,而不是把收入增长看的最重要

九、收入的功能性分配和规模性分配

1、收入分配的概念有两种:

一是收入的功能分配,二是收入的规模分配。

收入的规模分配也称为收入的要素分配,它所涉及的是各种生产要素和其所得收入的关系,是从收入来源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要回答的问题是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份额是多少。

收入的规模分配也称为收入的个人分配或收入的家庭分配,所涉及的是个人或家庭与其所得收入总额的关系,是从收入所得者的规模与所得收入的规模关系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要回答的问题是某个或各个阶层的人口或家庭得到的收入份额是多少。

2、功能分配和规模分配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收入的功能分配决定着收入的规模分配。

3、传统经济学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收入的功能分配,即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如何在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要素之间分配,而不太关注收入的大小(规模)分配,即谁得到多少收入的问题。

4、在讨论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时,分析的重点是收入的规模分配

十、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一)基尼系数

如果用一个数字来表示不平等程度,人们通常使用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可以通过计算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除以对角线与90度所围的面积而得到。

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分配的差别越大,反之则越小。

一般情况是,分配高度不平等国家的基尼系数通常在0.5至0.7之间,收入相对较为平等的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2至0.35之间。

缺点:

第一,不能反映个别阶层的收入分配变动情况;第二,对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比重变化不敏感;第三,在国际比较重存在不可比因素,必须注意消除这些因素。

(二)收入围系数

计算公式:

R=1除以μ然后乘以(y小m减去y1)

其中u代表全社会平均收入,Ym代表全社会最高收入,Y1代表着全社会最低收入。

这个指标反映出了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之间的相对差距,但比较粗略,只反映出了全社会中最穷的人和最富的人的情况。

(三)平均绝对差

计算公式:

其中,n代表总人口,μ代表全社会平均收入,全社会共分m个收入组,y代表第j个收入组的平均收入,n(小j,j为下脚符)代表第j个收入组的人数。

这个指标表示

(四)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为社会的不平等程度提供了一种图形化的表示方法,但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难以准确确定收入差别的大小。

例如a和b之间那一条代表了更不平等

十一、重点掌握裤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

(一)库兹涅茨在1955年提出来一个假说:

在经济增长初期(贫穷阶段),收入分配有恶化趋势,而在以后的阶段(富裕阶段)将得到改善。

如果以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那么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收入分配显现出一条倒U形轨迹。

如果用横轴表示经济发展的某些指标(通常为人均产值),纵轴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则这一假说所揭示的关系呈倒U字形,因而被命名为库兹涅茨倒U字假说,又称库兹涅茨曲线。

人均GDP

1、容: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收入差距呈现出先扩后缩小的趋势

2、实践检验:

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小于发展中国家;发达程度越高的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越大;越穷的国家收入差距越小。

3、理论合理性:

与经济结构转型有关;与国家的增长战略有关;与社会利益集团结构有关基尼系数

4、例外:

亚洲四小龙国家

人均GDP

5、启示:

(1)收入差距过大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我们要充分认识其客观性;

(2)注意限制收入差距围抑制其过高增长在不影响经济发展前提下兼顾社会的公平。

6、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较为均等的收入差距更有利于发展的原因

(1)先富起来将资金未能用于本国的投资而是移出海外或奢侈消费

(2)人力资本形成

(3)市场容量影响(4)心理激励

(二)库滋涅茨假说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主要理由有:

1、与经济结构的转换有关。

2、与国家增长的战略有关

3、与社会中中影响政府决策的利益集团的结构有关

十二、较公平的收入差距为什么比较高的收入差距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1、先富裕起来的人并没有与把资金用于本国的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而是移出海外或是奢侈消费,同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企业家阶层缺失)

2、缩小差距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

3、缩小差距有利于市场围的扩大

4、社会激励作用大

十三、现代经济增长的含义及特征

(一)含义: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它给本国居民提供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商品能力的上升,这种不断上升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和所需制度意识形态相应调整的基础上

(二)特征:

1、人均产出和人口增长率都很高,且人均产出增长率更高

2、全要素生产力高且增长快

3、经济结构变革迅速

4、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迅速变革

5、国际经济扩迅速且经济增长在世界扩展进程中不平衡

十四、后发优势的概念、主要容、条件(会分析问题)

(一)概念:

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先进的管理禁言红丝线经济跳跃式、赶超式的发展

(二)主要容:

1、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优势

2、制度学习和制度模仿优势

3、结构转换优势

4、社会意识优势

(三)条件:

1、要有一个稳定的证权结构

2、要有一个稳定的制度环境和开明的政策环境

3、必须有一个正确并适时灵活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政府发挥积极地推动作用

4、必须有一个适宜的有利于增进本国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5、开放的思想文化体系和良好的学习能力

十五、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及发动性因素的概念、特征及容

(一)限制性因素:

1、概念:

就是那些长期从根本上影响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发动和经济发展引进过程路径、方向约束条件的因素。

2、特征:

长期制约或影响工业化过程的最本原的因素,他们对工业化的发动和演进具有阻碍作用,并规和决定工业化的形式、速度和方向。

(长期性、根本性、约束性、全局性)

3、容:

资源、地理环境、人口、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等,前两者是自然方面的制约因素,后面的是社会方面的限制因素

(二)发动因素

1、概念:

那些对工业化的发动起着根本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工业化的发动因素

2、特征:

长期性、根本性、突破性

3、容:

一是企业家精神及企业家才能,a.消除不确定性防风险;b.市场失灵的应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的不对称;克服X非效率状态。

;二是创新因素:

技术和制度。

十六、制度的含义及分类

(一)含义:

一系列约束人们行为的规以及相应的等级秩序结构

(二)分类:

根据来源来分:

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长期在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

1、正式制度:

由特定的机构依照一定的程序所推行的由国家强制力推行的一种制度

2、非正式制度:

人们在长期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且通过文化结构代代相传的一系列规。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是相互包容相互转换的。

十七、产权制度的含义

(一)所谓产权制度就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的制度化,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

“制度化”的含义就是使既有的产权关系明确化,依靠规则使人们承认和尊重,并合理行使产权,如果违背或侵犯它,就要受到相应的制约或制裁(XX解释)

(二)所谓产权,是指人们对某项资产所形成的所有、使用、收益和让渡全的集合。

它的对象是经济社会中的有价值的资产,它的主体是社会中的经济主体(个人、组织、国家)。

产权制度实质上包含一组产权,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资源的控制权和资源的收益权。

如果收益权与控制权相脱离,就只会有残缺产权;如果收益权与控制权被结合在一起,并落在同一个主体上,那就是一个完整的产权。

十八、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重点掌握诺斯-戴维斯模型)

诺斯-戴维斯模型:

(一)相关概念:

1、对象是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2、主体是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3、载体是制度装置(文件和组织机构)

(二)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和诱因

1、动力:

人们不断地追求自身利益增进需要

2、诱因:

外部利益或外部利润

(1)规模效应;

(2)外部效应;(3)克服对风险的厌恶;(4)制度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

(三)制度变迁的过程分析

1、制度均衡和外部冲击

(1)不存咋潜在外部利润或利益(出现了外部利益或利润)

(2)潜在利润的成本大于或等于收益(成本小于收益)

(3)制度环境改变是前提(制度环境变化)

2、过程

(1)层次:

包括个人、组织和国家

(2)过程:

一是认识和发现时滞;二是发明设计时滞;三是菜单选择时滞;四是执行时滞

(四)导致制度变迁前过程中成本、收益变化的因素

1、市场规模;2、技术;3、知识积累;4、社会公众预期的变化;5、组织费用的承担;6、国家权力

十九、发展中国家的制度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问题:

(1)基本制度的缺失;

(2)制度供给的不足;(3)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存

(二)对策:

(1)建立一套法制体系;

(2)改革政治体系;(3)加大教育投入,增加社会知识存量;(4)防止新制度演进中出现“路径依存Ⅱ”的状况

二十、政府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政府,就是关注于做哪些与能力相适应的公共活动的政府。

这就意味着:

1、有效政府不等于规模巨大的政府

2、有效政府不等于小政府

3、有效蒸发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不是作为增长的直接提供者,二十作为合作者、催化剂和促进者来体现的

二十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那些可以发挥市场功能的领域,或者是通过一些办法能够促进市场运行的地方,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干预。

同时,在那些不能依靠市场的领域,政府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政府并不一定要做到规模最小,而应该更重视通过促进市场或引导市场来发挥其作用。

二十二、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

1、对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人民的教育和健康水平对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因此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并提高这种投资的质量就成为经济发展计划的一项核心容

2、使微观经济充满竞争

政府的经济职能应重在培育和扶持竞争体制,主要包括确定一套确保竞争的规则体系,明确界定并始终保护法律和财产权利

3、促进对外开放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充分考虑蹦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应努力减少非贸易壁垒并降低关税,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4、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控制政府支出和抑制通货膨胀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

5、保护环境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汲取工业发达国家那种“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教训,在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努力保护盒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十三、寻租的含义、容、层次、解决对策

(一)含义:

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称为“寻租”

(二)容:

1、政府“无意寻租”。

政府为弥补市场的而不足而干预经济生活时产生的租金

2、政府“被动创租”。

由于受到利益集团的左右,在不健全的体制下,政府称为某些利益集团谋取私利得工具

3、政府“主动创租”。

在商场经济不发达、不成熟阶段,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的办法来增加某些行业或企业的利润,认为地创造租金,诱使寻租企业向他们进贡,作为获取这种垄断租金的条件。

(三)层次:

为了争夺现实的经济租展开的寻租行为;为了争夺权力职位展开招租;为了部门利益而争夺寻租行为。

(四)解决对策:

(1)权利和租分离----管理型政府变为服务型政府;

(2)政府公开透明(加强信息的充分对称性);(3)加强公民的监督能力和监督意识,推动NGO(非政府组织)成长;(4)增大寻租成本风险

二十四、发展计划的概念及类型

(一)概念:

所谓发展计划就是为了达到一组预定的发展目标、协调长期经济决策、影响和指导乃至控制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变量的增长水平所做的经济规划,这些基本经济变量包括收入、消费、就业、投资、储蓄、出口、进口,等等。

(二)类型

1、计划化国家计划:

指令性,微观详实,短期长期结合随时调整(企业没有自主决定权)

2、市场化国家计划:

指导性,宏观粗略,主要是长期

二十五、计划与市场的在结构比较及优劣

(一)在结构

经济体制

在结构

产权结构

决策结构

动力结构

信息结构

市场

独立,归属于各企业产权边界、利益边界清晰

分散,企业自我决策对其结果负责

武直刺激,绩效考核,收入与行为挂钩

多维

计划

统一。

国家统一,产权边界、利益边界不清晰

集中。

集中统一决策,结果责任不明

精神激励,收入与行为关系部大

纵向

(二)优劣

优点

劣点

计划

(1)事前,目标明确

(2)速度快

(1)信息部完全性

(2)利益边界不清晰(责任不明)

(3)灵活性、弹性不足

市场

(1)结构边界、利益边界清晰,责任明确

(2)效率高

(3)弹性、灵活性大

(4)信息较完全

(1)滞后性

(2)速度慢

二十六、市场成长的概念及发展中国家市场成长状况及原因

(一)概念:

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市场的发育,成熟,完善的过程

(二)成长状况:

(1)主体不成熟:

主体独立性,决策性,平等性缺失;

(2)市场空间上呈破碎状态:

市场统一性不好,围小;(3)市场体系不完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

(三)原因:

产权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明晰

二十七、哈罗德-多马模型(全面掌握)

(一)理论的提出

应该经济学家哈罗德在《动态经济学导论》一书中红,将凯恩斯的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化,简历了一个经济动态增长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在“资本扩、增长率和就业”和“扩与就业”两文中提出了同一个类型的增长模型。

因此,人们将二者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简称H——D模型)

(二)理论

1、公式g=s/v

H—D模型根据凯恩斯收入决定论的静态均衡条件,即储蓄等于投资(S=I)推导出来的,或者说是以S=I为假定条件。

其基本公式为:

表示法一

G=S/V  G是经济增长率,S是资本积累率(储蓄率或投资率),V是资本/产出比。

表示法二

ΔY/Y=s×ΔY/ΔK  其中:

Y——产出,ΔY——产出变化量,ΔY/Y——经济增长率;s——储蓄率;ΔK——资本存量K的变化量。

ΔY/ΔK——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可以增加的产出,即资本(投资)的使用效率。

  

在模型中假设:

储蓄等于投资,而投资又等于资本存量K的变化量ΔK。

可见,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

表示法三

ΔY/Y=I/Y×1/k=s/k

2、前提假设  

假设一:

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假设二:

该国对外国的资本转移(发展援助)具有足够的吸收能力;  

假设三:

资本--产出比不变;  

假设四:

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投资品;  

假设五:

社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

且两种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假设六:

技术状态既定,不存在技术进步且不考虑资本折旧。

3、推导  

哈罗德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将经济增长抽象为三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一个变量是经济增长率,用G表示;第二个变量是储蓄率,用s表示;第三个变量为资本一产出比率,用v表示。

数学表达式为:

G=s/v。

从式中可以看出:

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与该国的储蓄率成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一产出比率成反比。

另外,哈罗德将经济增长率分为实际增长率、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就是社会实际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

在一般情况下,实际增长率不能用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来计算,这是因为实际经济状况并不满足哈罗德的前提假设。

比如储蓄不等于投资或总需求与总供给不一定相等。

均衡增长率就是哈罗德提出的有保证的增长率。

它所对应的是投资者满意的储蓄率和投资者满意的资本一产出比率,因此,在实现均衡增长率的情况下,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成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况而言,产量或收入达到最大值时,社会上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

自然增长率n是在人口和技术都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社会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哈罗德认为,当实际增长率和均衡增长率发生偏差时.会导致经济短期波动。

而当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发生偏差时。

则会导致经济长期波动,而且一旦偏差发生,就有自我加强的趋势。

因此要实现实际增长率等于均衡增长率并等于自然增长率的长期均衡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称为“刃锋式”的经济增长。

4、结论  资本积累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

增长率随储蓄率增加而提高,随资本-产出比扩大而降低。

  

经济的增长路径是不稳定的。

  

5、结论的解释  

在完全就业条件下的增长稳定性取决于“人口增长率”Gn、“实际经济增长率”G和“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Gw之间的关系。

  

完全稳定增长的条件:

G=Gw=Gn   

现实中,此条件基本无法实现。

  

若G>Gw,则实际资本-产出比低于投资者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投资会进一步增加,经济继续扩,实际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高,直至达到劳动供应的极限,即直到资本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若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