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 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86410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1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 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一下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 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一下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 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一下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 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一下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 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 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一下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 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 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 5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I2→I+I

C.CaO+H2O→Ca(OH)2

D.Ba(OH)2+H2SO4→BaSO4↓+2H2O

【答案】B

【解析】吸收能量E1大于E放出的能量E2,故为吸热反应,

A.H+H→H2属键的形成,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B.I2→I+I为键的断开,是吸热反应,故B正确;

D.CaO+H2O→Ca(OH)2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C错误;

D.氢氧化钡与稀硫酸的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D错误。

4.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为锌片,b为碳棒。

下列关于此装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是正极,b是负极

B.电子从a极沿导线流向b极

C.a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D.b极有气体放出,溶液pH变大

【答案】A

【解析】A、a是负极,b是正极,故A错误;

B、电子由负极沿导线沿向正极,所以电子从a极沿导线流向b极,故B正确;

C、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C正确;

D、b极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所以b极有气体放出,溶液pH变大,故D正确;

5.一定温度下,对于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

N2(g)+3H2(g)⇌2NH3(g),n(NH3)和n(H2)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速率:

a>b

B.反应在c点处达到平衡

C.d点和e点处的n(N2):

d=e

D.t1~t2内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

【解析】A.化学反应速率与物质浓度成正比,浓度越大其反应速率越快,氢气浓度:

a>b,则反应速率a>b,故A正确;

B.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点后反应物物质的量减小、生成物物质的量增加,说明c点平衡正向移动,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

C.根据图知,d、e点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以d点和e点处的n(N2):

d=e,故C正确;

D.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其浓度变化量为0,t1~t2内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故D正确。

6.已知反应:

A(g)+B(g)⇌ 

C(g)+D(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该反应必须在高温条件下才能进行

C.升高温度时,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

D.加入催化剂会使图中的a值增大

【解析】A.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故A正确;

B.反应条件与反应中能量变化无关,反应可能常温下发生,故B错误;

C.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加快,且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C错误;

D.催化剂不影响反应的始终态,加入催化剂会使图中的a值不变,故D错误;

7.关于英文称呼中国为“CHINA”一词的来历,一种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

下列关于瓷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是“瓷器之乡”、传统瓷器属于硅酸盐产品

B.瓷器的主要成分是黏土

C.瓷器的烧制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D.因为瓷器是硅酸盐,所以难溶于水

【解析】A.瓷器的原料为黏土,黏土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则传统瓷器属于硅酸盐产品,故A正确;

B.瓷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经过高温烧结制成瓷器,故B错误

C.高温下黏土中某些金属元素的价态发生变化,瓷器的烧制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瓷器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还含有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和硅酸盐大多是难溶于水的,有的硅酸盐能溶于水,如硅酸钠,故D错误。

8.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

A.某溶液

生成无色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有CO32﹣

B.某溶液

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原溶液中有Fe2+

C.某溶液

有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SO42﹣

D.某溶液

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有NH4+

【解析】A.向某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生成无色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或是二氧化硫,说明原溶液中有CO32﹣、SO32﹣、HCO3﹣、HSO3﹣等,故A错误;

B.溶液中加入氯水和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是因为铁离子结合SCN﹣离子形成血红色溶液,但不能证明原溶液中含亚铁离子,溶原溶液中含铁离子也会出现此现象,应先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色,加入氯水变红色证明原溶液中含亚铁离子,故B错误;

C.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不能排除氯化银的干扰,检验SO42﹣,应先加入盐酸,如无现象,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故C错误;

D.氨气为碱性气体,可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故D正确;

9.2019年3月6日,北京大学张亚文、严纯华课题组在常温常压水相电催化合成氨领域获得突破。

若将水相电催化合成法原理表示为2N2(g)+6H2O(l)⇌4NH3(g)+3O2(g)。

单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该反应,下列描述中不能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3v正(N2)=2v逆(O2)

B.各组分物质的量n(N2):

n(H2O):

n(NH3):

n(O2)=2:

6:

4:

3

C.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解析】A、3v正(N2)=2v逆(O2)=2v正(O2),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平衡状态,故A错误;

B、当体系达平衡状态时,n(N2):

n(O2)之比可能为2:

3,也可能不是2:

3,与各物质的初始浓度及转化率有关,故B正确;

C、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故C错误;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说明气体的质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故D错误。

10.在下列反应中,HNO3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

A.H2S+2HNO3(浓)═S↓+2NO2↑+2H2O

B.Fe2O3+6HNO3═2Fe(NO3)3+3H2O

C.4HNO3

4NO2↑+O2↑+2H2O

D.3Cu+8HNO3═3Cu(NO3)2+2NO↑+4H2O

【解析】A.反应中硝酸只表现为氧化性,故A错误;

B.硝酸只表现为酸性,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硝酸分解,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还原性,不表现出酸性,故C错误;

D.硝酸被还原生成NO,表现为氧化性,生成硝酸铁,表现为酸性,故D正确;

1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铝片和硫酸反应制氢气,硫酸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锌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可加快反应速率

C.增大压强、升高温度和使用催化剂均一定使反应速率加快

D.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中,加多些碳酸钙可使反应速率明显如快

【解析】A.常温下浓硫酸和Al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阻止进一步反应,且生成的气体不是氢气,故A错误;

B.Zn置换出硫酸铜中的Cu,Zn、Cu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B正确;

C.增大压强增大化学反应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如果化学反应中没有气体参加反应,则压强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如稀盐酸和NaOH溶液的反应,故C错误;

D.碳酸钙是固体,碳酸钙和稀盐酸的化学反应速率快慢与碳酸钙的多少无关,故D错误;

12.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化学装置、部分反应现象如图:

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实验装置

CuSO4

稀硫酸

稀硫酸

部分实验现象

a极质量减小

b极质量增加

b极有气体产生

c极无变化

电流从a极流向d极

A.a>b>c>dB.b>c>d>aC.d>a>b>cD.a>b>d>c

【答案】C

【解析】

中发生化学腐蚀,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所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b>c;

中发生电化学腐蚀,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加,a极为负极,b极为正极,所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a>b;

中发生电化学腐蚀,电流从a极流向d极,a极为正极,d极为负极,所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d>a;

所以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d>a>b>c。

13.已知NH4CuSO3与足量的3mol•L﹣1硫酸混合微热,产生下列现象:

①有红色金属生成;

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休;

③溶液呈现蓝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中硫酸只体现酸性

B.NH4CuSO3中硫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C.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氨气

D.2molNH4CuSO3完全反应转移1mol电子

【解析】反应的发产生为:

2NH4CuSO3+4H+═Cu+Cu2++2SO2↑+2H2O+2NH4+。

A、由发产生为:

2NH4CuSO3+4H+═Cu+Cu2++2SO2↑+2H2O+2NH4+,反应只有Cu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硫酸根反应前后未变,反应中硫酸体现酸性,故A正确;

B、NH4CuSO3与硫酸混合微热,生成红色固体物、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和蓝色溶液,说明反应生成Cu、SO2和Cu2+,反应前后S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B正确;

C、因反应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不可能生成氨气,故C错误;

D、反应只有Cu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分别由+1→+2,+1→0,反应的发产生为:

2NH4CuSO3+4H+═Cu+Cu2++2SO2↑+2H2O+2NH4+,每2molNH4CuSO3参加反应则转移1mol电子,故D正确;

14.Fe和Mg与H2SO4反应的实验如下:

实验

现象

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

Fe表面产生气泡后迅速停止

Mg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Fe表面有大量气泡,Mg表面有少量气泡

关于上述实验说法不合理的是(  )

A.I中产生气体的原因是:

Fe+2H+═Fe2++H2↑

B.取出Ⅱ中的铁棒放入CuSO4溶液立即析出亮红色固体

C.Ⅲ中现象说明Mg在浓H2SO4中没被钝化

D.Ⅳ中现象说明Mg的金属性比Fe强

【解析】A.稀硫酸具有弱氧化性,与Fe反应生成氢气,发生的离子反应为Fe+2H+═Fe2++H2↑,故A正确;

B.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覆盖在Fe的表面,不能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Cu,故B错误;

C.Mg与浓硫酸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则Ⅲ中现象说明Mg在浓H2SO4中没被钝化,故C正确;

D.构成原电池,Mg为负极失去电子,Fe为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可知Mg的金属性比Fe强,故D正确。

15.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mL,平均分成两份。

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溶解铜粉19.2g(同时生成NO气体,下同)。

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与铁粉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A.原混合酸中c(HNO3)=2mol•L﹣1

B.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Fe2(SO4)3

C.ab段发生反应为:

Fe+2Fe3+═3Fe2+

D.原混合酸中c(H2SO4)=4ml•L﹣1

【解析】由图象可知,oa段发生反应为:

Fe+NO3﹣+4H+=Fe3++NO↑+2H2O,ab段发生反应为:

Fe+2Fe3+=3Fe2+,bc段发生反应为:

Fe+2H+=Fe2++H2↑。

A.oa段发生反应为:

Fe+NO3﹣+4H+=Fe3++NO↑+2H2O,硝酸全部起氧化剂作用,每份混合液中n(HNO3)=n(NO3﹣)=n(Fe)=

=0.2mol,则原混合酸中稀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mol/L,故A正确;

B.硝酸全部起氧化剂作用,没有显酸性的硝酸,铁单质全部转化为亚铁离子,所以c点溶质为FeSO4,故B错误;

Fe+2Fe3+=3Fe2+,故C正确;

D.c溶质为FeSO4,故每份中n(H2SO4)=n(FeSO4)=n(Fe)=

=0.4mol,则原混合酸中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4mol/L,故D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

包括第16题~第20题5个大题,共55分。

16.(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已知:

Na2SO3+H2SO4(浓)

Na2SO4+SO2↑+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名称是  。

(2)实验过程中,C中的现象是  ,说明SO2具有 性。

(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B中出现了明显的白色沉淀。

为探究该白色沉淀的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根据实验事实判断该白色沉淀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产生该白色沉淀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编号)。

a.BaSO3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b.BaCl2溶液中可能溶解有氧气

c.BaCl2溶液中可能混有NaOHd.由A制得的SO2气体中可能混有氧气

(4)如果将装置A中的浓H2SO4换作浓HNO3,对此实验是否有影响并明理由  。

(5)如果将装置A中的亚硫酸钠换作金属铜,则标准状况下,每产生5.6LSO2气体,转移  mol电子。

【答案】

(1)分液漏斗(1分);

(2)KMnO4溶液褪色(2分);

还原(1分);

(3)BaSO4(2分);

bd(2分);

(4)有影响,浓HNO3可将亚硫酸钠氧化为硫酸钠,而得不到SO2气体(2分);

(5)0.5(2分)。

(1)该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

(2)二者反应生成锰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而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通过该反应说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故答案为:

KMnO4溶液褪色;

还原;

(3)硫酸钡不溶于酸和水,亚硫酸钡易溶于酸,该沉淀不溶于稀盐酸,说明沉淀是硫酸钡;

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在水溶液里能被氧化剂氧化生成硫酸根离子,所以二氧化硫或氯化钡溶液中可能含有氧气将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故选bd;

(4)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但不能氧化亚硫酸钠,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亚硫酸钠氧化物硫酸钠而得不到二氧化硫,所以不能将浓硫酸换为浓硝酸;

(5)标准状况下,5.6LSO2的物质的量为

=0.25mol,反应中硫元素从+6价降为+4价,则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25mol×

(6﹣4)=0.5mol,

故答案为:

0.5。

17.(10分)(I)

(1)下列过程中不一定放出能量的是  。

A.形成化学键B.燃料燃烧C.化合反应D.炸药爆炸E.酸碱中和

(2)已知A和B是同种元素形成的两种单质,A转化为B时需吸收能量,则A和B相比,较稳定的是  (填“A”或“B”)。

(3)某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为E1,生成物的总能量为E2,且E1<E2,则该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4)已知H2和O2反应放热,且破坏1molH﹣H键、1molO=O键、1molO﹣H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Q1kJ、Q2kJ、Q3kJ.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Q1+Q2>Q3B.Q1+Q2>2Q3C.2Q1+Q2<4Q3D.2Q1+Q2<2Q3

(II)在体积为2L密闭容器中加人反应物A、B,发生如下反应:

A+2B=3C.经2min后,A的浓度从开始时的1.0mol/L降到0.8mol/L.已知反应开始时B的浓度是1.2mol/L.则:

2min末B的浓度  、C的物质的量  ,2min内,用A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即V(A)=  。

(I)

(1)C(1分);

(2)A(1分);

(3)吸热(1分);

(4)C(1分);

(II)0.8mol/L(2分);

1.2mol(2分);

0.1mol/(L.min)(2分)。

(I)

(1)形成化学键、燃烧、爆炸、中和反应均放出能量,只有C中化合反应可能为吸热反应,如碳与二氧化碳化合生成CO,故答案为:

C;

(2)A转化为B时需吸收能量,可知A的能量低,则较稳定的为A;

(3)反应物的总能量为E1,生成物的总能量为E2,且E1<E2,则生成物总能量高,为吸热反应;

(4)发生2H2+O2=2H2O,其△H<0,且焓变等于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减去成键释放的能量,则2Q1+Q2﹣4Q3<0,即2Q1+Q2<4Q3,故答案为:

C。

(II)2min内△c(A)=1mol/L﹣0.8mol/L=0.2mol/L,

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c(B)=2△c(A)=2×

0.2mol/L=0.4mol/L,则2min末B的浓度=1.2mol/L﹣0.4mol/L=0.8mol/L;

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c(C)=3△c(A)=3×

0.2mol/L=0.6mol/L,则2min末C的物质的量=0.6mol/L×

2L=1.2mol;

2min内,用A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v(A)=

=0.1mol/(L.min),

0.8mol/L;

1.2mol;

0.1mol/(L.min)。

18.(12分)如图所示A~F为实验室常见的仪器装置部分固定夹持装置略去

(1)实验室制取、收集干燥的NH3,需选用上述仪器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是(选填字母:

a接  接

 接  接  接  ,用A装置制取NH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D装置集满NH3后组成如图甲装置,若要引发喷泉,应采取的操作是 。

(3)NH3的催化氧化是工业制取硝酸的关键步骤,化学方程式为:

  将产生的氨气与过量的氧气通入到图乙所示装置中,用酒精灯加热催化剂至红热时反应开始发生,熄灭酒精灯后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该反应是  反应。

(4)设计实验证明硝酸是强氧化性酸:

  

(5)设计实验证明浓硝酸与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

(1)d、e、g、f、h(2分);

2NH4Cl+Ca(OH)2

CaCl2+2NH3↑+H2O(1分);

(2)打开止水夹,挤压饮用水塑料瓶,瓶内氨气受热气体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2分);

(3)4NH3+5O2

4NO+6H2O(2分);

放热(1分);

(4)将铜放入浓硝酸中生成红棕色气体(2分);

(5)将等量的铜同时放入等量、等温度的稀硝酸和浓硝酸溶液中,铜和浓硝酸反应快(2分)。

(1)实验室制取氨气采用固体、固体加热型装置,所以应选A为反应装置;

生成物中含有水,氨气属于碱性气体,所以应选择碱性物质吸收水蒸气,故选C;

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选D;

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所以不能直接排空;

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尾气处理应采用防止倒吸装置,用水吸收即可,故选E;

注意干燥管的使用原则是大口进小口出;

所以仪器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是d、e、g、f;

实验室制取氨气采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制的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NH4Cl+Ca(OH)2

CaCl2+2NH3↑+H2O。

d、e、g、f、h;

CaCl2+2NH3↑+H2O;

(2)增大饮用水塑料瓶内压强增大,气体体积膨胀,当氨气与水接触时,因氨气极易溶于水而导致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而形成喷泉,故答案为:

打开止水夹,挤压饮用水塑料瓶,瓶内氨气受热气体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3)氨的催化氧化,氧化剂是O2,还原剂是NH3,两者反应:

4NH3+5O2

4NO+6H2O,用酒精灯加热催化剂至红热时反应开始发生,熄灭酒精灯后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4)实验证明硝酸是强氧化性酸设计为:

将铜放入浓硝酸中生成红棕色气体,证明吸收具有强氧化性,故答案为:

将铜放入浓硝酸中生成红棕色气体;

(5)将等量的铜同时放入等量、等温度的稀硝酸和浓硝酸溶液中,铜和浓硝酸反应快,说明浓硝酸氧化性强。

19.(9分)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

(1)实验一:

探究温度和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及方案:

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KIO3)和亚硫酸钠可发生反应生成碘,反应原理是2IO3﹣+5SO32﹣+2H+═I2+5SO42﹣+H2O,生成的碘可用淀粉溶液检验,根据出现蓝色所需的时间来衡量该反应的速率。

序号

0.01mol/LKIO3酸性溶液

(含淀粉)的体积/mL

0.01mol/LNa2SO3溶

液的体积/mL

水的体

积/mL

实验温

度/℃

出现蓝色

的时间/s

5

V1

40

25

V2

35

则V1=  mL,V2=  mL。

(2)实验二:

探究KI和FeCl3混合时生成KCl、I2和FeCl2的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

实验步骤:

i.向5mL0.1mol/LKI溶液中滴加5~6滴0.1mol/LFeCI3溶液,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分成甲、乙、丙三等份;

ii.向甲中滴加CCl4,充分振荡;

iii.向乙中滴加试剂X。

①将KI和FeCl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I﹣+  Fe3+⇌  I2+  Fe2+

②步骤iii中,试剂X是  。

③步骤ii和iii中的实验现象说明KI和FeCl3混合时生成KCI、I2和FeCl2的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该实验现象是  。

(1)40(2分);

10(2分);

(2)①2;

2;

1;

2(2分);

②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