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6287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4.docx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4.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4.docx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4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四)

(测试范围 第七单元)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4·上海高考]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

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  )

A.能稳定遗传     B.单倍体

C.有杂种优势D.含四个染色体组

解析:

该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为含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可获得纯合的二倍体。

纯合子能稳定遗传,A项正确;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不再是单倍体,而是含2个染色体组的二倍体,B、D项错误;杂种优势可在杂交育种中出现,C项错误。

答案:

A

2.[2015·扬州模拟]下列有关遗传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AAXHXh的个体是纯合体

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一定按照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遗传

C.杂种雌雄白毛绵羊交配,后代可能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D.含A、a、B基因的某正常二倍体绵羊,产生的配子一定是卵细胞

解析:

体细胞中含有多对基因时,只有每对基因都纯合的个体才能称为纯合体;如果A、a与B、b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含A、a、B基因的正常二倍体中B基因应位于X或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所以该绵羊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AaXBY或AaXYB,产生的配子为精细胞。

答案:

C

3.[2015·中山统考]培育原理相同的一组是(  )

A.太空椒和抗虫棉

B.无子番茄和“番茄—马铃薯”

C.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和青霉素高产菌株

D.无子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

解析:

太空椒、青霉素高产菌株都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抗虫棉、高产优质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无子番茄的育种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番茄—马铃薯”的培育利用了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无子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答案:

D

4.[2015·雅安月考]一株红花植株上开满红花,其中仅出现一朵白花,则白花出现的原因不可能是(  )

A.植物发生性状分离

B.相关体细胞发生隐性基因突变

C.相关体细胞发生显性基因突变

D.相关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丢失了包含红花基因的染色体片段

解析:

若发生性状分离,会在子代个体组成的群体中表现出来,而且呈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

所以,一株红花植株上,仅出现一朵白花,不属于性状分离;白花出现的原因往往是突变,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即相关体细胞可能由Aa突变为aa,也可能由aa突变为Aa,也可能由Aa变为a。

答案:

A

5.[2015·自贡模拟]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病是由孕妇服用或注射了某些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引起的

B.遗传病都是先天性的,因而某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一定有该病的患者

C.染色体的变化、基因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人类出现遗传病

D.先天性的疾病都是遗传病,为避免遗传病的发生,人类应提倡优生、优育

解析:

人类遗传病通常指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均可导致遗传物质(DNA)的改变,有可能导致人类出现遗传病;致畸药物导致的胎儿畸形是先天性疾病,但因遗传物质一般没有变化,故不一定是遗传病;根据遗传规律,某些隐性遗传病的患者,其祖辈(包括父母)可能是携带者,并不一定是患者。

答案:

C

6.[2015·淮安调研]某种群中EE、Ee、ee的基因型频率如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

则该种群经多代选择后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  )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基因型为EE的个体繁殖成功率低,产生的后代就少,基因型为ee的个体繁殖成功率高,产生的后代就多。

答案:

C

7.[2014·上海高考]如图显示了染色体及其部分基因,对①和②过程最恰当的表述分别是(  )

A.交换、缺失B.倒位、缺失

C.倒位、易位D.交换、易位

解析:

①过程使该染色体上的基因F与m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180°倒转,因此该过程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②过程使染色体缺少了基因m所在的片段,但获得了一段新的片段,因此该过程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C项正确。

答案:

C

8.[2015·四川联测促改测试]豌豆种群中偶尔会出现一种三体植株(多1条2号染色体),减数分裂时2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剩下一条移向另一极。

下列关于某三体植株(基因型AA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株来源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会导致种群的基因种类增加

B.该植株在细胞分裂时,含2个A基因的细胞应为减Ⅱ后期

C.三体豌豆植株能产生四种配子,其中a配子的比例为1/4

D.三体豌豆植株自交,产生Aaa基因型子代的概率为1/9

解析:

该植株来源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种群的基因种类数不变;该植株进行有丝分裂时细胞内也可能含2个A基因;三体豌豆植株能产生四种配子,即1/6AA、1/6a、1/3Aa、1/3A;三体豌豆植株自交,产生Aaa基因型子代的概率为1/3×1/6×2=1/9。

答案:

D

9.[2015·石家庄二模]下图为小鼠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

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B.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C.小鼠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变有关的基因

D.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

解析:

细胞癌变是细胞中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

据图知,细胞癌变是4处基因发生突变累积的结果;发生突变的基因不是位于等位基因的位置,故不是等位基因;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答案:

B

10.[2015·琼海模拟]大丽花的红色(C)对白色(c)为显性,一株杂合的植株有许多分枝,盛开数十朵红花,但其中一朵花半边呈红色半边呈白色。

这可能是哪个部位的C基因突变为c基因造成的(  )

A.幼苗的顶端分生组织

B.早期某叶芽分生组织

C.花芽分化时该花芽的部分细胞

D.杂合植株产生的性细胞

解析:

变异的时间越早,对植株的影响越大。

A、B、D选项所述情况,不会出现半红半白的现象。

只有发育成该花的花芽部分细胞的C基因发生突变,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

C

11.[2015·江南十校联考]人类与某些病毒的斗争是长期的,人类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的原因是(  )

①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②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 ③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 ④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

人类能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导致二者都增强或者都减弱,如果一方单独增强或减弱,则会造成另一方的消亡。

答案:

C

12.[2015·苏北四市质检]萝卜和甘蓝均为二倍体,利用萝卜和甘蓝作为材料经以下不同处理后得到的植株可育的组合是(  )

①萝卜×甘蓝→F1植株

②萝卜×甘蓝→F1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加倍植株

③萝卜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加倍植株×甘蓝→F1植株

④萝卜与甘蓝经体细胞杂交得到的杂种植株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萝卜和甘蓝之间有生殖隔离,所以其杂交后代(①)不可育,但是染色体加倍后(②)就可育了。

③得到的是异源三倍体,也不可育。

萝卜与甘蓝经体细胞杂交得到的杂种植株(④)是异源四倍体,是可育的。

答案:

C

13.[2015·安庆模拟]下列有关新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答案:

B

14.[2015·合肥二检]在某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水稻根尖中,发现一个如图所示的细胞(图中Ⅰ、Ⅱ表示该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其他染色体均正常),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A.a基因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其亲代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该细胞一定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一定没有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C.该细胞产生的各项变异均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

D.该细胞的变异均为可遗传变异,都可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

解析:

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水稻根尖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

结合图示可知该细胞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直接观察到,基因突变不能直接观察到。

体细胞发生的变异一般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

答案:

B

15.[2015·宿州、亳州一检]下列各图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图①②表明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的染色体结构变异

B.图③细胞发生的变异可使该生物产生的配子种类增加

C.图④过程中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D.图②③可能属于可遗传变异的同一种类型

解析:

图①②分别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和易位,A项正确;图③可能发生的是基因突变,也可能发生的是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基因突变可使该生物产生的配子种类增加,B项正确;图④过程中主要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C项正确;图②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图③为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D项错误。

答案:

D

16.[2015·中山统考]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突变”是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种群共用一个基因库,它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密度的变化对其基因频率的改变无影响作用

D.它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修定、补充与完善而形成的科学理论

解析:

自然选择的原材料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因此种群共用一个基因库,它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

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遗传漂变和迁移等,因此种群密度的变化会对其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影响作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修定、补充与完善而形成的科学理论。

答案:

C

17.[2015·温州模拟]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对生物体性状的间接控制

B.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性愚型,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和猫叫综合征的变异类型均属于基因突变

D.遗传病患者经治疗后不会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后代

解析:

囊性纤维病是由细胞中某种蛋白质结构异常引起的,体现了基因对生物体性状的直接控制;猫叫综合征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遗传病患者经治疗后,仍可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后代。

答案:

B

18.[2015·烟台测试]褐鼠的不同基因型对灭鼠强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E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E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下表。

若对维生素E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强进行处理,则该褐鼠种群中(  )

基因型

TT

Tt

tt

对维生素E的依赖性

高度

中度

对灭鼠强的抗性

抗性

抗性

敏感

A.t基因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

B.抗性个体TT∶Tt=1∶1

C.Tt的基因型频率会接近100%

D.基因库会发生显著变化

解析: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基因型为TT的褐鼠对维生素E高度依赖,基因型为tt的褐鼠不存在对维生素E的依赖性,基因型为TT和基因型为Tt的个体对灭鼠强具有较强的抗性。

若对维生素E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强进行处理,则会导致基因型为TT和tt的个体减少,Tt的基因型频率会接近100%;该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突变,种群的基因库不发生改变,故C项正确。

答案:

C

19.[2015·惠州调研]已知人的红绿色盲属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对d完全显性)。

下图中Ⅱ-2为色觉正常的耳聋患者,Ⅱ-5为听觉正常的色盲患者。

Ⅱ-4(不携带d基因)和Ⅱ-3婚后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患耳聋、色盲、既耳聋又色盲的可能性分别是(  )

A.0、

、0B.0、

C.0、

、0D.

解析:

Ⅱ-4为女性个体,可能的基因型为

DDXBXB、

DDXBXb,Ⅱ-3为男性个体,色觉正常即为XBY,即使携带耳聋基因d,所生男孩也不耳聋,因为母亲(Ⅱ-4)是DD,因此Ⅱ-4的后代患耳聋和既耳聋又色盲的可能性为0。

Ⅱ-4是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可能性为

,产生Xb卵细胞的可能性为

,因此所生男孩患色盲的概率为

,A项正确。

答案:

A

20.白菜(2n)染色体数为20、甘蓝(2n)染色体数为18,以白菜为母本、甘蓝为父本,经人工授粉后,将雌蕊离体培养,可得到“白菜-甘蓝”杂种幼苗。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白菜-甘蓝”杂种幼苗高度不育

B.“白菜-甘蓝”杂种幼苗为人工培育的新物种

C.用秋水仙素诱导“白菜-甘蓝”杂种幼苗,能够得到可育的四倍体

D.雌蕊离体培养可得到染色体数为19、20的两种幼苗

解析:

“白菜-甘蓝”杂种幼苗含有白菜一半的染色体(10)和甘蓝一半的染色体(9),其在减数分裂时发生联会紊乱,故其高度不育;同物种个体之间能进行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而“白菜-甘蓝”杂种幼苗高度不育,故其不属于物种;秋水仙素可诱导染色体加倍,“白菜-甘蓝”杂种幼苗染色体加倍后存在同源染色体,能进行正常的联会,“白菜-甘蓝”杂种幼苗为异源二倍体,染色体加倍为四倍体;雌蕊中含有受精后的受精卵和一些母本正常的体细胞,受精卵经离体培养形成“白菜-甘蓝”杂种幼苗,染色体数为19,而母本正常体细胞经离体培养后形成的是白菜幼苗,染色体数为20。

答案:

B

21.[2015·执信中学、广雅中学、广州六中联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B.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解析:

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答案:

D

22.[2015·西安中学八模]沟酸浆属植物中有两个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一种开粉红花,被红色的蜂鸟传粉,另一种开黄花,被大黄蜂传粉。

将两物种控制花色的一对基因互换,两物种的传粉者也会随之互换。

由此无法推断出的是(  )

A.花色是其传粉者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两物种的性状差异一定不是少数基因决定的

C.传粉者不同是两种植物间隔离的形式之一

D.传粉者在传粉时被捕食的概率较低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不同颜色的花被不同的动物传粉,该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由题干信息无法判断两个物种的差异与基因数目的关系;由于传粉者的不同,导致二者的基因无法进行交流,从而形成生殖隔离;传粉者的体色与其被传粉的花颜色相近,不易被捕食者发现,因此传粉时被捕食的概率降低。

答案:

B

23.[2015·温州模拟]桦尺蠖中,体色暗黑由显性基因S控制,体色灰白由隐性基因s控制。

由于工业化发展,S和s的基因频率在英国某工业污染区100年间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工业污染区

1800年

1810年

……

1890年

1900年

s基

99%

90%

……

19%

10%

S基因

1%

10%

……

81%

90%

A.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可使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下降

B.暗黑色桦尺蠖是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产生的新物种

C.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且能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

D.污染区种群S基因频率上升是桦尺蠖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

根据题中表分析可知,A选项中,导致S、s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S基因控制的性状是有利变异,更能适应环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越来越多;B选项中,暗黑色桦尺蠖与其他桦尺蠖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不是新物种;C选项中,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且能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D选项中,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

B

24.两种动物的三个种群,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600,并存在地理隔离。

A、a是等位基因,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以上三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

B.②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

C.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

由题图可知,在50代内,种群①基因A的频率达到100%,所以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选项A正确。

在125代时,种群②中基因A频率为75%,所以基因a频率为25%,故aa个体约占总数的6.25%,选项B错误。

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三个种群的基因无法进行交流,150代后,种群基因频率相差较大,可能会产生生殖隔离,选项C正确。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选项D正确。

答案:

B

25.[2015·山西诊断考试]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突变类型,突变类型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物的某种昆虫死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类型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选择的作用

B.昆虫的变异可降低其灭绝的可能性

C.昆虫的选择作用可能导致该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加

D.最终昆虫和植物总会有一种生物被淘汰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与自然选择间的关系。

该突变类型会导致昆虫中不适应生物碱的个体死亡,使昆虫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选择的作用,A项正确;昆虫发生变异,可能会产生抵抗该生物碱的种类,从而降低其灭绝的可能性,B项正确;不产生生物碱的植物易被昆虫食用,可能导致突变类型的基因频率增加,C项正确;昆虫和植物共同进化,最终可能导致植物和昆虫数量达到动态平衡,D项错误。

答案: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2015·银川模拟]果蝇具有繁殖速度快、培养周期短、染色体数目少、可区分的性状多等特点,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摩尔根利用X射线照射处理红眼果蝇,之所以能获得白眼果蝇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

(2)右图为果蝇的原始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及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的示意图,该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该果蝇最多能产生________种卵细胞。

(3)一个如右上图所示的卵原细胞产生了一个ADXW的极体,那么与该极体同时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________。

(4)下图是该果蝇Ⅳ号染色体结构发生异常时出现的情况,该异常属于________。

(5)在一个稳定遗传的灰身果蝇种群中,出现了一只黑身雄果蝇。

假如已知黑身是隐性性状,请设计实验,判断黑身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请完善有关的实验步骤、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实验结论。

实验步骤:

第一步:

用纯种的________与变异的黑身雄果蝇交配,得子一代,子一代表现型是________。

第二步:

将子一代中________与原种群的灰身雄果蝇交配,得子二代,分析并统计子二代不同表现型的个体数。

结果和结论:

①如果子二代个体都是灰身果蝇,则黑身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②如果子二代出现黑身雄果蝇,则黑身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解析:

(1)X射线照射处理红眼果蝇从而获得了白眼果蝇,这是因为发生了基因突变。

(2)结合图示分析,该果蝇是雌果蝇,其基因型为AaDDXWXw,这样的果蝇最多能产生的卵细胞为2×1×2=4种。

(3)一个这样的卵原细胞产生了一个ADXW的极体,那么与该极体同时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ADXW或aDXw。

(4)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染色体异常属于一条染色体上的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这种变化叫易位。

(5)判断黑身基因的遗传方式,可用纯种的灰身雌果蝇与变异的黑身雄果蝇杂交,看其F1灰身雌果蝇与原种群的灰身雄果蝇交配产生的后代表现型即可。

答案:

(1)基因突变 

(2)AaDDXWXw 4 (3)ADXW或aDXw (4)易位 (5)实验步骤:

灰身雌果蝇

灰身 灰身雌果蝇 结果和结论:

常 X

27.(10分)[2015·河北邢台一模]现有两个小麦品种,一个纯种小麦性状是高秆(D)、抗锈病(T);另一个纯种小麦性状是矮秆(d)、易染锈病(t)。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育种专家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Ⅰ、Ⅱ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新品种。

(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是________,依据的变异原理是________,另一种方法的育种原理是________。

(2)图中①和④的基因组成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3)

(二)过程中,D和d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_;(三)过程采用的方法称为________;(四)过程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________________。

(4)(五)过程产生的抗倒伏抗锈病植株中的纯合子占________;如果让F2中表型符合要求的植株自交,则⑥中符合生产要求的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__。

解析:

(1)据图示分析育种方法Ⅰ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方法Ⅱ是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图示中①的基因型是DT,④的基因型是ddTT。

(3)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D和d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单倍体育种过程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

(4)DdTt自交的后代中,基因型ddT_的植株中ddTt占

,ddTT占

如果让其自交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

答案:

(1)Ⅰ 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2)DT ddTT (3)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花药离体培养 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 (4)1/3 1/2

28.(8分)[2015·徐州模拟]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

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生理状况相似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

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1中杀虫剂处理后个体数量逐渐上升的原因:

螺旋蛆蝇中存在________________,在杀虫剂作用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2所示的基因突变。

阐述你从图2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关信息: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即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除题

(2)中所述的原因以外,还有一重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自然选择学说,杀虫剂起到选择作用,通过选择使抗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