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谈创造性思维》示范公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公开课教案《谈创造性思维》示范公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教案《谈创造性思维》示范公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固锲(qiè
)而不舍孜(zī)孜不倦
(2)词语释义
汲取:
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答案示例: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先从反面论证。
“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然后从正面论证。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
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2)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结论的?
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
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
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
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拥有创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
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
(4)课文选用约翰·
古登贝尔克和罗丝·
布歇尔两个什么例子来证明什么观点?
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德国发明家约翰·
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第二个事例是美国实业家罗丝·
布歇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有力地论证了要想有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典型事例的运用有力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写法探究
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并分析其作用。
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
“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要是你选择的是……”“那么,D又怎样呢?
这是唯一……”
第4段段尾:
“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9段:
“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议论文中常常用设问句。
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它的作用有:
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在理清论证思路时我们已充分体会到。
四、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思想火花的迸射,是社会前进不竭的动力。
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
古猿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制造使用工具,是创新;
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广义相对论,是创新;
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创新。
21世纪刚刚开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让我们张开创新的双翅,在开放的世界中任意翱翔,尽展雄姿。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创造宣言
1.掌握“崇拜、伤痕、中伤”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重点)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领会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2、新课导入
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许多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
2.背景资料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推行平民教育。
“五·
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3.知识链接
八大山人
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
南昌(今属江西)人。
明宁王朱权后裔。
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
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
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
亦写山水,意境冷寂。
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
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
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安魂曲》
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
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
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曾参
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舆,生于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
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
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
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3.检查预习
崇拜(chó
ng)伤痕(hé
n)中伤(zhò
ng)塑像(sù
)遁词(dù
n)哑口无言(yǎ)
鲁钝(dù
n)自暴自弃(qì
)走投无路(tó
u)玄奘(zà
ng)懦夫(nuò
)屋檐(yá
n)
樵夫(qiá
o)豢养(huà
n)陡然(dǒu)烟囱(cōng)繁殖(zhí
)灌溉(guà
中伤(zhò
ng)恶语伤人(è
)调查(dià
o)
中间(zhōng)恶心(ě)调整(tiá
(3)词语释义
中伤:
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画龙点睛:
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遁词:
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
愚笨,不敏锐。
哑口无言: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哑口:
像哑巴一样。
道统:
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
自暴自弃:
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暴:
糟蹋、损害;
弃:
鄙弃。
走投无路:
无路可走,已到绝境。
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投:
投奔。
众叛亲离: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
形容完全孤立。
叛:
背叛;
离:
离开。
懦夫:
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1.本文批驳的论点是什么?
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2.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1—3段):
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段):
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11—15段):
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16段):
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鲜明地指出“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你是一个“活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这样的结尾富有感召力。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
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
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
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
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
①环境平凡不能创造,②生活单调不能创造,③年纪大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
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4)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
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文章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
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
而智慧,主要就来源于学习。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六、板书设计
智取生辰纲
1.掌握“嗔”“歇息”“干系”等字词的音形义。
2.掌握白话小说的有关知识。
3.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2.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从杨志押运的运送生辰纲的队伍中的矛盾导致生辰纲被劫走,而晁盖等人则筹划细致、分工合作、团结一心,最后巧夺生辰纲的正反对比中引导学生分析杨志失败的原因,培养团结协作、关爱他人的品质。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常言道:
“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
”意思是说:
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
答案是否定的。
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
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2、自主预习
4.背景资料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
传说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
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
钱塘人,又一说扬州。
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书。
又传,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因目睹朝政腐败,遂作《水浒传》以抒胸中之愤。
《水浒传》明代长篇章回白话小说,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作。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
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
从个人发展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局。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很高:
首先,在结构上注意整体与局部的结合。
每一位好汉走上梁山的道路都是独立的,但这种局部的独立反抗又成为整体的一部分。
其次是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
再次,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切合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2.知识链接
白话小说,发源于唐代的一种文学形式。
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在古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小说经历了不断的丰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话本阶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来了真正的繁荣,成为与抒情文学分庭抗礼的一大文学体系。
窥望(kuī)
趱行(zǎn)
怄气(ò
u)
聒噪(ɡuō)
嗔怒(chēn)
恁地(nè
n)
干系(xì
)
勾当(ɡò
udà
ng)
撇下(piē)
怨怅(chà
nɡ)
计较(jià
o)兀自(wù
尴尬(ɡà
)逞辩(chěnɡ)
朴刀(pō)反省(xǐnɡ)
朴素(pǔ)节省(shěng)
姓朴(piá
o)
(4)词语释义
兀自:
尚且,还。
逞辩:
卖弄口舌。
面面厮觑:
互相望着发愣。
聒噪:
早期白话小说中江湖人物打招呼的常用语。
相当于“打扰了”“麻烦了”的意思。
1.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
生辰纲是什么?
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里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生辰纲是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被搜刮来的不义之财。
是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取的,从杨志手中智取。
2.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
暗线是什么?
明线:
杨志押运生辰纲。
暗线:
晁吴智取生辰纲。
3.请大家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明、暗两条线索的故事情节。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的主要情节是:
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的主要情节是:
定计——施计——劫纲。
4.明、暗两线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的?
六月初四正午;
黄泥岗松树林。
(1)吴用夺取生辰冈,“智”在何处?
智用天时:
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
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无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智用地利:
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
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
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晃盖等人做到了知已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
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急于歇息。
晁盖等人为杨志一行已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都将进入的埋伏圈。
智用矛盾:
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
矛盾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
此智更说明晁盖等人运用前两智的高明得当。
智用计谋:
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
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等人喝的是药酒。
刘唐与白胜表演得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
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可以看出杨志为了保证生辰纲安全,也是煞费苦心。
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找,为了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杨志还有哪些举措?
①逼赶:
怕路长梦多,不惜打骂军士,斥责虞侯,得罪老都管;
②减少中途休息:
担心军士懈怠;
③审察枣贩:
谨慎,多疑;
④对卖酒汉子高度警惕;
⑤喝酒时慎之又慎,小心翼翼。
这说明杨志是个精明、谨慎、多智之人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智多星吴用计谋比青面兽杨志的计谋要高明。
杨志棋差一招。
杨志之智,更加衬托出吴用之智的高明。
可以说是“杨志输智,吴用有用”。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课文讲述的故事,并且对主要人物形象有了初步认识。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杨志的人物形象,并且一起来学习课文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二、合作探究
(1)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同学们根据课文语句,讨论、归纳杨志的思想性格,分析一下他失败的原因。
杨志是一个相当精明、警惕、老练、谨慎的人。
从接受任务后,为了预防“强人”,将众军伪装成客商,行路时间、路线选择、不许军士在黄泥冈歇息等这些内容都可看出。
杨志致命的弱点,则是不善带兵,不善处理关系,是一个蛮横粗暴的人。
他不顾天气酷热,山路难行和担子沉重,强迫禁军赶路,不许歇息,不许喝酒,一意孤行,动辄打骂。
与老都管、虞侯也不能很好沟通,成为对立面。
(2)写杨志处处小心,除了突出杨志的性格特征外,对刻画其他人物形象与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帮助?
①反衬出老都管、虞候与众军健的无知与草率;
②突出了吴用的“计”高一筹;
③为后文逆转作好反面的伏笔,使情节更富有趣味性。
(3)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
天气酷热,因此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为下文的军士买酒解渴埋下伏笔;
黄泥岗上松树林内,是交代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
一方面是指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个遭死的军人”“芥菜子大小的管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小说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
这篇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有什么特点?
课文无论是对杨志精明、谨慎、蛮横的性格特征的刻画,还是对晁盖等七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的群体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故事情节中,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现的。
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特色,这与重视心理描写的现代小说有很大不同。
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从最初重故事叙述,轻视人物描写,到后来人物和故事并重,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水浒》是这方面的代表。
《水浒》里,每一个英雄逼上梁山的过程,都有生动曲折的故事,而这情节又恰恰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不同的情节安排又与不同的性格刻画相适应。
“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一心希望凭借浑身本领“博个封妻荫子”,所以一抓到机会就想拼命表现,于是就有点急功近利,再加上暴躁的性格,终于导致自己与众军士矛盾的激化,饶是精明能干,却也不由自己,最终不免失败。
而集中笔墨描写杨志的精明,不仅增加了这个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同时也反衬了吴用等人的智慧。
三、拓展延伸
你知道课文相关人物的更多信息吗?
青面兽——杨志:
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是杨老令公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府制使,
因失陷花石纲获罪,在东京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汴京城杨志卖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青面兽北京斗武被梁中书赏识,为梁中书护送生辰纲去东京,这就是咱们即将学习的文章杨志护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生辰纲被劫后,无奈和鲁智深打上二龙山(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做了山寨之主。
后归了梁山泊。
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
智多星——吴用:
表字学究,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书,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
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