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3575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biloba)、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和攀枝花

苏铁(Cycaspanzhihuaensis)等等,是人所共知的。

中国有7000年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中国农民开发利用和培育繁育了大量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其

丰富程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不仅许多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至今还保有它

们的大量野生原型及近缘种。

中国共有家养动物品种和类群1900多个。

在中国境内已知的经济树种就有

1000种以上。

水稻的地方品种达50000个,大豆达20000个。

中国的栽培和野生果树种类总数无疑居世界

第一位,其中许多主要起源于中国或中国是其分布中心。

除种类繁多的苹果、梨、李属外,原产中国的还

有柿、猕猴桃、包括甜橙在内的多种柑桔类果树,以及荔枝、龙眼、枇杷、杨梅等。

中国有药用植物11000

多种,牧草4200多种,原产中国的重要观赏花卉2200多种。

各种有经济价值植物的野生原型和近缘种,

大多尚无精确统计。

据初步统计,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有森林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类,草甸77类,沼泽37类,

草原55类,荒漠52类,高山冻原、垫状和流石滩植被17类,总共599类。

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类型暂时

尚无统计资料。

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在全世界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2、中国生物多样性所受威胁

与此同时,中国生物多样性过去经受的破坏和当前面临的威胁也是严重的。

中国有众多的人口,有悠

久的农业开垦历史,毁林开荒或破坏其他类型植被以扩大耕地,向来是增加农产品供应的主要措施。

加之

历史上战乱频繁,战火也给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大的破坏。

我们从祖先手中继承下来的生物多样性遗产,尽

管丰富多彩,但在许多方面是残破不全的。

当前,虽然上致政府官员,下至广大公众,都逐渐认识到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但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仍然存在,而且类型更为繁复,形式更为多样。

对陆地生物多

样性的威胁主要有:

现存森林面积狭小、碎裂分散。

中国目前仅有森林13370万hm2,只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4%。

覆盖率

仅13.92%,只有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的1/2,而且碎裂分散。

针叶树由于树干端直、材质优良、出材率高,

首先成为采伐的对象。

中国最大的三片针叶林区:

大兴安岭、长白山地和西南横断山区,70%的天然林已

被采伐;

各种阔叶树林也所作所剩不多。

森林破坏最明显的直接后果是引起生境的剧烈改变,原来适应于

阴湿森林环境中的一些物种,如苔藓、蕨类以及多种无脊椎动物等,首先受到威胁,许多高等植物和脊椎

动物也趋于消失。

草场超载过牧,退化严重。

中国草场主要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的北部和西部地区的蒙新高原

和青藏高原,草地总面积274万km2。

由于长期超载过牧,有一半以上已经退化,其中1/4严重退化。

成草场退化的原因除了过牧以外,与连年割草,滥采药材[如麻黄(Ephedraspp.)、甘草(Glycyrrhizaspp.)

等],以及毁草开荒都有关系,草场退化也导致某些稀有或敏感种的消失。

对动、植物资源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由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肉可食,毛皮可衣,并且其中许多种具

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以它们历来是人们捕杀的对象。

新疆虎(Pantheratigrislecoqi)、蒙古野马(Equus

przwalskii)的灭绝,高鼻羚羊(Saigatatarica)在中国境内的消失,华南虎(Pantheratigrisamoyensis)

的濒危等,都是剧烈捕杀的结果。

植物方面,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da)、锁阳(Cynomorium

songaricum)等名贵中药植物日渐稀少,也是过采所致。

有些植物,如三尖杉属(Cephalotaxus)和红豆

杉(紫杉)属(Taxus)植物自被发现为新型抗癌药物后,立即遭到大规模的采伐破坏,使资源急速减少。

近年来,虽然国家严禁捕杀和随意采集珍稀濒危动、植物,但偷猎偷采现象仍然存在。

不断发展的大气污染也构成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对大气SO2和HF污染敏感的地衣,已从许多城市和

近效以及接近污染源的森林中减少或消失。

但当前影响最大的是酸沉降。

西南、华南、华中一些省(区)

市是酸沉降严重的中心区域,酸雨的年均pH值大多在5.0以下。

北方少数城市也出现酸沉降。

酸沉降严重

地区,湖泊水体和土壤酸化,使鱼类和多种无脊椎动物受害。

在达

外来种入侵日益增多。

例如,紫茎泽兰(2470万hm2)。

外来有害动物松突圆蚧(

Eupatoriumadenophorum)广泛蔓延于西南地区(仅云南就

Hemiberlesiapitysophila)于80年代侵入广东沿海地区,

扩展成灾,使

40万hm2松林受害,等等

旅游、采矿和围垦湿地等其他活动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很快,它对生物

多样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突出起来,例如,由于游客的践踏,已使特产于华山岩石上的世界珍稀地衣华

脐鳞(Phizoplacahuashanensis)的生存面临威胁;

旅游业还使峨眉山顶的锦丝藓(Actionthuidium

hookeri

)、塔藓(

Hylocomiumsplendens

)和安徽黄山的疣黑藓(

Andreaes)面临绝迹。

采矿活动引起的植物破坏、土壤和水体污染,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以及沿交通线的噪声等

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对于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主要是:

过度捕捞。

特别是过度捕捞产卵亲鱼、幼鱼及未成熟鱼,导致

鱼类资源减退。

被称为中国海洋“四大渔业”中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小黄鱼(P.polyactics

近20年来产量大幅度下降,长江鲥鱼(Macrurareevesii)现在也很难捕到。

水库和拦河闸坝的建设,缺乏过鱼设施,阻断了一些鱼虾、蟹类的回游通道,致使它们不能正常回游、产卵和繁殖,因而数量锐减,

如盛产河蟹的江苏省,50年代初期,年产达600万kg左右,目前在该省河流湖荡中天然河蟹已少见踪迹。

许多江、河、湖泊水体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引起有些江段、湖区鱼产锐减。

盲目引入外来鱼种,如从长江、珠江和额尔齐斯河引入鱼类到新疆塔里木河,使原有的本地鱼种塔里

木裂腹鱼(Schizothoraxbiadulphi)数量急剧减少。

3、已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政府集中精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过去的17年时间内,国家制定了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方针、

政策的措施:

1987年国务院环委会发布《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1992年国务院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生物

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逐步扩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建设野生珍稀物种与遗传资源保护和繁育中心;

国家适时颁布了各种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等,尤其是《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

护法》和《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在各级政府的环保、林业、农业和城建等部门建立了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机构;

推行了多项自然

保护管理制度,如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

1994-1995年在全国开展了以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

保护为内容的执法大检查,促进了各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国家一级设立了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直属机

构组成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调。

在保护设施方面,至1995年底,已在全国建立了799个自然保护区,512个风景名胜区,755个森林公园,171个动物园或公园动物展区,110个植物园或树木园,以及若干珍稀濒危、植物人工繁育基地,保护区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8%。

此外,还建立了由长期库、中期库和种质圃组成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已收集了保护各种农作物种质33万份。

在生态建设方面,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一系列植树造林工程,并动员全民植树,现在已初步做到

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逐年增长。

还实施了农业、渔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资源持续利用示范工程。

在科学研究方面,国家组织了多次大型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出版了大批的志书和名录,公布了国

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植物名录,出版了《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

开展了保护生态学、物种人工繁

育技术、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信息系统建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大批研究成果。

此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人员培训以及开展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4、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

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是当今世界生态经济学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也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巨大挑战。

根据UNEP《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指南》的要求和在参考瑞典、挪威、印尼等国情研究报告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已有的工作基础,从总体框架上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作了初步的概略性评估

和研究。

在进行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评估时将生物多样性价值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为直接使用价值。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实物价值,其指示物即生物资源产品或简单加工

品所获得的市场价值,包括林业、农业、畜牧业、渔业、医药业、工业(生物原料)产品及加工的市场价

值以及人们生计中消耗生物资源的价值。

计算出这类直接实物的年净价值为1.02×

1012元。

直接使用价

值的另一种形式为实物价值,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在旅游观赏、科学文化和畜力使役等方面的服务价值。

这类价值往往缺乏直接的市场定价,而常以替代花费的大小来衡量。

计算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非实物价

值(直接服务的年价值)为0.78×

因此中国生物多样性年直接使用价值总和为1.80×

第二种为间接使用价值。

本报告主要从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着手,研究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有

机质的生产、CO2固定、O2的释放、营养物质的固定与循环、重要污染物降解,以及在涵养水源、保护土

壤中的生态功能作用,然后再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等方法评估其经济

价值,最后算得中国生物多样性现代年间接使用价值(生态功能价值)为

37.31×

第三种为潜在使用价值。

此类价值包括潜在选择价值和潜在保留价值,前者采用保险支付意愿法对中

国重要动、植物类群和物种进行了专家咨询式保险支付价值评估,得到中值

0.09×

1012元;

后者在前者基

础上,采用系数法,对尚未鉴定物种的潜在保留价值进行估计,

得出

0.13×

两者之和约为

0.22×

10

12元.

此外,本报告还估算出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年经济损失值达

0.61×

1012

元。

5、国家能力建设与履约资金需求

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已作出巨大努力,并已取得明显成就,但离可持续利用的目

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为使中国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利用,全面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

的各项义务,本《报告》系统阐述了当前和今后15年中中国必须加强其能力建设的领域及内容,不仅提出

在法规、机构、政策、人力资源、科学研究、信息管理、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国家能力

建设的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还明确提出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监测、信息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设

施建设需求,主要有:

到201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将达1200个,面积达国土面积10%;

查明生物多

样性各组成部分,完成《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全部卷册的编辑工作;

立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加强生物多样性数据管理并实现信息网络化;

加强生物安全国家能力建设,

等等。

针对报告中所提出的能力建设需求与具体措施,以中国80年代以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各

方面的现有实际投资为基础,进行了成本需求估算,推算出今后15年中国因履行《公约》各项义务所需的

成本。

这些成本包括:

制定国家战略、计划或方案及部门规划;

查明与监测;

实施“就地保护中长期规划”;

实施“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持续利用规划”;

实施“研究、培训、公众教育计划”;

信息收集、贮存和交

流;

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

初步估算出未来15年中履约总成本需求为1412亿元;

年均投入94亿元,折合

11亿美元①。

在扣除国家正常投入后,其中属于新增的额外成本15年中共计994亿元;

年均新增额外成

本66亿元,折合8亿美元。

这一估计是建立在90年代初中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投入水平基础

上的。

考虑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未来15年中中国政府对生物多样性的投入将逐年增加,同时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现时的估计值有可能偏低。

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后,测算出中国为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

每年需争取GEF和其他国外援助资金约4亿美元,作为实施《公约》新增额外成本的一部分。

针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提出的优先项目进行了成本需求估算,提出今后的20多个优先项目其总投资为109亿元,折合13亿美元。

5年急需实施

本报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的效益进行了分析估计,在全部实现履约投资的情况下,到2010年,中

国每年将产生生态效益1234亿元,经济效益556亿元,说明保护效益远大于保护投入,尤其是生态效益十

分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