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第十二章医皖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1514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护理学第十二章医皖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二章医皖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二章医皖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二章医皖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基础护理学第十二章医皖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护理学第十二章医皖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基础护理学第十二章医皖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护理学第十二章医皖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护理学第十二章医皖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医院内感染伴随着医院产生,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难题,如何有效地做好医院内感染的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使医院患者、工作人员和社会人群不受环境有害因素的伤害,提高医疗效果,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1.建立三级监控体系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建立由专职医生、护士为主体的医院内感染监控办公室及层次分明的护理管理体系(一级管理——病区护士长和兼职监控护士;

二级管理——专科护士长;

三级管理——护理部主任,为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负责评估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性,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图12-1)。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管理制度:

如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供应室物品消毒制度以及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的健全与落实。

(2)监测制度:

包括对灭菌效果、消毒剂使用效果、一次性医疗器材及常用器械的监测;

对感染高发科室,如手术室、供应室、分娩室、换药室、监护室(ICU)、血透室等消毒卫生标准的监测。

(3)消毒质控标准:

应符合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所规定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如医护人员手的消毒、空气消毒、物品表面消毒、各种管道装置的消毒等。

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必须毁形、消毒,进行无害化处理。

3.医院布局设施合理

医院建筑布局合理,设施应有利于消毒隔离。

4.人员控制

主要是控制感染源和易感人群,特别是易感患者。

医护人员要定期健康检查和做好个人防护。

5.合理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使用指征,一般不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6.加强医院内感染知识的教育

加强教育,提高全体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感染的认知,增强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自觉性,并认真履行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第二节清洁、消毒、灭菌

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它包括医院内的室内外环境、诊疗用具、器械、药物等的清洁、消毒、灭菌。

一、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

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即去除和减少微生物,并非杀灭微生物。

适用于医院地面、墙壁、医疗用品、家具等表面的处理和物品消毒、灭菌前的处理。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或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的过程,使其达到无菌的程度。

灭菌必须达到完全无菌。

二、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法

物理灭菌的方法是利用热力或辐射等物理作用,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酶变性或凝固,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方法有自然净化、机械除菌、热力(如煮沸、流通蒸汽、烧灼和焚烧等)消毒灭菌、紫外线消毒、微波消毒和电离辐射灭菌等。

1.自然净化和机械除菌

在医院环境中,可采用日光曝晒患者使用过的被褥衣物、通风换气的方法来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使之无害化。

机械除菌是用机械方法除掉物体表面、空气、水及人畜体表污染的有害微生物。

常用方法有多功能的阻留作用。

2.热力消毒灭菌法

热力消毒灭菌法是利用热力、光照、辐射等物理作用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导

致其死亡的方法。

(1)燃烧灭菌法:

属于干热法,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方法。

①焚烧:

直接在焚烧炉内焚烧。

适用于某些特殊感染敷料的灭菌处理,如破伤风等。

②烧灼:

直接用火焰灭菌。

适用于不怕热的器械用品的灭菌。

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用于手术器械的灭菌。

烧灼温度越高,效果越可靠,但对物品破坏性较大,因此锐利金属器械不可用此法灭菌。

注意:

灭菌时要远离易燃、易爆物品且在燃烧过程中不得添加乙醇燃料。

(2)干烤灭菌法:

利用特制的烤箱通电升温后进行灭菌,其热力传播与穿透主要靠空气对流与介质的传导,灭菌效果可靠。

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物品的灭菌,如油剂、粉剂、玻璃器皿及金属制品等的灭菌,不适用于纤维织物、塑料制品等灭菌。

干烤灭菌的温度和时间应根据灭菌对象来确定。

使用干烤箱时,应注意器械应洗净后再干烤,玻璃器皿则洗净后要完全干燥。

物品包装不宜过大,且物品之间应留有一定的空隙;

粉剂和油脂不宜太厚,灭菌时铁与烤箱底和壁直接接触。

灭菌时不宜中途打开烤箱,灭菌维持时间应从烤箱内温度达到要求时开始算起,灭菌结束后,应待温度降至40℃以下再打开烤箱,以防炸裂。

(3)煮沸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适用于耐湿、耐高温的物品,如金属、搪瓷、玻璃和橡胶类等,不能用于外科手术器械的灭菌。

此法经济方便,效果可靠,是家庭及基层医疗单位中常用的消毒方法。

对于一般细菌繁殖体和病毒污染的物品,煮沸后5~10分钟即可达到消毒效果,但对于细菌芽孢和真菌污染的物品,时间应延长至15分钟甚至数小时。

特殊情况下,对于诊疗器械的灭菌,煮沸时间不低于1小时。

此法消毒时,可以适当在水中加入增效剂,如,加入碳酸氢钠配制成的1%~2%的溶液时,沸点可达到105℃。

煮沸消毒时的注意事项有:

①煮沸前物品要洗净,且要将物品全部浸没于水中;

器械的轴节或容器的盖要打开;

空腔导管须先在腔内灌水,水面至少要高于物品最高处3cm,煮锅加盖煮沸。

②玻璃类物品、刀、剪等锐器用纱布包裹,从冷水或温水中放入;

橡胶制品用纱布包好,待水沸后放入,消毒后及时取出;

较小、较轻的物品如针头、缝针等用纱布包裹;

棉织品在水沸后应适当搅拌。

③高原地区气压低,沸点低,应延长消毒时间,一般海拔每增高300m,煮沸时间延长2分钟,消毒时间要在水沸时起算。

(4)流通蒸汽消毒法:

流通蒸汽消毒法又称为常压蒸汽消毒法,是采用蒸汽发生器、蒸锅等对消毒物品进行持续或间歇蒸汽消毒的方法。

它是在1个大气压下,用100℃左右的水蒸汽进行消毒。

此方法常用于食品和一些不耐高热的食品。

流通蒸汽亦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在消毒过程中,蒸汽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消毒物品的温度快速升高而达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流通蒸汽消毒法的消毒时间应从水沸腾后有蒸汽冒出时起算,维持10~15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死芽孢。

消毒物品垂直放置,吸水物品不要浸湿放人。

(5)高压蒸汽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是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汽杀灭所有微生物及其芽孢,灭菌效果是热力消毒灭菌法中最好的一个,此法是临床首选和应用最广的灭菌方法,适用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物品的灭菌,如各类器械、敷料、搪瓷、橡胶、耐高温玻璃制品、溶液、某些药品及细菌培养基等。

不同物品达到灭菌效果所需的压力、温度和时间不同。

压力蒸汽灭菌器分为下排气式高压蒸汽灭菌器(包括手提式和卧式两种)和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器。

排气式高压蒸汽灭菌器包括手提式和卧式两种(图12-2)。

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效果可靠,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

其使用方法为:

①隔层内加适量水,在消毒桶内放入需灭菌的物品,加盖旋紧,直接加热;

②打开放气阀排尽锅内冷空气后关闭放气阀;

③继续加热,待压力升至所需数值,维持20~30分钟,可达到灭菌效果;

④关闭热源,打开排气阀进行排气,待压力降至“0”时慢慢打开盖子,取出物品。

切忌突然打开盖子,以防冷空气大量进入,蒸汽凝成水滴,使物品受潮。

玻璃类物品突然遇到大量冷气会因骤然降温发生爆裂(图12-3)。

卧式高压蒸汽灭菌器的结构原理与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相同,但不同之处在于热源的供给是直接输入蒸汽,且容量较大,可一次灭菌大量物品。

主要用于医院供应室大批量物品的灭菌,操作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合格才能上岗。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结构同高压蒸汽灭菌器,此外还另设有真空泵。

其原理是利用机械抽净冷空气,在灭菌柜内形成负压,饱和蒸汽可迅速透入物品内,进行灭菌。

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时,应注意:

①包装不宜过大(依据不同的锅型而定)、过紧,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cm×

30cm×

25cm;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cm×

30cm;

敷料重量不宜超过5千克,金属重量不宜超过7千克。

②合理放置灭菌物品,各包之间应留有空隙,以利于蒸汽进入,排气时蒸汽能迅速排出,保持物品干燥;

布类物品放于金属、搪瓷类物品之上,以免包布受潮;

下排气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得超过柜内柜室总容积的80%;

预真空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得超过柜室容积的90%,同时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得小于柜室容积的10%和5%,以防止“小装量效应”残留空气影响灭菌效果。

③盛装物品的容器有通气孔,灭菌前将孔打开,灭菌后关上;

如无通气孔,则应将窗口的盖子打开,以利蒸汽进入。

3.紫外线消毒

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使菌体蛋白质发生光解、变性而致细菌死亡。

其对杆菌杀菌能力强,对球菌较弱,对生长期细菌敏感,对芽孢敏感性差。

其作用机制是具有灭菌波长的紫外线主要作用于DNA,照射后导致微生物体内的1条DNA变性,从而改变了微生物的活性,使微生物DNA失去转化能力而死亡。

环境对紫外线的影响比较大,通常情况下,室温27~40℃,相对湿度40%~60%,紫外线杀灭微生物的效果最好,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物质的穿透力和反射作用。

紫外线穿透力比较弱,只能杀灭直接照射的生物。

不同的物质表面对紫外线的反射程度差异明显,如,铝金属是较良好的反射物质,能使照射剂量增强40%~80%。

紫外线消毒主要用于空气、水、物品表面的预防性消毒。

(1)使用方法:

①物品表面的消毒:

采用高强度的紫外线作近距离(25~60cm)照射,能在较短时间内杀灭物体表面的微生物。

对于小件物品如止血带、票证等可以在紫外线消毒箱内进行消毒。

消毒时先将物品摊开或挂起,照射过程中定时翻动,每个面应照射20~30分钟。

②对空气消毒:

室内湿式清洁,关闭门窗,室内无人,每10m。

安装30W紫外线灯管1支,有效距离不超过2m,照射时间为30~60分钟。

紫外线空气杀菌消毒效果明显,操作简单,没有污染,对物品无损害,经济安全方便。

(2)注意事项:

①使用过程中保持灯管清洁,一般每2周用无水乙醇棉球擦拭一次;

发现紫外线灯管表面有油污、灰尘时,应随时擦拭;

②应用紫外线作空气消毒时,应注意保持适宜温度20~40℃,适宜湿度为40%~60%;

③紫外线的消毒时间必须从灯亮5~7分钟后开始计时,关灯后,如需再次开启,应间歇3~4分钟;

④注意保护眼睛和皮肤,不能离开者可戴墨镜或用纱布遮盖双眼,肢体用被单遮盖;

⑤灯管照射强度不低于70w/cm<

sup>

2<

/sup>

或记录使用时间,凡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需更换灯管;

⑥定期作空气培养监测灭菌消毒效果。

4.电离辐射灭菌

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具有较强的辐射形式。

这些辐射中伦琴射线、γ射线等,它们可间接地通过引起水及其他物质的电离,形成游离基团,再通过这些自由基与生物大分子反应并使之失去活性。

此法具有广谱灭菌作用,特别适用于热敏材料的灭菌,如金属、橡胶、塑料、高分子聚合物(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等)、精密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制品及节育用具等均可用此法灭菌。

5.微波消毒灭菌法

微波是将超高频电磁波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微波杀菌是热效应与生物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微波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细菌芽孢、真菌孢子等各种微生物。

通常用于食品、餐具、化验单据、票证的消毒,医疗药品及耐热非金属材料器械的消毒灭菌。

(二)常用化学消毒灭菌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液体或气体的化学药物渗透到细菌体内,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细菌酶失去活性,导致微生物代谢障碍而死亡,或破坏细胞膜结构,改变其通透性,导致细胞膜破裂、溶解,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的方法。

1.常用化学消毒灭菌方法

(1)浸泡法:

用杀菌谱广、腐蚀性弱的水溶性消毒剂,将已擦洗干净的物品浸没于消毒剂内,在标准的浓度和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目的。

锐利器械、精密仪器常用此法消毒。

(2)擦拭法:

选用易溶于水、穿透性强的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在标准的浓度和时间里达到消毒灭菌目的。

此法常用于桌椅、墙壁、地面、皮肤等的消毒。

(3)喷雾法:

用喷雾器将标准浓度的消毒剂均匀地喷洒在空气中或物体表面,在有效时间内达到消毒

灭蔺的效果。

常用于空气及墙壁、地面等物品表面的消毒。

(4)熏蒸法:

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其成为气体,在标准浓度与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常用于室内空气、不耐湿和不耐高温物品的消毒。

(5)环氧乙烷气体密闭消毒法:

此法将环氧乙烷气体置于密闭容器内,在标准的浓度、湿度和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环氧乙烷穿透力强,能迅速挥发,特别适用于光学仪器、医疗器械、电子仪器、塑料制品、书籍等不耐热物品的消毒灭菌。

环氧乙烷是广谱气体杀菌剂,对人体有害,消毒灭菌时要密闭进行,少量物品可用丁基橡胶袋,大量物品时则使用专业灭菌器,时间在6小时以上,需经专业培训上岗人员操作。

2.化学消毒灭菌的原则

(1)被消毒的物品须先洗净、擦干,浸没于消毒中,使物品完全与溶液直接接触。

(2)根据不同物品的性能及各种微生物的特性,选择恰当的消毒剂。

(3)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使用方法及消毒时间。

(4)消毒液中一般不放置纱布、棉花等物,以免因吸附消毒剂而降低消毒效力。

(5)经浸泡消毒的物品使用前要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气体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应待气体彻底散发后使用,以免残留消毒剂刺激组织。

(6)消毒剂应定期检测,调整浓度,进行更换,对于易挥发的消毒剂要加盖以防挥发。

3.化学消毒剂

(1)高效类化学消毒剂:

高效类化学消毒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

①过氧乙酸:

0.2%溶液用于手的消毒,浸泡1~2分钟;

0.5%溶液用于餐具消毒,浸泡30~60分钟;

1%~2%溶液用于室内空气消毒;

0.2%~0.5%溶液可用于物体表面消毒,擦拭或浸泡10分钟。

过氧乙酸对金属有腐蚀性,不能浸泡金属类物品。

要现配现用并放于阴凉处,以防高温引起爆炸。

②37%~40%甲醛:

即福尔马林,加热熏蒸用于消毒室内物品;

4%~10%甲醛用于浸泡器械及内镜。

甲醛蒸汽穿透力弱,消毒的物品须悬挂或摊开。

熏蒸消毒要求室温在18℃以上,相对湿度在70%~90%,甲醛有致癌作用,消毒后应抽气通风或用氨水中和法去除残留气体。

③碘酊:

2%的碘酊用于皮肤消毒,擦后待干再用75%乙醇脱碘。

对碘过敏者慎用。

碘酊不能用于黏膜消毒,且对金属有一定的腐蚀性。

④戊二醛:

2%碱性戊二醛常用于浸泡医疗仪器、金属器械及内窥镜等,消毒时间需10~30分钟,灭菌时间需7~10h。

应现配现用。

浸泡金属类物品时,加入0.5%亚硝酸钠防锈;

每2~3周更换消毒剂一次。

⑤含氯消毒剂:

如漂白粉、氯胺T等。

0.5%漂白粉溶液、0.5%~1%的氯胺溶液用于餐具、便具等的消毒,需浸泡30分钟;

1%~3%漂白粉溶液、0.5%~3%的氯胺溶液用于喷洒或擦拭地面、墙壁或物品表面;

还可用于排泄物的消毒。

此类消毒剂需保存在密闭阴凉、干燥通风处,溶液则应现用现配,不宜用于金属制品、有色衣物及油漆家具的消毒。

(2)中效类化学消毒剂:

中效类化学消毒剂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病毒等,但不能杀灭芽胞。

①乙醇:

70%~75%乙醇用于皮肤消毒,也可用于锐利金属器械及体温计的消毒,95%乙醇则用于燃烧灭菌。

乙醇易挥发,故应加盖保存并定期测试,以保持有效浓度。

乙醇有刺激性,不宜用于黏膜及创面消毒。

应存放于阴凉、避火处。

②碘附:

0.5%~1%有效碘附溶液用于皮肤消毒,如注射部位需消毒2次;

0.1%有效碘溶液用于体温计消毒,消毒30分钟。

碘附消毒后不需乙醇脱碘且稀释后稳定性差,宜现配现用,还应密闭、避光、置阴凉处保存。

(3)低效类化学消毒剂:

低效类化学消毒剂不能杀灭结核杆菌、亲水性病毒和芽孢,能杀灭细菌繁殖体、部分真菌和亲脂性病毒。

①氯己定:

0.02%溶液用于手的消毒,浸泡3分钟;

0.05%溶液用于创面消毒;

0.05%~O.1%溶液用于冲洗阴道、膀胱或擦洗外阴部。

②苯扎溴铵:

0.01%~0.05%溶液用黏膜消毒;

0.1%~0.2%溶液用于皮肤消毒。

使用其消毒时不宜与肥皂等含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物品合用;

对铝制品有破坏作用,不能用铝制品盛装。

第三节洗手与手的消毒

一、洗手技术

洗手技术是无菌技术操作的基础,目的是除去手上污垢及沾染的致病菌,避免污染无菌物品、清沾物品,可有效地避免传染和交叉感染,是保护患者及医护人员的重要措施。

二、手的消毒

洗手前,护士要注意衣着整洁,修剪指甲并取下手上的手表及其他饰物。

手的消毒有三种方法,即卫生洗手法、刷手法和浸泡消毒法,其中卫生洗手法适用于医护人员进行各种操作前、后手的清洁消毒;

刷手法则适用于接触感染后手的消毒。

【实施用物】

流动洗手设备、消毒手刷、洗手液、干手机、消毒小毛巾或纸巾。

【实施要点】

1.卫生洗手法

(1)打开水龙头,调节合适的水流、水温,浸湿双手。

取适量的洗手液或肥皂液于手掌,按“六步洗手法”顺序揉搓双手:

①掌心对掌心,两手并拢相互搓擦;

②手心对手背,手指交错相互搓擦(交换);

③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擦;

④用一手握另一手拇指旋转搓擦(交换);

⑤弯曲一手手指各关节,在另一手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

⑥指尖在掌心转动搓擦(交换)。

每步揉搓时间不少于3秒,总时间不少于15秒,范围至腕上10cm。

(2)打开水龙头,让流水自腕部流向指尖进行冲洗,洗净后关闭水龙头。

用纸巾自上而下擦干或干手机烘干双手。

2.刷手法

(1)打开水龙头,湿润双手。

用手刷蘸洗手液或肥皂液,按前臂——腕部——手背——手掌——手指——指缝——指甲顺序刷洗,每只手刷30秒,流水冲净,换手刷同法刷另一手按上述顺序再刷洗一遍,共刷2分钟。

(2)打开水龙头,流水洗净后关闭水龙头。

3.浸泡洗手法

双手浸泡在消毒液里,用小毛巾或手刷按顺序反复刷洗2分钟。

用清水洗净后擦干双手。

【注意事项】

(1)刷手时,衣服不可接触水池,以防隔离衣污染洗手池边缘或消毒盆。

(2)用流水冲洗时,要注意腕部及肘部,防止水流进衣袖。

(3)肥皂液确保每日更换,手刷及容器应每日消毒。

第四节无菌技术

一、无菌技术的概念与操作原则

(一)概念

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防止无菌物、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无菌物品是指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

无菌区域是指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

(二)操作原则

1.工作环境

环境应清洁、通风、宽敞、定期消毒;

操作前半小时应停止卫生处理、减少走动以避免尘埃飞扬:

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环境每天通风在30分钟以上。

2.物品保管

无菌物品必须存放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中,不可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

无菌包外需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按有效期先后顺序摆放;

无菌包有效期为一周,过期或受潮则应重新灭菌;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必须分开放置,并要设有标志,非无菌物品必须远离无菌区。

3.工作人员

无菌操作前,工作人员要修剪指甲、洗手,戴好帽子、口罩,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明确无菌区和推无菌区,必须分清无菌和有菌物品;

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

不可面对无菌区讲话、咳嗽、打喷嚏。

4.取无菌物

应使用无菌持物钳,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

疑有污染,应予以更换并重新灭菌。

5.一物一人

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位患者使用一次,以防交叉感染。

二、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

无菌技术的操作方法包括如何脱戴无菌手套、无菌容器的使用、无菌溶液的取用、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无菌包的使用以及铺无菌盘的方法。

(一)脱戴无菌手套

在进行严格的医疗护理操作(环境物品等符合无菌操作原则的基本要求)时,确保无菌效果或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免受感染,护理人员必须要求戴无菌手套。

无菌手套一包或一次性无菌手套包、弯盘、滑石粉

1.无菌手套包准备

将手套的内面均匀涂滑石粉,将手套开口处向外反折7~10cm,掌心向上分别放入手套袋左、右口袋内,将手套袋用包布包好或置于贮槽内,贴好标签,注明型号。

送灭菌处理。

2.检查核对

选择大小合适的手套,核对无菌手套袋外的号码、灭菌日期,检查有无潮湿及破损,如有破损,立即更换。

3.戴手套

(1)分次提取法:

一手捏手套袋开口处外层,另一手捏住一只手套的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

未戴手套的手捏另一手套袋开口处外层,已戴好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折内面(手套外面),取出手套,同法将手套戴好。

(2)一次提取法:

两手同时提起手套袋开口处外层,分别捏住两只手套的反折部分,取出手套,将两手套掌心相对,先戴一只手,再将已戴好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反折内面,同法将手套戴好,将手套的翻边扣套在工作服衣袖外面。

调整手套,使手指与手套贴合,必要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手套外面的滑石粉。

4.脱手套

操作完毕,一手捏住另一手套腕部外面翻转脱下,再将脱下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手套内,将其翻转脱下。

5.处置手套

橡胶手套放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