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0826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

《曹刿论战》

一、文章内容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

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

  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园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三、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

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四、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

同“遍”,遍及、普遍

五、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

古义:

官司、案件今义:

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

古义:

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

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

古义:

讨伐,攻打今义:

砍伐

4、又何间焉间:

古义:

参与今义:

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鄙:

古义: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

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加:

古义:

虚夸,以少报多今义:

增加

7、虽不能察虽:

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8、再而衰再:

古义:

第二次今义:

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

古义:

信实、诚实今义:

书信

10、忠之属也忠:

古义: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

忠诚

六、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七、一词多义

1、间: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亲密无间()

2、师:

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

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牺牲:

牺牲玉帛()为国牺牲()

5、故:

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

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

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以:

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

9、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

八、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

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参与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可以:

可凭借

4、肉食者鄙鄙:

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靡:

倒下

6、公将驰之驰:

(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专:

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孚:

为人所信服,信服

九、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句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驰)矣。

”(鲁军)遂逐齐师。

省略句

4、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省略句

5、何以战倒装句:

以何战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8、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9、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2、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

“作战,是靠勇气的。

1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4、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

鲁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

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

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举出1例,即可得2分)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1分)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2分)

答:

(1)政治方面: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

适时出击,适时追击)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B、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明从“请见”的原因。

C、“齐师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

D、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1、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

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12、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1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4长勺之战取胜的前提条件是鲁庄公取信于民,治国有方,取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曹刿的把握战机,正确指挥。

那么曹刿是如何指挥的?

哪两个词见出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面对敌人,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待“齐人三鼓”,“彼竭我盈”以后再击鼓进军,这是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看敌方辙乱旗靡,再乘胜追击,这是辨明虚实,以防中计。

核心是把握战机,充分反映曹刿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鲁庄公的“将鼓”“将驰”则见出其急躁冒进,在指挥作战上缺少谋略。

十四、人物分析

1、曹刿:

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危难的责任感。

(不顾劝阻执意求见:

请见、乃入见、请从)

具有正确的战略思想。

(不谈战事而先谈政治民情:

“取信于民”才有战斗条件)

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从容镇定,举止机智而谨慎:

把握战机,详察敌情)

2、鲁庄公:

“鄙”

战前:

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战时:

急躁冒进,不察敌情。

战后:

胜而不知何以胜。

鲁庄公的可取之处:

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亲临战场,虚心求教。

十五、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

(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

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

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不设统一答案。

(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

(结合文章说理由)(4分)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

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3、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

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3分)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

从“有功”方面答:

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也可从“无能”方面答: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

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0、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

(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

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2、《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章内容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短长》、《国事》、《事语》,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

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战国游士为代表的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

这里保存了大批寓言,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之类。

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三、语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四、通假字

1、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五、古今异义次: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古义:

土地方圆今义:

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

古义:

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

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明日:

古义:

第二天今义:

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谤讥:

古义:

指责,劝谏(中性词)今义:

诽谤,讥讽(贬义词)

5、窥镜而自视窥:

古义:

照今义:

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寝:

古义:

躺而不睡今义:

睡觉地方

六、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

名词用作动词:

穿戴

2、私我也私:

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3、王之蔽甚矣蔽:

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或:

(受)蒙蔽

4、闻寡人之耳者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吾妻之美我者美: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七、一词多义

1、孰:

疑问代词,谁。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仔细。

如:

孰视之。

2、美:

美丽,漂亮。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认为……美。

如:

吾妻之美我者。

3、于:

向:

欲有求于我也。

在:

能谤讥于市朝。

到:

皆朝于齐。

比:

皆以美于徐公。

4、朝:

早晨:

朝服衣冠。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朝见:

皆朝于齐。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而形貌昳丽昳丽:

光艳美丽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

谁,哪一个

3、旦日:

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4、皆以美于徐公以:

以为,认为

5、能谤讥于市朝谤:

指责别人过错讥:

讽刺市朝:

公共场合

九、特殊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

忌不信自。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倒装句,正常语序为: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状语后置(此所谓于朝廷胜)

6、有求于我也状语后置(于我有求也)

7、能谤讥讽于市朝状语后置(能于市朝谤讥)

8、皆以美于徐公状语后置(皆以于徐公美)

9、皆朝于齐状语后置(皆于齐朝)

十一、理解性默写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向妻、妾、客发出”的“三问”是:

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4、妻、妾、客做出的“三答”是: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5、邹忌为何在徐公比美时不自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7、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手了蒙蔽的?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8、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十二、重点语句默写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意对即可。

3、“王曰‘善’。

”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

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

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两个要点:

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十四、开放性试题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示例,内容方面:

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

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

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

请简述理由。

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

示例1:

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

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

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

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

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能围绕委婉的说话方式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6、“门庭若市”是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请写出其反义词。

门可罗雀

24、《愚公移山》

一、文章内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四、通假字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