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79921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实现把陇药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特制定本规划。

  一、陇药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是全国中药材优势主产区之一,人工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三,中药材品种资源丰富,质地优良。

现有药用品种1527种,其中植物药材1270种,动物药材214种,矿物药材43种。

属于国家382个重点品种的有276种。

大宗道地药材30多种,其中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枸杞、黄芩、款冬花等十大陇药品种已形成一定规模。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目前已形成了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中成药、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和医药商贸物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0年底,全省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61户,资产总额83.09亿元,从业人员1.23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0.42亿元,工业增加值17.5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3.58亿元,实现利税10.23亿元。

  

(二)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1.中药材种植已形成规模,为加快发展陇药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201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252万亩,产量52万吨。

大宗道地药材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板蓝根六大类药材占全国同类品种产量的90%、60%、50%、50%、25%、65%,除板蓝根以外,其他五个品种的出口量占全国80%以上。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了30项中药材地方标准,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加工进行了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初步建立起中药材标准体系,已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区9个,示范区建设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岷县当归、陇西黄芪、陇西/渭源白条党参、文县纹党、礼县大黄、西和半夏、民勤甘草已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目前在我省优质道地中药材最佳生态区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以岷县、宕昌、漳县等地为中心区的优质当归基地;以渭源、陇西、临洮、文县为中心区的党参基地;以陇西、武都为中心区的黄(红)芪基地;以礼县、渭源、华亭地道产区为中心区的优质大黄基地;以金塔、高台、民勤为中心区的甘草基地。

有2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

定西、陇南两市是全省中药材主要的种植生产加工基地,两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00万亩,占全省80%以上。

定西地区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发展较快,目前已注册道地优势药材地理标记4个、品牌商标40多个,当归基地获得《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

有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93家,34家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年加工中药材7.97万吨,加工产值8.6亿元,产品已发展到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化妆品等多个系列。

区域内有6个大型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中药材30.6万吨,交易额29.4亿元。

千金药业、广药集团、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已在陇西建立了提取、中转仓储基地。

陇南中药材种植基地初具规模,种植面积接近全省种植面积的40%,规模以上生产企业5家,特别是独一味已发展成为集现代中药、天然植物药和生物制剂研究开发为主的大型上市制药企业。

图1:

2009年全国药材种植面积分布图

图2:

甘肃省道地药材分布图

  2.医药企业不断壮大,加快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全省医药行业主要生产门类有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生物药品、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医疗器械、制药机械、卫生材料、医药用品等,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共166家,其中原料药、制剂企业42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98家,中药提取物生产企业2家,医用氧企业20家,药用辅料企业4家。

拥有20多个剂型、2931个批准文号的药品品种。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3家,产品129个。

全行业资产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7家,其中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奇正藏药资产总额分别达到18.73亿元和12.97亿元,兰州佛慈、甘肃扶正、独一味制药总资产已超过4亿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家,单品种超过亿元的产品9个。

重点药品生产企业全部通过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装备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了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奇正藏药、独一味、佛慈、扶正等一批骨干企业。

图3:

《药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分布情况

图4:

甘肃省主要医药企业分布图

  3.医药产业科研开发具有一定基础。

以兰州大学、中科院化物所、甘肃农大、省中医学院、省医科院、省药物研究所、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兰州佛慈、甘肃奇正等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院所与企业技术中心共同形成了我省药物研发基本格局,医药科研具有较好基础。

特别是生物制药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国家医用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学、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机构,生产的口服轮状病毒疫苗、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型肉毒毒素、纯化狂犬疫苗、痢疾双价活疫苗、口蹄疫疫苗和“吾爱”复合酶系列、胸腺五肽、酪蛋白系列产品等生物疫苗在市场上优势十分明显。

兰州兽研所在动物病毒病研究、传染病研究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奇正消痛贴、佛慈浓缩丸、贞芪扶正系列、独一味胶囊、元胡止痛滴丸等中成药制品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三)加快陇药产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1.医药消费的刚性需求和天然药物的兴起为陇药产业提供了市场空间。

医药行业是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医药消费呈刚性增长,治病、康复、保健及重大灾情疫情对医药的需求不可替代。

目前,我国医院药品市场年销售药品规模接近3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全国医院药品年消费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药品零售市场将达到10000亿元以上。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以植物药为主的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在印度、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倍受欢迎,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欧洲市场也得到了认可,从全球药品市场趋势看,世界植物药发展速度为10—20%,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2.新医改政策出台,将促进医药产品内需进一步扩大。

伴随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医疗保障制度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医保标准将进一步提高,全国将投入8500亿元,对医药产业发展具有较大刺激和拉动作用。

医疗资源的配置将更加合理,基层用药需求会逐步增加,农村和社区药品市场已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年均增长有望达到30%以上。

  3.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为陇药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国办发〔2002〕61号)、《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消费〔2010〕483号)、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的颁布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及《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函〔2009〕150号)的实施,为加快陇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发〔2010〕8号)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扶持办法,为我省医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药材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

甘肃作为中药材资源大省,大部分药材仅以原药材或初级产品供应市场,以中药材为原料的现代中药制剂、保健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较少,精深加工能力弱,加工增值效益较低。

全省中药材初级加工量与制药企业使用量只占药材总产量的26%,其中工业用量仅占5%左右,是典型的资源大省、产业小省。

  2.医药工业总量小,缺乏大型企业带动。

我省医药工业总体上呈现“小、弱、散”的局面,多数企业处于低水平、低效益和重复生产状态。

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50.42亿元,仅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0.56%;工业增加值17.5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7%。

医药工业平均每户企业拥有资产仅1.36亿元。

在全国医药行业100强企业中,甘肃进入排名的只有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一家,其资产排45位,销售收入排87位,利润排25位。

从全国医药行业统计情况看,国内一些大型制药企业单个品种的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我省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收入仅43.58亿元,平均不到7000万元。

医药工业总量过小,缺乏产业规模和有市场影响力的主导品种,未形成核心企业带动的强势产业群,无法与国内大型制药企业竞争。

  3.资金投入不足,融资困难。

甘肃医药产业多年来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省级投入除了农口部门每年支持中药材种植发展的5000万元外,对医药企业的投入十分有限,极少量的资金主要用于补助企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车间改造和产品研发。

除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奇正藏药、独一味等少数几家医药企业通过自身积累和上市融资,资金较为宽松外,大部分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融资难度大,资金匮乏,很难筹集到资金用于科研开发、技术改造和扩大产能,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4.研发创新不足,独家品种少。

据统计,全省共有2931个药品生产批准文号,这些药品绝大多数为传统中成药仿制或改剂型品种,科技含量低、低附加值和低档次的品种占绝大部分,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家品种不到10%。

全省有省级生产批准文号的医院制剂1955个,藏药制剂300多个,但近几年没有1个品种发展为国药准字号新药。

省内制药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单个品种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也仅有5个。

  5.营销观念滞后,市场投入不足。

我省制药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品牌影响力弱,多数产品只在省内或周边市场销售,省外市场份额很小。

传统的产品在传统的区域内以传统的手段销售,营销模式单一,观念滞后,市场投入较少,缺乏灵活应对市场的策略和手段,难以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市场开发不足已成为限制陇药产业做大做强的最关键因素。

  二、“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发〔2010〕8号),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产品为核心,加快构建陇药药源研发体系、生产加工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整合重组,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强化科技创新,整合科技资源,增强新药研发能力,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实施项目带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培育陇药大品种,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陇药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扶优扶强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优先发展道地药材和新特药精深加工,辐射带动陇药产业提质增效,推进陇药产业做大做强。

  2.坚持技术创新与项目带动相结合,扶持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工艺,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着力抓好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3.坚持引进战略投资与培育省内企业相结合,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参与陇药产业开发,鼓励支持企业重组,培育壮大陇药企业。

  4.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保持特色优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通过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提高中药临床疗效和产业发展水平,推进中药现代化。

  5.坚持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围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保护濒危稀缺中药材资源为重点,建设濒危资源保护抚育基地,保障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奋斗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陇药产业研发、生产和流通体系。

陇药药源规范化种植基地基本建立,新药研发能力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区域布局更加优化,物流配送网络更加健全,实现陇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到2015年,力争使陇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其中,陇药种植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陇药加工业(工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陇药流通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

  ——药源基地建设目标:

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60万亩,道地药材良种普及率达到70%以上,陇药种植业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以企业为主体建立药源基地,建成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等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10个;

  ——企业发展目标:

培育3家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10家年销售收入5—10亿元的陇药龙头企业,15家年销售收入2—5亿元的骨干企业,力争有5—6家医药企业上市;

  ——品牌培育目标:

培育3—5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5—10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过亿元、15—30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陇药大品种,3—5个国内知名品牌;

  ——技术创新目标: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陇药创新体系,力争培育3—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1个陇药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完成5—8个创新药物的开发、10—15个现有重点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重点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研发投入平均达到年销售收入的3%左右。

  三、“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重点

  

(一)产业布局。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发〔2010〕8号),结合我省医药产业现状和资源条件,按照高度集聚与相对集中的原则,通过布局调整,引导资源整合,形成中、南、西、东各具特色的陇药产业布局。

  1.中部地区:

以资源为依托,以现有产业为基础,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和培育壮大现有企业,建设陇药研发生产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现代医药商贸物流基地。

重点推进以兰州为核心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中成药制造业和现代医药商贸物流配送网络建设,辐射并带动白银等周边地区;以定西(陇西)为核心区域的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制剂、仓储物流集聚区,打造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和中药材现货期货交易市场,在陇西建设集研发生产、技术交流和产品展示为一体的国际化陇药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兽研所、奇正藏药、兰州佛慈、陇神戎发、扶正、岷海等一批骨干企业和国内外科研机构,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陇药创新药物研发及其产业化生产。

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生物制药、现代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保健食品、化学药品及制剂、医疗仪器设备等产业。

  2.南部地区:

南部地区药用植物种类繁多,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有药用植物资源1000多种,大面积栽培的有当归、黄芪、红芪、纹党、大黄、杜仲、川贝、半夏、天麻等。

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主要承载中藏药药源生产基地建设、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功能性保健品和日用化妆品产品制造等。

依托现有企业,实施改扩建和产业链延伸项目,扩大产业规模;着力引进国内外大型制药企业投资办厂,提升产业水平。

重点发展特色中(藏)成药、生化制品、中药饮片、化妆品、野生药材驯化抚育、《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和交易市场建设等;重点建设以文县、武都、礼县、宕昌为中心区的优质党参、红(黄)芪、大黄、当归等大宗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加工基地;以玛曲、舟曲、临潭、康乐、和政为中心区的独一味、秦艽、红景天、羌活、款冬花等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加工基地;以宕昌、武都为中心的大型现代化中药材及其制成品交易市场,发展与我国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市场的中药材贸易。

  3.河西地区:

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医药产品、新型合成与半合成药物、现代中药和药物新制剂,形成以原料药和制剂深加工为主体、以现代生物制药和天然药物为两翼的产业格局。

加快开展麻黄素系列产品的研发,做强甘草提取物等产品。

发挥甘肃农垦特种药材种植资源优势,联合国内外大型科研机构及企业,研究开发特效镇痛、治疗类药物,提高产品附加值。

依托普安制药(药物碱厂),扩建2000万瓶宣肺止咳露,建设年产400吨共轭亚油酸项目;依托昆仑生化、雪晶生化、祁连山制药、酒泉大得利等企业,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

规划建设生物化学制品产业园区,发展土霉素、核黄素、阿维菌素、阿斯巴甜等生物发酵制品。

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建厂,改造重组古浪制药厂,做强甘草、麻黄草提取物等产品。

  4.东部地区:

重点扶持现有制药企业重大技改项目、产业化项目和产业链延伸项目,依托皇甫谧制药、西峰制药、平凉佛明、甘肃益尔、天水岐黄等企业,发展优势中成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药饮片,支持做大规模,做强优势品种,提升产品知名度,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二)重点领域。

  1.加快发展中药材生产加工,延长产业链。

  

(1)巩固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和地方特色的道地中药材基地,推广应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加工技术,以优质道地药材适生区为重点区域,加快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板蓝根、半夏、柴胡等特色中药材资源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建设。

  

(2)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扩大省内大宗道地药材饮片加工生产规模,继续推进规范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当归、党参、黄(红)芪、黄芩、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等品种的中药提取物(中间体)和配方颗粒产品,加快推进商品化,努力使中药材深加工增值水平大幅提升。

  (3)发展中药保健功能食品和改善记忆、延缓衰老、调节血脂、血压、抗疲劳功能食品,围绕当归、党参、黄(红)芪等优势中药材发展日用化妆品等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

重点支持精制膳食饮片、参芪保健茶和不同功能的保健品,做大做强当归系列化妆品。

  2.加快中成药创新药物研发,培育优势品种。

  

(1)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开发新型复方制剂。

鼓励对传统中成药制剂进行二次开发,推动剂型改进。

充分利用我省道地药材资源,积极研究开发针对亚健康、常见病、重大疑难疾病、老年疾病等保健、预防和治疗的现代中成药。

鼓励中医名方、验方、民族医方和医院制剂等申报新药。

支持中成药仿制及创新药物产业化及其发展。

  

(2)加快我省特色中成药的规模化发展,对我省现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功效独特、市场需求量大的品种,加大扶持力度。

重点支持佛慈浓缩丸系列、贞芪扶正系列产品、奇正消痛贴、洁白丸、独一味胶囊、参芪五味子片、宫瘤宁胶囊、元胡止痛滴丸、当归腹痛宁滴丸、苁蓉通便口服液、红芪口服液、蒲地蓝消炎片、杜仲壮骨胶囊、宣肺止咳露等陇药特色品种,加大对制药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做大市场规模,提高中成药经济总量。

  3.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

  

(1)鼓励企业开发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重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基因工程疫苗、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抗肿瘤药物、体外诊断检测试剂等新产品;重点开发长效、口服、肺部给药等新型生物制剂,推动省内生物医药产品更新换代,抢占市场高端领域。

支持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中牧股份兰州生物药厂人用疫苗类产品、血液制品、基因工程药物、诊断试剂和动物用疫苗类产品、治疗用制品及诊断试剂扩大生产规模。

加快推进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宋内氏多糖蛋白质结合疫苗、肺炎多糖蛋白结合疫苗、4价流脑多糖蛋白质结合疫苗等人用疫苗和牛用口蹄疫Asial型疫苗、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三价灭活疫苗、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等动物类疫苗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支持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与美国默克公司合作研发生产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项目。

  

(2)研究应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改进传统药材生产技术,提高中药材的品质与产量,促进生物技术与天然药物的有机结合。

  4.稳步发展化学药。

  

(1)围绕多肽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自身免疫疾病防治药物发展化学原料药,主要包括多肽系列药物中间体胸腺素α1,银屑病治疗药物钙泊三醇、抗禽流感药物达菲中间体,抗肿瘤药物中间体和抗生素药物中间体。

加快国家一类新药乙烷硒啉的研发进度。

  

(2)支持祁连山药业土霉素、新兰药氢溴酸高乌甲素、大得利苦参素等化学原料药做大生产规模。

加快推进大得利的苯巴比妥、咖啡因、异烟肼、氨甲苯酸,项目实现产业化生产。

依托甘肃药物碱厂组织开发羟考酮、氢可酮、可待因、那曲酮、蒂巴因等产品。

  (3)鼓励发展安全高效、使用方便、消费者容易接受的新型化学药物制剂。

鼓励企业首仿国外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等10类重大疾病的药品(专利保护期已过)。

  5.推进医疗器械规模化发展。

  重点支持重离子束治疗癌症技术装置产业化项目,扩大西脉记忆合金、兰飞心脏瓣膜、天水场效应治疗仪、甘肃伟业心电远程监护仪、兰州康顺输液器材等优势产品扩大规模。

充分发挥天水电子产品与自动化研究基地的优势开发新型医疗器械、诊疗设备,着力引进和培育保健、康复类医疗设备,快速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重点实施项目。

  “十二五”期间,陇药产业重点实施项目76个,涉及企业技术改造、药源基地建设、医药商贸物流等领域,项目总投资11083亿元,预期产值达到27451亿元。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药源基地建设,保障陇药原料品质。

  1.加强药源主产地资源环境保护,保证道地中药材品质。

在全省四大优势产区,围绕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枸杞、黄芩、款冬花十大陇药特色道地药材品种,重点建设十大优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围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建设三大濒危资源保护抚育基地(甘南野生濒危资源保护抚育生产基地、陇南濒危木本药材资源保护抚育基地和河西濒危荒漠药材资源保护抚育生产基地),重点抚育发展独一味、岷贝母、红景天、手掌参、脉花党参、刺五加、山茱萸、杜仲、肉苁蓉、锁阳、麻黄草等药材品种。

  2.鼓励和引导制药企业按照中药材种植规范要求,在我省道地药材适生区内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

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引进国内100强医药企业在我省道地药材主产区建立中药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国药集团及国内外大型制药企业通过“公司+行业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建立药源生产基地。

  

(二)推动产业整合重组,培育陇药龙头企业。

  1.组建陇药集团。

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组建陇药产业集团,支持甘肃陇神戎发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省内制药企业,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以参股控股等方式组建集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集团公司按照上市企业标准进行组建,条件成熟后培育成为上市公司。

  2.以现有企业为依托,培育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强的陇药龙头企业,做大陇药经济规模。

加大对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佛慈、奇正藏药、独一味等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陇药骨干企业和品牌。

  3.按照优质道地药材向优生区集中,加工生产企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优势企业和加工园区集聚,推动陇药产业集群化发展。

扶持创新型企业和配套企业,逐步形成产品结构各具特色,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专业分工协作,企业经营充满活力的陇药产业集群。

  (三)强化科技创新,提升陇药研发水平。

  1.加快医药创新服务平台实验资源和信息数据共享系统建设,推动科技资源向陇药产业园区集聚。

支持甘肃奇正藏药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外大型科研机构,建立甘肃省陇药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点开展我省大宗道地药材质量标准研究、创新药物研发和陇药公共技术服务,逐步建立起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

  2.大力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陇药新品种,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

力争开发5—8个创新药物,完成10—15个现有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