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名师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9553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名师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名师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名师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名师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名师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名师导学案.docx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名师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名师导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名师导学案.docx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名师导学案

《读书:

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名师导学案

素养目标

1、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3、反复诵读文章,描述作者对读书场景的描写,感受书籍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

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

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

不仅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颇有研究。

道家思赫尔曼黑塞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佐良,诗人、中国著名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作家,翻译家,散文家。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巨大的贡献。

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王佐良是建国之初,中共中央宣传部组建了《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王佐良与他的老师金岳霖、钱钟书等著名学者一起被聘为委员,共同参加了《毛泽东选集》1-4卷的翻译工作。

二、背景介绍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

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

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

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黑塞受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很大,所以他才会笔随心走,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学的深度。

三、文体介绍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

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不受字数限制。

四、资料链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设立了国学研究院。

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回忆道:

“先设国学门,所以又简称国学研究院。

国学研究院的教授称为导师,当时只有四位导师: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四位导师学问既大,其读书方法可借鉴之处亦多。

1.梁启超:

读课外书为必修课

在梁启超看来,“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便算完事,那么,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并不是求学问,你的人格,先已不可问了”。

做学问的人不去“自发”地阅读课外书,文不识理,理不通文,最终将制约学术的创新。

>如何读书?

在梁启超看来,读书有精读泛读之分,“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梁启超注重记笔记:

“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短的抄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

2.王国维:

有批判地读书

他主张学生要广泛阅读不同专业范围的书籍,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使自己在阅读中得到积极的休息。

这一点与梁启超的“读课外书为必修课”有些类似。

读书时不可缺少批判性思维。

王国维深谙此道,他说:

“如果缺少观点,缺少见识,读书再多,也不会对自己的学问有补,而只会使自己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而不能自拔。

 ”如他对戏曲的定义(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即是从大量资料中提出,并借为一种标准,重新审视中国戏曲。

3.陈寅恪:

有校勘、有批语

陈寅恪有一个读书习惯——在书上圈圈点点,其中有校勘、有批语。

蒋天枢有文字记陈寅恪读《高僧传》的批语:

“先生于此书,时用密点、圈以识其要。

就字迹墨色观之,先后校读非只一二次,具见用力之勤勉……”陈寅恪随手记下的这些圈点和随想成为他日后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著述的蓝本。

不唯书,敢怀疑。

陈寅恪大量读书,却不尽信书。

对于书上说的、前人说的和大人物说的,陈寅恪总是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才加以确认。

陈寅恪在诗中说道,“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

这个“不肯为人忙”,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受已成观念的约束,要有创见。

5.赵元任:

熟读成诵

赵元任曾记述小时的读书经历:

读诸子诸经时,“不懂就老念老念,念熟了过一会儿,过一阵,过几年,他就不知不觉地懂起来……我好些书都是先背熟了,后来才慢慢儿懂的”。

这个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

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

1.读准下列汉字的字音,识记字形。

闲暇(xiá)丰盈(yíng)卷帙(zhì)逊色(xùn)消磨(mó)公爵(jué)

帐幕(mù)苍穹(qióng)慰藉(jiè)麻痹(bì)臻(zhēn)胥(xū)

2.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望洋兴叹:

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一劳永逸: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心驰神往:

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

形容一心向往。

豁然开朗: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牵强附会:

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

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1.《读书:

目的和前提》2.《上图书馆》,梳理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写作思路:

1.《读书:

目的和前提》:

1-2目的3-8前提

2.《上图书馆》:

1-2引出话题3-10记叙上图书馆的经历

两篇文章都是围绕文章标题而展开叙述或议论。

再读课文,诱思导学

1.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两篇文章是怎样描述作者读书求学的经历的?

在书中标画出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这些场景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1)黑塞在祖父的巨大藏书室中捞取“珍珠”场景:

(2)王佐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感受“新世界”场景:

2.朗读第五段和第六段,关注注重点词语,标画理解。

黑塞在祖父的巨大藏书室中捞取“珍珠”场景:

(1)在书籍的世界中,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

许多这样的热情交替出现,有的过一定时期去而复来,有的出现一次便永远消失了……

感受:

形象地描绘了“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的美好感受。

(2)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的插图的《鲁滨逊飘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

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一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

感受:

举例,进一步说明阅读经典的前提和作用。

(3)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我大失所望。

我所期待的……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感受:

举例,进一步说明阅读经典的前提和作用。

(4)……我已认识了老子,最先读的是格里尔(Grill)的译本。

随后开始出版“中国丛书”,即卫礼贤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头一本是孔子的《论语》;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地惊异和心驰神往……《论语》之后又出了《道德经》、《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几十年来,我对这些中国典籍的喜爱有增无已……

感受:

读诸子百家的作品、童话、诗歌、小说等东方经典著作的经历、感受和意义。

3.朗读第六段:

关注重点词语,标画出来理解。

王佐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感受“新世界”场景:

(1)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

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它比“公书林”更神气:

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十六七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感受: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神气”,深深吸引着作者,使他的海洋中不能自拔,受益匪浅。

(2)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是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书作为人类历史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人民日报》(2019年02月19日20版)

合作探究

1.书馆给王佐良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收益?

请大家再次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简单概括信息。

①获得了比来自中外老师还要多的知识。

②产生了读小说的兴趣和好奇心。

③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

④丰富了有关历史、哲学、戏剧等方面的知识和情感。

⑤认识到了人类的高贵和伟大。

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

赫尔曼黑塞:

人的使命就是回到自我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

找到自我。

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德国人赫尔曼黑塞漫长的85年人生中,可谓见证了沧海桑田:

出生时德国才统一,逝世时德国已经分裂。

他目睹了几代强权政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旁观了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复兴。

他和我们一样,摆渡过彷徨的青春河流,攀爬过孤独的精神荒原。

他和我们又不一样——他终于学会和这种危机感和平相处,在生活和创作上,不懈地坚守一条通往内在心灵的征程。

这位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的作家,留下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在内50多部著作,以及四万多封读者来信复函。

然而,他在一百年前写下的长篇小说《德米安:

彷徨少年时》,却成为真正表达其所有作品各层内涵的代表作。

这部摆脱一战后精神危机的产物,于外在世界和内在自我的转换中,成为一座纪念碑,见证和预言了黑塞一生的命运。

彷徨少年时,“谁要想诞生,就一定首先要毁灭一个世界”

《德米安》讲述少年辛克莱追求自我的历程。

乖小孩辛克莱生活在父母亲、圣诗、爱和智慧的“明亮世界”中,却感觉到存在另一个充斥阴影与诱惑的“黑暗世界”。

他受控于不良少年克罗默,被迫偷窃和说谎。

一个叫马克思德米安的神秘少年将他从窘境中解救出来。

辛克莱就是黑塞的镜中人。

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在德国南部小镇卡尔夫,他日后经常提及,出生时正值射手座高照之夜,这成为黑塞流浪汉性格的预兆。

卡尔夫位于黑森林边缘,空气中充满干草气味和苹果芳香。

童年的黑塞,和地上的果园及水中的鱼群共处天地,爱吟咏自然之歌。

成年的黑塞写了40多篇描绘故乡的散文,对于年轻时就离开故乡的黑塞来说,少年时代具有决定意义。

他有世界公民般的血统,父亲是俄裔德人,母亲是法裔瑞士人。

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父亲是新教牧师,母亲生于印度,也是信徒,外祖父赫尔曼肯德尔特是一位精通多种语言的著名传教士,曾在印度传教。

外祖父让黑塞迷上了东方文化。

此后,德国古典文化、东方哲学和基督教会精神成为黑塞作品的智性底色。

黑塞的童年记忆里,外祖父的屋子是他的天堂,在自传式片段小说《魔术师的童年》里写:

“人们在这屋里祈祷和读《圣经》,研究和学习印度哲学,还演奏许多优美的音乐。

这里有知道佛陀和老子的人,有来自许多不同国度的客人”。

黑塞喜欢这样的家庭,但他梦想的世界更缤纷。

他希望成为一名魔术师,“让人起死回生”、“让苹果在冬天长大”。

他最渴望的魔法是隐形术,由此“逃避外在世界,全心贯注于我自己”。

这种耽于对世界幻想的浪漫气质,加之少年时代汲取的精神养分,让黑塞如愿以偿——他变成了语言的魔术师,一个诗人。

小黑塞七岁开始写诗,“13岁就明白自己要么成为诗人,要么就什么都不是”,他是家里的小暴君,性格内向而激烈。

整个少年时代,他用纤细的感觉体验生活的明暗闪烁,他看见阴影和罪恶潜伏在光明世界,出入牧师厅堂,也浮现在孩童的心上,他战栗,也好奇,这是他文学主题的萌芽。

黑塞被要求继承家族传统——做牧师。

他被迫考入莫尔布隆神学院,与生俱来的流浪者性格加之经院教育的摧残,不到半年他就逃了,并以自杀行为使父母不敢再干涉。

1892年到1899年,黑塞当过学徒工和书店小伙计,同时大量阅读18、19世纪的文学和哲学,爱上歌德和荷尔德林,中国的老庄也成为他的东方哲人偶像。

1898年,黑塞21岁,自费出版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和散文集《午夜后的一小时》,未受公众承认,直至1904年第一部长篇《彼得卡门青》问世,黑塞作为一个作家的春天才到来。

此后他和第一任妻子玛利亚结婚,移居博登湖畔,完成了自传小说《在轮下》、音乐家小说《生命之歌》和部分诗作。

表面的幸福只是黑塞内心不满足的虚饰,他1911年前往锡兰等亚洲殖民地旅行,以期找到心中的东方乐园,未果。

回来后写下小说《艺术家的命运》,“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丈夫和父亲”。

黑塞前40年的生命姿态是向外的——逃学,远离家庭生活,走遍欧亚,他需要挣脱。

《德米安》里,亦善亦恶的马克斯对辛克莱说,“那只鸟在挣扎着要从蛋壳中解脱出来。

那个蛋就是这个世界。

谁要想诞生,就一定首先要毁灭一个世界。

“荒原狼”的自救,从地狱走向天堂,成为他自己

近不惑之年,黑塞却遭遇了惶惑。

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狂热了,连知识分子都在欢呼。

黑塞发表评论《朋友啊,放弃那种笔调!

》,批评弥漫欧洲的好战心态。

他的反战态度触怒了德国当局,成了“卖国贼”,亲友远离他,只有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支持他。

祸不单行,1916年父亲病逝,幼子重病,妻子精神出了问题,得抑郁症的黑塞不得不中止德国俘虏营的服务工作,在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学生约瑟夫朗博士那里接受了72次心理分析治疗,他开始对荣格心理学产生兴趣,并尝试用绘画来疗愈。

1917年秋天,黑塞初遇荣格,他在日记中写道:

“荣格从苏黎世打电话给我,约我一起在波恩的旅馆吃晚饭。

……我对他的印象不时变化着,最初感受的是他的自信。

”1921年,黑塞找荣格做心理分析,“我与荣格一起,此时我正经历着十分困难,有时是难以承受的生活危机,也体验着心理分析的冲撞。

它震撼着你的内心,也同样伴随着痛苦。

但它是有效的。

历经两位心理学大师启发,黑塞逐渐得到疗愈。

荣格心理学以原型理论著称,其中的阴影和自性化理论最打动黑塞。

荣格认为,阴影是隐藏在人内心深处、让自我蒙羞的人格,但人可以通过直面阴影,达到心灵各部分的整合,最终“人成为独立的不可分的个体”。

黑塞心灵解脱的直接产物,就是1917年一气呵成的《德米安》。

小说里辛克莱受到风琴手皮斯托里乌斯的影响,他的原型就是朗博士。

这部探索自我命运的作品,是黑塞接受心理治疗的诗意沉淀。

他清算过去的一切,接受意识里善与恶“混沌”的状态。

这部小说对战败后虚脱的德国青年产生了强烈心灵震颤,黑塞获得了首次重生。

虽然隐居,却非遁世。

黑塞从不回避时代,法西斯在欧洲猖獗,黑塞试图从东西方宗教和哲学中看见世界前景。

他写下人们到亚洲寻找信仰的超现实中篇《东方之旅》,而后花十年时间完成长篇《玻璃球游戏》,描述对一个精神文化高度发达的乌托邦的向往。

晚年的黑塞再度重生,从《荒原狼》到《玻璃球游戏》,他摆脱了狭义的自我,走向更广阔的宇宙。

1962年8月9日,听完一首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后,黑塞与世长辞。

《德米安》的前言里,黑塞写道:

“没有一个人曾经整个完全发挥他自己,可每一个人却都努力要做到那个地步。

”焦灼的荒原狼已新生为了真正的人,黑塞成为了他自己。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五)

黑塞的“艺术童话”,魅力何在?

在民间童话之外还有一种童话,叫艺术童话。

德国作家黑塞一生创作了很多童话,与他的小说、诗歌同样广受欢迎。

《黑塞童话集》收录了20篇童话,跨越他人生的数个阶段,绝大多数是艺术童话。

黑塞童话本质上是一种严肃文学,有着独特的美学理念和文艺旨趣。

“很久很久以前……”,这是大多数人对童话的印象,然而其实并不尽如此。

这类我们熟悉的童话一般被归类为“民间童话”。

民间童话以稚拙的道德秩序重建为主导,以惩恶扬善为目的,多为口头流传,情节反复夸张,人物黑白分明,结局大多圆满。

而在“民间童话”之外,还有一种童话,叫“艺术童话”。

《黑塞童话集》即为后者。

《黑塞童话集》,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译者:

黄霄翎,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12月。

黑塞的艺术童话,魅力何在?

什么是“艺术童话”呢?

与其费力下定义,不如亲身去感受。

德国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一生创作了很多童话,与他的小说、诗歌同样广受欢迎。

《黑塞童话集》收录了黑塞的20篇童话,跨越他人生的数个阶段,这些童话绝大多数是艺术童话。

黑塞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是成长。

黑塞从小生活在家教严格的传教士家庭,青年时期进入父母期待的神学院就学,此后,黑塞压抑的天性开始释放,他意识到僵化的教育制度如何扼杀了自己的童真。

早期小说《在轮下》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主人公汉斯就是黑塞化身。

黑塞不断书写年轻人的迷惘,走在路上,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回首之时,已是百年身。

黑塞的小说《悉达多》,讲述青年悉达多的苦行经历。

真我究竟在何处?

婆罗门教无法给出满意解答。

因此,他出走。

他走进城市,走向村野,观察人世的磨难,聆听人们的烦恼,他迷恋爱情,沉浸欲望,割舍羁绊,他向世界展开自己,万象涌入他的心中。

《纳尔奇斯与歌尔德蒙》的主角歌尔德蒙是感情丰沛之人,因爱欲觉醒而走向广大世界,在城市与旷野之间流浪,看遍中世纪欧洲的苦难,最后折返修道院投身雕塑事业,奉献于美的艺术。

赫尔曼黑塞(1877-1962)是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图为德国艺术家赫斯特杰森所画。

黑塞的童话同样也是在讲述“成长”。

人物不同,身份不同,经历却相似。

《诗人》。

中国诗人韩赋年少有才,家境丰裕,娶新妇,事皆顺,灯节之时忽遇一老者,谈论诗艺后心有所动,遂抛家求学,日复一日,不知岁月飞度,家宅易主,亲故渺茫,唯有灯影闪烁,河水静淌。

《爱丽丝》。

童年的安森有座大花园,他与飞蛾和卵石交谈,与甲虫和壁虎为友,最爱美丽的蓝鸢尾。

一天天,他长大了,渐忘很多东西,后来他遇见名叫“爱丽丝”(德语与蓝鸢尾同义)的女孩,爱丽丝要求他必须找到重要而神圣的目标,在记忆深渊的迷途中,安森遍寻不获,直到回到爱丽丝临终的床前,他小时候做的梦也回来了,他走进了蓝鸢尾的花萼以及《笛梦》《神秘的山》《奥古斯图斯》《法尔敦》《外星异讯》等都是差不多的主题,或者包含了相似的元素。

这种情节构架显然受到德国文学“成长小说”,比如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等作品的影响,表达一个人在内心发展与外界遭遇之间所演化的历程,强调人格修养的升华与完善。

游历是必须的,有点欧洲骑士文学的痕迹,尽管黑塞指向的是另一番大“功业”。

黑塞曾有诗言:

“少见,在雾中漫步!

灌木、石头每每孤独,树木彼此视而不见,每个人都形只影单。

”黑塞的主人公必得在如迷雾般的生命中踽踽前行,去深刻体悟人世的孤单与寂寞。

黑塞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骑士”,?

性不仅浸淫于诗歌,每每毕露于他的小说,而他的童话语言也是诗歌的行板,在诗意中徘徊摸索。

这种诗性是对生命之苦的咏叹,这种自我追寻仿佛“庄生晓梦迷蝴蝶”,不由让人兴起一些喟叹。

黑塞的外祖父精通数种东方语言,并在印度生活多年,从小耳濡目染,黑塞的精神追求也是相当东方的,印度之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中国文化尤其道家的生死观让他沉迷不已。

以象征的手法写出人物内在的体验,首先向外打开然后观视内心,驱使他的力量,将他引向外部,最后使他超越世俗重新回归自身。

人物的彻悟需要契机,长者以睿智的训谕引导年轻人,这类情节也是东方伦理的化用。

老子、孔子、庄子、释迦牟尼,都是黑塞崇拜的东方哲人,同时,正如黑塞在《悉达多》序言里所说的,“(这本书),旨在表示对东方的感谢,但即使在印度性的东西中,也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东方气息,浮士德的北方味道,基督教西欧的精神,尼采的希腊风格,也都深深融入其中。

”这是黑塞所有作品的底色。

东西融会、海纳百川的文化氛围,带着一丝神秘的气息和宗教追求的虔敬之心。

在此基础上创作的黑塞童话,本质上是一种严肃文学,有着独特的美学理念和文艺旨趣。

所有的童话,都是这个世界的诺亚方舟

尽管艺术童话和民间童话风格各异,主题也大有差别,两者的共同点还是很明显的:

童话中的奇遇与现世之间总是有着游戏式的关系。

奇特的情节突破想象的囿限,加上荒诞迷离和一些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得真实世界的秩序构架随时都有可能破灭。

卡尔维诺曾经花费两年时间搜集意大利各地的民间童话,整理而成《意大利童话》。

卡尔维诺说他感兴趣的是童话里线性的叙述,它的节奏和实质性,还有把生命的意义包含在一个由事实、需要经历的考验,以及决定性时刻组成的综合体当中的方法。

编撰传统民间故事为卡尔维诺创作现代寓言提供了技术准备,随后出版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的“异化”,作品的童话色彩显明,凝重而又严肃的命题消融在寓言体裁所特有的神秘、空灵、朦胧的氛围之中,卡尔维诺说,这系列小说的创作“从浪漫幻想的深层背景中诞生,也许受到古老的地方历史传统的启发”。

《意大利童话》,(意)伊泰洛卡尔维诺采录选编,译者:

刘宪之,版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以格林兄弟为代表的民间童话,很多来源于日耳曼神话宏大的史诗主题,例如尼伯龙根的传说。

格林童话经常讲述神秘的森林和小孩子面对难以理解的危险时的纯真,其中含有教化和警告的寓意。

这些民间口述故事的流播,本身就是一部值得关注的文化接受史,现在的格林童话已经与原初有些残暴、粗野、恐怖的面貌相去甚远。

德国作家之偏爱童话,并不独黑塞。

童话在浪漫文学里甚至一度是主流之一。

因为几乎没有其他哪一种体裁能够像童话那样不受拘束,尽情展现无边际的幻想魔力。

18世纪德国诗人诺瓦利斯就说过,历史的原初状态是童话状态,同时童话又是未来的构想,童话即是诗的典范——所有诗意的东西都必须是童话般的。

黑塞的艺术童话,可以说正是这种理念的高度体现。

童话是民族文学和民族历史的承载。

乌拉圭作家加莱亚诺的童话集《行走的话语》以一种近乎神奇的方式回到往昔的美洲。

火、月亮、星星、貘、鸟、蛇、猴子、玉米、烟草、最初的男人和女人……讲故事的人创造了诡谲的斑斓的世界,光荣的瞬息万变的界域。

口头叙述有些指向神祇,有些是英雄人物,有些可能是一次纠纷,一次起义,一起部落与部落、族群与族群、他者与我者的抗争,有些则描画殖民的记忆与当下的惨痛。

外部的现实大举渗透进入讲述者的意识,然后迅速裂解、组合成奇特的故事并冲破各种疆界向着现实发起攻击。

拉美文学之所以富有魔幻色彩是因为任何一种魔幻主义赖以产生的价值观念都和美洲人的情感及其特殊的表达方式相吻合。

黑塞画作

本书有一篇《魔法师的童年》,确切地说,其实是黑塞的童年回忆录。

小黑塞的愿望有时是让苹果在冬天生长,有时是用魔法变出装满金银的口袋,有时是希望自己能有一顶可以隐身的魔术帽,这样就能随心所欲地到处走啦。

从黑塞10岁时撰写的第一篇小说,即童话《两兄弟》开始,黑塞一生的创作都是这种“魔法”的运用。

然而,不能说,黑塞就耽溺在这样的天真的梦幻王国。

写于1914年的《众神之梦》,描写烧毁的城市,倒塌的大楼,飞扬尘土里的战神;《外星异讯》(1915)讲述美丽星球遭遇地震灾难;而《欧洲人》(1917-1918)和《帝国》(19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