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79395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7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docx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docx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领域代码:

085223

一、学位点简介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是为水上交通运输、海洋资源开发和海军部队提供各类装备和进行海洋工程设计、建造的工程技术领域,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制造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研队伍。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学科已形成了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性能、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流体性能、船舶与海洋工程管理、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性能与优化设计、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控制与自动化、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振动噪声控制等7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显著的专业学科特色,成果显著。

本学科目前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及及国防预研项目,同时也与行业内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广泛而密切的合作,科研经费充足,具备了培养高层次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学科条件。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创新实践型人才。

本领域硕士生应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技术与管理问题的先进方法与手段,毕业后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船舶动力装置研究、设计制造及管理工作。

三、学制

学制为3年,其中在校学习时间累积不少于6个月。

四、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研究方向简介

1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性能

本方向致力于船舶与海洋结构物静力强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冲击损伤、疲劳断裂与极限强度,结构优化设计,可靠性理论与风险评估,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环境载荷,船舶结构性能测试与分析技术及船舶制造工艺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2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本方向致力于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原理、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研究;开展及虚拟造船、智能造船、模块化制造、现代造船模式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及游艇、高性能船、海洋平台及海工船舶、新能源动力船舶等高技术船型的设计与研发。

3

船舶与海洋工程管理

本方向致力于现代造船工程管理技术、船舶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管理、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的研发与应用。

4

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性能与优化设计

本方向致力于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优化匹配及动态仿真、船用柴油机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船舶动力装置匹配设计与性能分析、传热传质强化与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5

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控制与自动化

本方向致力于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性能分析、智能柴油机与动力装置设计技术、船舶轮机自动化技术、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6

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振动噪声控制

本方向致力于船舶舱室振动噪声仿真预报、舰船声隐身设计技术、船舶主辅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控制、复杂推进轴系振动控制技术、机械动力学特性及控制技术、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五、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时间

备注

公共

学位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第一外国语

96

3

数学物理方程

48

3

专业

基础

学位课

高等流体力学

48

3

4选2

高等结构力学

48

3

高等工程热力学

48

3

水下噪声原理

32

2

专业学位课

船舶先进制造技术

48

3

3选1

高等传热学

48

3

机械动力学

48

3

公共

选修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必选

知识产权

16

1

文献检索

16

1

专业

选修

专业英语

32

2

必选

数值分析

32

2

计算流体力学

48

3

实验流体力学

32

2

实践课程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水动力分析

32

2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载荷与动力响应

48

3

高性能船舶原理与设计

32

2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冲击损伤强度

32

2

海洋平台强度

32

2

结构可靠性原理

32

2

船舶制造工艺力学

32

2

可靠性理论与风险评估

32

2

现代造船工程管理

32

2

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32

2

船舶与海洋工程试验技术

32

2

实践课程

造船成组技术

32

2

船舶检验

32

2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前沿技术讲座

32

2

学科前沿

课程

船舶技术经济论证方法

32

2

燃烧理论与技术

32

2

现代测控理论

48

3

船舶优化方法与设计

32

2

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装置设计

32

2

船舶轮机自动化技术

32

2

振动理论及应用

32

2

振动噪声控制技术

32

2

振动噪声测试技术

32

2

实践课程

振动噪声仿真技术

32

2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32

2

实践课程

高等内燃机学

32

2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

32

2

暖通空调新技术

32

2

数字化设计基础

32

2

热力系统分析与优化

32

2

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开发

32

2

其他必修

环节

专业实践

6

六、学位点相关规定

1、实践教学要求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着重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倡导实行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实践课程不少于4学分。

2、学位论文要求

其它学位论文要求按照《江苏科技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理的规定》(江科大校[2015]5号)等文件要求执行。

动力工程领域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领域代码:

085206

一、学位点简介

动力工程是研究工程领域中的能源转换、传输、利用理论、技术和设备的工程技术领域,致力于工程领域中的能源高效转换、传输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一次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质排放。

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既有悠久的历史,又属于21世纪经济发展中的能源、信息、材料三大前沿领域之一。

本学科既是一门完整、独立的学科,又与其它科学领域,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和自动控制技术等相互渗透、交叉。

因此,动力工程领域涉及的相关学科领域有: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包括电厂热能动力、冶金热能工程、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等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包括内燃机、汽轮机、锅炉与换热设备等学科)、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制冷与低温技术、以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和控制技术等。

1、设置时间

2014年10月。

2、主要研究特色、师资队伍、科研条件、研究项目和主要成果

动力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特色与方向包括动力机械与设备的燃烧与排放控制、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控制与故障诊断、传热传质强化与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制冷空调与低温工程、新能源技术与应用。

动力工程领域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1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高级实验师2人,拥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

动力工程领域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设施,建设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1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依托行业优势,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预先研究和工程应用有机结合的科研体系,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省部级,及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

3、研究生就业方向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国内能源与动力工程行业企业从事产品开发、设计与技术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

本领域硕士生应掌握本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本领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先进理论、技术手段和试验方法,能运用先进技术方法解决在动力工程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检验及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具备从事本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的设计研究能力。

三、学制

学制为3年。

四、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研究方向简介

1

动力机械与设备的燃烧与排放控制

主要从事动力机械与设备优化匹配及动态仿真、船用柴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前后处理技术、内燃机有害物生成机理与控制技术、新型燃烧系统、进排气系统优化设计、燃油喷射与燃烧室的匹配设计、低污染燃料发动机技术研究。

2

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控制与故障诊断

主要从事低噪声动力机械设计技术、船舶舱室振动噪声仿真预报分析、舰船声隐身设计技术、船舶主辅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控制、主动与半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复杂推进轴系耦合振动控制技术、旋转机械动力学特性及控制技术、舰船动力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3

传热传质强化与能源高效利用技术

主要从事纳米流体等功能流体强化传热传质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强化传热传质机制及流动和传热特性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中高热流器件散热及微小型热控元件强化散热技术与方法、强化传热传质的新原理与新方法研究,以及能源与动力系统中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4

制冷空调与低温工程

开展地热能转换和地热直接利用、新型燃料动力船舶空调制冷性能、VAV船用空调系统运行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开展船用高温空调系统、舰船制冷机组、大型渔船冷冻冷藏、船舶舱室环境气体监测技术研究;开展不同空调系统舱室内热舒适性及空气品质分布规律研究、空气品质和热舒适性与空调系统能耗性能分析。

5

新能源技术与应用

从事太阳能的热利用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光热-光电转换与综合利用技术、光氢燃料电池发电互补技术、太阳能制氢技术、金属储氢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复杂系统的设计优化技术研究;开展混合导电材料对电化学反应机理的影响规律研究及杂质元素和催化剂尺寸对其催化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燃料电池电池堆的设计与优化研究;从事海上风能、波浪能、潮流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研究。

五、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时间

备注

公共

学位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必选

第一外国语

96

3

数学物理方程

48

3

专业

基础学位

高等流体力学

48

3

选2-3

高等工程热力学

48

3

高等传热学

48

3

机械动力学

48

3

专业学位课

燃烧理论与技术

32

2

2选1

能源与动力工程现代测试技术

32

2

公共

选修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必选

知识产权

16

1

文献检索

16

1

专业

选修

动力工程前沿讲座课程

32

2

必选

振动噪声测试技术

32

2

实践类必选4学分

热力系统分析与优化

32

2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

32

2

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32

2

氢能开发与应用

32

2

动力机械排放控制

32

2

振动噪声控制技术

32

2

高等内燃机学

32

2

双语授课

新能源技术

32

2

强化传热理论与技术

32

2

振动理论及应用

32

2

代用燃料发动机技术

32

2

动力机械性能仿真与优化

32

2

制冷空调系统的仿真与优化

32

2

振动噪声仿真技术

32

2

能源动力设备及系统控制技术

32

2

节能原理与技术

32

2

暖通空调新技术

32

2

转子动力学

32

2

燃料电池技术与应用

32

2

动热质传递过程仿真技术

32

2

专业英语

32

2

其他必修

环节

专业实践

6

六、学位点相关规定

1、专业实践要求

进入研究生企业工作站或校外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进入导师安排的科研开发性质企事业单位;结合本人就业去向,自行联系实践单位等实践活动;深入职业领域参观座谈、调查研究,或采用案例编写与分析和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具有专业领域相关岗位实际工作经验,且正在工作的研究生,在本单位完成实践。

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无工作经历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2、学位论文要求

论文选题应与本学科领域相关,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

学位论文应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机械工程领域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领域代码:

085201

一、学位点简介

机械工程学科是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2011计划”)《长三角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学科(学科方向:

船舶与海工机械装备先进设计制造)、“十三五”省重点(培育)学科。

本学科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正高职称14人、副高职称26人、博士学位教师37人;拥有双聘院士1人、讲座教授2人、江苏省产业教授3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2人、江苏省突贡专家1人,其他类型人才9人。

本学科重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已先后派出近20名骨干教师前往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习与合作研究。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人才培养条件,共享国家级平台2个,拥有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育中心等省级平台4个,建成一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其中,获得省级优秀工作站3个)和校企共享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研究生教学、科研及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装备条件和实验环境。

近五年,本学科共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总量达5000余万元;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参与)、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2项,其他科研成果奖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发表各类研究论文400余篇(含三大检索论文100余篇),撰写专著5部。

二、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2、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研究手段,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紧密依托工程类研究项目,着重培养专业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3、培养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在机械工程领域内胜任工程项目的研究、设计、技术改造或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学制

学制为3年,在籍年限累计最长不超过5年。

四、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研究方向简介

1

复杂产品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海工与船舶行业背景,开展复杂产品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旨在解决复杂产品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基础理论问题与技术瓶颈,在机械装备仿生设计理论、多场耦合分析方法及刚柔耦合设计方法等方面,形成面向行业的优势与特色。

2

现代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及系统集成

根据船舶工业4.0发展需求,主要从事现代制造模式及制造系统、现代装备关重件高效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及技术攻关,旨在解决现代装备制造智能化水平,实现数字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构建了船用柴油机零件编码、制造车间执行(MES)、数控加工仿真管理、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等平台和工具,形成现代装备制造领域中的特色与优势。

3

现代装备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

在机械工程、船舶工程、控制工程多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的基础上,围绕现代装备,开展关键元器件、电液同步系统、设计与集成控制、智能控制技术等相关理论,及其在机电及微机电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旨在突破现代装备机电一体化领域中的关键或共性技术,在机电系统控制技术、流体传动与控制、系列化船舶辅机装备平台设计等方面形成特色。

4

精密微加工工艺与绿色可持续制造技术

针对高效可持续制造对绿色切削加工和装备的有效性及环保的高要求,开展绿色制造环境下的切削过程内部机理、加工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基于表面织构提高摩擦学性能、表面微强化提高界面接触性能的原理,开展激光微冲击技术构建零件表面微结构、及零件表面进行强化改性技术的研究;开展弱润滑环境下的难加工材料微切削加工机理的理论研究及弱刚性微结构特征零件精密加工工艺方法研究。

在绿色加工工艺与可持续制造技术、精密微加工工艺与激光特种微加工、表面服役性能微强化与结构完整性控制等方面形成特色与优势。

5

复杂机械系统动力学及控制

针对复杂机电多体系统动力与控制;数控加工动力学与控制等问题,以力学与控制、信息和材料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特色,开展机械动力学和振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工作。

形成复杂机电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数控加工动力学与控制及多场耦合系统的动态特性及参数识别等研究特色。

五、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时间

备注

公共

学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第一外国语

96

3

矩阵理论

48

3

专业

基础

学位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32

2

3选2

现代控制理论

32

2

现代制造技术理论

32

2

专业

学位

数字化制造技术

32

2

3选2

现代测试技术

32

2

高等机械设计

32

2

公共

选修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必选

知识产权

16

1

文献检索

16

1

专业

选修

科研导论

16

1

必选

学科前沿系列讲座

16

1

必选

力学基础及其工程应用

48

3

仿生机械设计

32

2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及实践

32

2

机械振动

32

2

CAE技术及应用

32

2

机械优化设计

32

2

机械可靠性设计

32

2

机械工程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16

1

生物机械工程与仿生制造

32

2

面向制造工程的智能计算技术

32

2

智能制造技术

32

2

金属切削过程及其控制

32

2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

32

2

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

32

2

自动化装备设计

32

2

逆向工程与快速制造技术

32

2

现代数控加工技术

32

2

工业工程

32

2

EngineeringMechanicsandMaterialBehavior(工程力学及材料特性)

32

2

英文授课

机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32

2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32

2

机电一体化系统与设计

32

2

机器人学

32

2

测控系统接口技术

32

2

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

32

2

现代气动理论与实践

32

2

英文授课

机电产品设计实践

32

2

实践课程

4选2

机电控制综合实验

32

2

数字化产品设计制造实践

32

2

产品开发案例分析

32

2

其他必修

环节

专业实践

6

注:

(1)研究生参加学科前沿讲座至少6次,并提交相应报告,报告的格式与要求见对应课程教学大纲;

(2)实践课程至少选4个学分;

(3)在校期间应修满34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5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

六、学位点相关规定

1、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的具体内容、要求和时间由导师安排并负责考核,鼓励专业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

实践结束后,研究生须提交实践总结报告,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获得专业实践6学分。

2、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按照《江苏科技大学关系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理的规定》(江科大校[2015]5号)等文件要求执行。

(2)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学院每年受理二次,一般安排在六月份和十二月份。

(3)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者,须在统计源期刊及以上刊物,至少公开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1篇,或正式受理国家发明专利1项,或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

如不满足上述条件,则须延期一年再申请答辩。

注:

1)学术论文、专利须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相关。

其中,论文须以江苏科技大学为第一单位进行发表,且研究生排名前2(如为第二作者,则第一作者须为指导老师或团队内其他老师);专利须以江苏科技大学为第一专利权人进行申请(或授权),且研究生排名前3。

2)统计源期刊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录》(2015年)为准。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领域代码:

085208

一、学位点简介

本专业学位点依托我校电子信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于2006年获得专业学位授予权,2015年获全国第三批卓越计划研究生层次试点学科领域。

本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坚持以服务船舶工业和国防建设为己任,坚持依托船舶行业建设与发展本学科专业。

本学科领域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13人,博士29人,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15人。

近五年来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以及科研院所合作项目50多项,获各级科研及教学成果奖20多项。

已培养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500余名,就业主要面向长三角周边企业、研究所事业单位,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本学科下设有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软件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