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9131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3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哲学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哲学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哲学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哲学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教案全集.docx

《哲学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教案全集.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教案全集.docx

哲学教案全集

哲学教案全集

  

  

  

课题

哲学前言

目的

明确与哲学有关的一系列概念的相互关系

重点

难点

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构成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抓住名词的内涵

教具

题篇等

书写时间

10月15日

考纲要求知识点

1、人类的2项基本活动。

(世界是指)2、具体科学知识与哲学。

3、哲学与世界观。

4、世界观与方法论。

5、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划分。

7、2对4派的分歧。

8、唯物主义的3个发展阶段及其各自的特点。

9、唯心主义的2派。

10、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表现——主观主义,其2个表现及各自的区别和联系。

人类的2项基本活动是: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和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其中,改造自然界是为了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造社会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即建设和谐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包括3个组成部分,即改造思想(核心是3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提高认识和思维的能力、改造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其中,改造思想是最主要的部分。

一系列概念的相互关系:

1、具体科学知识与哲学:

区别——(认识的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知识是对特定领域的认识,哲学是对整个世界共性问题的认识。

联系——具体科学知识是前提和基础;哲学为指导。

2、哲学与世界观:

联系——(认识对象相同)都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区别——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学说,自觉学习才能具有;世界观是零散的无系统的,人人自发形成的。

3、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是观点和方法;方法论是方法。

4、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划分。

2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4小部分——辩证唯物论(一课)、唯物辩证法(2、3、4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5、8课1节);人生观和价值观(6、7、8课2节)。

6、2对4派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物质还是意识起决定作用。

  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观点)和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否认矛盾)

7、唯物主义的3个发展阶段及其各自的特点。

  古代朴素唯物论:

以物质的具体形态代替物质本身。

  近代机械唯物论:

片面强调物质的作用,否认意识的作用。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既唯物又辩证。

8、唯心主义的2派。

  客观唯心主义:

神、上帝决定一切。

  主观唯心主义:

人(杰出人物)决定一切。

9、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表现——主观主义,其2个表现及各自的区别和联系。

经验主义:

以自身的狭隘经验去对待无限世界。

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只以书本的主观知识去对待客观世界。

  小结:

重点明确相关概念的相互关系。

人类的基本活动是?

这里的世界是指?

改造客观世界和和谐社会的关系是?

改造主观世界包括的3个是?

其中的最主要部分是?

  

2、具体科学知识与哲学。

3、哲学与世界观。

4、世界观与方法论。

5、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划分。

7、2对4派的分歧。

8、唯物主义的3个发展阶段及其各自的特点。

9、唯心主义的2派。

10、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表现——主观主义,其2个表现及各自的区别和联系。

  板

1、人类的2项基本活动。

(世界是指)2、具体科学知识与哲学。

3、哲学与世界观。

4、世界观与方法论。

5、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划分。

7、2对4派的分歧。

8、唯物主义的3个发展阶段及其各自的特点。

9、唯心主义的2派。

10、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表现——主观主义,其2个表现及各自的区别和联系。

  

  

  

  

  

  

  

  

  

  

课节

  

  

  

  

  

班级

  

  

  

  

  

  教

  案

  

课题

1.1之物质

目的

世界的客观物质性;物质的概念

重点

难点

关键

人与自然的关系

物质的概念

明确行为主体

教具

题篇等

书写时间

10月18日

考纲要求知识点

自然的客观物质性。

2.人与自然的关系。

3.社会的客观物质性。

4.物质的概念。

1、自然的客观物质性:

(1)人之前:

三大起源(天体、生物/生命、人类起源)说明自然界不是神的产物、更不是人的产物,而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人之后:

人要:

影响自然,使自然界留下人的烙印。

表现为:

人可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

但:

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尊重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和规律)。

人与自然的关系:

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社会的客观物质性

(1)社会的起源:

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源于自然。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客观的:

人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客观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社会的客观物质性。

(3)支配社会的规律是客观的。

根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阶级社会的最主要规律:

阶级斗争的规律。

商品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

3、物质的概念:

(根本特性/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意识的关系)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

(于其他唯物主义派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世界)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区别于神创论)

  小结:

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和物质的概念。

自然为什么是客观的?

  

  

  

  

人类产生后,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为什么是客观的?

  

  

  

  

集中体现社会客观性的是?

  板

1.1之物质

1、自然界:

人之前+人之后

2、社会:

起源+基础+规律

3、物质的概念:

  

  

  

  

  

  

  

  

  

  

  

  

  

  

  

  

  

  

  

  

  

课节

  

  

  

  

  

班级

  

  

  

  

  

  教

  案

  

课题

1.2意识的概念

目的

意识的概念

重点

难点

关键

意识的本质

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概念的实质

教具

题篇等

书写时间

10月16日

考纲要求知识点

1、意识的起源。

  2、意识的本质。

3、意识反映的能动性及其表现、原因。

1、意识的概念

(1)从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物质世界:

自然界和社会。

自然界中的古猿进化为人;劳动使古猿变成人,劳动是社会性的,所以意识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2)从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一,人脑:

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要求,必须是人的脑,其他动物没有意识;人脑必须正常,植物人没有意识。

第二,客观存在/客观事物:

是意识的内容、、根源。

(注意:

客观事物要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到人脑中。

“狼孩”没有意识。

第三,反映:

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即同一个事物不同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形成不同意识。

(注意:

意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机械反映。

能动性的表现:

主要有3种。

正确的和错误的;肤浅的感觉和深刻的理性思维;对现状、过去和未来的不同反映。

例如: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尽管“绿杨烟外晓寒轻,”宋祁却感到“红杏枝头春意闹。

”指鹿为马;漫画“我只看见苹果落地,为什么没看见万有引力?

”;欣赏图片“浮雕、妈妈、孩子”。

能动性的原因:

客观和主观(3个)。

客观原因:

最根本的是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实践的程度和水平。

主观原因:

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利益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

例:

唐诗“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漫画“四伯乐相马”;“官本位主义”;一棵古树,木匠、生物学家、画家评价不同/一个人,同样是医生,外科医生、针灸医生。

习题:

《5+3。

》P144T12

  关于蝉。

  P143T4

  关于诗句“悲秋”与“胜春光”的各句选择

  P133T1

  漫画关于“少女、老妪”和合成图

  T4

  漫画《两代人的反映》

课堂小节:

意识的概念,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

意识的产生与自然界、社会的关系?

  

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

(1)其中,人脑对意识产生的作用?

具体要求?

(2)客观存在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是?

这种作用必须通过什么才能体现出来?

(3)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

如何理解意识反映所具有的特点?

意识的这种能动性表现为(3个)?

其主客观原因分别在于?

3、下列情况说明了什么?

(属于意识反映能动性的哪个表现?

(1)“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2)尽管“绿杨烟外晓寒轻,”宋祁却感到“红杏枝头春意闹。

(3)指鹿为马;

(4)漫画“我只看见苹果落地,为什么没看见万有引力?

”;

(5)欣赏图片“浮雕、妈妈、孩子”。

4、说明下列情况的原因是?

(1)唐诗“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

(2)漫画“四伯乐相马”;

(3)“官本位主义”;

(4)一棵古树,木匠、生物学家、画家评价不同/一个人,同样是医生,外科医生、针灸医生。

  

  

  

1.2意识之概念

1、起源:

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

  

  人脑:

物质器官

  (×黑猩猩;植物人)

  

  通过实践

  

2、本质:

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客观存在/客观事物:

内容、、根源(×人脑)

  

  

  表现:

3个

  

  反映:

具有能动性

  (×机械反映)

  

  

  原因:

客观+主观(3个)

  

  

  

  

  

  

  

  

  

  

  

  

  

课节

  

  

  

  

  

班级

  

  

  

  

  

  教

  案

  

课题

1.2之意识的作用

目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反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重点

难点

关键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意识的正确反映和反作用的具体识别、应用。

抓住概念的实质

教具

题篇等

书写时间

10月18日

考纲要求知识点

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

2、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

3、意识的反作用的含义、表现(原理)。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

1、意识的能动作用:

2个

首先表现在: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

突出表现在: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

(1)反映的对象:

外部现象和内在本质和规律。

(2)实践证明:

人类的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

(3)“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无限和有限的矛盾——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某个人、某些人认识成果的有限性。

3、意识的反作用。

(1)含义:

结果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发生变化;意识的作用是指导、指挥人们去做事。

注意:

意识的东西必须通过物质的东西才能去发挥作用。

(2)对象:

自然界、社会(人自身)。

(3)两重性:

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

方法论:

重视意识、精神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克服错误的。

(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why(对社会和人)精神资源、精神能量,有力推动社会和人自身的进步;(对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前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调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对物质有反作用。

正确的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能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和精神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克服错误的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课堂小节:

意识的作用(能动作用;反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2个?

其中,首先表现在?

突出表现在?

2、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如何理解?

3、如何理解“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4、意识的反作用含义?

其中,意识的作用主要是?

意识反作用的结果是?

意识要起作用必须通过?

5、意识反作用的对象?

两重性?

方法论?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其中,对社会、人的进步的意义?

对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板

1.2之意识的作用

1、

  意识的能动作用:

包括2个

2、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

对象;实践证明;“没有

  只有

  ”

3、

  意识的反作用:

含义;对象;两重性;方法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教

  案

  

课题

1.3一切从实际出发

目的

从实际出发的含义、重要性、要求(主观符合客观;国情)

重点

难点

关键

主观符合客观

主观如何才能符合客观

  

教具

题篇等

书写时间

10月18日

考纲要求知识点

1、

  从实际出发的含义、重要性、要求。

2、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含义、要求。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的重要性。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主观:

理论、条例、政策、计划、精神等;客观:

形势、实际等)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

3个

工作的起码要求;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3、要求:

(1)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空间/地点;时间/时代一致。

(2)

  注意3个问题:

要从整体上把握客观实际;全面把握客观实际;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3)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重要性。

  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前提;是科学地制定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重要性、要求(3个)?

2、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含义。

3、国情的重要性。

1.3从实际出发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具体的、历史的

含义、重要性、要求

  注意3个问题: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重要性)

  

  

  

  

  

  

  

  

  

课节

  

  

  

  

  

班级

  

  

  

  

  

  教

  案

  

课题

2.1联系之概念和原理(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目的

联系的含义;原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重点

难点

关键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联系的条件性

  

教具

题篇等

书写时间

10月23日

考纲要求知识点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表现)。

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和人的关系)。

4.联系的条件性。

1、含义:

(存在于)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特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实质)关系。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表现及其意义)

(1)事物的内部各部分、各要素间:

才使事物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事物和周围的其他事物间:

横向联系,“四面八方”、“左邻右舍”;纵向联系,“前后相继”“古往今来”,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世界才丰富多彩。

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反对:

否定/忽视/割裂联系(如“杀鸡取卵”;主观强加的联系(“乌鸦报丧、喜鹊叫喜”)

人与联系:

尊重联系的客观性;根据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联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1、什么是联系?

  

  

2、联系普遍性的表现及各自的意义?

  

  

  

3、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违反联系客观性的行为主要有?

4、人对客观联系可以?

  

  

5、联系的条件性是指?

  

  

  

  

辩证法:

(一)联系

1、含义:

2、普遍性原理:

表现3个,各自的意义。

3、客观性原理:

含义;

违反的行为(2个):

强加、否定。

4、条件性原理: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课节

  

  

  

  

  

班级

  

  

  

  

  

  教

  案

  

课题

2.1+2.3联系的多样性(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联系、规律)

目的

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联系;规律

重点

难点

关键

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规律

  

教具

题篇等

书写时间

10月24日

考纲要求知识点

1、因果联系的概念、关系原理。

2、整体和部分的概念、关系原理。

3、规律的概念、原理(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5、多样性。

(1)因果联系:

(导致、造成、引发;随着;由于;因而)

第一,概念:

特点2个。

前后相继(“事出有因”、“前因后果”);引起和被引起。

(“在此之后”并不是“因此之故”)

第二,关系原理:

区别:

反对混淆、倒置。

如:

x藏旅游出现了恶性竞争等。

这说明:

Ax藏旅游市场存在问题

这是因为:

B市场调节具有弊端

因此:

c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联系:

相互转化(2种情形),无限链条式(A

  B

  

  c),在某一关系中是果,在另一关系中是因;互为因果式(A

  B),在同一关系中,互为因果。

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不能对事物随意的解释。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自觉性:

把某一事物当作原因,预见它可能产生的后果。

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

(做事要有科学规划)不要做“后悔莫及”的事。

预见性:

善于从某一事件的后果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第一,概念:

静态(各部分构成有机统一体);动态(各阶段构成整个过程)。

如:

一个人,静态分为头、四肢等;动态分为各个时期。

第二,关系原理。

整体:

居于主导、统帅,具有各部分根本没有的全新的功能(如:

琴声与琴、手的关系);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如:

手和人体的关系);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如:

国破而家亡)。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如:

两个大局观念)。

部分:

整体由部分组成(如:

我国由各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很重要);部分制约着整体,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其决定作用(如:

一招错满盘皆输)。

方法论:

重视局部,使整体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如:

西部开发;东北振兴)。

结构:

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具有全新的功能;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会损害整体的功能。

方法论:

要学会优化结构。

(如:

调整经济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

注意:

第一,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可以叫做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3)规律:

第一,概念:

内涵/含义:

是一种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联系。

特点:

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更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本质的,而不是现象的;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区别:

现象是外在的、个性的、多变的,人通过感觉器官可以感知;

  本质是内在的、共性的、相对稳定的,人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获得。

联系:

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是本质的表现;认识现象是认识本质的先导。

外延/与规则:

区别:

规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规律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

联系:

主观要符合客观才是正确的,正确的规则要符合规律。

第二,普遍性原理:

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不是毫无秩序的。

第三,客观性原理: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改造、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一旦违背,将遭到规律的惩罚)。

人和规律:

在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人并不是无能为力,而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可以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直到变害为利。

(认识规律与利用规律的关系:

认识规律是利用规律的前提和基础,利用规律是认识规律的目的。

方法论:

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注意:

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唯物论(尊重规律)和辩证法(发挥人的能动性去办事)的统一;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寻求事物的内在规律。

体现了唯物论(从实际出发)和辩证法(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要寻求规律)的统一,其原理是规律的客观性;解放思想体现了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原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与时俱进是唯物论(历史的统一)和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统一。

小结:

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规律的概念和原理。

1、因果联系的含义、特点;因、果各自的含义。

  

  

2、因果转化包括的2种情形?

  

  

  

  

  

  

  

3、因果联系的方法论?

  

  

  

  

  

  

  

  

  

  

4、整体、部分的含义。

  

  

  

5、整体、部分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6、规律的含义、与规则的区别。

  

  

  

  

7、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8、规律的普遍性原理。

  

9、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1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板

  

  

  

  5、联系的多样性

因果联系

  

  

  概念:

2个特点

  区别:

反对混淆、倒置

关系原理:

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联系:

转化2种情形(A

  B

  c;A

  B)

方法论:

2个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概念:

静态+动态

  整体:

原理3句

  方法论:

1句

关系原理

  部分:

原理3句

  方法论:

1句

  结构:

原理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