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应村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浙江水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9122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77 大小:35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应村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浙江水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7页
浙江应村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浙江水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7页
浙江应村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浙江水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7页
浙江应村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浙江水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7页
浙江应村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浙江水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应村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浙江水利.docx

《浙江应村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浙江水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应村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浙江水利.docx(2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应村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浙江水利.docx

浙江应村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浙江水利

前言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全省陆域面积10.18万km2,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湖泊占6.4%,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特定的地域位置、气象条件以及地形地貌特点,决定我省是一个洪涝以及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居全国前列,涌现了杭州、宁波、温州等经济发展强市,跨入全国经济百强县的县(市区)数量为全国之最。

200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12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546元和6096元。

浙江省正以一个资源小省不断壮大为经济强省,昂首步入二十一世纪。

浙江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发展,对水利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依靠河流自然调蓄能力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除害兴利、合理调配水资源,我省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兴建一大批水库工程,在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近几年来,中央及省安排了大量投资,完成了“千库保安”工程,提高了病险水库的安全标准,增加了水资源的调蓄能力。

由于水库的效益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涉及面广,因此,今后应按照“统筹兼顾,兴利除害,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库。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发改农经[2004]1644号《关于加强对水库建设管理的通知》精神,结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编制体系目录的通知》(浙政办发[2004]120号)精神,省发改委、省水利厅以浙发农经[2004]946号文转发布置全省小型水库建设规划的编制任务,要求在已批准或编制的水利规划基础上,结合我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抓紧编制全省小型水库建设规划。

浙江省小型水库建设规划由省发改委牵头,省水利厅组织编制,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具体承担,各市(县)发改、水利部门参与共同完成。

2004年12月编制完成《浙江省水库建设规划工作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2005年1月开始调查收资,各市县相应开展区域的水库建设规划,并上报水库建设规划简要报告。

按照符合规划和具备一定前期工作基础的“双控”原则,对地方上报项目进行筛选,“双控”原则:

一、水库建设必须符合已批准的各类水利规划。

二、前期工作有一定基础。

对列入“十一五”实施的水库工程要求:

已达项目建议书及以上阶段深度要求的;项目建议书阶段等前期工作已组织开展(附合同)的;有详细的前期工作计划,并经当地人民政府确认的。

根据这两条原则,对地方上报的规划水库进行了严格把关,进行汇总整理,于2005年7月完成“初稿”在水利网上公示,广泛征求各地意见,并在9月份的“十一五”水利规划项目对接会上,面对面征求意见。

根据地方意见,2005年11月修改形成《浙江省水库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下发各市县,再次征求各方意见。

2005年底省水利厅将《规划(送审稿)》上报省发改委要求审查。

省发改委接到报告后,又再次征求各市发改部门意见,同时征求省级有关部门意见。

2006年4月,项目组在各地、各部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对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第二次送审稿。

2006年5月23日,浙江省发改委在杭州主持召开了《浙江省小型水库建设规划》审查会,参加会议的有: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省水利厅、环保局、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林业厅、农业厅、海洋与渔业局及各市发改委、水利局等单位的代表和专家,与会专家与代表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形成《浙江省小型水库建设规划审查会专家组评审意见》。

根据审查会精神、专家组评审意见及与各市的进一步衔接,于2006年6月修改完成报批稿。

2006年7月20日,省发改委以浙发改函[2006]181号“关于《浙江省小型水库建设规划》批复的函”对本规划给予了批复。

本次规划全省拟建各类小型水库768座,小

(1)型水库257座,小

(2)型水库511座。

推荐在近期(2006年~2010年)兴建各类水库347座,其中小

(1)型水库125座,小

(2)型水库222座。

近期建设各类的水库多数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旅游、环境等综合效益,工程涉及面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1概况

1.1自然环境

1.1.1地理位置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处东经118°01′~123°10′和北纬27°02′~31°31′之间,东濒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毗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

东西与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km左右,全省土地总面积10.18万km2。

1.1.2地形地貌

浙江省地形地貌复杂,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西南山地山势连绵,群峰耸峙,海拔多在千米以上,龙泉市境内的凤阳山主峰黄茅尖海拔1929m,为我省群峰之首。

群山由西南向东北展延,分为北、中、南三支:

北为浙赣、浙皖交界的怀玉山脉、白际山脉,入浙后为天目山脉,中为仙霞岭山脉,向北伸展为天台山脉;南支为浙闽边境的洞宫山脉向东北伸展为雁荡山脉和括苍山脉,由此形成浙江地貌的基本骨架,又是省内各河流的发源地。

中部以丘陵为主,40多个大小盆地错落分布于丘陵山地之间;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以京杭运河和浙东运河为主干,河湖相连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全省大致可分为浙江北部平原、浙江西部中山丘陵、浙江南部丘陵、浙江中部金衢盆地、浙江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全省土地按地貌类型划分,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浙江省海域辽阔,岛屿星罗棋布。

海岸线总长6486km,居全国首位。

1.1.3区域地质

浙江地处东亚大陆边缘,自元古界至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不同沉积类型发育也比较齐全,其中元古界地层比较集中出露于浙西北和浙东南的相邻处,古生界主要分布于浙西北,中生界主要分布浙东南,新生界主要分布平原和沿海地区。

浙江位于中国东部新华夏系巨大的一级复式隆起带,界于秦岭和南岭两个巨型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之间,以“多”字型构造为骨架,相应发育“山”字型构造、旋扭构造和东西向构造。

以江山~绍兴深大断裂为界,全省西北部为扬子准地台,东南部为华南加里东褶皱系。

浙江岩性多样,尤以中生界火山岩系发育最具特色,在地层出露面积9.25万km2中,以岩浆岩面积为最大。

浙江省在地震活动方面属少震弱震省份。

舟山市及宁波市的镇海区和北仑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杭州湾、上虞、余姚、慈溪、奉化、宁波大部及象山东溪以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象山东溪以南至温岭芙蓉以北一带沿海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温岭芙蓉以南的温州沿海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浙江省沿海滩涂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一般为0.65s(按Ⅰ区软弱场地划定)。

1.1.4河流湖泊

浙江省境内江河湖荡众多,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水系35个。

苕溪、运河、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为八大水系,除苕溪注入太湖、京杭运河沟通杭嘉湖平原水网外,其余均为独流入海河流,并受均受潮汐影响。

除八大水系外另有独流入海小河系13个和浙闽、浙赣水系14个,这些水系具有源短流急,洪水位暴涨暴落,洪枯流量的变幅相差大的特点。

在杭嘉湖和萧绍宁、温黄、温瑞等主要滨海平原,地势平坦,河港交叉,形成平原河网。

浙北和滨海地区为河湖和浅海沉积形成的平原,区域内河湖相连,水网密布,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钱塘江,为浙江省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68km(从安徽休宁县六股尖北坡至宁波市镇海区外游山与上海市南汇芦潮港连线),流域面积55558km2,其中浙江省境内面积48080km2。

苕溪,属长江水系太湖流域,是浙江省主要河流中唯一不在本省入海的河流,河长158km(以东苕溪河源算起、至太湖入口),流域面积4576km2。

运河,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浙江省境内河网总长度24600km,境内流域面积6481km2。

甬江,干流长133km,流域面积4518km2。

椒江,干流长209km,流域面积6603km2,其主流为灵江。

瓯江,干流长384km,流域面积18100km2。

飞云江,干流长193km,流域面积3719km2。

鳌江,干流长81km,流域面积1530km2。

浙江省各流域面积在10km2以上的干、支河流(不包括平原河道)有2441条。

按流域面积分类,流域面积在10000km2以上的河流有4条(钱塘江、兰江、瓯江、新安江),1000~10000km2的有21条,100~1000km2的有213条,10~100km2的有2203条。

浙江省湖泊主要分布在浙北杭嘉湖平原和浙东萧绍宁平原。

这些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有一个稠密的湖泊群。

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自然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许多湖泊已经湮废,有的经历代修筑、改造,已成为人工湖泊,有的因开凿河渠,成为河流的一部分,已失去湖泊形态及其水文特征。

到目前为止全省尚存面积在1km2以上的湖泊仅32个,其中杭嘉湖平原19个,总水面面积33.55km2,总容积8686万m3;萧绍宁平原12个,总水面面积39.67km2,总容积9536万m3;浦阳江湖畈1个,水面面积5.14km2,容积770万m3,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岛湖。

1.1.5气候

浙江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是全年低温、少雨季节。

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东南风,空气湿润,是浙江省高温、强光照季节。

浙江省气候总的特点是:

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

浙江省地处东亚副热带季风区,雨量丰沛,雨日为140~170天。

一年之中,3月~7月初的春雨和梅雨降水量最为丰富,全年7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这段时间,梅雨期是浙江省主要雨季。

7月~8月为盛夏,干旱少雨,唯沿海偶有台风带来降水;入秋后,9月份有一短暂秋雨期;10月至翌年2月降水最少,多以晴冷天气为主。

5~10月浙江省为台风影响期,台风影响或者登陆时,常产生大暴雨,如遇冷空气入侵,则加大暴雨,酿成洪涝灾害。

冬季浙江省盛吹偏北风,在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下,冷而干燥,以晴冷为主,冷空气以爆发形式南下,强度大者称寒潮,寒潮冷锋常形成浙江省雨雹天气。

1.1.6土壤

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全省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红壤、黄壤、粗骨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水稻土、潮土、滨海盐土、山地草甸土等类型。

红壤几乎遍布全省海拔500m~900m以下的丘陵山地,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0.1%,除台地和平、谷地外,坡地红壤一般厚度在30cm~70cm。

质地以粘壤土与壤质粘土为主,土壤呈酸性反应。

黄壤面积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0.6%,浙北海拔多在500m以上,浙南多在700m以上,一般以沙质粘壤土为主,质地疏松,土壤呈酸性反应。

粗骨土面积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4.1%,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一般土层浅薄,质地为砂质壤土至粘壤土。

水稻土面积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21.9%,主要分布在浙北、滨海平原与盆地、河谷平原,土壤大多呈微酸性或中性反应,水网平原、滨海平原以粉沙质壤土、粉沙质粘壤土至粉沙质粘土为主,盆谷地以沙质壤土、壤土、粘壤土居多。

1.1.7植被

浙江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全国植被分区上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和南部亚地带。

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为影响,原始植被遗存很少,只有在交通不便的局部地段、自然保护区、寺庙附近有少量残存,现有天然林多为次生林。

全省林种结构(面积)为:

用材林52.23%,防护林27.08%,经济林19.25%,特用林1.44%。

根据树木生物学特性和林相,全省分为针叶林,针、阔叶树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树混交林,竹林,经济林,山地矮林灌丛等8个主要森林类型。

主要植被为常绿针阔叶次生林、松灌残次林、灌木小竹丛、草灌丛及人工林。

林种结构以用材林为主,经济林次之,竹林居第三位,防护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面积较少。

用材林中,以松为主,占37.75%;杉次之,占29.8%;阔叶林占26.12%;乔木经济林较少,占6.33%。

经济林主要是茶园、桑园、油茶林、果园等。

2005年全省森林地面积584.4万hm2,占林业用地的87.5%;活立木蓄积量1.94亿m3,森林蓄积量1.72亿m3。

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达60.5%。

1.2自然资源

1.2.1土地资源

全省总土地面积10.38万km2,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2199m2。

1.2.2水资源

全省多年(1956~2000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2400mm之间,降水量分布趋势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减,其中山区大于平原,沿海山地大于内陆盆地。

降水量年内变化受季风、台风活动的影响,分布不均匀,降水量年际间存在明显的多雨期和少雨期。

浙江省全省水资源总量为955亿m3。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山区水资源量达到80%,平原和滨海地区仅占20%;降水及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

易造成江河的特大洪水和严重枯水,形成洪涝和干旱灾害。

1.2.3生物资源

1)植物资源

全省植物种类繁多,维管束植物3878种,其中蕨类植物499种、裸子植物60种、被子植物3319种;种子植物3379种,其中木本植物1407种,草本植物1972种,素有我国“东南植物宝库”之称,其中不少属国家重点保护和本省特有或稀有种,如百山祖冷杉、普陀鹅耳枥、天目铁木、九龙山景天、浙江雪胆、象鼻兰等。

据有关文献,浙江拥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55种。

2)动物资源

全省现有野生动物种类兽类99种、鸟类464种、爬行类82种、两栖类44种、鱼类160种、昆虫类2200余种。

其中云豹、华南虎、白颈长尾雉、黑麂、黄腹角雉、扬子鳄等21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短尾猴、猕猴、小灵猫、大灵猫、穿山甲、黑熊、黄嘴白鹭、中华虎凤蝶等102种为二级保护动物。

1.2.4光热资源

全省年日照时数在1100h~2200h之间,太阳年总辐射量在4000MJ/m2~4800MJ/m2,较我国同纬度的内陆省份为多。

浙北平原、沿海岛屿和金衢盆地高,浙西北和浙南山区低;一年中夏季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大,冬季最小。

热量条件较好,全年≥10℃的积温除浙西北山区的安吉、昌化一带外,从北到南基本上在5000℃以上,且有随纬度降低而逐渐增高的趋势,常年≥10℃的持续日数在230天~260天。

1.2.5矿藏资源

浙江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已发现72种,黑色金属、煤等矿产较为贫乏。

非金属矿以萤石、明矾石、膨润土、硅藻土、沸石、膨胀珍珠岩等驰名国内外。

在探明储量的矿种中,石煤、明矾石、叶腊石、凝灰岩居全国首位,萤石居全国第二位,硅藻土居全国第三位。

金属矿产中,钒、锡、钪、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铅、锌资源潜力较大。

在地区分布上,全省矿产资源相对集中。

浙西北以建材矿产为主,浙中则以金属矿产为主,浙东南以化工建材矿产和金属矿产为主。

1.2.6风景旅游资源

浙江自然风光秀美奇丽,人文景观底蕴深厚。

西湖之娇媚、钱潮之壮观、雁荡之雄奇、普陀之清幽皆闻名中外。

全省拥有杭州西湖、千岛湖—富春江—新安江、雁荡山、普陀山、方岩等1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仙华山等4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43处;有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及萧山湘湖、绍兴会稽山等1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9处;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9处,省级森林公园5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8处等等。

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与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全省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

1.3社会经济

1.3.1行政区划与人口

浙江省现设杭州、宁波2个副省级城市(其中宁波市为全国计划单列市),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舟山9个地级市,36个县、22个县级市、32个市属城区,837个镇、562个乡、212个街道。

200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共有4719.2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345.26人,女性人口2231.9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70%和47.30%。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主要为畲族。

表1-1浙江省行政分区统计表

市(地)

名称

面积

(km2)

人口

(万人)

县级行政单位(个)

备注

合计

杭州市

16596

651.68

13

8

3

2

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

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

建德市、富阳市、临安市、桐庐县

淳安县

宁波市

9365

552.69

11

6

3

2

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

镇海区、鄞州区、余姚市、慈溪市

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

温州市

11784

746.19

11

3

2

6

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瑞安市

乐清市、洞头县、永嘉县、平阳县

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

绍兴市

8256

434.72

6

1

3

2

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

绍兴县、新昌县

湖州市

5818

257.21

5

2

3

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长兴县

安吉县

嘉兴市

3915

333.94

7

2

3

2

秀城区、秀洲区、海宁市、平湖市

桐乡市、嘉善县、海盐县

金华市

10918

451.70

9

2

4

3

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义乌市

东阳市、永康市、武义县、浦江县

磐安县

衢州市

8836.5

245.61

6

2

1

3

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常山县

开化县、龙游县

台州市

9411

555.92

9

3

2

4

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温岭市

临海市、玉环县、三门县、天台县

仙居县

丽水市

17298

250.66

9

1

1

7

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缙云县

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

景宁县

舟山市

1440

96.91

4

2

2

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

合计

103642

4577.23

90

32

22

36

1.3.2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增长速度居全国前列,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124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816亿元、第二产业6045亿元和第三产业4382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7.3%、53.7%和39.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942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96元。

表1-22004年浙江省各地市主要经济指标表

地区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GDP(元)

财政总收入(亿元)

杭州市

2515

38858

396

宁波市

2158.04

39174

295

温州市

1402.57

18846

143

绍兴市

1313.87

30254

76

湖州市

590.69

22966

65

嘉兴市

1050.56

31506

114

金华市

978.38

21703

82

衢州市

283.76

11570

26

台州市

1173.79

21177

100

丽水市

264.57

10582

26

舟山市

212.04

21855

20

合计

11943.27

 

1343

1.3.3发展前景

我省拥有的经济先发优势、雄厚的民营资本,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都将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必将带来我省经济社会新一轮的持续高速发展。

到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将达到50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GDP总量将达到约19000亿元,人均GDP达到38000元(折合4600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年,常住人口将达到56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70%,GDP总量将达到约37000亿元,人均GDP达到66000元(折合8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

1.4水利概况

1.4.1水资源利用

浙江省全省水资源总量为955.41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943.85亿m3。

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221.10亿m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099m3,略低于全国平均数2200m3,全省各行政区不同频率水资源总量见表1-3。

表1-3浙江省行政分区各频率水资源量单位:

亿m3

地级行政区

多年平均

水资源量

各频率水资源量

20%

50%

75%

95%

杭州市

145.36

181.32

140.72

112.96

80.02

宁波市

79.88

101.39

76.81

60.30

41.07

温州市

130.56

166.70

125.26

97.57

65.44

绍兴市

63.37

82.25

60.34

45.94

29.56

湖州市

39.56

49.92

38.12

30.16

20.81

嘉兴市

21.06

27.64

19.95

14.93

9.36

金华市

91.73

113.74

88.97

71.97

51.63

衢州市

101.32

128.61

97.43

76.49

52.06

台州市

90.80

115.25

87.31

68.54

46.65

丽水市

184.59

228.89

179.05

144.83

103.91

舟山市

7.95

10.60

7.47

5.46

3.28

全省

955.41

1194.27

926.75

745.22

525.48

从省内地域分布来看,山区大于平原,同纬度地区内陆大于沿海及海岛,由南向北,从1400mm左右递减到400mm。

浙江省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人均资源量较少

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55.41亿m3,按单位面积计算的水资源量较丰,平均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为92万m3/km2,仅次于台湾、福建、广东,居全国第四位;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9倍;人均水资源量2100m3,略低于全国平均数2200m3,在全国属水资源较为丰沛的地区。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水资源量呈逐年减少趋势,丰枯水平略有摆动,2000年为2158m3,2002年偏丰年份达到2710m3,2003年干旱年份约为1042m3,远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水资源警戒线1700m3,全省部分地区发生“水荒”。

2、年内年际分布不均匀

浙江省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这也是造成洪涝与干旱的一个重要原因。

5月~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由于降水集中,而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易造成洪涝灾害,10月~翌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30%~40%,为枯水季节。

受降水的支配,浙江省水资源量的年际变化随降水量变化,而且更为剧烈,造成江河的特大洪水和严重枯水。

例如,十年一遇的旱年的水资源总量仅602亿m3,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55.41亿m3的62%。

而丰水年的水资源量是多年平均量的1.5倍。

全省各地丰水年与枯水年的比值在2.5~3.5之间,浙北大于浙南。

3、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和人口分布不匹配

全省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很不均匀,总的趋势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水资源量的分布与耕地面积分布不相适应。

如苕溪、杭嘉湖平原、浦阳江、曹娥江、甬江一带,耕地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