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613讲课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90033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613讲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613讲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613讲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613讲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613讲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613讲课件.docx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613讲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613讲课件.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613讲课件.docx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613讲课件

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8页例7、例8和“练一练”“你知道吗’’,第39~40页练习六第4~8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因数,知道合数能写成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能把合数分解质因数;了解可以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理解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技能,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加探究活动,在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相信自己能学会数学,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

认识分解质因数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认识质因数

1.写出算式。

要求:

你能把5和28分别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

自己写一写。

交流:

你是怎样写的?

(板书:

5=1×528-1×2828=2×1428=4×7)

2.认识质因数。

引导:

在这些算式中,哪些数是5的因数?

哪些数是28的因数?

5和28的这几个因数中,分别有哪些是质数?

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

能把你们的意见和大家分享吗?

明确:

在积是5的乘法算式中,1和5是5的因数,其中5是质数;在积是28的算式中,1和28、2和14,4和7都是28的因数,其中2和7是质数。

像这样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

(板书:

质因数——一个数里是质数的因数)

3.强化认识。

追问:

上面算式里,哪个数是哪个数的质因数?

1为什么不是5的质因数?

1、28、14和4为什么不是28的质因数?

强调:

一个数的质因数要符合两个条件:

它是这个数的因数;它又是质数。

这时它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比如5是5的因数,又是质数,所以5是5的质因数;2是28的因数,又是质数,所以2是28的质因数。

4.做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阅读习题,独立思考。

交流:

你能回答这里两道题的问题吗?

说说你的答案。

追问:

怎样的数才可以称作一个数的质因数?

二、分解质因数

1.引入课题。

谈话:

我们认识了质因数,就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学会新的本领,这就是分解质因数。

(板书课题)

2.分解质因数。

出示例8,明确把30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让学生在课本上尝试表示,把30写成质数相乘的结果。

交流:

把30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可以怎样做?

(根据交流板书,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

说明:

把30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先写成质数2乘15;15是合数,把它写成质数3乘5,这时乘数全部是质数;就把30写成这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30-2×3×5。

可见,要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可以把合数先写成质数和另一个数相乘的形式;如果另一个数是合数,再把这个合数写成质数和另一个数相乘的形式,直到分解成全部是质数相乘为止。

像这样把一个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板书:

分解质因数——把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

3.阅读“你知道吗”。

我们在上面是用逐次相乘的形式分解质因数的,人们在分解质因数时,经常用短除法。

大家阅读“你知道吗”,看看你能不能明白短除法是怎样分解质因数的。

交流:

能说说短除法是怎样分解质因数的吗?

结合交流说明方法:

每次用质数做除数,除到商是质数为止,再把每个除数和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说明:

我们上面分解时,每次用质数乘一个数,直到所有乘数都是质数为止、,和用短除法的思考方法是相同的,只是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过程简便一些。

4.尝试短除法。

引导:

你能用短除法把42分解质因数吗?

学生尝试,指名板演。

交流:

能说说这里用短除法怎样分解质因数的吗?

说明:

用42每次除以质数,除到商是质数为止,把42写成除数和商连乘的形式。

三、练习巩固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写分解质因数。

交流:

6和14分解成哪些质数相乘的形式?

(板书结果)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

6分解质因数,可以先想质因数2,写成2×3,全部是质数,于是得到6=2×3;14分解质因数,也是先想质因数2,写成2×7,已经全部是质数,得出14=2×7。

2.做练习六第5题。

先圈一圈,交流哪些是合数,再让学生独立把9和16分解质因数。

检查板演题分解质因数的过程,确认结果。

3.做练习六第6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数个位上分别是几,这四组数都是什么数。

要求独立找一找、圈一圈每组里的质数,并交流各有哪些质数。

提问:

根据你找质数的结果想一想,奇数都是质数吗?

说明:

奇数是按是不是2的倍数确定的,质数是按因数的个数确定的,奇数和质数不是同一标准分类的结果,所以奇数不都是质数。

4.做练习六第7题。

让学生独立填数,并比一比每组数填的结果是不是相同。

交流:

你是怎样填的?

同一个数,填写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说明:

把一个数写成质数相乘,是分解质因数,表示出的是积;写成质数相加,要看是哪几个质数的和。

5.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明确是能不能把全班人数平均分的问题。

在小组里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的理由。

交流:

哪几个班人数可以平均分,哪几个班人数不能平均分?

为什么?

说明:

一班、三班的人数是合数,可以写成两个不同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可以平均分;二班、四班的人数是质数,只能写成1和它本身相乘,说明不能平均分成几份,也就是不能分成人数相同的几个小组。

四、拓展视野

让学生阅读第40页“你知道吗”,并出示提示:

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

为什么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我国哪些数学家在这项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

谁的研究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

学生阅读后,围绕上述问题交流,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教师适当说明。

五、课堂小结

提问: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什么是质因数,什么是分解质因数?

怎样分解质因数?

你还有哪些体会?

 

第七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

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根据学生交流,演示分割正方形,看出每条边长6厘米都正好可以分成3份,这个正方形能正好分成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5厘米的不能正好分成。

追问:

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好可以分成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而边长5厘米的不能?

指出:

因为小正方形边长2是6的因数,边长6÷2=3(份),所以能正好分成同样的正方形;但2不是5的因数,边长5÷2有余数,就不能正好分成。

2.引入新课。

谈话:

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

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

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

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

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

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

12÷6=2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

(板书:

12÷4=318÷4=4......2)

说明:

观察正方形和长方形边的长度,6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所以能正好铺满;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所以不能正好铺满。

(2)启发:

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为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

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

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说明:

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因为它们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可见,当正方形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时,就能正好把这个长方形铺满。

(3)引导:

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

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板书)

追问:

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

为什么不是?

说明:

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作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接“公因数”后板书:

——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

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

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

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

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

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

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

(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先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提问:

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说明:

因为公因数一定在8的因数里,所以只要在8的因数里找出也是12的因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③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追问:

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小结:

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8和12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的是4。

4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可见,两个数公因数里最大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o(板书:

最大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

8的因数12的因数(图略)

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

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

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交流,引导出正确表示的方法,呈现把两个圈部分合并的图,(图见教材,略)再引导在合适的部分分别填写因数,并标注出“8和12的公因数”。

提问:

从图上看,哪些数是8的因数,哪些数是12的因数?

哪几个数是8和12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几?

指出:

从图上可以直接看出:

8和12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4.回顾内容。

提问:

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

(板书课题)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填写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交流:

18的因数有哪些?

30的因数呢?

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从表里看,怎样的数是18和30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说明:

先在表里分别圈两个数的因数,其中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

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最大公因数。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分别填15和20的因数,再填右图。

交流各是怎样填的,说说15和20各有哪些因数,再说说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说明:

15和20的因数中公有的因数,就是15和20的公因数,在公因数中就能找出最大公因数。

3.做练习七第1题。

(1)让学生依次按要求填出合适的数。

交流并呈现结果。

提问:

从练习的过程看,你是怎样找出12和4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

(2)引导:

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公有的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求16和24的最大公因数吗?

每人独立完成。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检查板演过程,说明最大公因数;有错订正。

4.做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提问:

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

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第八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练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5页练习七第3~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地求最大公因数;认识两个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特点,并能利用特点求相应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增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技能;能发现具有特殊关系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特点,发展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积极思维和交流,体会最大公因数的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公因数,这节课我们练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o(板书课题)在练习中,要注意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要能进一步发现求最大公因数的一些简单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直接求最大公因数。

有信心吗?

二、基本题练习

1.根据要求填空。

18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8和24的公因数有

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

(1)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提问:

观察这里填充的过程和结果,想一想:

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那怎样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说明:

从填充里可以看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最大公因数。

所以先找出每个数的因数,就能找出其中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提问: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出18和2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说说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说明:

也可以像这样先找出其中一个数的因数,再从这个数的因数中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这种方法要简便一些。

2.做练习七第3题。

引入:

有时应用我们掌握的一些知识,可以直接看出其中一些公因数。

比如上面的18和24,都是偶数,就有公因数2;都是3的倍数,就有公因数3。

应用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比较快地发现一些公因数,但它不能找出所有的公因数。

现在看第3题,各人找一找哪几组有公因数2,哪几组有公因数3或57做出记号。

交流:

哪几组有公因数27怎样知道的?

哪几组有公因数3或57为什么?

3.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指名四人板演。

交流:

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几?

各是用什么方法求的呢?

(检查过程)

追问:

你是怎样找出13和5的最大公因数是1的?

(引导具体观察13和5的因数,确定只有公因数1,所以最大公因数就是1)

说明:

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最大公因数就是1。

三、发展题练习

1.做练习七第5题。

(1)求左边4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让学生独立找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过程,确认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观察:

请大家观察每组里两个数的关系,看看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发现什么?

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交流:

你从每组数里发现了什么?

指出:

如果小数是大数的因数,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板书:

小数是大数的因数,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求右边4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找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交流:

这四组数的最大公因数都是几?

你发现什么时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7

指出:

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最大公因数就是1。

(板书:

只有公因数1,最大公因数是1)

2.做练习七第6题。

引导:

我们发现了上面两种关系的数最大公因数的特点,你能应用这个特点直接写出第6题里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请你写在课本上。

交流:

前两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几?

为什么都是17后两组呢?

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思考、交流。

(1)1和2、3、4、5的最大公因数分别是几?

指名学生说出最大公因数各是几。

提问:

1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几?

和25呢?

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

1和任何不是O的自然数,最大公因数都是1。

(2)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几?

2和33和44和55和6

让同桌学生先说一说最大公因数,再交流结果。

提问:

你发现这里每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最大公因数有什么特点?

指出:

大于O的相邻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

4.做练习七第7题。

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写出每个分数里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交流:

每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几?

你是怎样想的?

5.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和78和1616和24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

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几?

(交流结果)每组数你是怎样找的?

指出:

找公因数可以利用每组数的特点确定方法。

两个数之间只有公因数1,最大公因数就是1;两个数之间具有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是小数;两个数是一般关系,可以先找出其中一个数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6.做练习七第8题。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是要把长方形正好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求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几厘米,可以分成多少个。

学生思考并与同桌交流,再画一画,验证自己的想法。

交流:

正方形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

你是怎样想的?

(呈现相应的裁法)一共可以裁出多少个?

可以怎样计算个数?

指出:

这是最大公因数的实际应用。

要把长方形正好裁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长和宽都要能正好平均分,所以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长和宽的公因数。

要裁成边长最大的同样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数就应该是长、宽数的最大公因数。

15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3,裁出的正方形边长最大是3厘米。

这样沿长一行可以裁成5个正方形,沿宽可以裁成3行,所以一共可以裁出15个这样的正方形。

7.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

两根铁丝分别长16厘米和20厘米,要全部剪成同样长的若干段,每段铁丝最长多少厘米?

一共能剪成这样的多少段?

学生独立解决。

交流:

每段铁丝最长多少厘米?

怎样想的?

一共可以剪成这样的多少段?

怎样计算的?

四、练习总结

提问:

你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有哪些认识?

今天有什么新收获?

还有哪些体会?

 

第九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3~44页例11、例12和“练一练’’,第46练习七第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倍数及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倍数,理解公倍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揭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今天这节课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板书课题)

提问: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你对公倍数有哪些想法?

对最小公倍数呢?

引导:

大家交流的想法,实际上是联系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进行联想,提出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好数学。

那刚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倍数。

(1)出示例11,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提出的什么问题。

引导:

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铺两个正方形,哪个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

看图想一想是为什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算式来说明理由,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

哪个正方形能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

为什么用同一个长方形去铺,边长6厘米的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却不能铺满呢?

你能结合图形,说明你的理由和表示的算式吗?

结合学生交流和算式表示,借助图形演示引导观察并理解:

正方形边长数6是长方形两边边长数3和2的倍数,能正好铺满;(板书:

6÷3=26÷2=3)另一个正方形边长数8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不能正好铺满。

(板书:

8÷2—48÷3—2……2)

提问:

联系铺满长方形的图形,观察列出的算式,你觉得6和3、2这两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

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是3和2公有的倍数。

(2)引导:

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

为什么?

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

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

你是怎样想的?

(明确可以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

你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厘米数只要满足什么条件,就能用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像这样能被正好铺满的正方形有多少个,能找得完吗?

说明:

这个长方形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厘米、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因为它们的边长数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这样的正方形找不完,个数是无限的。

(3)引导:

现在你发现,6、12、18、24……这些数和2、3都有什么关系?

说说你的想法。

指出:

同学们的理解还真不错!

大家发现6、12、18、24……这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公有的倍数,我们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

(板书:

公倍数)

追问:

8是2和3的公倍数吗?

为什么不是?

那哪些数是2和3的公倍数呢?

(板书:

6,12,18,24……是2和3的公倍数)为什么公倍数里要用省略号?

你还能任意再说几个2和3的公倍数吗?

说明:

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作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接“公倍数”板书:

——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所以写公倍数时需要用省略号表示。

2.求公倍数。

出示例12,明确要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

让学生独立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交流:

你是怎样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的?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用不同方法找的过程和结论,使学生领会。

小结:

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其中’最小的是18。

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追问:

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为什么?

说明:

两个数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两个数的公倍数里最小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

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3.用集合图表示公倍数。

引导:

你也能用圆圈图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和公倍数的关系吗?

自己画一画。

学生交流,呈现集合相交的图,(图见教材,略)分别标注出“6的倍数”“9的倍数”“6和9的公倍数”,并强调三个部分都有无数个数,都要用省略号表示。

让学生看直观图说说,哪些数是6的倍数,哪些数是9的倍数,哪些数是6和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几。

指出:

从图上可以直接看出,6和9公有的倍数,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填写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交流:

2的倍数有哪些?

5的倍数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