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题库.docx
《教育管理学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学题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管理学题库
2、简述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管理学具有应用性、社会性性、权变性、双向多元性:
(1)教育管理学的应用性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从教育管理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又直接去指导教育管理的实践。
(2)教育管理学的社会性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的是一定社会环境下的教育管理,因为任何教育组织的管理思想和行为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
(3)教育管理学的权变性
教育管理学把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活动视为一种开放系统中的活动。
影响教育管理质量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系统性因素,另一方面是随机性因素。
教育管理人员只能把教育管理理论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地加以改造。
(4)教育管理学的双向多元性
教育管理学的结构是双向多元的。
所谓“双向”是指这门学科研究的范围,既有纵向的连贯性,又有横向的交叉性。
4、简述韦伯科层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1)职位分类
每个组织的存在都有其组织任务,组织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各个工作部门,每个工作部门下面还有若干个工作岗位,每个工作岗位都应当专业化。
组织的建设就是从职务岗位的划分开始的。
(2)权力分层组织按照等级原则,从顶层到基层有一条权力线。
每个层次有着不同的职务、责任和权力。
这个体系就是科层体系。
(3)法定资格每个岗位的人员必须是称职的。
所以,组织以“法”的形式规定了每个职位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及对他们考核的标准和方法。
(4)委其责任
除了按照规定必须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外,官员是委任的,而不是选举产生的。
在授权的时候,还要委以责任,他的行为必须对上级行政组织负责。
(5)遵纪守法没官员不属于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成员。
它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但他们必须遵守行政组织的纪委和规则。
(6)理性关系组织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只讲理性(原则)不讲感情。
(7)固定工资官员有固定的工资,有明文规定的迁升制度。
不得依行政职位之便,获得工资以外的任何报酬。
5、简述人际关系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
人际关系理论从人本主义出发,用实验的方法去探讨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对管理效率的影响,给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即,教育管理效率的提高,既不能单纯从组织的观点去设想,也无法完全从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去解决。
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的首要途径在于建立组织的、动态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育管理者要致力于引起组织成员的强烈的工作欲望和动机,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及其对组织的贡献。
这一派理论提出之后,使得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过去单纯重视组织本身和教育工作分析,转变为注意组织成员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观念分析。
6、简述行为科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在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管理学家更加重视教职员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科学的方法了解社会与学校中各种因素对个体或群体行为的影响。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
认为教育管理者要学会激励大家的工作热情、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欲;要为每个教职员的知识、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要加强组织内部的团结,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要帮助教职工冲出“误区”,走出“低谷”,扫除一切困惑和苦恼。
教育管理者还要善于分析、研究教职工、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改善学校内外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和组织的凝聚力,不断扩大领导集体的影响力场。
7、简述巴纳德组织均衡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任何组织(企业、学校、商店、医院)都是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是由物质的(含工作条件、工资)、生理的(含营养、卫生、保健)、个人的(含需要、情感、欲望)和社会的(含社会条件、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组成。
②在组织中管理者是关键人物,他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管理者既要实现组织的目标,又要满足人的感情、欲望和各种需要,实现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的变化。
管理者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去实现组织的目标,就必须善于帮助他们克服物质的、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习惯的障碍。
③管理者的权力只有在被职工接受时才是有效的,因此必须加强彼此间的沟通。
使职工相信管理者提出的要求是全面的、合理的。
管理者提出的要求既符合组织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个人的利益,也是自己能完成的。
管理者对每个成员的要求不应当是命令式的(命令下属去干这、干那),而应当是利用具有激励作用的诱因引导人们去工作(包括组织对个人的理解、与个人的利益和目标的一致性、个人的胜任感、成就感等)。
④要让职工积极地参加组织的活动,并为组织做出贡献,组织要按照成员对组织贡献的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诱因)。
只有当组织的诱因等于或大于参与者的贡献时,参与者才愿意继续工作。
⑤组织只有不断地提出新的诱因和将参与者的贡献转化为更新的诱因,这个组织才能继续下去。
8、简述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不是机械的人,而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
人的行为不只是受着物理的和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受着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他反对以往的管理理论中把工人当做工具人(机械人)或经济人的观点,他强调人是社会的人。
(2)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3)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类。
管理人员既要强化正式群体,又不要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4)人的行为是复杂的。
其中既有合乎逻辑的行为,又有不合乎逻辑的行为。
管理人员不要简单处理。
这会伤害人的感情,增加个人与管理者的隔阂。
23、试述当前教育管理过程中信息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目前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渠道过分单一,出现信息梗阻现象。
这是指上下级意见沟通的渠道单一,只有正式渠道,而忽视了非正式渠道的存在。
上级无法全面了解下级,下级也无法使有关方面了解自己的情况,造成上下左右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办事和效率。
(2)渠道过长,产生信息衰退现象。
这主要是指由于管理层次的过多,通讯设备的落后,信息的传递失支了时效性,或信息的强度减弱,影响了管理的效益。
(3)正式渠道不完善,出现非正式渠道的信息。
非正式渠道传播的消息往往比正式渠道传播得要快,但容易造成信息“失真”。
这是因为传播信息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信息的需要不同,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了加工和筛选。
(4)其他因素的干扰。
这是指传播信息渠道之外的一些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情感、成见、倾向性等因素的干扰。
对于这种情况,管理者要特别注意感情因素的干扰,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责任心,加强群众观念,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观念。
24、简述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的影响:
(1)动机诱导。
让被管理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和要求,如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大家去工作,评职称,引导教师搞科研。
(2)树立榜样。
利用榜样的力量以影响别人。
(3)关键时刻的指点。
如没有领会领导的意图,不清楚所处的客观环境,采取了不正确的方法,领导在关键的时刻给以指点,施加影响。
(4)严格的规章制度。
用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教职工的行为,引导他们认真工作。
消极影响:
(1)包办代替,越级处理。
容易造成上下级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有时事情处理了还会遭下级抱怨。
下级会认为上级伸得太长,管得太宽。
(2)只有严格要求而没有尊重。
用命令式的工作方法要求下级如何去干,要求下级一定完成,而没有对下级的尊重,不体谅下级的客观条件、心理善和所处环境。
(3)只有一般号召,而无具体措施。
只是提要求,只是提一些空的口号,是决不会见效的。
(4)工作作风的简单粗暴。
不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和下属谈话不换位体会下属的心情,说话没有铺垫,直奔目标,不考虑下属能不能接受,甚至用强迫的方式要求下级达到自己提出的要求。
25、简述管理者应当具备的能力
(1)概念能力概念能力是指在处理问题时或在日常工作中,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概括、确定观念的能力。
(2)分析判断能力在遇到问题、处理问题时,要能分析出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是怎样产生的,其历史发展善状况如何,现有的情况怎样,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主要矛盾是什么,涉及到哪些方面、哪些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3)沟通能力能与所有的人进行思想沟通。
(4)组织协调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务、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谁干什么最合适,谁与谁在一起共事最合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各方面怎么配合,管理者要心中有数。
总之,组织协调能力就是解决怎么干的能力。
(5)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也就是自我批评的能力和自我肯定的能力。
这样既有利于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个人的前途。
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估计和坚强的控制能力。
26、简析经验管理者转折点出现的原因
分析转折点的出现无非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客原因:
(1)对自己的经验过于自信
对自己的经验过于自信,达到了自负甚至顽固的程度。
事事按自己的经验处理,不顾事情的实际。
这种情况下经验由财富变成了包袱。
这种依经验而行的最简单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使管理的盲目性加大,自觉性减退。
(2)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视而不见
固步自封,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敏锐性,对外界的变化产生抵触情绪。
喜欢用老眼光看问题,不愿意学习新的东西。
对新的理论和新的经验采取排斥、封闭的态度,致使经验老化、僵化。
(3)由于年龄和精力的原因,依赖性加大,独立性减退
工作中是用别人的脑袋思考问题,对基层的情况不甚了解,处理问题时干扰因素、附加因素过多,准确性减少。
遇事希望平安无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开拓性减退,思想趋于保守。
久而久之心理和思维老化。
客观原因:
(1)经验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任何经验都时代的产物,都离不开产生它的条件和环境。
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和环境下,经验可能是有效的、有价值的。
但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经验的价值也会随之而改变。
原有经验的有效性就难以保证了。
(2)经验、才能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
没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没有一定的机会,一个人的经验和才能也难以发挥。
27、简述经验管理的优缺点
经验管理模式的优点:
(1)经验管理模式具有灵活性
教育管理的对象是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管理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着自己的环境和条件,有着它自己的具体情况,不可能都按照一个原则处理。
对类似问题的处理,经验可以给管理者提供一个参照,这种参照可能是经验,也可能是教训,它可以让管理者灵活地进行调整,发挥管理的艺术性。
(2)经验管理模式可信度高
有例在先,令人信服。
经验可以使管理者有效地避开工作中的陷井和暗礁,提高工作绩效。
有经验的管理者也更有号召力、权威性,令行禁止,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经验也是管理理论发展完美的物质基础。
经验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1)缺乏理性的、深层的思考
就经验而言,感性的成份比较大,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遇事只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不应当应当怎样做,无法解释为什么。
这就使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很难得到理性的指导。
(2)经验有局限性,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
管理过程中,不同的事件在发生时都有其各自的条件和特点,即使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管理者,遇到类似的问题,处理起来也很难完全一样,
(3)经验有惰性,常引导人向后看,不向前看
经验论者遇事习惯于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验的有效性在相当的时期内是存在的。
30、简析行政管理的优点
(1)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行政管理要建立各种工作条例、规章制度,还有上级行政部门的政策指示和国家立法,处理问题一般来说,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职、责、权分明
行政管理依赖于边界清晰的组织机构,依赖于职、责、权在组织机构中的明确分配。
(3)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行政管理采用的行政手段,是根据上级的指示、领导的命令、红头文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会议决议进行管理,对于下级行政人员来说必须服从,这就是行政管理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4)重视行政部门的效率
行政管理建立各种工作程序的标准化,有一定的工作程序,有一定的工作原则,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工作效率。
行政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减少了职责不清的纠缠和干扰。
行政管理强调定期会议制,利用会议批量性的解决问题,并使会议的决定具有权威性。
行政管理还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办公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31、简述行政管理的局限性
(1)容易造成管理的僵化
行政管理强调法律、法规,强调事事按文件精神、政策条文、规章制度办事,强调统一、强调集中,对复杂多样的情况难以灵活的处理,易于搞成“一刀切”、“齐步走”的现象。
(2)容易造成管理的内耗
管理的层次越多,机构越多,关系越复杂,内耗也就越多,工作效率越低。
(3)容易将管理者个人的意见视同组织的意见
行政管理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而各级组织的行政作用又是通过行政岗位上的管理者——人来体现的。
管理者常会根据自己对某一现象的观察,发表个人的见解,并在一定的场合议论,而下级则会将其议论作为组织的意见来听。
(4)是“官本位”形成的组织基础
行政管理是分层管理。
每一个管理层级上都设有一定的职位,每一个职位都有相应的职权,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拥有一定的利益。
但如果行政管理缺乏相应的制衡、监督机制,行政岗位的职权就可能会膨胀,职责则会被漠视。
33、简述科学管理的特点
(1)对管理对象和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科学管理模式则不止于对问题的性质层面的分析,而是要对问题进行内在的、深层的、本质特点进行量化的分析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决策。
(2)由实物中心论转向系统中心论
实物中心论是一种以事实、实物为研究中心和基点的方法论。
它以管理的具体事物为着眼点,从管理工作内容或管理工作的过程出发进行分类研究。
系统中心论则是将管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出发,运用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分析管理活动的方法论。
(3)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手段
科学管理将系统科学的基本原则引入教育管理,提出了管理的整分合原则、开放封闭原则、反馈原则、能级原则、动力原则和弹性原则。
科学管理将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引入教育管理,为教育管理的研究提供了具体技术手段:
如教育调查、教育测量、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规划、教育实验、教育统计、教育诊断、教育评估、计算机辅助管理等。
科学管理模式为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36、简述教育决策的程序。
一个完整的决策程序包括“研究现状,发现问题”、“设定目标”、“拟定被选方案”、“方案的比较和选择”、“决策追踪”等五个基本环节。
37、简述教育计划的内容构成。
(1)序言
计划的序言部分一般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的内容是指导思想,另一方面的内容是情况的分析。
(2)工作目标
明确表述下一阶段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分项工作目标,形成组织管理的目标体系。
工作目标是计划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目标的表述要注意具体,指出目标落实的主体,主体工作的达成度,还要具备工作任务质和量的标准限定。
(3)工作任务
任务是计划中目标落实的事实保证,是目标在工作上的具体化,明确了目标落实的具体内容和责任范围,指明了为实现目标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应当做的事和所应承担的责任。
(4)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硬件措施,即教育管理资源的配置,如人事的调整与安排、经费的筹措与预算、设备的添置、校舍的营建等;另一类是指软件措施,即思想工作、行政干预、政策鼓励、机构调整、组织制度等。
38、简述教育管理计划的内涵。
(1)教育管理计划是教育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
(2)教育管理计划以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管理活动的预测为基础
(3)教育管理计划以对有关信息的调查和评价为依据
(4)教育管理计划的制定以教育方针政策为根据
(5)教育管理计划是系统的、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
(6)教育管理计划是可操作的行动方案
1、试述学习教育管理学的意义
(1)深入进行教育管理改革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要保证教育改革正常地、健康地发展下去,就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否则我们就会陷入盲目性。
(2)实现教育管理过程现代化、科学化需要理论指导
教育管理过程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是指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优化。
我们要办好教育,就必须以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做指导。
研究教育管理工作的各个因素、各个工作项目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就需要采用调查、统计、测量、评估、诊断、实验等科学方法进行合理配置和调整,达到提高学校组织对外的适应力,对内的聚合力,这是实现教育管理目标最优化的重要条件。
(3)提高教育管理干部的专业素质,需要学习和研究教育管理学
教育管理干部的素质是办好教育的前提条件。
这里讲的素质是指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品德和能力等内在特征。
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也要随之发展变化。
他们不仅要了解教育方针、政策和各项教育法规,而且要具有制定教育规划,进行教育调查、教育预测、教育检查与评估的实际能力,以及总结、交流、推广经验的能力。
所教育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教育管理学。
6、试述需要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的需要是人性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
)
首先,人的需要决定了人性的形成状况,因为人性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活动的产物。
食的需要、性的需要、自我防卫的需要,决定了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交往的需要、合作的需要才体现为人的社会属性。
其次,人的需要表现着全部的人性。
正是在人对满足各种需要的追求中,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出现了千姿百态的个性的人,也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面拓宽了人的共同性。
第三,人的无限丰富和发展的需要,确定了人的与动物不同的重要特征。
随着人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要也在不断的发展,由此而丰富着人性的内涵。
总之,人的需要作为人的活动的内存的和不可分割的要素和推动力,既表现着人性发展的水平,也不断推动着人性的发展。
所以,人的需要是人性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
10、试述系统和要素的教育管理学意义
系统、要素以及系统的特点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和新的思路。
总的来说,是使教育管理观从实物中心论转向系统中心论。
教育管理中管理者不再将管理的着眼点只是放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上(管教学、管教材、管设备、管教师、管学生、管财物管后勤等),而是将教育,学校教育看作为一个系统,从整体、相关、系统目标和动态的角度去分析,以确定自己的管理理念、管理措施。
(1)在教育管理中树立目标行为的观念
从系统观点出发,教育管理活动则是一个系统活动、系统行为。
系统行为的首要特性就是整体性、目的性。
因此教育管理活动的着眼点应当是教育管理系统的整体目标。
教育管理活动的整体目标是由教育管理活动的基本矛盾决定的。
而教育管理活动的基本矛盾是有限的教育资源与提高教育管理效益、提高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
教育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教育管理资源,通过合理协调和配置,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合格人才,出教育成果。
抓往了系统的的整体目标,就是抓往了管理活动的行为指向。
抓往教育管理的基本矛盾,并去解决矛盾的过程,是一个主体能动的行为过程,它不同于传统管理观念中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照章办事,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的机械性程序活动。
(2)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树立要素、系统的观念
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而各要素又自成系统。
用系统与要素的辩证统一观对教育管理活动进行分析,使管理者能清楚、细致、全面地分析教育管理活动,以确定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
如从教育类型上分析,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构成了教育类型系统,不同类型的教育子系统其个自的特点不同,管理的措施亦不同;不同类型教育目标不同,其教育管理的目标也不同,由此而形成了教育管理目标系统。
目标不同,其教育管理活动的特点和措施也就不同。
我们还可以分析教育管理的资源系统、职能系统、教育管理的组织系统、人员系统、课程系统、设备系统、教学系统、后勤系统。
分析各子系统的要素、目标及其特点,分析各子系统的管理措施。
(3)在教育管理中树立相关、动态的观点
可以使管理者致力于研究教育管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动态相关性,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
应当看到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教育系统总体功能和内部结构的变化,教育管理系统内部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也将会引起要素间关系的变化,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
目标的调整,会引起政策的调整;政策的调整,又必然会引起人员行为的调整,引起相应的教育管理行为的变化。
(4)在教育管理系统中树立层次管理的观念
教育管理的主体模式是行政管理,从系统观点出发,可以帮助管理者从层次管理的角度,对宏观教育行政和微观学校管理的职、责、权进行要素分解,清楚而明确地建立起职、责、权的分配系统,使管理者各司其职,使管理活动配合协调、运转顺畅、指挥有效。
11、试述如何运用合理组织原则。
运用这条原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怎样合理组合
要做到合理组合,首先要有一个整、分、合的观念。
即把整体分解为要素,再对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根据要素的功能再按一定的方式重新组合。
这里的分析是关键,没有分析的整体只是混沌的原始物,就不可能进行合理的组合、适当的组织,不可能按照科学规律进行最佳效益的综合协作或协同考虑,就构不成现代有序的系统。
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组合。
这样就可以使整体由原来的无序走向有序。
有序的程度越高,整体的结构也越紧密,系统功能越佳。
(2)合理是相对的
合理组合的目的是使整体优化。
但任何优化都是条件下的优化,条件变了,在先前情况下视为优化的结果,也可能并非是最优的。
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整体结构的合理性也会发生变化。
(3)合理组合的择优
合理组合应当找出几种可以替代的组合方式进行择优。
在确定组织的分工协作时,也最好有几套方案以备比较选择,以使整体功能最优化。
没有比较选择,就没有最优。
(4)组合的有序性和聚合性
有序是一个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标志。
序具有按次弟区分、排列的含义,它可以表现为要素之间的层次和比例关系。
因此,序包括了时间意义上和空间意义上的秩序,反映着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
无序即混乱,也反映了系统内部不合理的组合。
如行政组织内部人员结构的无序,没有了清晰的上下级的关系,行政指令也就无法有序上下递达,必然会出现组织行为上的混乱;再如工作无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人、财、物分配比例失调。
所谓调整和理顺关系,实际上就是把不合理的组合变为合理的组合,合理的组合是有序的。
聚合性是指一个合理的组合应当具有凝聚力,它能把分散的、无组织的状态以及相互独立的要素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系统的有序性正是系统聚合性的前提和保证。
所以要想使组织具有聚合力,首先应当保证组织的有序性。
当然,在现实工作中,绝对无矛盾、无冲突的环境是没有的,但我们应当尽可能的使组织有序,以提高组织的聚合性,而不能人为地使组织无序,降低组织的聚合力。
12、试述教育管理中开放和闭合的意义。
(1)开放
开放是指系统同外界环境的联系,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当然也包括系统和系统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流包括环境对系统的输入,也包括系统对环境的输出。
正是通过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使系统得到相互补充、完善,不断地丰富自身,发展自身。
正是由于组织系统开放的相对性,使得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界线,或说活动领域。
一个组织虽然没有清楚可见的界线,但是那些为组织的转换过程所必需的活动决定了组织的界线。
正是这种界线对投入和产出,或输入和输出进行了筛选和过滤。
大学的招生要经过考试和录取,不是所有报名者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学生的毕业同样要进行考核和审定,也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毕业。
(2)闭合
闭合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形成循环的回路。
闭合原理给教育管理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