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84492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docx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

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形的变化、人类活动等。

2.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

(1)地质时期:

①总体状况:

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交替,周期约为十万年(最近几十万年以来)。

②当前状况:

正处在温暖的间冰期中。

交替

3.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依据:

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与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的趋势是一致的。

(2)结论:

近百年来的全球变暖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有关。

4.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变化幅度预测

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海平面将上升0.09~0.88m。

[温馨提示]

全球变暖不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全球变暖是自然与人为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质时期来看,地球恰处在间冰期,气温是在上升。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

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3.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易错提醒]

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并不完全是海平面上升导致的

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与海平面上升有很大的关系,但不一定完全是海平面上升导致的。

有些地方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而被海水淹没,如我国的上海、天津等城市,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沿海的低地被海水淹没。

———————情景导入先思考———————

材料一 15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图。

材料二 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全球气温变化示意图。

(1)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在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时,通常将气候变化分为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目前地球处于气候变化的哪一时期?

提示: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形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

阶段:

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气象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三个阶段。

地质时期:

气候总体表现为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交替。

历史时期:

气候也有明显的变化,比较寒冷的时期与比较温暖的时期交替出现。

近代:

气候虽然也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在变暖。

现代间冰期。

(2)从材料二看出,1950~2000年,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和气温有何变化?

二者有何关系?

提示:

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各年气温变化幅度看,整体呈现波动,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温趋势十分明显。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与全球气温变化之间呈正相关。

(3)据材料分析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何影响?

提示:

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核心要点掌握好———————

全球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下图,回答1~2题。

1.20世纪60年代后(  )

A.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减少

B.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C.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D.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

2.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

A.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B.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与二氧化碳含量多少无关

C.近5000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

D.1970~199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趋势大体相似

解析:

1.C 2.D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上升,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1970~199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大体相似。

———————情景导入先思考———————

材料一 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

温室气体

浓度/(mg/m3)

年增长率/%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强度(CO2=1)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

1750年

1990年

CO2

280

353

0.5

50~200

1

55

氟氯烃

0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

24

CH4

0.8

1.72

0.9

12~17

11

15

N2O

0.00029

0.00031

0.25

120

270

6

材料二 温室效应影响图。

(1)主要温室气体有哪些?

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是哪一种气体?

提示:

CO2、氟氯烃、CH4、N2O。

CO2。

(2)结合材料二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温带耕作业发达地区及亚寒带某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

①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气候将更加干旱;②温带耕作业发达地区降水减少,耕地可能退化成草场;③亚寒带某些地区降水增加,温度上升,将会适宜某些温带作物的生长,作物产量将会增加。

(3)结合材料二分析,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干旱缺粮严重,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环境脆弱,“温室效应”对西部地区的缺粮问题会带来什么影响?

提示:

温室效应会加剧我国西部地区的干旱程度,影响农业生产,使粮食减产,使西部地区的缺粮问题更加突出。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农业的影响

3.对工业的影响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应用体验不可少———————

全球气候变暖是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其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其后果影响到诸多领域。

据此完成1~3题。

1.全球气候变暖将可能导致气候的变化和气候带的变迁,受其影响(  )

A.黄淮海平原土地盐碱化加剧

B.亚寒带针叶林退化为苔原

C.温带草原变化为热带草原

D.青藏高原上的高山冰川总量增多

2.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将不会影响到(  )

A.海陆间水循环

B.北京到东京的飞行距离

C.台湾海峡的宽度

D.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

3.下列措施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是(  )

A.保护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

B.城市郊区建设防护林带

C.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替代传统能源

D.将火电厂建设到森林茂密的地方

解析:

1.A 2.B 3.C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后,北半球高纬度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会增加,而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则因蒸发增强而变得更加干燥。

受其影响,黄淮海平原蒸发量增大,因而该地区土地盐碱化加剧。

第2题,海平面上升,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台湾海峡的宽度将扩大;海平面上升,珠穆朗玛峰海拔将会发生变化;海平面上升将影响水循环过程;北京到东京的飞行距离,由两地的距离决定,与海平面上升无关。

第3题,二氧化碳气体主要是燃烧化石燃料形成的。

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将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从而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示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是(  )

A.地质时期       B.历史时期

C.近代D.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

2.从距今10000年到距今2000年,全球气温约升高了(  )

A.0.4℃B.0.2℃

C.2.0℃D.0.6℃

3.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把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代气候变化

B.气候变化指冷暖变化,不包括干湿变化

C.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不断下降

D.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解析:

1.B 2.C 3.D 第1题,图中时间尺度是距今10000年,属于人类历史时期。

第2题,从图中两个年份的气温坐标差得出。

第3题,全球气候变化是指一个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下图为全球气候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如果人类继续任其发展,产生的后果可能是(  )

A.部分岛屿的面积可能减小

B.中亚地区湿度增加

C.南极地区紫外线增多

D.北欧地区雪线下降

5.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B.导致海平面上升

C.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事件增加

D.对农作物的地域分布不会带来影响

6.人类控制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  )

A.减少能源的使用B.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

C.加快常规能源的开发D.实现经济全球化

解析:

4.A 5.D 6.B 第4题,全球温度升高,会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干旱地区更加干旱。

故选项A正确。

第5题,气温是影响农作物地域分布的主要因素,故全球气候变暖农作物地域分布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第6题,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所致。

解决的主要措施是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

故选项B正确。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右面的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7~8题。

7.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交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交化

C.暖干——暖温——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8.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解析:

7.B 8.C 第7题,年轮反映出的是树木生长的快慢,年轮厚说明树木生长快,反映出气候较为温暖;反之则说明生长慢,气候较为寒冷。

第8题,M时期属于寒冷期,而A、B、D反映的是温暖期的现象。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

读图,回答9~10题。

9.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10.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D.地面沉降

解析:

9.A 10.B 第9题,读图可知,“环境变迁”涉及的地区均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沿海地区,应该是由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变化。

第10题,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一、选择题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

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

A.不断北移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D.不断西移

2.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解析:

1.B 2.C 第1题,读图可知,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不断南移。

第2题,该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温度不断降低,而现代则是温度上升,所以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不吻合;现代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使全球陆地面积缩小;由于该历史时期气温不断下降,故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南移。

电影《海底总动员》中活泼可爱的小丑鱼令人记忆犹新,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海水酸化使海洋中小丑鱼本世纪末可能失聪,而这也将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读全球海洋CO2和pH值变化图,回答3~4题。

3.根据材料推测,全球海洋pH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所致

B.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所致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所致

D.人类排放CO2溶于海水所致

4.上题中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还会给地球其他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

下列各项不会受其影响的是(  )

A.台湾海峡宽度B.珠穆朗玛峰雪线

C.火山喷发D.海陆间水循环

解析:

3.D 4.C 第3题,由图可知,随着CO2浓度的升高,海水pH值减小。

第4题,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而全球变暖则会对海峡宽度、雪线高低、水循环等有影响。

(福建高考)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

km2)。

读图回答5~6题。

5.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

6.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

解析:

5.A 6.C 第5题,从图上可以看出,该流域朝向南面、东南面的冰川面积大大缩小,而朝向东面、偏北面的冰川面积增大。

这是因为气候变暖使得该流域偏南面冰川融化,造成冰川面积缩小。

冰川面积变化与地壳抬升无关,也不是受流水搬运、风力侵蚀等的影响。

第6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冰川面积缩小会使河流的流量减少,使得地方小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

冰川面积减少,冰蚀作用减弱,绿洲的面积将缩小,流域面积也会缩小。

当今,全球有变暖的趋势,一些科学家预测:

“21世纪末世界将没有冬天。

”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天山博格达峰的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8.下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

C.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D.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规模

解析:

7.A 8.D 第7题,气候变暖山地雪线会上升,故①错。

第8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关键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国际间技术等的合作,而大量削减工业生产规模是不合理的。

二、综合题

9.2015年12月7日~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召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

材料二 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温度地带?

(3)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会造成什么后果?

(4)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

试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原因。

(5)有哪些措施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

(1)题,根据图示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题,结合图示分析即可作答。

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并影响农业生产和水循环。

第(4)题,CO2浓度升高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有关。

第(5)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举措。

答案:

(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①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②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低纬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国家农作物增产;③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造成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径流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4)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大气中CO2增多。

(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