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83167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36分钟;命题人:

xxx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②家访中我们发现,正是由于家长无为而治,孩子才会无所顾忌,甚至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③由于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他已经决定金盆洗手,不再做房地产生意,重操旧业搞养殖。

④中国女排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第三局破釜沉舟,调上全部精锐人马,拼力反击,终于反败为胜。

⑤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意兴阑珊。

⑥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虽然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域,对年味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在怀旧的情绪与传统的大旗下,扫房、写春联、办年货、放鞭炮、拜财神……这些仪式都被归到了年味儿的范畴。

B.根据调查显示,今年的红包大战在参与人群的结构上显现出新的特征:

最爱发红包的居然不是一、二线城市,而是三线城市。

网络红包在地域上,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蔓延。

C.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但在实际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这多少与领导干部责任缺失有关。

D.对生命的重视程度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是政府的义务,当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出现危险,是否不以民为本?

是否不以生命至上关乎着政府的公信力。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念的愁。

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

B.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

(广播稿)

C.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沈从文《边城》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

(寻物启事)

D.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静候您的光临。

(邀请函)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语言表达(题型注释)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磷是有关生命和思想的物质。

骨头里含有磷,它决定着骨髓细胞的生长和发育。

①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使脑细胞正常地工作。

食物里缺乏磷,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怪不得身体衰弱的人和康复期的病人,要服用含磷的药物。

不但人需要磷,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开口狭窄的港湾里撒上磷的化合物,就会使细小的水藻和别的微生物很快繁殖生长,鱼的繁殖率也就提高了。

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2017年11月15日,遵义航天高级中学运动会如期举行,接力赛是其中最紧张激烈的运动项目。

接力赛获得好成绩的集体印证了一个道理:

合作能实现共赢。

所以,作为一个现代中学生,只要学会与别人合作,就能取得成功。

如果双方不是合作关系,就肯定是敌我关系,就会产生竞争。

而竞争必然会使人类变得更自私,更狭隘。

①学会与别人合作,不一定就能取得成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三、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

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

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即“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

而“和”的本质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

《左传》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

如何达到“和为贵”?

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

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

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

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

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

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

《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

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

”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

“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

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关于“厚往薄来”,据唐朝孔颖达解释:

“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

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

”“君子”。

(统治者,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

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

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

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

而孟子主张,“君子”应持“义”而忘“利”。

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

譬如,十分节俭的明太祖就曾指示:

“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

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

(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既要关注古代的朝贡制度、中国中心主义和儒家的天下观,还要考虑与之配合的涉外理念。

B.儒家认为,“和”是构建理想“天下”秩序的思想准则,是国家之间理想的交往方式,应以此实现“协和万邦”,使各国和平相处。

C.外交上,儒家主张既要有“王道”,又要有“霸道”,但是要“以力辅仁”,即以“王道”为主,以“霸道”为辅。

D.儒家的义利观批判见利忘义,主张“以义制利”,表现在外交上就是“厚往薄来”,尽其所能来回报对方的深情厚谊。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左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重要的是要友善地与邻国相处,以达到“亲仁”的理想境界,这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法宝。

B.儒家认为求同存异才能和谐共处,故其所倡导的“和”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异的基础上的。

C.明朝郑和率领水军巡游诸国时,对“夷狄之邦”奉行“以不治治之”的理念,体现了与邻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

D.明太祖十分节俭,但是在赏赐来朝使节时却非常大方,这是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以显示对蛮夷之邦的怀柔之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厚往薄来”等涉外理念,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的重要保证,这对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困局有借鉴价值。

B.后世儒者提出的“王者不治夷狄”的主张,虽然与儒家所持的天下观并不完全相同,但同样显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

C.一个国家要赢得别国的尊重,除了施行仁爱、道义之外,还需要拥有显示国家威力的军队,因此“弱国无外交”是有道理的。

D.儒家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告诉我们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大局,这样才有助于推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

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

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

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

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

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

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

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

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

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

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

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

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

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

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

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来源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

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

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

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

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

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选自2016年第4期《小说月刊》)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B.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D.小说语言质朴,笔调从容,在淡定的叙述中,展现了当前社会的世态人情,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敬意,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10、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1、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

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

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

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

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

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图粉。

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

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1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13、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14、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评卷人

得分

四、文言文阅读(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信孺,字孚若,兴化军人。

有隽材,未冠能文,周必大、杨万里见而异之。

以父崧卿荫,补番禺县尉。

韩侂胄举恢复之谋,诸将偾军,边衅不已。

朝廷寻悔,金人亦厌兵,乃遣韩元靓来使,而都督府亦再遣壮士遗敌书,然皆莫能得其要领。

近臣荐信孺可使,自萧山丞召赴都,命以使事。

信孺曰:

“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

”侂胄矍然。

至濠州,金帅纥石烈子仁止于狱中,露刃环守之,绝其薪水,要以五事。

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至汴,见金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宗浩叱之曰:

“前日兴兵,今日求和,何也?

”信孺曰:

“前日兴兵复仇,为社稷也。

今日屈己求和,为生灵也。

”宗浩不能诘,授以报书曰:

“和与战,俟再至决之。

”信孺还,诏侍从、两省、台谏官议所以复命。

众议还俘获,罪首谋,增岁币五万,遣信孺再往。

金人见信孺忠恳,乃曰:

“割地之议姑寝,但称藩不从,当以叔为伯,岁币外,别犒师可也。

”信孺固执不许。

复命,再差抵汴。

宗浩变前说,别出事目。

信孺曰:

“岁币不可再增,故代以通谢钱。

今得此求彼,吾有陨首而已。

”信孺还,言:

“敌所欲者五事:

割两淮一,增岁币二,犒军三,索归正等人四,其五不敢言。

”侂胄再三问,至厉声诘之,信孺徐曰:

“欲得太师头耳。

”侂胄大怒,夺三秩。

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

信孺使北时,年财三十。

既龃龉归,营居室岩窦,自放于诗酒。

后赀用竭,宾客益落,信孺寻亦死矣。

(节选自《宋史·方信孺列传》,有删改)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B.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C.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D.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冠”。

B.荫:

古代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

C.社稷:

社,谷神;稷,土神。

古代帝王祭祀它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

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D.三秩:

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信孺才能出众。

曾得到周必大和杨万里的赞赏。

与金国交涉时,都督府派去的人不能领会敌方要领,而方信孺出使时能从容地与金国周旋。

B.方信孺临危不乱。

他首次出使金国,遭到囚禁,被断绝柴火、饮用水,还受到威胁,但仍沉着冷静,坚决不答应金国提出的五个停战条件。

C.方信孺坚守气节。

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同意金国提出的交出主谋的无理要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朝廷尊严。

D.方信孺勇于维护朝廷利益。

他三次出使金国,先后拒绝了金国提出的增加岁币等有损国家利益的要求,使敌方的贪欲无法轻易得逞。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孺曰:

“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

(2)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

 

评卷人

得分

五、默写(题型注释)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诗句描绘了雄阔而又萧条的长江秋景。

 

评卷人

得分

六、诗歌鉴赏(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

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

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

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

20、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B.“枕簟凉生”是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字却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C.“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

D.“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E.“谁念客身轻似叶”是通过设问、比喻手法写出词人由秋叶轻飘联想到身世飘零,道尽了去国离乡、无人顾念的凄苦。

21、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

请从艺术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题型注释)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海16岁女生武亦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在实际的学习中,武亦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

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达:

“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