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运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782066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运用.docx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运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运用.docx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运用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数学化”和“生活化”之间的润滑作用

钟村小学伍静莉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快速地传送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数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使数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一、由实践引发的思考

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突出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多种学习方式的并存……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但是,在有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数学本质提升不够、数学味不浓的问题。

著名的教育专家张奠宙结合目前数学教学的现状,在《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这样写道:

“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可惜的是,这样的常识,近来似乎不再正确了。

君不见,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境,学生是否自主探究,气氛是否活跃,是否分小组活动,用了多媒体没有,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可有可无起来。

‘去数学化’倾向会危及数学教育的生命。

实际上,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使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去数学化”倾向导致有的数学教学是联系生活实际了,却没有进行数学的抽象与概括;是创设生活情境了,却没有关注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的本质,甚至有的数学课上成了生活课、上成了品德课。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找到。

二、剖析淡化“数学化”

什么是“数学化”?

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有两种不竭的动力。

一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由此生成的是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二是数学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由此生成的是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按照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对数学化的分类,也可以这样理解:

与前者对应的数学活动,“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是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过程,就是横向的数学化;与后者对应的,即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归纳、概括、推理、论证、推广、引伸等,则是纵向的数学化。

淡化“数学化”现象纠其根源是没有处理好横向数学化的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以及纵向数学化的生成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导致有的数学课没有数学味、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不到提升!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强调数学的个性、抓住数学本质、突出数学学科的教育功能、彰显数学教学的价值和魅力,这样才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

数学教育的价值和魅力在哪里?

小学数学教育最本质的功能是什么?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组组长史宁中教授曾经在一次讲话中提到:

“学生学数学与不学数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培养人直观的能力、演绎的能力、逻辑地思考!

”其实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不管课程改革怎样变化,数学知识内容不会变化,蕴含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不会变化。

而数学知识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的核心。

“去数学化”倾向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没有抓住数学知识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为什么会被淡化?

主要是对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理解偏颇的缘故,在实践操作层面过于关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这些形式,而淡化了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没有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也就是没有突出学科的品性。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她说每个学科都有两个层面的价值,一是各个学科共通层面的价值——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二是学科教学层面的价值——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

课程改革是让我们把以往淡化的学科共通层面的教育价值凸显出来,但绝不是否定学科教学层面的价值。

要避免“去数学化”现象的发生就要从根上入手:

抓住数学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有机整合,纠正“去数学化”倾向。

三、还数学课以数学味

(一)把根留住——追溯数学本源

1.明确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内容贯穿着两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基础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用文字的形式写在教材里,反映着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比如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包括两部分,一是小学阶段学习而中学不再教学的,必须达到理解、掌握和简单应用的程度。

如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和四则运算,运算定律等内容。

还有一部分是到中学后还要继续学习的内容,在小学只是初步认识和感知,为以后学习做准备。

如概率、视图等内容。

达到理解、掌握、简单应用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紧紧地抓住知识产生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教学。

因为每一个新的概念、方法、公式、定理的产生,都源于一定的需要,这种需要的前提和背景就是数学知识的本源,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要关注知识的本源,学生才能比较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教师加以分析、提炼才能使之显露出来。

同一个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不同的基础知识的背后。

比如关于化归的思想方法,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位数学家和一位物理学家要烧开一壶水,第一次面对两个空壶,两个人都是将空壶装满水后,点火烧水;第二次面对两个装满水的水壶,你们猜物理学家是怎么做的?

物理学家直接点火烧水,数学家则把水壶里的水倒掉,恢复到第一次烧水前的空壶状态,然后再装水、点火烧水。

解决这个问题谁最聪明?

数学家比较笨,他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但是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于解决复杂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个新的问题可以运用化归的思想转化为人们所熟悉的较简单的或已经解决的形式。

化归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也随处可见,比如在研究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后,对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就可以运用化归的思想方法,抓住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进行计算就可以了。

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也是以化归的思想方法为核心,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化归的思想方法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除此之外,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背后还蕴涵着化归思想、优化思想、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极限思想、分类思想、概率统计思想、随机思想等。

2.抓住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与价值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学习和思考时,注意力要在高层次的策略性知识与低层次的描述性知识及程序性知识之间不断地转换,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加工材料,而且要意识到自己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方法,不断反省自己的策略是否恰当,优化自己的加工过程。

因此,要使元认知在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头脑中储存有关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从学科内部来说,抓住数学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的时候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握实质,而不是就题论题。

从学科外部来说,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如果没有机会应用,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但是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那种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发挥着作用。

数学知识是对生活的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提炼,所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要务,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

(二)凸显本质——还数学教学本色

抓住数学知识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

1.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知道知识的本源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

怎样才能知道?

途径有两条:

(1)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内容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知道来龙去脉,也就把握了知识内容的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

比如:

小学阶段学习整数的知识,包括数的认识、读数、写数、计算等,这部分知识的实质是什么?

从数学史的材料中我们就可以知道。

数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们开始并不能把握物体的多与少,当物体的个数超过3个的时候,只能说很多,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笑话:

两个匈牙利贵族打赌,看谁说出的数字最大谁就赢。

一个人绞尽脑汁想了好几分钟说“3”,另一个人想了一刻钟说——你赢了。

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根本没有描述大数的方法,不但没有描述大数的方法,连计数的简单符号都没有。

现在位于澳大利亚北部的托列斯峡群岛上的某些部落里,只有1(乌拉勃)和2(阿柯扎)这两个音,在他们的语言中3用“阿柯扎乌拉勃”表示,4是“阿柯扎阿柯扎”,5是“阿柯扎阿柯扎乌拉勃”,6是“阿柯扎阿柯扎阿柯扎”,设想用这样的计数法表示10000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十进制计数法是如此的简单与美妙!

从公元前3世纪美索不达米亚的牧人第一次使用小石子来表示羊的只数时,就意味着抽象的产生,从石子计数到工具计数,再到符号计数,法国著名的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经写道:

“用10个记号来表示一切的数,每个记号不但有绝对的值,而且有位置的值,这是一个深远而又重要的思想,它的简单性为一切计算提供了方便。

位值制、进位法成为数系发展的里程碑,符号化思想也是这部分内容的本质与核心。

(2)深入分析教材,挖掘知识的本源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中的编排蕴含了知识的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

比如《圆的面积》这一内容,对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需要将圆分割成小的扇形,重新拼组后组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其中无限分割后的扇形重新拼组的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里面蕴含着极限的思想。

2.在实践中怎样以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学习方式、教学环节、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但这些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在目标的确定上我们要抓住数学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这条主线,以知识内容为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来凸显数学的本质。

(1)在知识的发生阶段要抓住知识本源,突出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

弗莱登塔尔强调:

学习数学的一种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要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就应该让学生体验到:

如果当时的人有幸具备了我们现在有了的知识,他们是怎样把那些新知识创造出来的。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获得知识,达到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否则只能处在照葫芦画瓢,死记硬背的层面。

比如小学阶段中“量的度量”所涉及到的度量单位的学习,就必须让学生经历度量单位产生的过程。

有机会让学生思考:

长度单位就是用一段特定长的线段量××的长度;面积单位是用特定大小的正方形面积量××的面积;体积单位是用特定形状的正方体量××的体积;重量单位是用特定重量的物体量××的体积;角的单位是用特定大小的角去量角;时间单位是用特定长短的时间量时间……在此基础上才能思考度量工具的产生。

关于计数单位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本质是位值制、进位法、符号化思想。

位值制是每一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数值,用位置来区分数字所代表的数值;进位法是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符号化思想是数目的多少用简单的10个符号来表示。

而计数单位是承载位值制、进位法的前提与根本。

计数单位是什么,是一个计数的标准,古人开始用1个小石子代表1只羊,用大一点的石子代表10只羊,后来用更大的石子代表100只羊,随着羊的只数的增加,用更大更大的石子代表1000只羊……石子是计数工具,石子的大小就是计数单位,给每个计数单位起个名字就是一、十、百、千……所以计数单位写成汉字的形式,每一个计数单位都是计数的标准,大的计数单位可以用来计更大的数。

怎样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的实质?

是教学的核心问题。

以《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例来说明怎样抓住数学知识本源进行教学设计的。

在认识“千”这个计数单位的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想办法得到差不多1000粒豆子,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找到最快的办法,最先完成任务。

学生在面临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如果一粒一粒地数,是以“一”为单位进行计数,不能达到最快的目的。

那么以谁为单位计数最快?

需要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计数,借助学过的“百”这个计数单位进行数数。

通过数出准确的100粒,有了“百”这个计数的标准,就可以数出10个百就是1个千。

“千”是一个更大的计数单位,可以帮助我们计更大的数。

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就蕴含了计数单位的本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面临着思考知识本源的任务。

然后通过帮助学生建立一、十、百、千的直观表象,抓住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1个百、10个百是1个千,头脑中形成点、线、面、体的直观。

在认识完计数单位以后,就要研究位值制和进位法的问题。

用计数工具——计数器进行计数?

渗透位值制的思想、进位法的问题。

再用符号计数,把数写下来。

这样,让学生处于需求新知的状态——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蕴含数学知识的本源;让学生处于解决问题的状态——探索的过程中要有思考知识本源的任务。

学生就经历了计数方法的再创造过程。

(2)在法则归纳、公式推导、结论的发现过程中以思想方法为主线,凸显思考过程。

小学阶段有些内容的学习是围绕着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的,这样就需要针对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展开教学。

①围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

在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到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以化归的思想方法为核心,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抓住化归这条数学思想方法主线,通过多次孕育、化隐为显,由似有所悟的潜意识阶段到呼之欲出的明朗化阶段,最后再达到运用自如的深刻化阶段。

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感悟到化归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与作用。

②围绕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

有时一个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关注几种思想方法。

③结合某个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有时结合内容中的某一个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了圆的特征以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后,安排了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活动:

请同学们用正方形的纸想办法剪出一个圆。

有的学生剪出一个三圆四不扁的圆;也有的将纸反复对折,剪成扇形,打开以后比较接近圆,但不是一个标准的圆;还有的学生对折到不能再对折的时候剪一下,打开以后是一个正多边形。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想象:

如果纸能够再薄一些,折的次数再多一些,剪出的正多边形就会非常接近一个圆,无限折叠下去剪出来的就是一个圆。

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感受到了极限的思想,当研究圆的面积的时候,就可以运用极限的思想思考问题,将圆看成是无限分割后的三角形的和,这也就是微积分的雏形。

总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

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

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

这样做本身就是使数学课回归数学味,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

 

孩子们刚刚跨进校门时,是带着某种好奇的愿望的,但几年的学校生活之后,这种渴求知识的火花渐渐被湮灭,继而呈现出一种冷淡甚至于茫然的学习态度,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54篇“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里给出了几种策略,我认为是相当有道理的。

其一、要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他认为“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学生)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

苏氏的这段话提醒我们,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我们所学生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都是为我们更好地生活服务的。

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这一点,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使学生始终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其二、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思考成功的乐趣。

苏氏觉得“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苏氏的这一理念与我们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真正地理解与把握了知识,这种知识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真正地扎下根来,因为这时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的不仅仅是知识这一个点,而且有穿过这个点的一条线索。

当然,这话也提醒我们在新知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的两点:

一是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二是要让学生“努力地思考”,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对课堂教学作出一番积极的思考了。

其三、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数学阅读的环境。

苏氏认为,“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是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因此,我们要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不仅要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氛围,而且要率先垂范,为孩子“点亮第一颗火花”。

数学阅读,是苏氏特别关注的,在苏氏看来,真正会阅读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差生的。

从一个人的发展来看,学会读书是相当重要的。

因为对一个人而言,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仅仅是其生活、工作中相当少的一部分,教会阅读、授生以渔,方使其拥有了幸福工作与快乐生活的钥匙。

另外,我觉得还有这样几点是我们数学老师要注意的:

一是教者要有饱满的教学热情,要以自己对数学教学的热情去感染和影响孩子们。

我特别看重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热情,因为我觉得这种热情跟一个人的个性、性格是很有关系的,不是短期能够培养的。

如果一位老师对自己所教学的内容都没有一种热情,那如何能让学生褒有一种学习的热情,又如何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进而真正地获取知识呢?

虽说教师的风格各有不同,但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语言上都应该有声音的高低之别,快慢之变,也就是我

们常说的抑扬顿挫。

如果我们的老师不能以自己对教学的热情、对学生的热切关注来影响学生的话,又如何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其行呢?

二是教者要有一颗博爱之心。

所谓博爱之心,就是要优生与学困生一视同仁,甚至对学困生要有更加的偏爱。

要学会多蹲下身子,设身处地地跟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要保护学生的自尊,要因材施教,分层要求。

要学会宽容学生的错误。

三是要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或许有人觉得,这种提供机会就是让学困生回答简单题目,让优生回答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目。

其实不然,我们需要思考的,就是设计一些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真正体验那种经过激烈的思考获得成功的快乐,要让学生真正跳一跳,方可摘到桃,千万不要把桃放到学生的手里,更不要放到学生的脚下。

当然,造成孩子不喜欢数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机械重复的练习,考试不断地失败,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消退。

反思自己,在这方面也曾经推波助澜起过反作用。

前几年看到各校在安排课务的时候,先考虑英语、语文,最后考虑数学,使得数学学科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为此,我很着急,我想让大家感觉到数学并不是好教的,也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所以我在题目的综合上加大了份额,在动手操作与观察思考上做足了文章,在考试的题量上也是加足了份量,这样一来,只要教不到位,学生就难以考好,班级、校际间的差距就明显拉大,大家都清楚,数学是最能拉分的学科,在总分排名时,它的作用要远超过语文与英语学科。

在对考试作出调整的同时,我也加大了青年教师培训的力度,应该说,这两年参加过县级研究小组与中心组培训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很快,在所在学校及乡镇中也起到了很好的幅射与示范作用,也正因为他们的快速成长,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校长想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这种培训中来,而且有很多的校长期盼着我能把活动放到他们学校里去,让老师们真正感受一下这种研究的氛围。

现在,不少有经验的校长与乡镇教研员也感觉到学科配置上的不均衡对学生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今年各校在数学学科教师的配置均明显好过前两年。

就我本人而言,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在试卷这块的变化,也在积极地思考着应对的策略,为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使更多的孩子喜欢上数学,今年我们及时调整了措施。

一是以抽样式的整班学生参加的口算竞赛和全县抽测式的期末调研测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确保所有学生最基本学习目标的实现;二是以数学小论文竞赛与解题能力竞赛带动优生的进一步发展,使好的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觉得数学好学,好玩,有用,为此,我们将不懈地作出努力,也希望我们的每一位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上,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上多作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