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81413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x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x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4.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导学】

1.解题

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 ,“过”是动词。

“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3.后人对贾谊(史称贾生)的评价:

①苏轼论贾谊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节自《贾谊论》有删节)

②毛泽东论贾谊

毛泽东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又写了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

③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4.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课前基础演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xiáo)           膏腴(yú)       逡(qūn)           镞(zú)

黔(qián)首         氓(méng)隶     隳(huī)           鞭笞(chī)

轸(zhěn)恬(tián) 藩(fān)        瓮(wèng)牖(yǒu) 孝公既没(mò)

召(shào)滑       俯首系(xì)颈   践华(huà)为城     劲(jìng)弩

不及中(zhōng)人    墨翟(dí)       蹑足行(háng)伍    

将(jiàng)数百之众度(duó)长絜大     比权量(liàng)力 

万乘(shèng)之势   朝(cháo)同列一夫作难(nàn)

 

二.阅读第一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窥周室(窥视 )               务耕织(大力从事)    

修守战之具(防守和进攻)       于是秦人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

取西河之外(黄河)

 

2.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             

据肴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 ) 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对内)

 外(名词作状语,对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

 

 

【合作探究】

一、整体把握:

1.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如何理解这句话?

提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一)记叙部分(1-4段):

写 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一层:

(1-3段):

写兴起的过程。

       第二层:

(4段):

写灭亡的过程。

(二)议论部分( 5段 ):

写 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二、研读第一段:

3.文章第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提示:

主要写秦国势力的崛起。

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

 

4.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

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提示:

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

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5.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提示:

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

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

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巩固提升练习】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ú)   藩篱(fān)    崤山(yáo)蒙恬(tián)

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墨翟(zhái)

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    棘矜(jí)     赢粮(yín)

答案:

C(A项中的“崤”应读“xiáo”。

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i”,此处应念“dí”。

D项中的“赢”应为yínɡ。

2.对下列名词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①席卷天下      ②云集响应    ③船载以入   ④西举巴蜀

⑤内立法度      ⑥斗折蛇行    ⑦日积月累   ⑧吾得兄事之

⑨良庖岁更刀    ⑩相如廷叱之

A.①②⑥⑧句表比喻,讲成“像……那样”

B.④⑤⑩句表处所,译为“在……”

C.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

D.③表工具,译为“用……”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呜呼!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

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贾谊论》)

3.下列与“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的“属”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张)衡少善属文                B.属于作文以记之

C.贵阳以东属于(孙)权             D.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答案:

A(A、B两项均读“zhǔ”,A项意为“连缀”,与例句同,B项意为“嘱咐”。

C、D两项均读“shǔ”,C项意为“归属”,D项意为“属类”。

4.下列各句中的“颇”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B.颇似楚汉时

C.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D.颇思投笔去

答案:

C(C项为“还”的意思,其余三项均为“很、相当”的意思。

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7-9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导学】

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 连横”,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合众 ”。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张仪,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苏秦。

2.第二段中相关人物介绍:

宁越  战国时中牟人。

相传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

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睡觉他不睡觉。

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

徐尚  战国时人,以苏秦为首的合纵连横谋士。

苏秦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

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被诸侯重用,相传最多时,曾身挂六国相印。

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

杜赫  《战国策》中关于杜赫的文章有5篇。

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

“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鸟惊觉,又会把使鸟惊飞。

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

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对这些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

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周最  周公子,侍奉秦昭王。

其能力较强,但私欲也很重,时刻不忘为自己谋利,所以成不了大事。

《战国策》中涉及的21篇。

陈轸  战国时纵横家。

秦国在一次战争中打败了韩国,于浊泽俘虏了韩国的两个将领。

韩臣公仲向韩王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为议和条件,让秦国向南出兵攻打楚国。

楚国处在秦、韩军队联合进攻的情况下。

楚国谋臣陈轸向楚王献缓兵之计,即告示全国,调兵遣将,扬言去救韩;并派遣使者,携带很重的礼品献给韩国,阻止秦、韩合兵。

韩王果然中计,听信楚国救援韩国的假言,派人与秦国断交。

秦、韩大战,楚国坐山观虎斗。

韩国大败。

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成功。

召滑(shàohuá)  召滑是接替昭阳担任大司马的人物,也是楚国抗秦派的另一个代表,是一个精明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前317年,楚简记此年为“大司马昭滑救吕之岁”。

楚之吕即河南南阳,昭滑救吕,大概是为了援助正在与秦兵苦战的韩魏两国。

前314年,昭滑参与了存燕运动的外交活动。

苏厉 事迹不如两位兄长多,但是由于三苏(苏秦,苏代,苏厉)被后世称道,也同样闻名遐迩,也可能含有苏氏家族雄辩才能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为齐国服务。

《战国策》中涉及的8篇。

乐毅  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

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

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

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

—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吴起  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

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

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带佗 《易林·益之临》说:

“带佗、儿良,明知权兵,将师合战,敌不能当,赵、魏以强”可知他们是赵,魏的将领倪良---战国时期军事家,率领六过军队始祖——西汉御史大夫倪宽(?

~前103)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人。

幼年家境贫寒,每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

王廖  战国时人。

名将兼兵法家。

《吕氏春秋—不二篇》:

“王廖贵先,倪良贵后”。

贾谊《过秦论》:

“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王廖可能即是秦昭王时将军戮。

赵奢 生卒年不详,号:

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

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

战国后期赵国名将。

战国八将领之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

田忌  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南),故又称徐州子期。

战国初期齐国名将。

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

廉颇 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

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基础演练】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 从 通 纵   ②陈利兵而谁何 何 通 呵 ③威振四海 振 通 震

 

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尊贤重士(形容词作名词,贤才)  

会盟而谋而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    约从离衡(动词使动用法,使……离散)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败北的军队)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当帝王)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边)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

 

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凭借)

③相如因执壁却立。

(趁机)    ④因利乘便(凭借)

策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鞭子)        ②蒙故业,因遗策。

(策略)

制         

①覆至尊而制六合。

(统治)       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制服)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规模)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器)  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军队)

①乐毅之徒通其意。

(沟通)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通达)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发展到)。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纳)

①秦人开关延敌(迎接,迎战)   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续)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败北的军队)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向北)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往北走)

 ①明智而忠信(守信 )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张)     

 

【合作探究】

2.    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答案:

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①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

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

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

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

“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这是第一次合从。

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

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

这是第二次合从。

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

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2.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

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

这种说法对不对?

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明确:

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

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

“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

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联合起来的九国诸侯。

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

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

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

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3.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答案: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 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说明秦守天下“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③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巩固提升】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解析】选B。

A.“从”通“纵”,“举”通“与”;C.“衡”通“横”;D.“弊”通“敝”。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

B.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一体)     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D.将数百之众(率领)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防)

【解析】选D。

A.因:

凭借;B.余烈:

遗留下来的功业;C.揭:

高举。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天下云集响应。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⑤赢粮而景从。

 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⑧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⑤⑧/③④/⑦/⑥    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解析】选C。

①②⑤⑥为名词作状语,③④⑦为使动用法,⑧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会盟而谋弱秦        弱:

使……弱      B.天下云合而响应      云:

像云一样

C.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

控制,统治     D.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

对……斗争

【解析】选D。

使动用法,使……争斗。

5.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B.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C.以致天下之士                       D.沛公引兵之薛

【解析】选B。

B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指示代词,这。

A.代词,代指秦孝公;C.助词,的;D.动词,到。

6.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解析】选D。

省略的成分应为秦始皇。

7.翻译下列句子。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

①各国诸侯十分害怕,(于是)集合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致天下的贤士,采用合从的策略缔结盟约,彼此结交成为一体。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译文:

②秦国没耗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困顿不堪了。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文:

③秦国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他们并(乘着他们的)困顿来制服他们,追击逃兵败将。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 研读文章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 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基础演练】

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赢粮而景从景 通 影                 ②百有余年 有通又

 

2.解释下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