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辉煌采访蒋兆和之子蒋兆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80492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造辉煌采访蒋兆和之子蒋兆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创造辉煌采访蒋兆和之子蒋兆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创造辉煌采访蒋兆和之子蒋兆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创造辉煌采访蒋兆和之子蒋兆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创造辉煌采访蒋兆和之子蒋兆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造辉煌采访蒋兆和之子蒋兆明.docx

《创造辉煌采访蒋兆和之子蒋兆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辉煌采访蒋兆和之子蒋兆明.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造辉煌采访蒋兆和之子蒋兆明.docx

创造辉煌采访蒋兆和之子蒋兆明

创造辉煌采访蒋兆和之子蒋兆明

  编者按:

在金秋十月的一个周日的上午,鉴藏主编赖东平(以下简称记者)驱车到蒋兆和之子蒋代明(以下简称蒋先生)的住所进行了采访。

  记者:

我看文老给您父亲的画册作序,他们的关系很好吧?

  蒋代明:

是好朋友,文老非常好激动,也非常有正义感,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他跟我父亲的关系不一般他年轻的时候跟我父亲就是好朋友,如果没有文老也可能没我了。

母亲在怀我6个多月的时候,坐公交车被挤了一下,后来出现了大出血,我母亲就陷入了昏迷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决定赶快尽可能的抢救大人,至于孩子那就不能提了。

文老当时也非常着急,联系大夫,跑前跑后。

文老一提这个就哈哈大笑,说:

“你的爸爸是个木头,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记者:

是怎么回事?

  蒋代明:

当时决定抢救我母亲,林巧稚大夫很有经验,她果断决定先听一下胎音,实际上当时其他的大夫都觉得很可笑,还听什么胎音啊?

她一听胎音,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记者:

孩子还活着?

  蒋代明:

对,居然还有胎音!

她立刻改变了手术方案,改成剖腹产,这样我才来到这个世界。

  记者:

那您也是挺传奇的,出生时有位国学大师在场,还是妇科专家林巧稚亲自接生。

您兄弟姐妹几个?

  蒋代明:

我有三个姐姐。

  记者:

您是最小的吧?

  蒋代明:

我是最小的,父亲在49岁时有的我。

记者我从网上看您父亲的资料,他的原名是蒋万绥,三岁的时候改成了蒋兆和,是您爷爷改的吗?

  蒋代明:

他为什么后来叫兆和呢,这个我确实没有跟他深入探讨过,当然我这个人呢,可能有点迷信,他这一辈子,他的思想,他的艺术都围绕着一个“和”字,都围绕着“和平”这两个字,他名字里也有这个“和”字。

记者:

他可能对“和”这个字的喜欢超过他那传统排辈的“万”这个了,你要说蒋万绥是谁,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说蒋兆和才知道。

  

  蒋代明:

对,都不知道,他还有个妹妹叫蒋万琦。

  记者:

都是万字辈的,那您这辈还在按家谱往下排?

  蒋代明:

还排,我是代字辈的,我叫蒋代明。

  记者:

那您的姐姐有画画的吗?

  蒋代明:

我三姐蒋代平的工作与我差不多,她也是搞平面设计的,业余时间画点画,她跟我不同,她还写点字,她现在主要致力于蒋兆和的研究,历史资料的整理,以后可能您跟她接触更多,很多资料都在她那里,她费了很多劲儿,也写了很多文章,在这方面我呢,是辅助。

  记者:

一般提您父亲蒋兆和先生,《流民图》这个作品,好多人都是先知道美术馆作为镇馆之宝来展出,很多人都是先知道这个《流民图》然后去了解它的作者?

  蒋代明:

他创作《流民图》构思长近十年。

上海的凇沪抗战对他刺激很大,日本人轰炸上海,他亲限目睹这件事情。

记者:

当时他应该很年轻啊?

  蒋代明:

当然年轻,那时候正是热血青年呐。

  记者:

凇沪抗战是哪一年?

  蒋代明:

1932年,当时父亲很年轻,他可以说是亲身经历的那场战斗,他到战地给抗战将领蘩廷凯、蒋光鼐画像,当时画的是油画像,画完像以后立刻成为宣传逝。

当时宣传画发行量最多的、影响力最大的是这幅画,后来日本人跑到腹地来,又轰炸四川,又给了父亲一刺激,什么呢?

传言他的妹妹被炸死了。

记者:

当时战乱,通信很难?

  

  蒋代明:

当时父亲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又接不到她妹妹的信件。

实际上他妹妹在湖南长沙逃难,四个孩子在逃难中死掉了三个。

他看到好多流民,按照现在的话说就难民,流离失所的人,所以他感触非常深,于是决定要画《流民图》,但是画这幅画啊,需要的不光是精力。

  记者:

画室也要够大?

  蒋代明:

父亲画室不大。

父亲那时不能够说我要画表现民族灾难的画。

鞠为他当时是在北平。

我姐姐姐做了大量工作,了勰日本统治时期的北平的状况究竟是什么样的,了解了很多,有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的北平日本人控制得非常的严密,虽然表面是歌舞升平,展览会不断,每天都好像很繁荣,就是宣传大东亚共荣。

  记者:

所以您父亲不能画一幅题材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画?

  蒋代明:

那是不可能公开的,当时我父亲呢,除了是教学以外,他躲到他的画室里头,他的画室不到20平米。

我记得文革结束以后,我问过他:

你当时画《流民图》怎么画啊?

他的画板不大,就两米高,他说我当时不敢像现在这样画。

当时他发现,老是有不认识的人跑他画室来看,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他觉得跟日本人有关。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他把《流民图》画稿分成一个单人一个单人的。

他脑子里有个草稿,尤其是“轰炸”那个场面,他都把它截断,到最后画完了,才看出画的本意来。

荣宝斋有个叫刘金涛的这么一个人,亲自在琉璃厂的石路上托裱了这幅大画。

  记者:

就是被称作装裱大师的刘金涛?

  蒋代明:

这人不简单,在地上连夜把它托裱好,托裱后他当时都惊呆了,感觉要出事。

据刘金涛后来回忆,他有点害怕,感觉是不得了了。

  记者:

那是哪一年?

  蒋代明:

1943年。

作品上的人物:

又捂耳朵,又躲轰炸那不是说日本人了吗,你那不是简单画穷人啊,刘金涛说:

“当时我还是年轻人,也很敬重蒋先生,虽然害怕还是给托裱出来了。

”我后来问过父亲,当时您怎么想到要拍照片呢,父亲说我当时就是感觉到可能会出事。

  记者:

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因为当时还没有抗战胜利。

  蒋代明:

当时拍了照片,赶印了50套。

他想只要照片在就行,结果正是他所预料的,只展了半天,日本宪兵队就严令禁止。

据刘金涛和还有现在还活着的当事人回忆,当时挺恐怖的,观众都被宪兵驱散,不许停留,宪兵要把作品摘下来立刻毁掉,但是他有一个学生非常机灵,马上把作品卷起来扛回他们家去了,那时是冒生命危险抢救的《流民图》,这幅画后来又在1944年上海的一本杂志上发表了。

这本杂志我们后来才知道,主要的编辑是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人。

  记者:

您父亲有没有想过去解放区呢?

  蒋代明:

当时有一个崇拜我父亲的年轻学生,抗战刚爆发“卢沟桥事变”之后,他到我父亲那儿去,他说:

“我要抗战,我要上战场”,我父亲坚决支持,于是就给他画了一个男子汉的形象,题目就叫“男儿当自强”,这是他画抗战题材的第一幅画。

抗战后,这个人又跟我父亲联系到延安去。

我父亲跟我母亲连夜按照他指定的日期,把该打包的打包,全都准备好了,说好了,可是等了一夜也没有来,直到解放以后这个人来了,他跟我父亲道歉:

“那天晚上我不能来,我接到指示,要不走的话就出事了,我当时没办法通知你们。

  记者:

《流民图》定为美术馆的镇馆之宝,那么现在留在那的只有蒋老先生一半的原作?

  蒋代明:

一半是有原因的。

那时候我父亲不甘心《流民图》就展半天,他后来又得到一个消息,上海有一个赈灾的展览,父亲觉得机会来了,就拿了画到上海去展览。

后来有个人说等展览完之后想拿去借看,因为当时情况很复杂,不好说不借,借了就没再还回来。

我父亲回北平后多次寻找没有下落,后来听说这个人跟日本人有关,这件事被称为变相没收,于是父亲就只有死守着他还剩下一套照片和底版。

解放以后的1953年,我出生的那一年,他上海的一个朋友,当时刚好就是文化部门工作的,清理解放前遗留的一些东西时在日本人的一个仓库里发现了一卷东西。

  记者:

就是《流民图》?

!

  蒋代明:

对,就是《流民图》,但是包在外面的全都破烂不堪,根本看不出什么东西来,后来一看是一幅画,是蒋兆和的,于是就告诉了我父亲。

上海的这个朋友叫白蕉,亲自把这张画带到了北京,总算是找到了一半,就是现在收藏在美术馆的那一半。

  记者:

那另一半怎么没有补上呢?

  蒋代明;那不可能补上,都碎了。

  记者:

后来您父亲也没有再画另外的一半?

  蒋代明:

文革结束以后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我母亲希望把全卷复制出来,希望这件事由我跟我姐姐来完成,那时候一方面我们也在业余学画,我画的时候,可以请教我父亲,因为他还在嘛,他可以在我旁边指导我。

我当时是个年轻人,说话就跟现在小孩似的,挺狂的,我父亲说这张不像,我就烦了说:

那你画!

我父亲说:

“我也画不出来,我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激情了,已经不像当年了。

”这说明什么呢,当时这个画啊,完全是一种真实的感受触动他后创作的,那么事隔这么多年,他也画不出当时的感觉了。

  记者:

那您觉得跟您父亲聊天,他年轻时候的感触是一方面,那个时期的很多画家都有一些感触嘛,像这个八九十年代去世的这些老先生,画人物画的也不少,为什么是您父亲翻开了人物画创作新的篇章,您觉得是他的天赋呢?

还是说和他后天和努力有关呢?

哪一种关系更大一些?

  

  蒋代明:

后天的努力是肯定的,在我的印象里他很勤奋,我不知道父亲年轻的时候是怎么样的,父亲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个老头,但是他除了吃饭,抽烟,父亲极爱抽烟,然后就看书画画,伴随他一生都没有停止过,除非他病得不行了,这就是我的印象。

我跟我的太太结婚,父亲给我们题词有一句话叫做:

“创业在于勤”。

这是他对我们的一个嘱咐,教诲,就是一个勤字,当然了,光足勤可能还不够,这个人要是个笨蛋,他再勤也没有用。

  记者:

还是有一个天分的原因在里边?

  蒋代明:

他这个天分实在是奇怪,都知道他是没有上过正规美术学校的。

  记者:

那他最喜欢的画家,艺术家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最崇拜的是谁?

  蒋代明:

他最崇拜的在我印象里他提过伦勃朗。

  记者:

现在就有人说他是东方的伦勃朗?

  蒋代明:

伦勃朗足同情劳苦大众的艺术家,对他影响很深,非常深,他不停的跟我提这些艺术家,还有对他艺术产生比较大影响的可能是法国的那些艺术家。

  记者:

那他可以看到西方艺术家的画册和资料吗?

  蒋代明: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父亲在上海,应该说上海当时的发达程度,除了巴黎就是上海了,当时上海是代表着世界先进文化的一个地方,香港当时都谈不上。

所有的最先进的文化,经济,都集中在上海,按照现在的话说,父亲所接触的也是最先进,最新潮,最前卫的艺术。

如果他不去上海的话,可能就没有今天的蒋兆和了。

  记者:

这就是现在的人比较关心的一点吧,那时候那么多人学画怎么就出了一个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呢?

  蒋代明:

最初理论上提出改造中国画的是陈独秀,五四运动的时候陈独秀提倡改造中国画,徐悲鸿也要改变中国画,在他的作品里头也是用中国画笔墨来画现代人物。

  记者:

那时西方的很多东西已经进中国了?

  蒋代明:

对,我父亲是受到这些思想家和有思想的艺术家的影响。

  记者:

他跟徐悲鸿是不是师生关系?

  

  蒋代明:

他们是间接的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徐悲鸿先生留他在家里住了一年,说那一年,父亲说那是一个菲同小可的、不得了的、深受影响的一年。

那么多人都是在这样一个激流中、洪流中,怎么就出了一个把中国人物画改造成今天这个样子的人呢,这确实是需要历史学家和理论家继续研究的问题。

他真正变法,就足不再去搞油画,不再去搞雕塑,不再去搞他的图案画是在重庆,对这点我们也感到很奇怪。

这个重庆对他的影响是在1936年到1937年。

在重庆父亲的艺术风格上就突然变了,画了一系列的当时的市井万象,穷人,不是说只是画像啊,是创作,而且不是像以前用油画来画,而是用国画纸,国画用的墨、笔来画,也不像徐悲鸿那样仅仅是用过去_古人的一些线描的方式来描绘现代人。

他独创了一套方式来画现代人,能让他的笔墨来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面貌,符合现代人的穿着。

怎么表现,他说是用山水画的皴法、点染用到人物画上,把他变通一下,然后再吸收了西方的光感啊,素描的那种体积感,用墨来表现。

他在重庆发生了重大变化,画了一系列的画,主要代表作是《朱门酒肉臭》,这确实是很奇怪的事情,一般的变法应该是有个渐进。

  记者:

从量变到质变,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

  蒋代明:

对,是需要很长时间积累的,而我父亲呢,他是从16岁开始学画画,后来到上海去搞图案,他一直搞图案画,搞我所说的平而设计,,。

告设计,他是上海美术字第一人,把中国字弄成西洋字样的第一人,后来他接触到徐悲鸿后,他开始画油画,又搞雕塑。

  记者:

但是他有没有师从呢?

  蒋代明:

没有,他没有师从谁,他受徐悲鸿先生的影响,受他影响也只是思想上要改造中国画。

  记者:

主要是从思想上受影响,但是技法上没有?

  蒋代明:

技法上当然也受到一定影响,拿他的素描技法的方式,油画的方式来对比一下,很像,是属于一个流派,但是说到中国画的改变,跟徐悲鸿先生就非常不同了。

  记者:

那很奇怪啊,按您讲的话,他中国画画的时间不是很长的,1936年他也就30出头吗?

  蒋代明:

对呀。

  记者:

那他有没有深厚的笔墨基础?

  蒋代明:

笔墨基础是这样的,因为父亲毕竟还不是纯农民出身,爷爷是秀才。

  记者:

那后来呢,怎么又去画画的?

  蒋代明:

家里并不是让他去当画家,父亲小时候在家乡泸州发现居然能够拿炭画人像画得那么像。

他从炭画后来演变成后来的素描,这是一个变化。

然后又画了很多很类似于法国派别的油画,法国派别的雕塑,这是他在上海的变化,现在看他的一些图案画都很前卫,可以想象当时上海多先进。

  记者:

上海那时是很好

  蒋先生:

是非常先进的一个地方,不管上海怎么新潮,怎么先进,但是画现代水墨人物画,没有一个先例,没有一个样子,而被他创造出来,是在重庆,突然间就发生在他身上了。

  记者:

那您没有跟你父亲聊起是怎么创作的?

  蒋代明:

非常遗憾,没有,在文化大革命中,那时候老交代问题,都烦了,都受刺激了,不能问他,一问他就说:

你还不相信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吗,就变成这样了!

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还一个原因因呢,那时候我们年纪太小,想不到这些问题。

  记者:

蒋兆和先生的重庆之变法确实很耐人寻味的。

  蒋代明:

你刚才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需要历史学家去挖掘,去研究,去分析他是怎样从这个量变到质变。

这个量变,量的这个过程也许有,应该有,没被咱们察觉到他是怎么去变的。

他后来教学生的时候,我听过这样的话就是:

你们要真正认识人物造型,去摘搞雕塑,也可以去摸摸油画。

我认为父亲的成功是因为他的地基啊挖得太广了,所以这个金字塔才能垒起来,所以学他难,太难了,说我们超越蒋兆和行不行,我说一定有人行,但是特别难。

父亲还曾经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

你不潮域可以,但是不能够不读书,挖这个地基还需要有深厚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学知识、文学修养,你才能正确的感知和表达这个世记者:

就像您刚才说的像他的《流民图》,《朱门酒肉臭》等作品都是描绘普通的一些百姓,像以前的文人都是为皇帝啊,贵族服务,很少人去画一些普通老百姓。

  蒋代明:

到齐白石有了创新,开始画民间的东西,开始关注老百姓的情趣。

虾、草、虫,甚至苍蝇都入了画,这在过去根本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怎么创新,也没创到人物这方面来,像西方现实主义那样,用中国画的画笔把中国的现状能够艺术的真实的给表现出来的,是深刻的人文关怀,是对民族的忧患意识,这就是父亲的功绩。

那么就是完全脱离了文人士大夫的艺术状态,结束了这个状态,使中国画终于在世界上也有现实主义艺术了,而且是非常成功的艺术。

  记者:

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

  蒋代明:

对,我们自己的笔墨,自己开创的,这页终于翻开了,父亲是第一个翻开这一页的人,当然后来又不断的出现了很多不得了的艺术家,像黄胄,在新时期表现现实生活。

叶浅予跟他是同时期人物,叶浅予他画的漫画什么的,以后画的舞蹈人物。

在山水画里头,当然有像傅抱石、李可染都是艺术革命家。

  记者:

您父亲他只是画一些人物,他很少画什么山水这方面的?

  蒋代明:

到了晚年他也面山水画。

  

  记者:

您母亲也是学画画的,照现在的话讲是科班出身的,他们之间在艺术上有探讨吗?

  蒋代明:

有,但还是母亲受父亲的影响比较大,因为我母亲结婚以后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父亲身上,自己做了很大的牺牲,有了我以后,母亲不可能跑农村那么远去教书了,她就到美院附中教书去了,母亲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家庭里。

  记者:

那您父亲母亲是自由恋爱结婚的吗?

  蒋代明:

太是了,他们的恋爱故事,太传奇了,很有意思,我母亲是一个性格很刚烈的女人,是一个带有反叛思想的女人。

  记者:

您外公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萧龙友先生?

  蒋代明:

对,他还是个大收藏家,他也应该说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为什么呢.因为他最初是北洋军阀时候的财政部部长,由于追随孙中山,辞去了这个财政部长,觉得政治黑暗,因为他懂医嘛,他觉得医能救国,于是他就从医了。

虽然不从事政治,他的社会朋友太多了,比如说他还是孙中山医疗小组的重要成员。

我外公很开通,思想很开化,但是在那样一种家庭氛围里头,还是摆脱不了封建思想的影响。

  记者:

肯定还是很传统的那种。

  蒋代明:

现在说起来肯定觉得很有意思,在萧家女人是没有权利自己在客厅招待客人的。

  记者:

那时候也有一些是自由恋爱结婚的?

  蒋代明:

外公家这种地位,来介绍婚姻的太多了,都是名人,都是当时的大资本家。

  记者:

以前大部分婚姻都得门当户对的?

  蒋代明:

我外公很爱我母亲,也很理解这个女儿,就多次婉言谢绝,这里包括孔子后裔,所以我母亲特别感激外公。

后来我的舅舅,把蒋兆和介绍到萧家来给我外公画像,这张像很传奇。

  记者:

就是说你的舅舅给您的父母拉的这根红线。

  蒋代明:

开始可没这个意思啊。

  记者:

要不是去画像也不可能见面啊?

  蒋代明:

当时特逗,丫头、小姐都围着看,都不足看他的画。

  记者:

看您父亲这个人吧?

  

  蒋代明:

是啊,父亲那时候很穷,鞋破了,后脚跟都露着。

后来画完以后,我母亲真的深深的敬仰父亲,觉得这个人不得了,后来她看了蒋兆和的画册,就佩服得五体投地,从那时候开始关注蒋兆和这个人。

后来父亲又下了帖子邀请看《流民图》画展,我外公就带着我母亲一起去看了,也是目睹《流民图》被禁展的见证者。

  记者:

那后来您父亲、母亲怎么在一起了?

  蒋代明:

后来我父亲是下了很大力气了,他为了接触母亲,居然活动到齐白石那里,齐白石亲自做媒人,亲自登门到家做介绍人,当时齐白石很有名望了。

  记者:

这样子您母亲就同意了吧,齐白石是您母亲的老师啊?

蒋代明:

当然也经历几次磨合,我母亲还是答应了,后来我母亲说,我们的婚姻介绍人是《流民图》,我也理解母亲的话,她可能当时的爱情是属于这一类,敬仰多过爱。

我外公开始由于听到一些谣言还是反对的,后来才同意,理解了我母亲,理解了蒋兆和。

记者:

我知道,谣言主要是从《流民图》而来?

  蒋代明:

是,对于一个大家闺秀来说,听到这种谣言,简直就跟刀子剌心一样,很痛的。

对于我母亲来说,应该说她当时的决定也跟她的性格有关。

她上洋学校以后,还曾经是全国的排球队队员,生病才退下来的,当时她打的和朗平一样的位置,她的决定跟她的开放思想是分不开的。

但是尽管如此,对于她来说也是很不简单的~件事,跟我父亲结合是经过考验的,是她经受考验,不是我父亲经受考验。

刚结婚一年,我父亲失业了,一分钱没有了,我母亲就办画展来养活家。

后来我父亲决定去背煤,但是后来又找到了画画的事出,这说明两个人是经历风风雨雨考验的。

  记者:

我想您母亲的性格就是就算再苦再难也要靠自己。

  蒋代明:

对。

  记者:

那是不是在您看来您父母这么多年风风雨雨的,面对社会上各种压力,但是从感情上是不是都是非常好?

  蒋代明:

非常好,感情上面应该说是不容置疑的,只有感情的相互关心,我觉得才能支持他们到最后。

  记者:

在您的印象里您的父母吵过架吗?

  蒋代明:

架还是吵过,但是特别有意思,我父亲不爱说话,在我的印象里他就是个老头,所以我挺怕他的,因为我没话跟他说,如果没有我妈的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但是有一天,就有那么一次,我跟他开了一次玩笑,他居然默认了这个玩笑,在他生病的时候,在病榻上,我就突然说:

我知道你怕老婆,他藩然就笑了。

  记者:

那您家里应该是您母亲说了算?

  蒋代明:

实际上都是我母亲在做主,这很正常,因为我母亲跟我父亲的结合是我父亲追我母亲,不足两个人的一见钟情,是通过磨合的,是通过做工作的,当然也有我母亲本身对我父亲的爱戴,最后两个人结合了,但是我母亲婚后一直在成全着我父亲,她做出了牺牲,但到后来她简直就是我父亲的主心骨了。

  记者:

您父亲很让着您母亲?

  蒋代明:

不仅是让着,还服服帖帖,有很多事情父亲听母亲的就对了,不听就坏事,比方说反有的时候,我父亲这人的思想真是简单,别看他画了很多跟政治有关的画,他是一种艺术家的情感、直觉,他不是政治家,他思想比较简单。

反右的时候,他是政协的嘛,突然通知,去参加个座谈会。

当时去的都是文化人,我父亲当然愿意去了,跟老朋友见见面嘛,不就聊聊嘛。

我母亲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那么敏感。

我母亲回忆说:

我拍桌子瞪着他说:

“你要去我就跟你离婚,就是不能去”。

我父亲就特奇怪,为什么不能去啊,当然我父亲后来还是听了她的话,说病了,没去。

没去对了,去了发言的据说都成右派了。

母亲后来回忆这一段对自己的判断很得意。

  记者:

这可能跟你母亲的家庭有关系?

  蒋代明:

对,这敏感度是绝对不一样的,出身不一样。

  记者:

在不同的方面,理解高度不一样。

  蒋代明:

完全正确,是这么回事,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当中,我父亲有些时候是很脆弱的,文革时他居然跟我母亲提出“咱们离婚吧”,他离婚是不想再连累母亲,当时我母亲就说了:

你要是真这么说的话,那可就真把我们给连累了,所以第一她不同意他的这种说法,第二鼓励父亲首先是滔下去,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句话:

相信群众,相信党,我母亲把这个挂在嘴边不停的跟父亲说,现在证明母亲是对了。

  记者:

所以说,今天您父亲的成就跟您母亲在背后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蒋代明:

绝对分不开的。

  记者:

那您觉得在您父亲创作《流民图》后,在他艺术上是否还有再一次高峰?

  蒋代明:

再一个高峰,是在解放的初期,这也是他创作的又一个鼎盛时期,解放的那一天,1949年10月1号,他创作了一张大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个政治气氛特浓,工农兵站在那儿,举着国旗,这张画在评论家眼里,认为是第一次中国域成为宣传画,这是没有过的,中国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那么后来他又画了《鸭绿江边》、《给爷爷读报》,还有1953年的时候画了《小孩与和平鸽》,还有就是《给志愿军叔掇写信》(齐白石题词),作为宣传画送到朝鲜战地,影响特别大,还有的就是表现关于当时的土地改革啊,解放初期的建设情况,他仍然是秉承着过去的他的那种为民写真的这么一个原则,来真实的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是第一个高峰,第二个高峰呢,是后来咱们国家要抢救一大批历史资料,当时历史博物馆要做这个工作,说怎么办呢,历史资料得有这些人的像啊,于是周总理就写了个条子:

画历史人物,你们找蒋兆和。

  记者:

这是个批示啊?

  蒋代明:

对,这个批示现在还作为文物收藏在历史博物馆,于是历史博物馆就根据总理的这个指示,去找郭?

i若,郭沫若早就认识我父亲,就找我父亲,于是我父亲就在1954年画了《屈原》。

  记者:

您父亲画屈原应该会找他的好朋友了解屈原吧?

  蒋代明:

对,画屈原,当时也确实是征求了文老意见,应该怎么画。

  记者:

肯定得了解性格,因为我觉得艺术家表现的不是外表,他要表现的是人物性格和内心的东西。

  蒋代明:

对,然后根据中国科学院的要求,画了古代四大科学家像。

  记者:

我正想问您,是不是因为您父亲娶了名医之后有关系?

蒋代明:

没关系,他觉得这是好事,就全力投入,这也是一个高峰,画了一大批历史人物。

  记者:

那您说他画历史人物要做大量的工作,看书,研究整个的历史背景,了解人物性格?

  蒋代明:

对,这不是瞎画的。

再有一次就是文革后期画了一些作品,比如《鲁迅像》、鲁迅的小说插图、《曹雪芹像》。

可以说把历史任务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极至。

最成熟的时期就那个时候,画一些农民起义的人物。

评论家也认为重庆是一个阶段,文革后期是一个高潮,这是父亲在中国史上的两次突破。

  记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